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悟就是相融於佛之知見,猶如一滴海水重歸大海

2020-12-25 我心無礙即菩提

佛教禪宗的「參話頭」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狗子還有佛性也無?趙州禪師說「無」。閣下如何看?參!

我見頑鈍人,燈芯柱須彌。蟻子齧大樹,焉知氣力微?學咬兩莖菜,言與祖師齊。火急求懺悔,從今輒莫迷。——拾得大士詩

古來都一樣,我們其實都是拾得大士說的那種愚鈍頑劣之人。妄想著用細微的燈芯將須彌山支柱。恰恰猶如小小的螞蟻去啃齧參天大樹,沒有自知之明,不清楚自己的氣力微小,均是徒勞無功;剛剛學著咬了兩莖菜葉子,就覺得自己和祖師一般無二了;有這樣想法甚至是言行的,最好火速懺悔,而不要繼續沉迷在自我的傲慢和狹隘裡了!

六祖慧能大師在法達禪師念誦至《法華經譬喻品》時,就喊停了!六祖慧能大師曰:「止!此經原來以因緣出世為宗。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於此。」這就是六祖慧能大師的智慧。一聞經語,當下就可以通達明了經義。當初六祖慧能大師學習《金剛經》之時,也是這樣,一聞即悟。這種悟是什麼樣的悟呢?不是後來某些大德說的什麼豁然啊,頓然啊……真正開悟不會這麼抽象。那你豁然,頓然後又是個什麼樣子的狀態呢?說明還是說不清,說都說不清,又叫什麼開悟呢?

《法寶壇經》裡,六祖慧能大師因為法達禪師請法的緣起,專講《妙法蓮華經》這一則公案,就是告訴我們開悟,就是要「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不是莫名其妙的尋求什麼感覺和境界。這個「佛之知見」不是我們凡夫意識思維裡的想法。我們這個叫「凡夫知見」。

我們聽聞了佛所說法,也就是聽聞了「佛之知見」,但不一定我們就能融入和了知佛之知見。所以佛在《法華經》中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觀世音菩薩則告訴我們要勤修「聞思修」的「耳根圓通」法門。佛之知見就是佛法。我們聽聞到了佛法,還要精進努力的去思維。這個思維也不是「凡夫思維」,而是進入禪定的「思維修正」。到了還得去修。這個時候的修才是「實修實證」裡面提到的「修」。也只有這個「修」才開以開悟。開悟是什麼?開悟就是覺悟!不要把開悟神秘化,儘管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覺悟本身就是為了「破迷」,如果把「開悟」都神秘化了,搞了一堆雲山霧罩的「感受」出來,那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了。

包括唐朝以後,禪宗通過參話頭的方式開悟,其實也是要從本心自性裡去悟解佛之知見。比如說《五燈會元》裡的一則公案,即:「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師曰無。僧曰:上自諸佛下至螻蟻,皆有佛性,狗子為甚麼卻無?師曰:為伊有業識性在」。

這應該是禪宗很著名的一段公案了。大致意思就是說,有個僧問趙州禪師:狗有沒有佛性?趙州禪師回答:沒有。僧接著問:(經文講)上至諸佛下至螻蟻,都有佛性,為什麼你說狗沒有佛性?趙州回答:因為你還有業識性在。

「狗子還有佛性也無?」,我們的趙州禪師答曰「無」。可是佛陀教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個時候,如果我們要參這個話頭的話,就要揪住這個「無」字片刻不得放鬆。心心念念的問下去,「狗子還有佛性也無」?一直問下去!於此處要生起「疑情」。

其實這個參話頭還是有難度的,難度第一就是這個「疑情」的生起。但在疑情生起之前,必須有一個非常大的前提。那就是「信」!現在幾乎沒人說這些事了。因為現在幾乎沒人參禪了。民國時期,有個虛雲老和尚,那是做功夫做出來的!說個冠絕百年第一人也不過分。

八十年代後,也就是臺灣的南懷瑾先生還偶爾能講一講,但南老先生這個人太聰明,博學宏雜。功夫有,但絕對不會多。但畢竟見過太多的前輩高人,所以他還是能講的。南懷瑾先生講故事那是絕對的一流!

