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不立文字」,它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壇經》中六祖這樣說!

2020-12-15 蓮荷居士

昔日達摩祖師西來,禪宗由此傳入漢地。最初禪宗是以《楞伽經》印心,自四祖道信禪師開始,《金剛經》開始逐漸取代《楞伽經》的地位。及至禪宗衣缽傳至惠能祖師,禪宗與《金剛經》的因緣就更加緊密了。

然而,不管以哪本經書印心,禪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頓悟法門,自創立之初便就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世人不能理解的是,佛法經典浩如煙海,「不立文字」怎麼能夠參學佛理?

實際上關於「不立文字」的真實含義,在一開始我們就理解錯了,惠能祖師在《壇經》中有清晰的開示,他說:「所謂不立文字,並非不用文字。」

「不立」和「不用」是兩碼事,「立」是執著,執著於文字相。譬如以手指月,不去看月,反而盯著手指看,這就叫作執著於文字相。也就是說,此處的不立文字,應當理解成「不離」文字,需要用文字,但是不執不迷。人與佛之間差別也就在於迷與悟之間。

佛經中載,有位梵志兩手各執一朵香花供養佛,佛說:「放下。」梵志放下左手的花,佛又說:「放下。」梵志放下右手的花。誰料佛接著讓他放下,兩手空無一物時,還要放下什麼?就是放下心中的執著,不執著於一切相,這才是放下的關鍵。

同樣的道理,關於「不立文字」和「不用文字」,六祖講:「執空之人有謗經,直言不用文字;既雲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只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執著於空的人,說學佛不能用文字,既然不用文字,人也不該講話,因為語言也是文字相。

六祖又講:「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說把「不立」當作「不用」的人,連「不立」兩個字也不應該說,因為「不立」兩字,也是文字。見到別人講佛法,就誹謗他人著文字相,自己執迷不悟還可以,倘若謗佛謗經,罪莫大焉。

惠能祖師的這兩段話,將不用文字的過失,說得清清楚楚,那就是不立文字不等於不用文字。不用文字,那麼佛法三藏該以何種方式保存,乃至流傳後世?沒有語言文字,連溝通交流都難以進行,又何談以佛法教化世人?假如沒有文字,我們又該如何領會歷代祖師的開示?

不立文字,是要我們善於使用文字,也就是說,包括《壇經》在內的佛法三藏,只是我們進入佛法殿堂的敲門磚。佛陀說法四十九年,最終也是滅度了,可他留下了說教,被弟子集結成經。成佛的大門緊閉,只有撿起敲門磚,也就是佛經,在門上敲一敲,門打開了,磚塊就可以扔掉了;假如門還沒開,就需要用它接著敲。

《金剛經》中有言:「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經文中記載的佛法,就像一隻渡我們穿越生死大海的小船,在大海中間的時候,是萬萬不可捨棄這條船的,而且要保護它的周全,當登上彼岸之後,就不需要小船,可以捨棄它了。

還在執著到底用不用文字的問題,說明內心還沒有清淨,還在執著;即使連文字都不用了,看似萬緣放下,實際上並沒有放下,仍然不能解決悟與迷的問題。佛法即解決迷與悟,所謂轉迷成悟,轉染成淨,轉識成智。

