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崇敬和探密。
因為偉人故裡而崇敬,因為諸多神秘而探尋。
15日早上,太陽升起來了。
毛澤東,我們這一代人從小歌頌的「紅太陽」。
我們從城中酒店出發,我們要去太陽升起的地方——毛澤東故居。
出城不遠,一片密林和荷塘邊上已經是人車如流。
繞過荷塘綠水,就是毛澤東的故居。
它位於韶山沖中部一個名叫土地衝的狹長小衝內。
來自五湖四海的朝拜者排起長隊步入故居。
1983年12月26日,毛澤東主席就誕生在這棟普通的農舍裡。
參觀主席舊居的遊客都排到壩子邊上了。
我們為了節約時間,便先去了池塘對面的南岸塘,是毛澤東啟蒙教育時的私塾。
過了塘堤,便到了南岸前坪。
坪內青松掩映著農家小院,一棟對稱形牌樓,牆壁全用青磚,屋頂蓋小青瓦。
1902年——1904年,毛澤東在此讀書。
這裡,本是一座祠堂——清代到民國時期,從湘鄉那邊翻山過坳而來了一些鄒姓人家,在土地衝南岸砌了這棟青磚青瓦的建築。
房前一口水塘,名南岸塘,塘中橫載一堤,堤的另一端的碧水邊便是毛澤東的家。
當鄒家辦起了私塾後,毛澤東隔得近,便在此開始的發蒙。
進門是天井,中有一池。
過池,為三面牆的廳堂;進門,室內的牆壁上用排勾掛著飯簍,這便是學生的飯廳吧。
然後登上木梯,上了木板小樓。
一間小小的私塾教室。
十幾張書桌,陳舊的排列著。
靠窗的第二個座位,便是當年主席的座位。
毛澤東在這裡讀的是《三字經》、《論語》、《孟子》和《詩經》。
他打下的學問之最初基礎是儒家經典,他的老師,除了塾師鄒春培,更有「萬世師表」孔子先生。
1904年秋天,他離開了鄒先生轉學到了另外的地方。
這裡的房間好多都改成了與毛澤東有關的文物展廳和紀念品賣場了。
特錄了毛澤東給他的女兒李納的一封信。
言辭雖短,可以感覺到父親對女兒的在意之心。
出了南岸私塾,再回故居,仍然是長隊排列著。
便在老屋四周轉悠著。
整個故居景區,布列著一塊塊的池塘。
正值蓮荷幽綠時,池塘都被盈盈綠荷覆蓋著。
小山丘的蒼松濃密,池堤上的垂柳依依。
風景優美,春風和煦,漫步其間,還是挺舒服的。
沒有排隊進入故居參觀的耐心,就來到毛澤東同志故居前,更近的觀察這個無數次在影視資料和圖片上看到過的神秘之所,它的名字叫上屋場。
小小的地坪腳下,是一口池塘;老屋的背後,是綠林環抱。
黃色的磚牆,青瓦與黃草覆蓋。
房屋環成一個「凹」形,當地人稱為「一擔柴式」民居,形制與普通農家沒有什麼差別。
正中的堂屋門上,懸掛著鄧小平題寫的「毛澤東同志故居」匾額,陽光輝映著金色的大字。
這裡並不是毛澤東的祖居地。
他的父輩此前居住在昨天我們去過的滴水洞的東茅塘。
上屋場,是1888年,毛澤東的父親才搬遷至此。
新建之時,上屋場僅有數間茅草屋,直至1918年經他父親重建後才有目前的樣子。
現在,作為偉人故裡,韶山沖,上屋場,已是盛極一時。
而從前,這裡就是一個鄉下山村。
而且,毛澤東也很少居住於此。
毛澤東在1910年就離開了上屋場。
父親蓋房時,他正在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讀書,此後更是「國爾忘家」。
1921年春節,他乾脆將一家所有人帶了出去,房子、田產都給了別人使用。
毛澤東也從未有修繕其故居的念頭。
所以重建之新家,毛澤東也只是在1925年回家鬧農民運動住過幾個月。
韶山是個小地方,但是出了大人物,世界級的一代偉人。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
這兒的濃厚歷史與文化,這兒的秀美山水,都在注釋著一個詞語——鍾靈毓秀。
太陽正烈,故居前的遊人仍不見減少,只得放棄了參觀的計劃。
沿著主席當年離開韶山的路線——到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