參禪一定要起疑情,如果不起疑情,光是不停地念叨那個話頭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利益。可是疑情的生起,必須有賴於「信」。信什麼?信佛,信祖。我們還是以這個「狗子還有佛性也無」話頭為例。

因為信佛,故深信佛陀所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悉有佛性」。這個不是我們嘴巴上空講的,這是佛陀的教誨,也是佛陀的知見,我們要深信,我們要由此而悟入。

我反覆強調開悟不是什麼豁然頓然的感覺。沒有這個說法,開悟是實實在在的!我們看六祖慧能大師當時的開悟他就說實實在在的,五祖弘忍大師為他傳授《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處,六祖慧能大師言下大悟。然後脫口而出說道:「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六祖慧能大師開悟後說的這個偈頌就是悟入佛之知見後,於佛「見性相」相容無二的境界。而不是豁然頓然的妄想感受!

不但要對佛深信,對佛的教言深信。還要對祖師和大善知識深信,對祖師和大善知識的教言深信。趙州禪師那是禪門的大善知識,他說狗子無有佛性。你要參禪就得對趙州禪師和趙州禪師的這句「斷語」深信。

我們因為對釋迦牟尼佛和祖師都深信,故而對佛說和祖師說亦都深信。而此處恰恰讓你自己抉擇一個「見地」。所以在這個時候才會生起「疑情」。

佛和祖師,他們倆個說的都有很有道理,但卻南轅北轍,大相逕庭。而佛和祖師又是我們最為深信的倆位導師。那麼我到底要聽從誰呢?不管了,就是個「參」。所以「參」是參話頭的第二部。

參到「疑情」破滅,而真常炯露,靈然獨照之時,是名「破參」。這個時候就會生發出真我的「知見」。這個真我既不同於佛,亦不背於佛;這個真我既不同於祖,亦不背於祖。但這個知見它就是屬於真我的認知。

直到此處我們才會覺悟,我們和祖師也無仇,我們和佛陀也無怨。佛陀,祖師和我們自己是相融無礙的。佛見,佛性,所有的這些,諸佛菩薩和祖師還有我們自己都是無二無別的,都是相融無礙的。我們猶如一滴海水,終於歸投大海,永遠的和諸佛菩薩和祖師在一起。

佛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是佛成就後果地的佛見;趙州禪師說因「伊有業識性在」,故伊不見狗子之佛性。此處這個「伊」就是請問趙州禪師那位僧人。其實也就是我們這些「等待開悟」的眾生。佛具佛性,佛具佛見。所以佛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而我們有個「業識性」存在。所以自己的佛性尚不見,自己的「佛見」尚不具,又何談「狗子之佛性」的「有無」呢?這就類似扯淡了!

我以前總和身邊人講,不要把佛菩薩的見地和祖師們的見地往自己的身上套。你套來套去,也只是「數他人珍寶」。有這時間不如好好實修實證,真參真悟來的實在一些!

什麼是禪?什麼是定?什麼是禪境?什麼是定境?這些要好好抉擇細分。不然自己糊塗,提出的問題也可笑。一個錯誤的問題或是大而無當的問題你讓他人如何回答呢?

說來說去,到底這「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參!

南無阿彌陀佛!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疾病,皆得健康。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貧窮,皆得富足。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煩惱,皆得菩提。

