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豫卦:上六「冥豫,成有渝,無咎」解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2020-12-23 梓歸文化

【爻辭】

上六:冥豫,成有渝,無咎。

【梓歸】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普天之下、四海之內皆為天子之臣民;天子「守土為民」,承擔、負責養治天下、眾臣民。《詩經·大雅·桑柔》「菀彼桑柔,其下侯旬,捋採其劉,瘼此下民。」;詩人以桑為比,桑本茂密,蔭蔽甚廣,因摘採至盡而剝落稀疏;詩人哀民困已深,譴責周天子不體恤人民疾苦,致使百姓受剝削至深、不勝其苦。(冥豫之「冥」,有「蔭蔽」義。

【注釋】

:今本、楚竹簡均作「」,帛書均作「」。,通「上」,表「尊崇」義;因上爻為天位、為上天之爻,故用「」表示「尊崇」。「」即「」:《尚書·孔安國序》「以其上古之書謂之尚書。」;《廣雅》「尚,上也。」;《孟子·萬章章句下·第八節》「又尚論古之人……是尚友也。」

:今本、帛書作「」,楚竹簡作「」(PS:濮茅左 釋作「」;後有學者更正,釋作「」。詳見:丁四新《楚竹簡與漢帛書周易校注》)。

:今本作「」,帛書作「」,楚竹簡作「」。釋義詳見:豫卦卦名解析一文。

:今本作「」,帛書作「」,楚竹簡作「」。PS:今本「」(合計十六處):帛書均作「」,楚竹簡均作「」。今本「」(合計一百二十處):楚竹簡均作「」;帛書有處作「」,其餘均作「」。

:今本「」,楚竹簡均作「」。釋義詳見:謙卦卦辭解析一文。

:今本作「」,帛書作「」,楚竹簡作「」。PS:今本「」(合計處):楚竹簡均作「」;帛書處作「」,其餘處作「」。

:今本、帛書作「」,楚竹簡作「」。釋義詳見:謙卦六四爻辭解析一文。

【解析】

上爻是天位,上天之爻;爻辭講的是「」卦的終極狀態。

冥豫:今本作「冥豫」,帛書作「冥餘」,楚竹簡作「榠餘

冥豫」現今常見的解析有:

1、沉迷豫樂,迷途不返冥:幽冥、冥昧,引申為「耽溺,沉迷而不知返」之義。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周易·豫》「:馬雲:冥,昧,耽於樂也。王廙云:深也。」;東漢-馬融「:冥昧,耽於樂也。」。

三國曹魏-王弼《周易注》「處「動豫」之極,極豫盡樂,故至於「冥豫成」也。過豫不已,何可長乎?故必渝變,然後無咎。」

北宋-程頤《周易程氏傳》「耽肆於豫,昏迷不知反者也。在豫之終,故為昏冥已成也。若能有渝變,則可以無咎矣。在豫之終,有變之義。人之失,苟能自變,皆可以無咎,故冥豫雖已成,能變則善也。聖人發此義,所以勸遷善也,故更不言冥之兇,專言渝之無咎。」

為耽溺;冥豫為沉迷豫樂,迷途不返。爻辭解析為:豫樂不知節制而至極致者,若能渝變、改正,則可無咎。此種解析最為普遍且廣為接受

2、豫樂至深夜,不知節制:夜晚、昏暗。爻辭解析為:豫樂至深夜,不知節制,若能改正,則可無咎。

以上兩種解析,意思其實都差不多;是「冥豫」常見的解析,也是主流解析。但我個人卻不認可上述解析,我曾講過:卦辭是全卦的核心,釋卦名、卦象、爻辭要圍繞卦辭展開。

我個人認為:結合豫卦卦辭、《詩經·大雅·桑柔》、《周禮·秋官司寇·冥氏》,才能對「冥豫」作出準確的理解。

一、釋今本「冥豫」、帛書 「冥餘」、楚竹簡「榠餘」,兼釋《莊子》、《列子》書中「冥靈」。

1、釋「冥」

:小篆字形,從日、從六,冖聲;日,太陽,日數十,十六日而月始虧,幽暗也;本義:昏暗。《說文解字》「:幽也;從日從六,冖聲。日數十,十六日而月始虧幽也。」;《玉篇》「:窈也,夜也,草深也。」;《廣雅》「:暗也。」

PS:區分「」與「」:

冖:[mì],指事字,本意為覆蓋,是「冪」的古字。在甲骨文中,「冖」像「一」字兩頭下垂,像布巾蒙覆形,藉以表示覆蓋。由於後來「冖」只做偏旁,表示「覆蓋」的義項便造了「幎」來表示,如今簡化成「冪」。

說文解字》「:覆也。凡冖之屬皆從冖。〖注〗臣鉉等曰:今俗作冪,同。」;《說文解字注》「:覆也。覆者,蓋也。一者所以覆之也,覆之則四面下垂。按冥下曰冖聲。鼏亦冖聲。凡冖之屬皆從冖。」

康熙字典》「:《說文》覆也;從一下垂。《玉篇》以巾覆物。《同文舉要》象布幕下覆。《正字通》今作羃,楷作冪,小篆從巾作幎。」

宀:[mián],象形字,本意為房屋,又引申為覆蓋。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字形像尖頂房屋的側視形;甲骨文中表示房頂的筆畫與表示牆的筆畫分離,後來為方便書寫,把二者連為一體

在現代漢語已經不用,但它是一個重要意符。由「宀」構成的字可分為四類:1、指稱房屋的,如:家、室、宅、宮;2、與房屋有關的形容詞,如:寬、寒、宏、寂;3、與房屋有關的動詞,如:寄、寓;4、與房屋關聯的其他詞:客、實、富、寧、安。

說文解字》「:交覆深屋也,象形。凡宀之屬皆從宀。」;《說文解字注》「:交覆深屋也。古者屋四注,東西與南北皆交覆也,有堂有室是為深屋。自部臱下曰「宀宀,不見也」。是則宀宀謂深也。象形。象兩下之形,亦象四注之形。」

康熙字典》「:《說文》:交覆深屋也。【田藝衡曰】:古者穴居野處,未有宮室,先有宀,而後有穴。宀,當象上阜高凸,其下有可藏身之形,故穴字從此。室家宮寧之制,皆因之。」

由「冖」的釋義,及「冥」的甲骨文字形來看,唐蘭先生認為「冥」本義為兩手持巾覆物,應該是準確的。另,《周禮》中「冥氏」,也印證了這一解析。

周禮·秋官司寇·冥氏》「冥氏掌設弧張,為阱擭以攻猛獸,以靈鼓驅之;若得其獸,則獻其皮、革、齒、須、備。」;《周禮冥氏負責設置網羅、機弩、陷阱等物捕捉猛獸。冥,冪也;冪,覆也,捕獸須掩覆羈縻之,故稱冥氏

綜上,「」應為「覆蓋」義,因「覆蓋」,進而又有「幽暗、昏暗」義。等字義皆取「」之「覆蓋」義(兼有「幽暗、昏暗」義);例:《說文解字》「溟:小雨溟溟也。」;《玉篇》「溟:溟濛小雨。」;《說文解字》「瞑:翕目也。」(翕,合也。)。《周禮·天官冢宰·幎人幎人負責供給覆蓋器物所需的巾;幎人,今《周禮》作「冪人」,或作「幕人」。

「冥」由「覆蓋」、「幽暗」義,進一步又引申有「暗合、默契」義;《魏書·列傳·卷三十六·高允》「神與理冥,形隨流浪。」(冥:暗合

冥合:暗合。《晉書·列傳·第五十七章·涼武昭王李玄盛》「矯情而任荒,乃冥合而一往。」;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冥契:默契,暗相投合。《晉書·載記·第二十三章·後燕成武帝慕容垂》「寵逾宗舊,任齊懿藩,自古君臣冥契之重,豈甚此邪?」;宋-蘇軾《朱壽昌梁武懺贊偈》「母子天性,自然冥契,如磁石針,不謀而合。」

冥符:默契,暗合。《晉書·列傳·第六十四章·隱逸傳·郭瑀》「先生潛光九皋,懷真獨遠,心與至境冥符,志與四時消息。」;唐-駱賓王《靈泉頌序》「聞夫玄功幽贊,靈心以有德是親;至道冥符,篤行以通神為本。」;菩提達摩語錄:北魏-曇林《二入四行論》「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謂藉教悟宗。……堅住不移,更不隨於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為理入。」

2、釋今本「冥豫」、帛書 「冥餘」

,覆也,覆蓋;五爻、上爻皆為天位,五爻是天子之爻,上爻是天爻、上天之爻。天無不覆,上爻為天,故爻辭言「」。(PS:「」在《周易》中共出現在兩處,除此處外,還出現在升卦;升卦:上六,冥升;帛書作「冥登」,楚竹簡缺失。《莊子·內篇·德充符》「天無不覆,地無不載。」)

