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的直指與參話頭到底都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分別

2020-12-15 在家小居士

讀書會曰:世人說禪,大多是參話頭,一句念佛是誰參下去,直到山窮水盡疑無路,方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然何者是祖師西來意,舉元音老人文章,與大家一覽耳。

達摩西來傳佛心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未閱有參話頭之說。蓋禪乃涅槃妙心,正法眼藏,系人人本具的天真佛性,不因修得,不用求成。只因迷於聲色,忘失本真,造業受報,方才沉淪六道。苟能醒悟一切聲色貨利皆如空花水月,無可追求,毅然放舍,毫無粘著,則不需修法,當下即可回複本真,而歸家穩坐。因之,以上諸祖皆直接指示學人,令於言下悟去,不用鈍置學人,繞路參話頭,唐喪光陰。

如問:「如何是佛?」則答曰:「即心是佛。」或問:「清談對面,非佛而何?」或曰:「我與汝道,恐汝不信。」俟學人誠惶誠恐地道:「和尚誠語,學人焉敢不信!」則答曰:「即汝便是。」更或召喚學人,俟伊應諾,則指示曰:「即此是,別無他物。」或反下一問:「是什麼?」使學人反省而悟。

宗門諸祖,上自釋迦文佛拈花,迦葉微笑印心,開斯雄邁古今獨樹一幟的教外別傳宗派後,下至唐宋以前的列聖先賢所有開示學人的語句、偈頌,莫不赤裸裸地直示學人以真心,從不教人做參話頭功夫。如寶志公道:「斯道本來現成,不用求,不用學,無你用心處,只當下一息便是。」又於《十二時歌》中末二句道:「未了之人聽一言,只這如今誰動口?!」說得多少親切明白。

善慧大士曰:「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物主,不逐四時凋。」另又直指云:「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聲是。」大士《心王銘》,更是千古箴銘,其中道:「決定是有,不見其形;身內居停,面門出入,應物隨形,非去來今。」說得多少坦率、真切、痛快,大士真可謂老婆心切矣。

南嶽慧思曰:「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己求,莫從他覓,覓即不得,得亦不真。」又曰:「頓悟心源開寶藏,隱顯通靈現真相;縱令逼塞滿虛空,看時不見微塵相;可笑物兮無比況,口吐明珠光晃晃。」又曰:「天不能蓋地不載,無去無來無障礙,無長無短無青黃,不在中間及內外,超群出眾太虛玄,指物傳心人不會。」古人直指傳心,可謂婆心切矣,而人不會,良可哀也。

布袋和尚云:「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又曰:「吾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不塑亦不裝,不雕亦不刻。無一滴灰泥,無一點彩色。人畫畫不成,賊偷偷不得。體相本自然,清淨非拂拭。雖然是一軀,分身千百億。」此諺說得如此爽快明白,使人一見瞭然無疑,還用參什麼話頭呢?

祖師禪就這麼直截了當,使人於言下大悟去,不用迂迴曲折地繞路做功夫。但這直下開示人見性,無修無證亦無得的法門,不僅禪宗如此,即密宗的高深密法——阿底約嘎,也不例外。他們開示學人:「應知佛與傳承諸上師,及我心無別」;「見、定、行,一切行持皆攝於心」;「一切染淨諸法,統統在現前離垢、空明、豁朗的內證智——本覺或本性中完全具矣」;「不需用界智為入門而勤修,只悟此當前種種顯現,皆我真心所化之相,無取無求,即超越勤修與因果。」這種種開示與禪師的說法無二無別,也是教人當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但他們不能一下手就習此法,須從四加行修起,慢慢地進入生起次第,修有相密,再漸漸地過渡到圓滿次第,將有相化空,才能緩緩地與此法相應。其間不知要耽擱多少歲月,哪能和禪宗一樣的直截了當,痛快徑捷?!所以在一切修行的法門中,以禪宗為最簡便、最迅速、最圓頓的法門。吾人得之,真不知從何世修來這麼大的福根!

