香港身份證有72年歷史,由1949年開始籤發身份證至今。
在1949年之前,香港並沒有任何人口登記。隨著人口不斷增加,與及大量內地居民移居香港,港英政府在1949年以籤發身份證的方式,開始登記人口。
那個時候,香港的身份證是這個樣子的。
用硬質紙張製造,有黃、粉紅和淺藍三種顏色;三種顏色代表不同的階級,區分開官員公務員、僱員跟平民。
那一次的香港人口普查,從1950年10月展開,登記了7個月完成。也因此計算出香港人口當年已經達到220萬,而二戰時的香港,人口不到50萬;而二戰前,香港人口約170萬。
二戰時期的香港,是人口的洗牌;戰前的富商們都去到外國,不再回來;戰後來的富商們,都是內地新來的富商。
來的人越來越多,10年後,也就是1960年6月開始,港英政府再次重新登記人口,這次派發新的身份證。
就這個樣子的,這種膠面的身份證,正面載有持證人的相片及其左拇指指模。而持證人的姓名及其他個人資料,則載於背面。
而在1960年,港府第一次籤發兒童身份證,從此,兒童身份證就一直到現在,只不過,那個時候兒童身份證只有名字,其餘都是沿用父母的身份證號碼。
一直到1973年,港英政府再次推出新的膠面身份證,成年人和兒童身份證皆採用同一式樣。
那個時候,香港人口已經400萬!
留意看,上面的身份證是有國籍的,那個時候,在香港出生,國籍是寫英國。
然而,這段時間,香港實施了「抵壘政策」,只要從內地偷渡到香港,並成功進入九龍半島市區,就可以拿到身份證,結果,引發大批的「偷渡潮」,這個政策也間接讓內地進行反思。
一位姓習的老人,前瞻性的提出「改革開放」,才可杜絕「偷渡潮」!
果然,當另外一位姓鄧的老人在1978年宣布改革開放,1980年10月23日,港英政府宣布取消「抵壘政策」。
因為只有這邊好,才不會有人想跑!
而那段時間,為了區分香港居民跟偷渡居民,港英政府下令15歲以上居民,必須帶身份證,違者重罰1000元。所以至今,在香港,沒帶身份證上街,是違法行為!
1983年,香港推出電腦化的身份證,那年,香港人口已經500多萬。
這個身份證屬於香港第一代的電腦身份證。
證件以帶有防偽水印的先進保安紙張製造,持證人的資料由電腦以噴墨印表機編印,相片則經影像處理後印刷在證上,再加上塑膠硬膜而成。
但上面這款身份證存在時間不長,大約4年後,香港推出新的身份證,而這個身份證,就是更多人熟悉了,因為從回歸前,用到回歸後。
這此身份證是從1987年7月,開始換,直接跨越1997年7月1日的電腦身份證。
上面的***,俗稱「三顆星」,代表著是不是永久居民。一些香港人至今還在說,你是不是「三粒星」?意思就是不是永居?
而***後面的AMZY,啥意思?
A=擁有香港居留權
M=男的(相反F就是女的)
Z=就是在香港出生,這在那個時間段的確很牛!(記得有次朋友看到我的身份證:哇,你香港出生的?那個眼神,那個表情,我至今難忘,因為他是AMY)
Y=登記年份
而這一代的身份證,將香港人區分開兩類:一類是永居;一類是未永居。
從未永居到永居,要等7年。
這個時間段內,除了香港身份證,還有一本DI。
名字叫籤注身份書。因為不是護照,純粹只是證明,幾乎去大部分國家及地區統統都要申請籤證才行。
到了2003年6月23日,香港開始籤發智能身份證。
智能身份證的微型晶片儲存持證人指紋模板,具高度防偽功能。
到了2018年11月26日,港府再次推出新的智能身份證。
新智能身份證不但更耐用和具備更強的防偽特徵,其晶片和保障個人資料的技術還有所提升。
話說回歸前,那些不在香港出生的人拿什麼證件去國外?
CI
喏,就這本綠色的。
就是類似護照,但不是護照的東西;因為在香港出生的是有BNO。因為當時港英政府視這些不在香港出生的居民為非英國屬土公民,所以只能申請這本CI。
回歸後,幾百萬拿著CI的人非常開心!
因為,他們終於有了一本真正屬於自己的護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