」皆為「舒」也;「舒」,安也、樂也;《爾雅·釋詁》「豫:安也;樂也。」。PS:釋義詳見:豫卦卦名解析一文。

百姓為上天所生,上天為眾民設立君主,是希望君主能夠幫助上天養治百姓、安定眾民。上天希望天下的百姓安定、安樂,此為「豫」也;故爻辭言「冥豫」。

詩經·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則。」;烝民:眾民、民眾、百姓,也作「蒸民」。

西漢孝文帝《罪己詔》「天生民,為之置君,以養治之;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則天示之災以戒不治。」(《史記》、《漢書》)

詩經·周頌·思文》「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菲爾極。」;這是一首懷念周族祖先后稷生民之德的樂歌,詩歌頌揚后稷養民之功。言后稷之德,開創農事,養育萬民,百姓得以安定,其功德可配天。

尚書·周書·泰誓中》「惟天惠民,惟闢奉天。」;大意為:上天惠愛民眾,君王應當尊奉天意,惠愛民眾。

尚書·周書·泰誓上》「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大意為:上天佑助天下的民眾,為人民選立君主、師長,為民立君以安民,為民立師以教民。而為君為師者,應當協助上天安撫、安定天下百姓。

故,由上可知「冥豫」為上天希望天下百姓安逸、舒適;上爻為天,天無不覆,故曰「冥」,此為其一。PS:初爻為「地」,上爻為「天」,此為先秦時期古人天地觀、宇宙觀「天無不覆,地無不載」的真實寫照。)

其二為以「豫」來養治百姓,暗合天意;「冥」有「暗合、默契」義,「豫」與「天」暗合,故曰「冥」

另,結合卦辭「豫:利建侯行師」及楚竹簡「榠餘」可知,「冥豫」還有第三重意涵。

3、釋楚竹簡「榠」、「榠餘」,兼釋《莊子》、《列子》書中「冥靈」。

3.1釋楚竹簡「榠」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

PS1:《詛楚文》相傳為秦石刻文字;戰國後期秦楚爭霸激烈,秦王祈求天神保佑秦國獲勝,詛咒楚國敗亡,因稱《詛楚文》。

PS2:杲[gǎo] 、杳[yǎo]。:日出明亮,明亮,光明,高遠。《說文解字》「杲,明也。」;《詩經·衛風·伯兮》「其雨其雨,杲杲日出。」;《淮南子·天文訓》「日出於暘谷,浴於鹹池,拂於扶桑,是謂晨明。登於扶桑,爰始將行,是謂朏明。」,故「」字日在木上,訓為「」;南北朝-梁簡文帝蕭綱《南郊頌》「如海之深,如日之杲」;《管子·內業》「杲乎如登於天,杳乎如入於淵。」

:昏暗,幽暗 ,幽深,深遠,消失,不見蹤影。《說文解字》「杳,冥也;從日在木下。」;《康熙字典》「杳:《淮南子·天文訓》:日晡則反景上照於桑楡,故杳字日在木下。」;杳無音信;杳無人蹤。

3.2釋《莊子》、《列子》書中「冥靈」

冥靈」出自《莊子》;《莊子·內篇·逍遙遊》「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何為「冥靈」?現今常見的解析有三種:

1、木名。西晉-司馬彪《莊子注》「木生江南,千歲為一年。」;唐-陸德明《經典釋文·莊子》「,本或作。李頤云:冥靈,木名也;江南生,以葉生為春,葉落為秋;此木以二千歲為一年。」(李頤,南北朝時期北魏大臣)。聞一多《聞一多全集·莊子編·莊子章句》中認為「」作「」,「榠靈」(冥靈)即「樠木」。「樠木」出自《左傳·莊公四年》「王遂行,卒於樠木之下。」,講說楚武王死在樠木之下。

2、龜名。明-羅勉道《南華真經循本》「冥,通溟,訓海。靈,龜也。麟、鳳、龜、龍謂之四靈。冥靈者,溟海之靈龜也。」(《莊子》又名《南華真經》)。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中認為羅勉道的解說是準確的,李頤的解說錯誤。又有人引《莊子·外篇·秋水》中「莊子與楚臣」一節,認為「冥靈」為楚國神龜;《莊子·外篇·秋水》「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

