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網上很多人都說,寬窄巷子成都本地人根本就不去,沒有老成都的味道,太商業化了,然而作為成都的一個地標性景區,寬窄巷子的歷史文化其實是商業化掩蓋不了的,況且就算是商業化寬窄巷子也搜羅了全世界各色美食,不也正是成都多元包容的體現嗎?
對於人們而言,寬窄巷子不應該僅僅只是一個景區,人們也應該看重它在城市文化和歷史遺蹟上的體現,相信許多外地人特別是北方人到了寬窄巷子一定會有一種親切感。
因為寬窄巷子的建築,有很大一部分其實是很有北方傳統建築的特點,像是巷子兩邊的店家商鋪,有很多都是四合院、三合院的構造,對於北方人而言,寬窄巷子稱之為寬窄胡同更合適不過。
不過寬窄巷子作為成都的一張名片,為什麼會出現北方的建築呢?原來寬窄巷子還真和北方有關,很多老成都人都不知道這段歷史,其實寬窄巷子以前叫做胡同,現在的寬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在當時也叫做興仁胡同、太平胡同、如意胡同。
早在康熙時期,康熙皇帝在1718年的時候平定了西南叛亂後,為加強統治,將上千名八旗子弟留在了天府之國,這些八旗子弟在成都修建了一座平民不可入內的「滿城」,這就是寬窄巷子的前身,所以巷子裡儘是清朝北方樣式的建築,基本上都是按照北方四合院的藍本修建的房屋。
最為明顯的特點就是寬窄巷子的許多房屋前都有兩個孔,這兩個孔其實是用來拴馬的,因為那時候北方的八旗子弟們基本上都有騎馬的習慣,所以寬窄巷子的房屋前基本上都有拴馬孔,現在很多北方的老房子也有這種拴馬孔,這是一種北方文化符號的象徵。
清朝覆滅後,八旗子弟們走的走散的散,一些商人便收購了這些八旗子弟留下來的房產,在這裡開鋪設集,人們依然把這裡稱為胡同。
直到民國初年,當時的決策者將這裡的「胡同」改成四川方言「巷子」,並且進一步擴大規模,建築方在規劃的時候把最寬的巷子上面標註了「寬」,最窄的巷子標註了「窄」,本來是作為施工圖內部使用,結果遇到記者採訪,莫名其妙設計圖就上了報,人們就把這裡叫做寬窄巷子了。
原來寬窄巷子還有這樣一段歷史,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關於寬窄巷子的歷史,不妨趁著周末或者即將到來的五一長假去寬窄巷子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