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南極考察隊員著手測繪拉斯曼丘陵地區地形圖

2020-12-16 中國政府網

    新華網南極中山站12月26日電(記者張宗堂)中國考察隊員25日開始在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地區布設照片控制點,為今後即將開展的航空攝影測量做準備,以解決我國無拉斯曼丘陵東部地形圖和西部地區地形圖更新等問題。

    由於這一地區地理環境特殊,測區控制點分布只是在島嶼和露巖區,而且所有點的布設只能採用人工方式進行。25日,黑龍江測繪局吳文會、陳軍、劉秀峰三名考察隊員分成三組開始進行布設。由於控制點都選擇在山頂,所有路途都靠步行完成,從一個點到另外一個點大約需要一到兩個小時。當天,三人共完成7個點的布設。按目前進程,布設所有80個左右的點約需要一周。

    吳文會說,布設這些點一方面是為即將開展的航空攝影找到標誌點,另一方面也是為之後矯正照片提供科學依據。人工布設地面照片控制點結束後,科考隊員將利用高解析度的數位照相機進行航空拍攝,按照國家測繪局測繪規範中困難地區作業成圖要求,進行1:2萬比例尺繪製地形圖。

    極地基礎測繪與科學考察研究,既是我國極地考察事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又是我國極地科學研究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南極重點地區和有國家權益意義的地區分期完成地圖覆蓋和其他各項基礎測繪內容,有利於從根本上解決我國考察急需的各種類型地圖,增強為中國極地科考工作提供完善的測繪保證和各項基礎空間數據、地理信息系統服務能力等,可為國家極地考察決策部門及其他學科提供可進行分析、管理、計劃、決策以及技術支持的基礎應用平臺,提高我國在南極測繪的國際交流合作和數據資料共享的地位和能力。(完)

