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典故,不執著,藉教悟入佛之知見,「教外別傳」是什麼意思呢

2020-12-18 大茶經

禪宗典故,不執著,藉教悟入佛之知見,「教外別傳」是什麼意思呢?

佛教文化可謂是博大精深,自古以來多少人用一生去佛經裡尋找佛陀的智慧,一部《金剛經》可讓學佛修行者,也讓學術者,科學研究者研誦解譯。縱觀中國佛教,本土能稱經的也只有《六祖壇經》,六祖慧能大師的出現,可以說中國的佛教史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教外別傳」什麼意思?《六祖壇經》中有一經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句經句歷史以來,讓修行學佛者津津樂道,理解不一。很多人把「教外別傳「」理解為是佛教以外另有一個傳承。

我們這裡的「教」,應當理解為「言教」。因為禪宗強調「以心傳心」的思想,認為個人的生死問題要從心上去解決,不是用語言、文字、概念所能解決的,所以,禪宗把他的修行法門稱為「教外別傳」。

關於「教外別傳」又有一個典故,來分享給予修行學佛的人們,很多人在誦讀經書時會遇到一個問題,可能給為一部經典而所迷悟。在六祖時期,有位禪師專門只讀《法華經》,誦讀許久後沒一點結果,就是悟不透經中的大意,無法領悟。

禪宗典故,不執著,藉教悟入佛之知見有一天他就去請教慧能大師。六祖打誰就對他說,你不要執著於《法華經》中的某一個具體的名相不放,而要結合自己的心性去體會法意。這位禪師就說,那我是不是以後就不要誦《法華經》了呢。

看到這裡,是否覺得特別執著。這也反應了一個道理,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一個人或事,自己無法體會的,或事事的不如意不稱心,卻用反思維去直言他人或它事物的錯誤。在我們平常中就是抓牛角尖。所以,當我們遇到任何問題時,把心胸格局放寬廣,要做到換位思考。那後來六祖如何說呢?

於是六祖就很明確地告訴他說,經有什麼過錯,要過就在於你自己。經對你來說沒有任何障道因緣,就看你以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去把握,你還是應當誦讀《法華經》,藉教悟入佛之知見,不過讀的時候要心轉《法華》,不要被《法華》轉。

可見,這個典故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不可以「自我為中心」,這樣容易執著與某一事物。也告訴我們學佛修行者,不要過於迷在經中,經是給與我們學習開悟智慧的。我們不能過於執著而被經所轉。