3、清代學者認為「冥靈」謂人名。清-俞樾《諸子平議·莊子》「彭祖,人名也。然則冥靈、大椿亦人名也。……蓋論大年、小年當以有血氣之屬言之,故論小者則以蟲言,朝菌也,蟪蛄也,蟲之中尤為小年者也;論大則以人言,冥靈也,大椿也,彭祖也,人之中尤為大年者也。若雜以草木,則不倫矣。」。清-于鬯[chàng]《香草續校書·莊子》「楚人好巫,冥靈當是巫者,大椿蓋如大撓之類。」(大撓,亦作「大橈」,傳說為黃帝史官,《五行大義》稱其始作甲子。《呂氏春秋·紀·孟夏紀·尊師》「神農師悉諸,黃帝師大撓」。)

但就《莊子·內篇·逍遙遊》而言,上述「冥靈」的三種解釋皆可通;若細究「冥靈」,我認為其為木命。「冥靈」一詞,最早出自《列子》。

列子:姓列,名禦寇,又名寇,亦作圄寇。列子是介於老子與莊子之間的道家學派承前啟後的重要傳承人物;先秦道家創始於老子,發展於列子,大成於莊子;列子之學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歸同於老莊。先秦時期道家人物傳承:老子、文子、亢倉子、列子、莊子;亢倉子、列子皆有在《莊子》中出現。《莊子·雜篇·庚桑楚》,庚桑楚即庚桑子、亢倉子;《莊子·雜篇·列禦寇》;《莊子·內篇·逍遙遊》「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

冥靈」最早出自《列子》;《列子·湯問》「荊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生於朝,死於晦。」

PS:荊即楚,春秋時楚國別稱「荊」;《說文解字》「荊,楚木也。」。《左傳·莊公四年》「四年春,王三月,楚武王荊屍,授師孑焉,以伐隨。……王遂行,卒於樠木之下。……莫敖以王命入盟隨侯,且請為會於漢汭,而還。濟漢而後發喪。」;唐-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釋詁文,荊即楚之舊邑,故云荊亦楚也。」;先秦時期楚國的稱謂有:楚、荊、荊楚、楚漢;荊楚可指偏南地區,楚漢可指偏北涵蓋漢水流域地區;楚之南稱楚蠻或荊蠻。)

由《列子·湯問》原文來看,殷湯問夏革「事物有大小、有長短、有同異嗎?」;天地萬物分三大類:人、木草、獸禽,故夏革以「人」言高矮(長短),以「木草」言壽夭(壽命長短),以「獸禽」言大小(體型大小)。夏革言:「人」:龍伯國之巨人,最矮還有數十丈高;僬僥國之人,身長一尺五寸;東北極地之諍人,身長九寸。「木草」:冥靈以二千歲為一年;大椿以三萬二千歲為一年;菌芝早晨出生,黃昏死亡。「獸禽」:溟海之鯤體長、寬皆幾千裡,溟海之鵬也是。江浦之焦螟,小到蚊子都覺察不到它們。

另,仔細分析《莊子·內篇·逍遙遊》中「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講說:然而彭祖現今卻以長壽聞名於世,人們都希望與他一樣高壽,豈不可悲!在聯繫上下文,文中「楚之南」用的是現在進行時,可知「冥靈」在莊子所處之世可見,故可知冥靈、大椿應為樹名,不可能是人名;再結合《列子》可知,冥靈也不可能是龜名。聞一多先生認為「冥靈」為「樠木」可備一說,供作參考。

我認為「冥靈」為樹名,其名反映的是先秦時期古人的古樹/神樹信仰。就古樹/神樹信仰而言,長江之南比之北興盛。冥靈:樹大遮天蔽日,故曰「冥」;樹大參天,高則通天,古則同神,故曰「靈」。

「冥靈」生於楚,「靈」本是楚方言中對跳舞降神的巫的專稱,引申又可指神靈。「巫」古代稱能溝通天地,以舞降神靈,降福消災的人。

康熙字典》「:《說文》: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兩褎舞形。《世本》:巫鹹始作巫。《楚語》:古者民之精爽不攜二者,而又能齊肅中正,其知能上下比義,其聖能光遠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聰能聽徹之,如是則神明降之。在男曰覡,在女曰巫。《周禮·春官·神仕》疏:男子陽有兩稱,曰巫,曰覡。女子陰不變,直名巫,無覡稱。」