但到唐宋以後,人心漸劣,根性漸薄,不珍視直指之真理至言,而崇尚玄奇之悄語僻詞,以為純正之語,無甚奇特,不予謹奉遵守,以之綿密保任,長養聖胎,從而圓證菩提正果,反致因鄙視而流落六道,無有出期。就如紈絝子弟以祖傳家業非由自己艱苦經營得來,不知珍惜,揮霍無度,最終淪為餓殍一樣。祖師們於哀愍之餘,乃隨機一變直指為參話頭。將一則無義味、無理路的說話置於學人心頭,如吞慄棘蓬相似,令其吐不出,咽不下,欲進不得,欲罷不能地生起大疑情。經一番苦參精研,於行不知行,坐不知坐時,忽然碰著磕著,如於十字街頭覿見親阿爹相似,親證本來。方知佛本現成,勤苦追求,皆是騎驢覓驢,白費辛苦,曷勝冤屈!然非經此一番艱辛參究,本真何由得見?祖師用心亦良苦矣。

參話頭固須起大疑情,方能隔斷妄想、妄念,打破無明,從而親見本真。否則,即不起作用,參到驢年,亦無由開悟。此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也。但伶俐漢,實不需費多少手腳,吃多少辛苦,用若干年來參究。只於祖師們一句無理路話頭,劈面摔來,而自己無理可申,無言可答,無心可心時,回光一瞥:這諸念皆空,而有一明明不空者,知諸念之空,這是什麼?即可以大悟矣。

祖師們的無義味無理路話頭,不是硬要你答出個道理來,而是要你於無言可說,一念不生時,反省這「不會」的是誰?如問師:「如何是佛?」答曰:「東山水上行。」或曰:「燈籠緣壁上天台。」使你摸不著頭腦,逼你言語道斷,心行路絕,你此時雖然無念可生,但非如木石無知,只於這千鈞一髮的關鍵時刻回光一瞥:「這是阿誰?」則參禪事畢矣。

不能於斯悟者,參話頭起疑情,經多年的苦心孤詣,確能大徹大悟。但這還要明眼師家適當的鉗槌鍛鍊,相機隨宜的提示,和關鍵時刻恰到好處的點撥,方能圓成。如一個人閉門造車般的盲參瞎練,就很難開悟了。如果疑情提不起,而在念話頭,那就更無望了。

降及近代,參禪同仁大都起不起疑情。如參「念佛是誰」,他們不在「誰」上著力參究,而在口裡念「念佛是誰」,這就失卻「參」的作用了,以致雖經多年用功而不能開悟。今日禪宗之所以衰微若此者,不皆由人才寥落,缺少真悟之士傳承弘揚,淪為「法卷傳法」之故歟?

念「念佛是誰」,還不如念阿彌陀佛。因為念阿彌陀佛,有佛力加持,將來可藉以往生西方淨土;念「念佛是誰」,既不能起疑情而開悟,也不得佛力加持而生西,除種一點善因外,恐怕別無收穫了。

現代參禪同仁,既不能起疑情,又因工作關係,無法花二、三十年的時間來辛勤參究,倒不如仿效古法,直接指示學人見性的方法,為來參者開發自性。讓他們悟後綿密保任,勤除習氣,以臻圓滿,而造就廣大人才,振興聖教,或較為得計。

講到直指學人見性,定會遭到諸方的反對和責難。他們因久習於參話頭見性,總以為不經自己刻苦參究而悟得的,不是見性。所謂「從門入者,不是家珍」,從書上看來的,或經他人指授的都無用,一定要自己真參實究打開來的,方是真悟,方才得力。話是不錯,確實須自己做功夫,做到妄念消融,內而身心,外而世界一齊消殞,方為親證。但是現階段的禪和子,疑情起不起,話頭參來無用,打不開本來,見不著本性,才不得已,為相應時節因緣,而改古法為今用啊!

講到佛性、真心,其實以直示而一念回光薦得者,與苦參數十年薦得者,乃至與修心中心密法,以佛力加持而薦得者,卒無二樣。不過其中力用略有不同而已。一念回光薦得者,力最薄,遇事不得力,常為事境所牽,作不得主;苦參數十年薦得者,力最勝,以多走冤枉路故,腳勁充厚,遇事能運用自如,無有走著。但力薄者只要不得少為足,時時提高警惕,在行住坐臥處,日常動用中,精勤鍛鍊,將曠劫多生的執著妄習漸漸除盡,也能上上升進,而臻於圓滿成就,此本是古德指授教化後人之軌範。

關於參話頭,古德也並非沒有微詞。如廣慧璉禪師上堂示眾云:「佛法本來無事,從上諸聖儘是捏怪,說些微妙的奇言奧語,惑亂人心;後來教參話頭,更是強生枝節,壓良為賤,埋沒兒孫。更有雲門、趙州、德山等輩死不惺惺,一生受屈。老僧這裡即不然,即或釋迦老子出來,也貶向他方世界,教他絕路去。何以故?免得喪我兒孫。老僧與麼道,你等諸人作麼生會?若於這裡會者,豈不慶快!教你脫卻衣衫,作個瀟灑地衲僧在;若不會,來年更有新條在,惱亂春風卒未休。」