更多佛經解讀、佛門典故,請關注蓮荷居士。

相關焦點

  • 高僧大德《六祖壇經》精彩解讀
    不是如其本來,所以它就是執著。把一切事物上因人們的妄想而附在其上的執著去掉就是中道。弘法寺本煥長老:禪宗強調一個「疑」字,就是起「疑情」。「疑」字從哪兒提起呢?從一個「不明白」上提起。當你在這個「不明白」上認真地疑起來,來回地參究,它就是止,就是觀,它是直指心性的。所以,「疑情」起來之後,它是很有力量的,很有滋味的。它可以不疑而自疑,不參而自參。
  • 《六祖壇經》|六祖大師開示,何為「摩訶般若波蜜多」呢?
    六祖大師開示,何為「摩訶般若波蜜多」呢中國禪宗文化,因六祖大師而得以興盛至今。而《六祖壇經》的出現,在中國佛教史上,是一個變革。作為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六祖壇經》的內容,無不讓學佛修行者去關注,六祖大師的解說開示,讓更多人對佛學知識的了解。就如我們平常稱念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有多少人知他含義。這一文,我們就通過六祖壇經,看看六祖慧能大師怎麼開示說法「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看是否與我們的了解有什麼不同。
  • 毛澤東評價禪宗六祖慧能:不識字,很有學問!
    1958年8月2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擴大會議的講話中,毛澤東就談到過禪宗六祖慧能;「唐朝佛教《六祖壇經》記載,慧能和尚,河北人,不識字,但很有學問,在廣東傳經,主張一切皆空。這是徹底的唯心論,但他突出了主觀能動性,在中國哲學歷史上是一個大躍進。慧能敢於否定一切,有人問他:死後是否一定升天?他說不一定,都升西天,西方的人怎麼辦?
  • 《六祖壇經》四句偈語,徹悟佛理,瞭然修行法門,人人皆可成佛!
    《六祖壇經》是禪宗一部重要典籍,是由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演說,其徒弟法海等人整理的一部經卷。《六祖壇經》全名為《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簡稱《六祖壇經》或《壇經》,此經卷還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第一部白話文著作,經中收錄了惠能大師一生傳法的事跡及言論,教義精湛發人深省,從而成為禪宗非常重要的一部經論。
  • 如何「轉識成智」,來自《六祖壇經》的開示
    接著王德峰教授講《六祖壇經》中關於智通法師的公案。智通「初看《楞伽經》,約千餘遍,而不會三身四智」,王德峰教授告訴大家,《楞伽經》是禪宗非常重要的經典,尤其對於早期禪宗而言,更是修行的主要依據之一。 王德峰教授接著給大家講解了什麼是「三身四智」。所謂三身,即清淨法身、圓滿報身和千百億化身。四智則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之正本歸源敦煌版
    敦煌版緣起《壇經》是禪宗六祖惠能一的語錄, 由他的門人法海結集而成, 為研究惠能思想的根本典籍。有的說「 在《壇經》各本當中的敦煌本為最古, 它是後來各本《壇經》的基礎。」 還有的說「 最初《壇經》只有一個本子, 就是法海當時的記錄本, 也就是後來的《煌敦寫本》」 並貶斥敦煌本以外的《壇經》都「 搞了一些畫蛇添足、販運私貨的勾當。」
  • 禪宗六祖節打造禪味文化品牌
    省委、省政府有關領導非常重視辦好廣東禪宗六祖文化節,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周鎮宏,副省長雷於藍多次作出指示。省民族宗教委主任陳綠平親自部署文化節籌備工作,並擔任組委會主任。組委會辦公室及各工作小組,立項目、造聲勢、選場地、發邀請、抓安保,分工負責,狠抓落實。
  • 禪宗六祖佛教中國化的發揚者
    想解脫——涅槃或者成佛,不需要去出家,那麼煩瑣。你只需要膜拜,或者口誦佛號等,就能達到目的。小乘功德要靠自己去積累,甚至累世積累;大乘功德可以轉讓。這樣的好處,一方面能滿足宗教的需要,一方面又與物質生產不矛盾。那些居士也改以前的情況。他們除了給錢支持僧伽,自己也想成佛。也來說法。這就是所謂的「居士佛教」,是大乘佛教的一特點。這樣不但物質生產的問題解決了,連人的問題也解決了,居士在家也可以結婚了。
  • 耀智大和尚羊城啟講《六祖壇經》 400多人共聞佛法
    為了讓大家清晰的了解六祖大師和《六祖壇經》,大和尚首先講解了壇經的經題、壇經的版本、六祖大師的生平,讓大家對六祖大師有了感性的認識;接著提綱挈領的對《六祖壇經》的十品的內容進行了介紹,最後就序品的內容進行了詳細的解讀。南北佛性無分別,風動幡動覺心靜,身心皆空無所有,佛性清淨普甘霖!為什麼讀《六祖壇經》?
  • 禪宗典故,不執著,藉教悟入佛之知見,「教外別傳」是什麼意思呢
    縱觀中國佛教,本土能稱經的也只有《六祖壇經》,六祖慧能大師的出現,可以說中國的佛教史上了一個新的臺階。「教外別傳」什麼意思?《六祖壇經》中有一經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句經句歷史以來,讓修行學佛者津津樂道,理解不一。
  • 六祖慧能大師:真正的智慧,不是靠讀書得來的