說文解字》「:靈巫也;以玉事神。」;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巫也。各本巫上有靈字,乃復舉篆文之未刪者也。……屈賦《九歌》:靈偃蹇兮皎服,又靈連蜷兮既留。又思靈保兮賢姱。王注皆云:靈,巫也。楚人名巫為靈(靈),許亦當雲巫也無疑矣。引伸之義如《諡法》曰極知鬼事曰靈,好祭鬼神曰靈。曾子曰陽之精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毛公曰神之精明者稱靈。」。

「靈」的繁體寫作「靈」,從霝[líng]、從巫;霝,古同「靈」。屈原《楚辭·九歌·東皇太一》「靈偃蹇兮姣服」,東漢-王逸 註:靈,謂巫也(按:靈,這裡指以歌舞娛神的群巫。)。屈原《楚辭·九歌·雲中君》「靈連蜷兮既留」,東漢-王逸 註:靈,巫也,楚人名巫為靈子(按:靈,這裡指祭祀中有神靈附身的巫覡。)。

何為「靈」?近代學者王國維《宋元戲曲考》中認為:巫覡通過衣服、形貌、動作等,視之為神之所憑依,故謂之曰靈,或謂之靈保。故,我認為神明附身為之「」,由此來理解《楚辭·九歌》中「靈」即神明附於「巫」,故言「靈」。

古人認為「高山」通天,此為神明之所居,故可稱之為「靈」。《山海經·海經·大荒西經》「有靈山:巫鹹、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十巫通過靈山上下來回人間、天庭之間。《山海經·海經·海外西經》「巫鹹國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從上下也。」

古人認為「樹大」參天,高則可通天,古(壽)則可通神,古樹為神之所依,故可稱之為「靈」。「冥靈」為樹名便由此而來,「樹大」遮天蔽日,此為「冥」;高可通天,壽(古)可通神,此為「靈」。

古人的古樹/神樹信仰上課追溯至「三星堆文化」,《山海經》、《呂氏春秋》、《淮南子》等古籍中也皆有言及;時至今日,全國各地也皆有古樹崇拜景點。四川三星堆古遺址出土的通天神樹,通身用青銅製造,共有一號通天神樹和二號通天神樹兩棵神樹。《山海經》中言及得神樹很多,如扶桑(亦作扶木)、若木、甘木、建木;這些神樹在《呂氏春秋》、《淮南子》也有言及。講說太陽東升於扶桑,西落于若木;甘木即不死樹,食之不老;建木生天地之中,高百仞,是溝通天地人神的橋梁,眾神由之上下往來於人間、天庭。

三星堆--通天神樹

山海經·海經·海內經》「有九丘,以水繞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參衛之丘,武夫之丘,神即之丘。有木,青葉紫莖,玄華黃實,名曰建木,百仞無枝,上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實如麻,其葉如芒,大嗥爰過,黃帝所為。」

呂氏春秋·覽·有始覽·有始》「白民之南,建木之下,日中無影,呼而無響,蓋天地之中也。」

淮南子·墬形訓》「扶木在陽州,日之所曊。建木在都廣,眾帝所自上下,日中無景,呼而無響,蓋天地之中也。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華照下地。」

由《山海經》等描述可知,九丘部落以建木為中心,環繞在建木周圍;帝等眾帝通過建木上下往來於人間、天庭。

商周時期封建諸侯,「封」古字形像在土堆上種樹;封的本義是種樹,古代諸侯受命建國後,即在所封疆土的邊界上培土種樹,以此為邊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便如大樹之形,層層分封及管理。

未完,接續下文:

3.3釋楚竹簡「榠餘」

二、釋今本「有渝」、帛書 「或諭」、楚竹簡「又愈」。

相關焦點

  • 上-豫卦:上六「冥豫,成有渝,無咎」解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爻辭】上六:冥豫,成有渝,無咎。【梓歸】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普天之下、四海之內皆為天子之臣民;天子「守土為民」,承擔、負責養治天下、眾臣民。《詩經·大雅·桑柔》「菀彼桑柔,其下侯旬,捋採其劉,瘼此下民。」
  • 《豫卦》之上六爻辭「冥豫。成有渝,無咎」破解
    上六:冥豫。成有渝,無咎。象曰:冥豫在上,何可久也。所以《說文》:「渝,變汙也。」「渝」的本義是水變汙,引申凡指改變。這裡用本義。釋象《豫卦》是《復卦》變為《比卦》的過渡卦。《復卦》先變為《豫卦》,然後《豫卦》再變為《比卦》。《復卦》一開始就為上六的命運做出了準確的判斷。《復卦》上六爻辭曰:「迷復,兇,有災眚。
  • 《直方周易》十六 豫 上六 冥豫,成有渝。無咎。上六 象曰 冥豫在上,何可長也。
              《直方周易》十六 豫 【豫】上六 冥⑴豫,成⑵有⑶渝⑷。無咎。《荀子·議兵》:「舜伐有苗……湯代有夏。」⑷「渝」改變、變更(變化與更新。)。《三國志·魏書·臧洪傳》:「有渝此盟,俾墜其命,無克遺有。」
  • 蔣介石的名與字,都是取自易經中的豫卦。
    蔣介石的名與字,都是取自易經中的豫卦。豫卦周易 第十六卦 豫卦豫 利建候行師象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初六 鳴豫,兇。象曰:初六鳴豫,志窮兇也。六二 介於石,不終日,貞吉。象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六三 盱豫,悔。
  •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濱 莫非王臣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昭公七年》:「故《詩》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王(wáng):此「王」代指「王法」,不是指具體的王。表達王權的權威性、唯一性。原文應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陟彼北山,言採其杞;偕偕士子,朝夕從事;王事靡盬(gǔ),憂我父母。
  • 豫卦第十六·不打無準備之仗
    遲有悔。《象》曰:「盱豫有悔」,位不當也。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六五:貞疾,恆不死。《象》曰:六五「貞疾」,乘剛也。「恆不死」,中未亡也。上六:冥豫,成有渝,無咎。《象》曰:「冥豫」在「上」,何可長也。
  • 《周易》雜談 | 豫卦,如何得到真正的快樂
    豫:利建侯行師。初六:鳴豫,兇。六二:介於石,不終日,貞吉。六三:盱豫,悔。遲有悔。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六五:貞疾,恆不死。上六:冥豫,成有渝,無咎。豫卦,六十四卦中的第十六卦。該卦下卦「坤」為順,上卦「震」為動,卦象為下位者柔順地追隨上位者行動,又因下卦「坤」為大地,上卦「震」為雷,雷在地上爆發,使大地振奮,這是陰陽最和樂的現象,故命名為「豫」,即和樂。整卦闡述的是快樂的原則。
  • 《豫》卦釋文,安逸只是短暫的歇息,娛樂是提振精神,催人奮進
    豫:利建侯,行師。釋文:利於設立諸侯以及行軍作戰。初六:鳴豫,兇。釋文:安於逸樂而自鳴得意,兇。六二:介於石,不終日,貞吉。釋文:像磐石那樣堅守情操,不整天沉溺於安樂,固守正道吉祥。六三:盱豫,悔。遲,有悔。
  • 學《周易》,智慧啟(豫卦第十六)豫卦之時包含的意義,太大啦!
    坤下震上題解豫是本卦卦名。豫卦下坤上震,坤為地,震為雷,雷出地上,預示春天已到,萬物生長而樂,故豫有樂之義。此卦為豫樂之卦,闡明了歡樂的深刻道理,提出歡樂的幾種情況及其後果,告誡人們把握住歡樂的度,處安樂而不忘憂患,防止樂極生悲。如初爻樂得自「鳴」而有「兇」,三爻媚顏附勢求樂而有悔,上六沉溺安樂則生極,只有速變才能「無咎」。所以實質上,《豫》卦所說的自在安樂,其內容特點是追求環境氣氛重於物質資料,心理上的悠然感受大於生理上的吃喝享受。
  • 六十四卦第十六卦:豫卦,大者之象
    六十四卦中只有兩卦是以地名命名的一個是晉卦,現在的山西的簡稱,因周朝封商後裔於此而得名;一個就是豫卦,河南的簡稱,商朝的主要領域。三千多年的時候,河南氣候溫潤,上有大量的大象生存的,在商朝人的眼中佔據著重要位置。豫卦,上震下坤,雷動於地上。為什麼叫豫卦?豫字由予和象組成,予字是上故帝王的自稱,象是大象,代表顯著的意思。當帝王高興或猶豫時,在所有人眼裡都能感覺到,故為豫。