相關焦點

  • 中國第28次南極考察完成拉斯曼丘陵大地控制點測繪
    中國第28次南極考察完成拉斯曼丘陵大地控制點測繪 (4/7) 「← →」 可以實現快速翻頁 從2011年12月下旬開始,中國第28次南極考察在南極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地區陸續新建了8個C級全球定位系統(GPS)控制點,其與中山站的GPS跟蹤站同步觀測解算,可得到一個精度等級較高的C級GPS控制網,這些地理坐標起算點基本覆蓋了拉斯曼丘陵地區,為該地區地形圖更新測繪工作打下重要基礎
  • 我國繪製出世界上第一張南極內陸地形圖
    世界上第一張南極內陸地形圖——《南極格羅夫山地形圖》日前出版發行,這張地圖是由武漢大學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的專家們測繪成的。  格羅夫山地區位於南極中山站以南400-500公裡,面積約3200平方公裡,屬南極冰蓋內的冰原角峰群。這個地區地形複雜,是目前南極地區極少數尚未任何國家正規考察的地區之一。
  • 我國南北極測繪科考成果圖集首發
    國家測繪局組織編纂出版的我國第一部反映南北極自然地理環境與我國南北極測繪科學考察成果的地圖集——《南北極地圖集》,1月22日在京舉行首發儀式。
  • 我國將在世界首次繪製南極冰蓋之巔1:5萬地形圖
    新華社上海8月24日電(記者 張建松)根據我國「十一五」期間將在南極冰蓋最高點——海拔4093米、冰層最古老的冰穹A(Dome A)地區建立中國第三個南極科學考察站的需要,在今年即將開展的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中,我國將在世界上首次繪製出冰穹A地區450平方公裡範圍內1∶50000地形圖。
  • 南極測繪隊員被困納爾遜冰帽 自製酒精爐取暖
    訪談嘉賓:測繪隊員韓惠軍 張洪文  訪談地點:南極長城站  韓惠軍與張洪文都是來自黑龍江測繪局的測繪人員,作為渡夏隊員,他們的任務已經基本完成,到2月中旬,他們就會離開長城站回家。北京時間28早上10點(南極時間27日晚上10點),他們在南極長城站的餐廳接受了搜狐特派南極記者的專訪。  記者:你們是測繪專家,給我們具體講下在南極的具體工作,是為了繪製地圖,還是別的?  韓惠軍:繪地圖。我與張洪文是受國家測繪局指派,對長城站周邊進行航拍相片控制點測量與1比500數字地形圖的更新。
  • 曾7次到南極4次到北極科考……
    1994年 《南極拉斯曼丘陵小像幅航測成圖研究》 獲國家測繪局科技進步二等獎 (第一獲獎者)。1994年 《南極冰蓋考察大剖面衛星影像數字製圖研究》 獲國家測繪局科技進步二等獎 (第一獲獎者)。驚濤駭浪中,隊員們翻江倒海地嘔吐。鄂棟臣和同伴連滾帶爬地衝入船艙,下意識緊緊抱住貴重的考察儀器,這是所有人在危急關頭唯一想到要保住的東西。十幾個小時後,他們終於挺了過來。鄂棟臣在南極30天的艱難航行過後,我國第一支南極科考隊終於即將到達目的地——喬治王島。
  • 我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定於12日從上海啟程
    據介紹,我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由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黨委書記魏文良擔任領隊,由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副主任秦為稼擔任副領隊,從國內出發的考察隊員共188人,加上目前正在南極長城站、中山站越冬的30名隊員,共218人,是除我國第一次南極科學考察活動外,考察人數最多的一次。
  • 中國第十三次南極考察
    中國第13次南極考察是執行「九五」國家重點科技計劃(攻關)項目的第一年。共安排了長城站度夏科考2項,越冬科考4項。中山站度夏科考3項,越冬科考10項。中山站科學考察  海冰生態項目  該項目是根據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和先期執行的「九五」南極科技攻關項目有關專題內容的現場計劃進行的。在1997年南極冬季,充分利用中山站實驗室和野外裝備十分有限的客觀條件,順利實施了近岸海冰生態過程和海冰區顆粒有機碳通量研究的現場考察工作。
  • 我國南北極測繪科學考察成果地圖集首發
    新華網北京1月22日電 (劉軍)國家測繪局組織編纂出版了我國第一部反映南北極自然地理環境和展示我國多年來極地測繪科學考察成果的《南北極地圖集》  22日在京首發。這是我國第一部反映南北極自然地理環境與我國南北極測繪科學考察成果的地圖集,這本圖集對我國南北極測繪的各類地圖成果進行了系統化、規範化、科學化的概括與整理,並收集了國內外相關資料,綜合反映了25年來我國南北極測繪的歷史與科學研究成果。  記者看到,《圖集》由序圖組、南北極概覽圖組、南極洲區域地理圖組、北極地區區域地理圖組、中國南極考察地區圖組、北極考察地區圖組和附錄七個部分組成。
  • ...歷時158天航程約3萬海裡-雪龍 南極考察隊 南極大陸 赫德島...
    據《勞動報》報導,昨日上午,在歷經長達158天驚濤駭浪、冰雪交加的洗禮和考驗後,中國第32次南極考察隊完成了各項預定考察任務,乘坐「雪龍」號返回位於上海的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科考期間,中國首架極地專用固定翼飛機在南極拉斯曼丘陵等地試飛成功。
  • 我國首次在南極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
    「向陽紅01」船首次南極科考的科考隊員時了解到,「向陽紅01」船在我國南極科考比較薄弱的南極大西洋扇區,進行了物理海洋與氣象、海洋地質、海洋地球物理、海底地形與測繪、海洋化學與生物生態和海洋環境熱點等六大學科領域調查,取得了豐碩科考成果,特別是在全球首次發現了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
  • 2月26日:中國南極中山站在拉斯曼丘陵落成
    1989年2月26日,中國南極中山站在拉斯曼丘陵落成。這是繼長城站之後中國在南極建成的第二個科學考察站。    1991年2月26日,國家超導實驗室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正式建成,通過專家的驗收。    1992年2月26日,中國著名法學家張友漁在北京逝世,終年94歲。
  • 國務委員劉延東考察喬治王島中國南極長城科考站
    開展極地科學考察是我國科技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認識未知世界、探索地球科學規律、促進人類和平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長城站的建立開啟了我國開展南極科學考察的光輝歷程,是中國政府旨在保護人類生存環境,建設人類共有家園的重大決策。
  • 我國首次在南極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向陽紅01」船首次...
    新華社青島3月21日電  題:我國首次在南極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向陽紅01」船首次南極科考綜述  新華社記者 張旭東  記者近日採訪「向陽紅01」船首次南極科考的科考隊員時了解到,「向陽紅01」船在我國南極科考比較薄弱的南極大西洋扇區
  • 張國立和中國首次東南極考察隊隊員們與南極中山站現場連線
    1988/1989年度,116名全體隊員經過奮爭,使中國在南極大陸擁有了第一座考察站——中山站。貢獻巨大,考察隊與「極地」號船,分別被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各榮記一等功。在場隊友,其中一人獲得一等功,四人各獲二等功,三人各獲三等功,每位都有可圈可點的優秀表現。
  • 科學家測繪南極冰下沒勘測過的山脈地形圖(圖)
    進行南極冰下勘測的一架飛機正準備起飛測繪飛機用於勘測冰下山脈  【搜狐科學消息】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南極科考科學家在南極冰下已經發現了一處驚人的古山脈,位於南極冰下4千米深處,形狀和大小都類似於阿爾卑斯山脈,這一發現為科學家們提供了有關南極巨大冰蓋的新線索
  • 中國成功開展第26次南極科學考察並取得輝煌成績
    同時,為今後在冰穹A地區鑽取地下3000多米處的深冰芯,開展100萬年時間尺度內的全球變化研究,此次考察隊在崑崙站附近建成了深冰芯鑽探場地,這標誌著我國在南極冰蓋的深冰芯鑽探即將拉開序幕。    成果二:南極崑崙站開闢天文觀測新「窗口」    在天文學家眼中,冰穹A地區很可能是南極地區最好的天文觀測臺址。
  • 32年來 中國人的南極探險之旅
    夏季可容納60人左右考察,冬季可供20人左右越冬考察。科考項目:作為對南極地區進行科學考察而在南極洲設立的常年性科學考察站,長城站在科研方面主要開展了生物研究、環境監測、常規氣象觀測、冰雪、海冰、地質、地磁、地震學觀測、衛星測繪等項目。
  • 我的四次南極科考(科技名家筆談)
    因為毫無準備,又是第一次出國,出發前對南極洲的了解甚少,但我們登上南極大陸的社會影響很大,其意義是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實現了我國幾代科學家的夙願,開啟了我國南極科學考察的新篇章。  第二次前往南極考察是我主動要求的,在澳大利亞南極戴維斯站參與越冬考察,一方面做我的專業——地貌與第四紀環境變化研究,另一方面學習澳大利亞建設和管理南極考察站的經驗。
  • 四川緊急測繪天府新區及周邊地區地形圖 服務需要
    四川緊急測繪天府新區及周邊地區地形圖 服務需要時間: 2012-12-19責任編輯: 古劍旅遊_中國網 中國網12月19日訊 記者從四川有關部門獲悉,圍繞天府新區規劃和建設的需要,四川省測繪地理信息局先後編制提供了《天府新區地圖(總圖)》、《天府新區地形圖》、《龍泉山脈地勢地貌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