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北京,秋色宜人,滿城金黃,古老文明而富有時代氣息。11月8日至10日,文學院2018級「明德計劃」實驗班全體同學在常務副院長王宏林教授的帶領下於北京開展了為期三天的訪學交流之旅。
回首七十年,展望中國夢——北京行之北京展覽館
11月8號下午,北京之行的首站來到了北京展覽館,同學們參觀了北京展覽館中舉辦的「偉大曆程 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展覽由五個模塊構成,以時間為線索,對中國1949年到2019年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成就進行交互展示,讓同學們體悟到新中國70年發展探索之路的艱辛,也讓大家領略到這70年不斷前進中的輝煌。同學們表示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也會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為實現中國夢不斷努力,不忘初心,砥礪奮進。
北京訪學,斯文在茲——北京行之北京大學
11月9日上午,北京大學中文系副主任、古代文學教研室教授、中國古代詩歌研究中心副主任杜曉勤,圍繞「立志•摸索•拜師•前行——我大學時期的讀書與探索」為主題,以自身大學時期的學術發現與研究成果為切入點,由點及面,向同學們介紹了他求學、研學時的感悟與體會。
北京大學中文系副主任、副教授宋亞云為同學們帶來了題為「漢字的形音義與經典研讀——以《論語》為例」的報告。他以《論語》中的經典語錄為例,從「選擇版本」、「疏通文意」以及「他書互見」三部分向同學們講述了應該如何深入研讀經典。
報告結束後,同學們紛紛表示此行收穫良多,大家從一絲不苟、治學嚴謹的專家身上學到了怎樣樹立問題意識、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這將是一生取之不盡的財富。
實事求是,汲取新知——北京行之中國人民大學
11月9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楊慶祥教授就「妥協的結局和解放的角度」這一主題,帶領2018級明德班學生重讀了路遙的作品《人生》,作品主人公高加林擺脫農村與土地所夾雜的「個人妥協」和「自身解放」,引發了學生對回歸和治癒的思考。講座後大家感慨頗多,均表示此次中國人民大學之行在拓展視野、增長見識的同時,也解答了心中許多的疑惑。
負笈遊學,研精緻思——北京行之清華大學
11月10日上午,河南大學文學院18級「明德計劃」實驗班受邀前往清華大學交流學習,共同感受這所古老名校的獨特氣質。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解志熙帶領大家遊清華大學校園,一路行至人文學院,在中國語言文學專業公共教室與同學們進行了學術暢談。解志熙教授認為學習應該「先博後精」,學生不必在大二階段就確定研究方向。同時,他對《論語》中個別句子的典傳翻譯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秋景引閒步,山遊不知疲」,此次清華遊開闊了同學們的眼界,激發了大家研學進步、奮發進取之決心。
本次北京訪學活動是文學院「明德計劃」實驗班思想政治教育與課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激發學生學術探究熱情、明確研究方法、開拓學生視野、開闊研究思路、發現自身不足、汲取名校長處、親身體會學術前沿思想、增強專業認同感。此次活動在密切了文學院師生關係的同時,使學生進一步明確了中國未來的偉大徵程,需要所有青年共同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