這則說話,說得多麼透徹、剿絕,哪裡有我們商量用心處?!我們大家只要安分守己,隨緣就活,不妄自舉心動念,節外生枝地亂起知解——要脫離生死,修行悟道,要成佛具智慧辯才、神通,要建立佛國淨土……當下即是朗朗乾坤,清平世界。不用費什麼手腳,即便恢復天真佛性,歸家穩坐,樂享太平。

於此可見,明心見性,不是非參話頭不可的。即在唐宋時,諸大祖師也多有精要的直示。茲略舉數例如下:

永明壽禪師云:「自古佛祖,心心相授,並無一法與人。只教你執定金剛王寶劍,斬斷一切所知、所見、所聞、所覺、所悟,只剩這赤條條、光裸裸,一塵不染,一絲不掛的,便大事了畢。」並作偈云:「化人問幻士,空谷答泉聲;欲會吾宗旨,泥牛水上行。」

真淨文云:「佛法至妙無二,但如實知自心,則究竟本來成佛。」有頌云:佛性天真事,誰雲別有師?穿衣吃飯處,謦欬掉臂時,惟吾自心用,何嘗動所思,眾生皆平等,日用自多疑。又云:不擬心思量,一一天真,一一明妙,所以迷自心而眾生,悟自心即成佛。

佛果云:「但只退步,愈退愈明,愈不會愈有力量;異念才起,擬心才生,即猛然割斷,令不相續,則智慧洞然,步步踏實地,自然得大解脫。」

雲門云:「你諸人無端走來這裡覓什麼?老僧只管吃飯屙屎,別解作什麼?!」又云:「學者不信自心,不悟自心,不得自心明妙受用,不得自心安樂解脫。心外妄有禪道,安立奇特,妄生取捨,縱修行,落外道、二乘、禪寂、斷見境界。」

大慧杲云:「至理忘言,時人不悉,強習他法,以為功能,不知自性是個微妙大解脫門,具足一切妙用,從古至今,無少欠缺。猶如日輪,遠近斯照,雖及眾色,不與一切和合,靈燭妙明,非假鍛鍊。為不了故,取於物象,但如捏目,妄起空華,枉自疲勞,若能返照,無第二人,舉措施為,無非實相。人每言自根鈍,試返照,看能知鈍者,還鈍也無?」

又示汪彥章云:「若自生退屈,謂根性陋劣,更求入頭處,正是含元殿裡問長安在甚處耳。正提撕時是阿誰?能知根性陋劣的又是阿誰?求入頭處的又是阿誰?妙喜不避口業,分明為居士道破,只是個汪彥章,更無兩個;只有一個汪彥章,更那裡得個提撕的,知根性陋劣的,求入頭處的來?當知皆汪彥章影子,並不幹他汪彥章事。若是真箇汪彥章,根性必不陋劣,必不求入頭處,但信得自家主人不及,並不消得許多勞攘。」「妙喜者已是老婆心切,更須下個註腳:人位即是汪彥章,信位即是知根性陋劣求入頭處的。若於正提撕話頭時,返思能提撕的,還是汪彥章否?到這裡間不容髮,若佇思停機,則被影子惑矣。」

諸如此類的坦率真誠、悲心為人,使人當下見性的直指明示,翻閱禪錄,真是指不勝屈。一方面,固是諸大祖師老婆心切,毫無保留地欲人同出苦海,共證真常;另一方面,也可於此看出,悟心證道,不是非參話頭不可。我們只須於師家明示下,豁然省悟,深信不疑這能起功用的,就是我人自己的本來面目,沒有什麼玄妙奇特,只要於行住坐臥間綿密保任,與自己的著相妄習做鬥爭,漸漸地將它除淨,即能臻於玄奧。

