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典故,不執著,藉教悟入佛之知見,「教外別傳」是什麼意思呢?
佛教文化可謂是博大精深,自古以來多少人用一生去佛經裡尋找佛陀的智慧,一部《金剛經》可讓學佛修行者,也讓學術者,科學研究者研誦解譯。縱觀中國佛教,本土能稱經的也只有《六祖壇經》,六祖慧能大師的出現,可以說中國的佛教史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教外別傳」什麼意思?《六祖壇經》中有一經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句經句歷史以來,讓修行學佛者津津樂道,理解不一。很多人把「教外別傳「」理解為是佛教以外另有一個傳承。
我們這裡的「教」,應當理解為「言教」。因為禪宗強調「以心傳心」的思想,認為個人的生死問題要從心上去解決,不是用語言、文字、概念所能解決的,所以,禪宗把他的修行法門稱為「教外別傳」。
關於「教外別傳」又有一個典故,來分享給予修行學佛的人們,很多人在誦讀經書時會遇到一個問題,可能給為一部經典而所迷悟。在六祖時期,有位禪師專門只讀《法華經》,誦讀許久後沒一點結果,就是悟不透經中的大意,無法領悟。
禪宗典故,不執著,藉教悟入佛之知見有一天他就去請教慧能大師。六祖打誰就對他說,你不要執著於《法華經》中的某一個具體的名相不放,而要結合自己的心性去體會法意。這位禪師就說,那我是不是以後就不要誦《法華經》了呢。
看到這裡,是否覺得特別執著。這也反應了一個道理,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一個人或事,自己無法體會的,或事事的不如意不稱心,卻用反思維去直言他人或它事物的錯誤。在我們平常中就是抓牛角尖。所以,當我們遇到任何問題時,把心胸格局放寬廣,要做到換位思考。那後來六祖如何說呢?
於是六祖就很明確地告訴他說,經有什麼過錯,要過就在於你自己。經對你來說沒有任何障道因緣,就看你以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去把握,你還是應當誦讀《法華經》,藉教悟入佛之知見,不過讀的時候要心轉《法華》,不要被《法華》轉。
可見,這個典故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不可以「自我為中心」,這樣容易執著與某一事物。也告訴我們學佛修行者,不要過於迷在經中,經是給與我們學習開悟智慧的。我們不能過於執著而被經所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