相關焦點

  • 教外別傳的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心被無明障住了,靈性智慧開啟不出來,慧眼不現前,奈何?只有那大迦葉不愧為佛陀的第一大弟子,懂佛的心,見佛陀手拿花朵示眾之時,慧眼覷破佛陀的妙精明心,於是微笑起來,自己的妙精明心也被佛陀看透,師徒之間就有了心的交流,心心相印,不用文字語言。禪宗妙法就在眾目澄澄之下傳授完畢,後邊還有一段文字補充,就是世尊說的那段:我有涅槃妙心……。
  • 什麼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妙法蓮華經》裡告訴了我們答案!
    禪宗的殊勝之處就在於先從本心自性上下手,修證明心見性。明個什麼心,見個什麼性呢?明了自己的心性於諸佛之心性無二無別。這就是禪宗的根本宗旨。我們的心性和諸佛菩薩都是一同的了,那麼佛講說的法自然也就能夠曉了本意了。修起來也就更為直接了。但一定還是得修!不是悟後不修,是不悟難修,悟後勤修。
  • 「濟群法師」關於禪宗的開示
    關於禪宗的起源,也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典故,那就是「拈花微笑」。《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記載,娑婆世界主大梵王方廣以三千大千世界成就之根、妙法蓮金光明大婆羅華供佛,佛陀「受此蓮華,無說無言,但拈蓮華入大會中八萬四千人天,時大眾皆止默然。於時,長老摩訶迦葉見佛拈花示眾佛事,即今廓然,破顏微笑。
  • 禪宗佛祖拈花一笑,摩訶迦葉卻也笑了,他究竟悟到了什麼?
    摩訶迦葉領悟了什麼呢?雖說佛祖拈花一笑是起因,但摩訶迦葉的笑卻不在佛祖上,不在花上,也不在佛祖拈花一笑上。那麼摩訶迦葉的笑,在什麼上呢?答案很奇葩的,不在任何上面。下面引導證實一下不在任何上面。佛祖拈花一笑,笑的時候不是一個過程,而是一個靜態,就像圖片一樣。想一想這個靜態,一個人手拈一朵花,微笑著靜靜的看著,看不到他在亂想什麼,只看到他靜靜的享受著什麼。
  • 儒門教外別傳:《莊子》才是儒家大乘「修真指南」
    於是有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外別傳。後達摩東渡,持此正法眼藏、秘密心印,輾轉付囑。禪宗一脈,因此在中國大地落地生根。花花葉葉,枝枝蔓蔓,生機流轉,周遍乾坤。在中華道統的傳承裡,也有類似的故事。莊子在《天下篇》自述,商周以後,天下大亂,道術崩裂。百家諸子不見天地之純,執其一偏,失其大體。
  • 禪宗的直指與參話頭到底都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分別
    因之,以上諸祖皆直接指示學人,令於言下悟去,不用鈍置學人,繞路參話頭,唐喪光陰。如問:「如何是佛?」則答曰:「即心是佛。」或問:「清談對面,非佛而何?」或曰:「我與汝道,恐汝不信。」俟學人誠惶誠恐地道:「和尚誠語,學人焉敢不信!」則答曰:「即汝便是。」更或召喚學人,俟伊應諾,則指示曰:「即此是,別無他物。」或反下一問:「是什麼?」使學人反省而悟。
  • 汝若求得此最上乘,百分之百成佛,即悟入佛知見,這是佛說的
    不失於大乘。佛音甚希有。能除眾生惱,我己得漏盡 聞亦除憂惱」。諸佛世尊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就是《法華經》所說的:「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楞嚴經》就把這個「一佛乘」講透了:「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
  • 禪宗的「不立文字」或「當頭棒喝」,顯示出怎樣的「語言」困境?
    佛陀入滅後,弟子將其言說結集而為經典,由口傳而至文字記錄,依之修行。去佛日遠,弟子漸漸著重了文字的研求,義理的發揮,衍生眾多論典,新義競出。於是分門別派,各有所主,互不相容。修行而證道者日少,形成了部派佛教,陷入分裂的危機,遠離了佛教的根本精神。
  • 迷人漸修,悟人頓契,各種因緣頓契佛性,再看禪宗公案庭前柏樹子
    所以本來正教既可以指釋迦牟尼佛傳到達摩祖師,傳到六祖大師的一脈正傳的佛之心印,甚或是諸佛之心印,也可以指我們眾生的自性清淨心,因為諸佛傳下來的正教存在於每個人、每個眾生的自性清淨心、涅槃妙心之中,當然也是所有千經萬論的本體。佛用什麼來講法,佛在什麼樣的境界,什麼樣的智慧下講法呢?