  • 你以為你真的理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思嗎?
    即使我們抽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一句來看,它所描述的也是井田制下的土地「保有權」狀態,並不是說天下土地歸王私有。且自戰國以降、封建制解體以來,除了嚴格實行均田制的短暫時代,中國的土地制一直就是私有制,趙宋立國,「田制不立」,「不抑兼併」,更是談不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了。
  • Q&A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古代解釋,你真的理解對了嗎?
    即使我們抽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一句來看,它所描述的也是井田制下的土地「保有權」狀態,並不是說天下土地歸王私有。且自戰國以降、封建制解體以來,除了嚴格實行均田制的短暫時代,中國的土地制一直就是私有制,趙宋立國,「田制不立」,「不抑兼併」,更是談不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了。
  • 《易經》第十六卦「」
    『經文』坤上震下 豫利建侯,行師。初六 鳴豫,兇。六二 介於石,不終日,貞吉。六三 盱豫,悔;遲,有悔。九四 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六五 貞疾,恆不死。上六 冥豫,成有渝,無咎。
  • 易經 第十六卦 豫卦
    豫卦卦象:雷地豫 震上坤下組合:事情因人的情感發生變化。事情無方向,無目的。卦辭:豫,利,建侯行師。卦意:事情受情感影響,但沒有方向沒有目的。就像建立國家後的軍隊,士兵受到保家衛國的情感來參軍。參軍之後,卻是日夜操練,何時打仗卻不得而知。豫本來指的是豫州,古時候也叫中州,文王那個時候豫州國泰民安,駐守豫州的士兵也不用打仗,因此就每天在軍營中操練。這些士兵為保家衛國而來,卻不知何時可上戰場。可見當時的豫州,軍風很強。
  • 易經 | 豫【卦十六】雷地豫
    豫【卦十六】雷地豫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不是天下為私.
    這也是儒家演變不成宗教的原因;也不喜歡佔卜,《論語》裡沒有一次孔子佔卜的記錄。為何只一個朝代的更迭,佔卜就不流行了呢?為什麼商朝那麼喜歡佔卜?商朝喜歡佔卜起碼有兩點原因。首先是太殘暴。在商朝人看來,圍繞中國的四夷都不是人。不是人!「非我族人,便是異類。」
  • 學《周易》,智慧啟(豫卦第十六)豫卦之時包含的意義,太大啦!
    坤下震上題解豫是本卦卦名。豫卦下坤上震,坤為地,震為雷,雷出地上,預示春天已到,萬物生長而樂,故豫有樂之義。此卦為豫樂之卦,闡明了歡樂的深刻道理,提出歡樂的幾種情況及其後果,告誡人們把握住歡樂的度,處安樂而不忘憂患,防止樂極生悲。如初爻樂得自「鳴」而有「兇」,三爻媚顏附勢求樂而有悔,上六沉溺安樂則生極,只有速變才能「無咎」。所以實質上,《豫》卦所說的自在安樂,其內容特點是追求環境氣氛重於物質資料,心理上的悠然感受大於生理上的吃喝享受。
  • 唐宋之變——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畫地為牢」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句話出自《詩經·小雅》,體現的是我國從周朝便開始出現的「天下」觀,天下便是普天之下,而不管這個天下有多大,都是「周天子」的臣民。正如《漢武大帝》中所言:他給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建立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了一個偉大民族永遠的名字。漢朝,永遠使人心馳神往,即使強大如後世的唐朝,也常常以漢朝自喻。
  • 《易經參詳》釋義篇第十六豫
    易智2019年元月有大而能謙必豫既有宏大事業而又能夠謙虛謹慎的人,處事往往恰如其分,心裡必定歡樂愉快,這就是豫卦的象徵意義。豫放鬆輕漫,放縱自己,過分貪娛,就容易產生懈怠。六二:介於石,不終日,貞吉。人品高尚,自定志堅。六三:盱豫,悔。遲有悔。懈怠大意,後悔莫及。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大運正行,不必擔心。六五:貞疾,恆不死。
  • 《易經》第十六卦 豫卦詳解 雷地豫
    上六,冥豫,成有渝。無咎。《象》曰:「冥豫」在上,何可長也?豫卦,(白話詳解):雷地豫卦的象徵意義雷地豫卦,由坤卦和震卦組成,下坤上震,坤為地,為順;震為雷,為動。雷依時出,預示大地回春。因順而動,和樂之源。此卦與謙卦互為綜卦,交互作用。豫卦象徵著歡樂愉快,給人的啟示是做事要順時依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