相關焦點

  • 佛教中「般若波羅蜜多」是什麼意思?禪宗為什麼敢呵佛斥祖?
    禪宗有六位祖師分別是初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和六祖惠能。禪素以輕慢甚至蔑視語言著稱。禪師們常說,「不可說,不可說」,「一說便錯」。然而禪宗的文獻卻遠遠多於其他任何佛教宗派。禪的要義在於將修行與生活融會貫通。
  • 福慧雙修,定慧等持,禪宗與淨土宗有什麼區別?
    福慧雙修,定慧等持,禪宗與淨土宗有什麼區別?歷史上,禪宗的發展,中國寺院以禪院為名比比皆是,禪宗發展到宋元以後,逐漸的與淨土宗相應合流,各大禪師開悟之後,最後都棲心淨土。這就有禪宗究竟與淨土宗究竟的問題。
  • 三觀是什麼意思?具體是指哪三觀,分別有什麼含義?
    三觀是什麼意思?具體是指哪三觀,分別有什麼含義?廣義上的三觀指的是: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三觀是什麼意思:三觀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很有原則、想法、主見類似這樣的形式,原則好比心中做事邊緣的一座牆,三觀好比腦子裡人生、價值、世界三條不同的路。
  • 禪宗典故,不執著,藉教悟入佛之知見,「教外別傳」是什麼意思呢
    禪宗典故,不執著,藉教悟入佛之知見,「教外別傳」是什麼意思呢?佛教文化可謂是博大精深,自古以來多少人用一生去佛經裡尋找佛陀的智慧,一部《金剛經》可讓學佛修行者,也讓學術者,科學研究者研誦解譯。「教外別傳」什麼意思?《六祖壇經》中有一經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句經句歷史以來,讓修行學佛者津津樂道,理解不一。很多人把「教外別傳「」理解為是佛教以外另有一個傳承。
  • 知否瞎眼四子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瞎眼四子是哪些人分別都有誰
    【知否瞎眼四子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瞎眼四子是哪些人分別都有誰】電視劇《知否》已經播出近半個月,劇中的主要人物也基本上全部出場,奉上網友總結的「知否全家福」一張,突然也發現網友很細心,第一排是男主一家,包括「渣爹」和小娘以及外室,第二排是「硬核主母」和小公爺以及「硬核奶奶」和女主,之後是盛家「渣爹」和「白蓮母女」以及學渣次子,最上排是大娘子和一兒兩女。
  • 環錠紡,氣流紡,普梳,精梳 ,分別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區別
    環錠紡,氣流紡,普梳,精梳 ,分別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區別 2017-07-12 10:35:06 來源:全球紡織網 環錠紡,氣流紡,普梳,精梳 ,分別是什麼意思
  • 禪宗的「見性成佛」和密宗的「即身成佛」有什麼區別?
    禪宗有「見性成佛」之說,而密宗則有「即身成佛」之說,我想知道的是,密宗所說的「即身成佛」的「佛」,和禪宗所說的「見性成佛」的「佛」是否一樣?不論禪宗標榜的是「見自本心、識自本性」還是「見性成佛」,強調的都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概念。
  • 網絡小說中仙草,毒草,幼苗,糧草分別是什麼意思 是什麼梗
    不少小夥伴在網絡小說中不止一次看到別人推薦小說時候說的一些專業術語,例如仙草,毒草,幼苗,糧草等等,很多新入圈的小夥伴還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下面就來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這些梗分別代表什麼意思吧。
  • 禪語「菩提本無樹」是什麼意思?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出家以前在禪宗五祖弘忍大師的寺廟打工。當時,五祖為了選拔繼承禪宗衣缽的人,讓門人弟子各做一首偈子來表達自己對於「禪宗根本見地」的悟境(請注意這裡!五祖的目的是讓弟子表達對禪宗區別於其他宗派的思想方法的根本認識,而不是表達一般的佛教知識、經驗)。
  • 沙雕指數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抖音沙雕指數五顆星等級分別是什麼
    沙雕指數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抖音沙雕指數五顆星等級分別是什麼 抖音上最近冒出非常多莫名其妙的沙雕視頻,之後就誕生出沙雕指數
  • 狗狗各種表情都分別代表著什麼意思?