  • (一)禪宗
    更或還要說,祖庭所傳,參禪要「參念佛是誰」,哪有用什麼直指的? 這叫己既不能,又疑他人,禪宗如何能不衰頹消沉呢?   其實禪宗古來本不須參什麼話頭而系直接指示的。如傅大士云:「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聲是。」  寶志公《大乘贊》並《十二時頌》 ,俱系直指。
  • 禪宗的心印
    眾生根機有上、中、下三等的差異,佛陀當機所說教法也有三的不同,但佛陀無論說哪一乘教法,最後都要悟入諸佛這個心印,因此佛陀為了令上根器眾生儘快悟入諸佛心印,就在示現圓寂前採取了「直指人心」的說法方式。再說,禪宗本來就沒有執著代代相承的譜系,禪宗史上不時出現的隔代付授(如大陽警玄通過浮山法遠將曹洞宗法脈傳給投子義青)或隔代遙接(如近代虛雲禪師遙接溈仰、雲門、法眼三家宗脈)等現象甚至像對這種執著譜系說的證偽。何以如此?因為禪師們知道,禪宗法脈能否延續的決定性因素並非有沒有代代相繼的參禪人,而是有沒有不斷悟入諸佛心印的禪師。
  • 從禪宗的「門派競立」到「龍樹正法」再到分裂,看禪語錄的價值!
    於是禪宗興起,提倡「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重新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所謂「不立文字」,並非否定文字,不要文字,而祗是不拘泥於文字而已。「教外別傳」的「教」,即語言文字,佛教經論也。教外別傳的意思,即是說明眞理並不存在於經論之中。因為當一個求道者經過不斷修行實踐,而至徹悟時所見的境界,乃非語言文字之所能表達,是超越了經論的。
  • 中國禪宗從「如來禪」到「祖師禪」的分化過程
    整體上來看北宗神秀禪師所倡導的「觀心看淨、方便通經」更多地繼承了如來禪安心守心,籍教悟宗的特點;而南宗惠能禪師的頓悟心性、不立文字則是對如來禪的隨緣任性、不隨言教作了創造性發揮。惠能禪師作為中國禪宗史上開一代新風的禪師,使「籍教悟宗」的如來禪發展為「籍師自悟」的祖師禪。
  • 禪宗「不立文字」,它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壇經》中六祖這樣說!
    然而,不管以哪本經書印心,禪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頓悟法門,自創立之初便就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世人不能理解的是,佛法經典浩如煙海,「不立文字」怎麼能夠參學佛理?實際上關於「不立文字」的真實含義,在一開始我們就理解錯了,惠能祖師在《壇經》中有清晰的開示,他說:「所謂不立文字,並非不用文字。」
  • 覺悟就是相融於佛之知見,猶如一滴海水重歸大海
    當初六祖慧能大師學習《金剛經》之時,也是這樣,一聞即悟。這種悟是什麼樣的悟呢?不是後來某些大德說的什麼豁然啊,頓然啊……真正開悟不會這麼抽象。那你豁然,頓然後又是個什麼樣子的狀態呢?說明還是說不清,說都說不清,又叫什麼開悟呢?《法寶壇經》裡,六祖慧能大師因為法達禪師請法的緣起,專講《妙法蓮華經》這一則公案,就是告訴我們開悟,就是要「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 花開見佛悟無生,是什麼意思?
    這表示說,阿難有機會知道真正的念佛法門,因為釋迦牟尼 佛講經的時候,他也在場,可是為什麼在楞嚴經中,佛還教他應 該學觀音法門?文殊師利菩薩也說,應該學觀音法門才能成佛。因為「念佛」只靠口念是不夠的,必須用GUANYIN法門開我們的智慧 眼,見佛以後才可以「悟無生」,所謂「花開見佛悟無生」,沒 有見佛不可能變成不生不死。
  • 明賢法師:達摩祖師創立的禪宗影響了誰?
    鳳凰佛教顧問導師明賢法師特別撰文,梳理達摩祖師東渡、創立禪宗、傳法二祖的緣起,深入分析禪宗「教外別傳, 不立文字」的修行關要及其作為中華文明最高境界的文化與歷史意義,並回顧漢傳佛教禪宗在以日韓為主的東亞其他地區的傳播歷程與影響,明賢法師提出禪宗在對漢傳佛教、東亞文化做出巨大貢獻之下,大乘佛教禪宗應回傳印度,達摩祖師回歸故鄉的願景。謹以此文紀念達摩祖師誕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