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長曉佳一]致力於三農社會資訊與問題,想要了解更多三農、社會問題請點擊關注!
秋分:農民豐收節
農民作為生產糧食的主體,一直活躍在祖國遼闊的土地上,不論是黃土地、黑土地還是沙土地都有我們農民的身影。
鑑於沒有屬於農民自己的節日,經過幾十位人大代表提議,農業農村部調研,國務院批准設立了「農民豐收節」,日期定在每年的秋分。2020年秋分是9月22號,馬上就要以運城為主會場開展慶祝「農民豐收節」活動。
這些天網絡上也掀起了熱潮,所有人都為農民豐收節大唱讚歌,種種好處與歡樂盡顯言語之間,一片欣欣向榮,繁華美景。
但是在這喧囂熱鬧的背後我們不能不思考幾個問題。
第一個是「豐收節何為豐收」?
說實話,剛一聽這個節日之時,作為一個農民心裡並不是太好受,在我們以往的印象中,豐收了就是樹上碩果纍纍,魚糧滿倉,一年豐衣足食。
而現在這些並不能讓我們農民體現到豐收,魚糧滿倉不值一紮鈔票,不夠城裡一月工資;碩果纍纍不及孩子半年學費。糧食產量就算一年比一年高,那能高多少?三十斤?五十斤?不夠一天開銷。
在糧食價格或者說農產品低廉的今天,產量增加並不意味著收入增加,增產不增收如何能稱之為豐收?
第二個是「農民豐收節」農民參與度是多少?
秋分其實每年的天氣並不一樣,但是大多數都在農忙時節,本該以農民為主體所舉辦的節日,但是「農民很忙,在秋收、在春種」,基本上沒有時間關注節日的慶典,絕大多數也不能到現場去感受豐收的喜悅。
有些人說有農民代表去,「農民代表」真的代表不了廣大的農民,代表都是先進人士,各地精英、成功者,而絕大多數的農民都是平凡人,因此真正的農民大多在家裡忙活莊稼呢,去的大多數 是家裡不用種糧食的。
因此參與度這一塊真不好說。
還有一個「農產品帶貨」的問題
現在有許多縣長、鎮長、網紅啥的都說為了助農帶貨農產品,我們相信初衷都是好的,減少中間環節,讓利於百姓,讓農民實現增收。
但是這些所帶的「農產品」到底是誰的?難道真是直接從農民手中郵寄出去的?恐怕大多並不是,而是經過經銷商和當地的一些大農業公司所賣的農產品。
當然農民也能從中受益,賣得好可能價格會高一些,賣得不好可能就得倒掉。
村長說
不論如何,事情大多都有兩面性,在今天我們為了「農民豐收節」大唱讚歌的時候,應該也得去反思其背後的利害關係。
一味地強調農民的節日,豐收的節日並不能改善我們農民並不富裕的面貌,也不能看到我們所面對的問題。
我們在歡慶「豐收」的時候也要想想,如何能讓農民儘快的實現增產增收,如何能在豐收節之日農民全員參與。又如何徹底解決農民對於醫療、養老、子女高質量教育的需求。
當然,最後不得不說,「今年又是個豐收年,農民豐收節又是個好日子」,也預祝今年的農民節日歌舞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