    上上篇文章我們了解了如何識別狗狗會不會咬人,今天跟著popobox寵物泡泡盒來了解下狗狗各種表情都代表著什麼意思,知道了這些,不但讓你更了解自己的狗狗,也讓出門碰到別的狗狗時知道該如何應對。移開視線是覺得不安、表示服從的訊息,意思是:「我並沒有想要攻擊。」狗狗不斷眨眼睛狗狗眼睛眨個不停是在閃避對方的攻擊態度,表示自己沒有敵意。很想移開視線,所以用眨眼睛來代替。
  • 95分天選cp什麼梗 博君一肖是什麼意思分別指的是誰
    cp,這是可以經常看見的,尤其是經常看綜藝節目或者是電視劇的,經常會有人說這兩個人挺cp的,咱們還是來看看95分天選cp是什麼意思?博君一肖是什麼意思:  95分天選cp是什麼梗:  95分天選cp是來自網絡上一個視頻,這可不是任何cp都是可以用95分天選cp來形容的,這個只能用來形容博君一肖這對cp,年少的兩張臉,是非常的像情侶,情侶匹配度有95%。  天選cp,有天生一對的意思,是被上天選中的一對,通常也用來形容運氣超好的cp。
  • 中國古代皇帝的自稱有哪些,分別是什麼意思?
    中國古代皇帝的自稱有哪些,分別是什麼意思?中華上下五千年,經歷了無數的王朝更迭,從奴隸社會開始到封建社會結束,出現過許多君主,他們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作為一國的統治者,金字塔頂尖的人物,他們都是如何自稱的呢?
  • 年終數據統計,PV、UV、IP分別是什麼意思?
    PV、UV、IP分別是什麼意思?一個網吧裡有5臺電腦使用同一個IP,此時五個人同時打開同一個網站,並且每個人都刷新了2次。這種情況,網站的數據為:10個PV,5個UV,1個IP。PV是UV的幾倍才合適?不同網站,因為行業不同,內容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 禪宗佛祖拈花一笑,摩訶迦葉卻也笑了,他究竟悟到了什麼?
    摩訶迦葉領悟了什麼呢?雖說佛祖拈花一笑是起因,但摩訶迦葉的笑卻不在佛祖上,不在花上,也不在佛祖拈花一笑上。那麼摩訶迦葉的笑,在什麼上呢?答案很奇葩的,不在任何上面。想一想這個靜態,一個人手拈一朵花,微笑著靜靜的看著,看不到他在亂想什麼,只看到他靜靜的享受著什麼。看的是這個簡靜的場面,而不是亂猜佛祖拈花在笑什麼,不是猜佛祖笑,不是猜花中有什麼秘密。這樣的場面本來就是很安逸的,能讓心裡很平靜。
  • 佛教常說的禪茶一味到底是什麼意思?
    法師怎麼說@正智法師靜心品茶思維人生,專注一境了斷生死,禪茶二者有相通、相同處。都需遠離煩躁,去除雜念。佛教禪師多數會喝茶,禪宗有「吃茶去」的公案。故此,有禪茶一味的說法。兩者有什麼區別)在此之後還可以洞澈茶湯中各種微細變化。有點觀的意思了。再體會同一款茶(普洱生茶最明顯)的味道因「緣變」而千變萬化,沒有自性。這就有點觀空的意思了。但遺憾的是以上這些是依佛教的緣起性空,止觀禪定在走。並不是禪宗的「禪茶一味」。
  • 2018十大網絡詞出爐,都有哪些?分別是什麼意思?
    切,什麼網絡熱詞啊,我大豬蹄子不能上線,表示有點不服氣。算了,我家裡沒有礦,不皮了,免得別人說我是槓精。下面,就由我這個社會人,用我僅存的一點智商,來解釋下這10個網絡熱詞吧!其實,錦鯉,看到這兩個字,相信很多人都有所了解。一般朋友圈,或多或少都會有幾個人,要考試了,或者是抽獎啊,都轉發個錦鯉,希望可以獲得好運。有點就像,臨時抱佛腳。
  • 日本禪宗的本土文化特色畢業論文
    日本禪宗的本土文化特色畢業論文禪宗本是印度佛教思想與中國哲學思想相結合的產物.它將嚴密並且富有推理的佛教教義變化為靠個人直觀把握的邏輯.禪宗主張「自立本願」,具有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本心,見性成佛等簡單易行的特點.傳統佛教講究「念佛讀經」,而禪宗更講求實踐,除了坐禪修習外,還講求「作務」,包括砍柴,打水,掃地,種田等,
  • 南懷瑾: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是什麼意思?
    有問題!那不叫「一以貫之」,該「二」以貫之了,因為一個忠,一個恕,豈不是二貫?明明孔子告訴他「一以貫之」,為什麼他變出兩個——忠恕來?這是一個大問題。所以說我們研究孔子的心法,這是一個討厭的問題,因此只有借用別家的東西,講幾個故事給大家聽,作為本題的參考。我們知道,目前最流行述古的禪宗,現在社會上一般都稱為「禪學」。
  • 王陽明:「致良知」是什麼意思?
    那麼,「致良知」是什麼意思呢?王陽明有自己的解釋,按照四句教的說法是:「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所謂的「致良知」,在他看來,就是知善知惡,也就是說,徹底的了知善與惡的起因與真相就是「致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