祈願一切眾生,得遇佛法,皆得成就。

本文原創感恩關注

願與有緣共成佛道

朋友們,善信們,各位菩薩大德們,大家吉祥如意,南無阿彌陀佛!一五八

相關焦點

  • 什麼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妙法蓮華經》裡告訴了我們答案!
    此時的六祖慧能大師早已見與佛齊,所以當法達禪師誦到《妙法蓮華經譬喻品》時,六祖慧能大師已然明了《法華經》宗趣。諸佛世尊因一大事因緣而出現於世間。什麼大事因緣呢?那就是化導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我們眾生其實也本具知見。但我們的知見是愚迷的知見;是那些能夠令我們墮入輪迴,流浪生死的知見。而佛之知見則不同!
  • 法華經:從舍利弗的未來作佛授記中,你能覺悟出什麼?(23)
    《法華經》讀到這裡,篇篇都有不著相、不住於相的字眼。而這些字眼也都是指月而已,並不是教你住「不著相」之相。前幾日偶爾見到一篇談太極放鬆的文章,忽然有了一個領悟:全然放鬆時,自然不住於相。住相是注意力的集起。從這個意義上講,苦集滅道的四聖諦可以理解為:苦是困住於相,集是著相攀緣,滅是滅掉相見,道是見到真性。這樣解讀四聖諦就是成佛法門。
  • 佛告訴須菩提,想真的覺悟,需要做到兩點,也就是這8個字
    佛本身已經覺悟,因此洞見其心,因此才對於須菩提的」求法之心「給予引導。告訴他沒有什麼法可以傳授的,如果真有法可授,那就是著相了。因為法本為心行,心動自然生法,因此法行本來自然,自應覺之而已,法本來就沒有「有和無」的分別。
  • 聽菩薩說|了知十二緣起,即見佛見法
    已睹真如佛法身釋義龍樹菩薩講了十二緣起的功德與重要性,誰能了知十二緣起,見到這種真相,就相當於見佛見法。佛講了八萬四千法門,浩瀚無際。在所有的佛法裡,十二緣起最為珍貴,最為稀有,非常深奧,猶如如意寶一般。誰能了知、親見這樣的真相,就能獲得解脫,精進學修十二緣起,就能成佛。關於十二緣起,並不是我們這樣簡單地講一下,大家隨便聽了一下,就能講清楚、聽明白的,其中的意義是很深奧的。
  • 迷時狗屎是佛,覺悟佛是狗屎
    二十歲出家,受具足戒,他習北禪,精研律藏,對性相諸經,頗有研究,經常向僧人們宣講《金剛經》名冠成都,江湖人稱「周金剛」。德山的意思是早就聽說你這個地方大名鼎鼎,今天一見也不過如此嘛,什麼龍潭寺?浪得虛名嘛,龍潭禪師怎麼說的,他說你親自來了嗎?這就是機鋒,人家一個大活人,明明站在你面前,你確說來了沒有?明知故問嘛,為什麼這麼問,各位?六根不淨,還沒有覺悟呀,你看到的和那個真理,還遠著呢!所以要明心見性啊!否則學那門子佛?德山還是理解,龍潭禪師的這個意思的,然後他就住下了耐心修習。
  • 汝若求得此最上乘,百分之百成佛,即悟入佛知見,這是佛說的
    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講再多沒用,行者若見性,自得心開印心,自然「觀自在」,正如《法華經》:「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我聞是法音。得所未曾有。心懷大歡喜。疑網皆己除。昔來蒙佛教。不失於大乘。佛音甚希有。能除眾生惱,我己得漏盡 聞亦除憂惱」。諸佛世尊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就是《法華經》所說的:「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
  • 明明都是海水,為什麼太平洋和大西洋不相融?原因主要有2點
    提到海洋,大海最先想到的就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著名海域,而在大海裡,有很多令人嘆為觀止的景色,比如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間,海水永遠隔著一條線。為什麼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海水不相融呢?這其中有什麼原理嗎?對此不少網友感到疑惑,明明都是大海裡的水,竟然還要分個彼此。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原因。
  • 法華經:釋迦牟尼佛授記阿難,山海慧自在通王佛的含義(52)
    【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俱白佛言:世尊,我等於此亦應有分。惟有如來,我等所歸,又我等為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見知識。阿難常為侍者,護持法藏。羅侯羅是佛之子。若佛見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者,我願既滿,眾望亦足。】
  • 弘新開示:做人,活在當下,覺悟本心
    行事做人做表演,真佛大道真相傳。(一三)尊師是做人之本,重道是開悟之源。精進是修煉之旨,心淨是見性之本。(一四)內修心性金剛心,外行做人是模範。心中清淨大智慧,自性功德大圓滿。(一五)覺悟圓滿即成佛,慈悲喜舍弘大道。學佛本是學做人,明心見性大智慧。