    但是,後世對於《六祖壇經》的評價很高,說它是「唯一一部由中國人撰說並被稱作『經』的佛教典籍」。當我們讀完《六祖壇經》,也可以親自領略到慧能大師高超、空靈的大智慧。《六祖壇經》中記載了這麼一個小故事:慧能大師聽見一個老尼姑念誦《大涅槃經》,對經文的妙諦真義了解得很透徹,於是給尼姑作解說。
  • 六祖壇經第五:作為襯託六祖的背景,神秀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卍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佛卍今天咱們繼續來分享《六祖壇經》,上一篇說到惠能和五祖弘忍見面之後都是一見如故,相見恨晚,具各歡喜。這一點從咱們最開始的「法會因由」時候就提到過了,六祖說法也是韶州韋大人帶了一群官員恭敬的請到城裡的,後期皇帝武則天也曾派人來請六祖赴京,甚至連差了一籌的神秀法師也被請為國師,可見當時禪宗的地位。所以五祖就算再器重惠能,也不可能悄悄摸摸的隨便說一句——我看你骨骼清奇,將來繼承禪宗,拯救眾生的重任就交給你了好不好?
  • 六祖壇經第一:六祖登壇說法,佛道儒三教千餘弟子齊頂禮
    卍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佛卍今天開始咱們一起來分享《六祖壇經》,這是我國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一生主要的言行舉止,被後世弟子們記錄下來,稱之為壇經。這裡有幾點重點,必須要先說明一下。第一,六祖的法名是「惠能」,所以在壇經中都是這個,但是後世傳來傳去又變成了「慧能」,大概是覺得這個「慧」能夠代表他老人家的般若智慧吧,不過這兩個名字都可以——名可名,非常名,反正不過只是個名稱而已,我們知道都是六祖這個人就行了。
  • 禪宗思想之豐盛,意境之獨特,是啟迪人們心靈的清涼劑,尤其如今
    禪宗思想之所以豐盛可從六祖那略見一斑,六祖非常偉大,他是禪宗思想的改革者,他把過去晦澀難懂的思想簡單化,向人們闡釋了「佛」不在外面,不需要向外去求,而是在自己「心」裡,應該自覺自悟。因此《壇經》這本書的主旨便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 佛教:禪宗六祖惠能的三句偈言,句句直指人心,當下立地成佛
    不過這裡有一個例外,也是唯一的例外,那就是《六祖壇經》,這乃是禪宗的六祖惠能大師留下的經典,而且和釋迦牟尼佛一樣,惠能大師同樣也是「述而不作」,是弟子們集結的。而他本人也可以說是這樣的傳奇,只是聽別人讀了幾句《金剛經》就開悟,又去五祖那裡幹了八個月粗活兒,得五祖印心並傳授衣缽,然後將禪宗徹底發揚光大,完全就是無師自通,立地成佛。
  • 被尊為禪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師,居中國佛教的主流地位
    惠能,被尊為禪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師,對中國佛教以及禪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堅實的意義。惠能得到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了東山法脈並建立了南宗,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教法門。在滑臺大雲寺的無遮大會之後,通過對南北是非的辯論,奠定了曹溪禪在禪宗的地位。在惠能入滅一百年後,禪者已非曹溪不足以談禪。柳宗元撰《賜諡大鑑禪師碑》說:「凡言禪,皆本曹溪。」 武宗滅法之後,曹溪禪即位居中國佛教的主流地位。惠能在黃梅得法,當夜就走了。過長江,到九江驛,然後直回嶺南。東山門下,知道衣法付與惠能,有些人就向南追來。其中有名惠明的,一直到大庾嶺上,追到了惠能。
  • (禪宗六祖)
    說起佛教六祖,大家不會陌生。從達摩,一直傳至六祖。這麼多祖師,大家可能沒注意,就六組自己出過一本「六祖壇經」!今天小禪給大家分享一些六祖與《六祖壇經》中的一些「經典語錄!(六祖慧能:禪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師,出生貞觀十二年(638)滅度於先天二年(713) 76歲)曰血肉心者。曰緣慮心者。曰集起心者。曰堅實心者。若心所之心益多也。是所謂名同而實異者也。曰真如心者。曰生滅心者。曰煩惱心者。
  • 六祖壇經讓你恍然大悟,原來拜佛拜錯了!
    而在佛經中,有一本經書,就佛在哪裡,解釋的最清楚,這本經書,就是六祖壇經。六祖壇經上有這樣一句話: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這句話是佛在告誡眾生,佛法其實就在世間,佛也存在世間,所以我們不必向世間之外求法,如果去世間外求法,就好像尋找兔角一樣,難以見到如來。
  • 叩禪宗六祖故居,啟禪泉禪修之旅
    廣東雲浮市新興縣六祖鎮,便是六祖出生、弘法、輯錄《六祖壇經》及圓寂之所,這裡山清水秀、人傑地靈,國恩寺更是與韶關南華寺、廣州光孝寺並稱為「六祖三大祖庭」。要體會六祖所創的禪宗文化,應該從他的故居及創立禪宗之地雲浮新興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