  • 法華經:隨順是師學,得見恆沙佛(60)
    「懈怠」是形容住相者安於住相、不願意進一步尋求覺悟增進的一種狀態。就好比地球上的絕大多數人以為眼前所見的就是真相,他們安於現狀,不願意進一步追尋人生的真相。這種懈怠的結果就是,繼續循業力在生死輪迴中流轉。
  • 什麼叫開佛知見?丨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宣化上人)
    「佛之知見也」:這個大事,就是佛之知見。【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佛。猶覺也。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
  • 可以說東天目山讓人變成了佛,普陀山讓佛變成了人
    梁代古剎昭明禪寺,位於東天目山之玉屏、環翠二峰之間,參差巍峨,錯落有致,清靜莊嚴。其形如佛於山凹中盤膝斂息,悟天地之至道。昭明太子是東天目山的神話。以太子身份而入山修行,足見其覺悟之深。佛是教徒的信仰,文學是全人類的宗教。他能在佛經和文學上都能取得豐碩的成就,與他的潛心苦修是分不開的。當今的昭明禪寺正是秉承了他的傳統,以苦為師,度己度人。久聞昭明禪寺是戒律精嚴、苦修正法的淨土道場。百聞不如一見。
  • 《人民的名義》中丁副市長知化身 可能不知法報身
    《人民的名義》中丁副市長我們不說劇情,化身的化就是變化,是從相上來講的,以佛法來看,不只是釋迦牟尼佛,世界上萬事萬物你我他,無一不是諸佛之化身,無一缺漏。華嚴宗四祖澄觀大師講,佛分為三身的名目,是三乘教這樣說的。丁義珍知道「化身」,可能不知道「化身佛」,更不知法報身的法身佛、報身佛。佛即覺悟,要覺醒呀!從華嚴一乘宗旨講,毗盧遮那佛與釋迦牟尼佛,一體不分。
  • 佛說:若不回頭,誰為你救苦救難;如能轉念,何須我大慈大悲!
    正所謂「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娑婆世界就是充滿無常諸苦,如《法華經》中所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慎可怖畏。娑婆世界是不安定的,是充滿痛苦無常的,我們當須覺悟,早日脫離苦海。我師父曾經告訴我,凡是來到這個世界,託生到人世間的人,都是因為有業力。
  • 《金剛經》中「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什麼意思?
    若善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金剛經》好多處都提到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相」這個字的意思就是現象,文字上是現象,依照人的思想心理來說就是觀念。金剛經我相度眾生時,見有能度的我,則有我相,不見有能度眾生的我,則無我相
  • 佛在菩提樹下覺悟後,說出一句話,影響了無數人!
    佛陀覺悟後,說了一句話,影響了無數人,也包括生活在今天的人。佛覺悟說,說了這樣一句話: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就是這樣一句話,影響了無數後世之人,這一句話當中,包含了兩層重要的意義。
  • 《華嚴經·淨行品》第69願--【若見陂澤,當願眾生:疾悟諸佛,一味之法.】(陂【拼音】[bēi]/【字義】池塘)
    法門雖然很多,法門與法門差別也很大,但無非都是為了讓眾生得到苦的解脫,究竟成佛,所以,諸佛所說的法雖然千差萬別,但都是同一味。那就是令眾生離苦得樂。    就好象大海,水在沒有流人大海以前,雖然各各支流不同,水的味道也不一樣,但流人大海以後。就都等同一味了。都是一味了。    從理上說。眾生的種種煩惱。種種知見。
  • 「見廟就進,見佛就拜」是對佛法的誤解,真正的佛從不教人迷信!
    那就是「見廟就進,見佛就拜」,而且在佛前所求,多數是自私自利的願望,比如求佛保佑自己發財,求佛讓「仇人」倒黴等等,這是現代人對佛法最大的誤解。既然我們想學佛,就應該知道何為「佛」。古印度梵語「Buddha」的音譯即佛陀,兩千多年前,佛法傳入漢地,在不斷與傳統文化交融的過程中,我們將佛陀簡稱為「佛」。
  • 《我的快樂就是念佛》送給有緣的你!(花開見佛...
    (本文內容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女:夏天走了菊花開了秋風送來點點的憂慮陣陣秋雨敲打著玻璃片片的落葉片片愁緒世事無常猶如四季>我的快樂就是念您女:您是我的最愛無人能代替您是我的佛父 一切全靠您念您聖名把您弘願來傳遞我的快樂就是念您
  • 佛學裡對佛的定義是什麼?佛與人一樣是否都是虛幻
    佛究竟是什麼呢?佛還有分別執著嗎?人與佛究竟有什麼區別呢?佛者覺也,佛就是覺悟宇宙真理的人,如釋迦牟尼,這個觀點思想是大多數學佛人的觀點,但其實這個觀點思想,還只是在因地的方便說。那麼果地的見地是什麼呢?佛者弗人,佛不是人,是解脫一切煩惱,永離生死輪迴,不生不滅恆常存在,智慧圓滿的無上生命。佛是最高最究竟的生命形態,而並不是"人″的這種生命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