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的「不立文字」或「當頭棒喝」,顯示出怎樣的「語言」困境?

2020-12-07 重樓逾陀

(甲) 佛家的根本精神

佛家的根本精神就是如實地把握宇宙人生的真理,這名之為「如實觀」。如實觀則要靠般若智,而般若智乃是要由實踐修行而證得的。這裡顯示出真理是要借實踐而得。釋迦牟尼在世時以言說教化弟子,弟子依其言語而修行見道者,大不乏人。佛陀入滅後,弟子將其言說結集而為經典,由口傳而至文字記錄,依之修行。去佛日遠,弟子漸漸著重了文字的研求,義理的發揮,衍生眾多論典,新義競出。於是分門別派,各有所主,互不相容。修行而證道者日少,形成了部派佛教,陷入分裂的危機,遠離了佛教的根本精神。

(乙) 龍樹的「以文字破文字」

於是,龍樹、提婆興起了大乘佛教,批判了當時的各部派。龍樹認為,部派佛教是完全陷入了語言文字之中而被困,不能超越。他認為凡有所說者皆不能達於真實。因為凡有主張都只能表達到一邊的意見,如用語言文字來說明真理時,必有對立矛盾的情況出現,因此必非真實,而真實是要離開言說而體會的。所以龍樹對於當時各個部派的主張,均找出其主張之矛盾性而破斥、消解之。由於他深切體會到語言的局限性,因此,他以文字破斥各派之文字時,自身則不正面主張任何理論。就算他對真實用文字有所描述時,也是隨說隨破,使人不會停留在文字義理之層面上。他認為世間一切論題都可用其反面來破除消解,而真實就是將正反論題都消解後,超過了文字語言的層面來把握的。而這個把握就是要通過實踐而證得。在這裡,龍樹繼承了佛陀的精神,將真實重新歸結於實踐之中。

(丙) 禪宗的「不立文字」

佛教傳至中國,至隋唐而大盛,各宗競立,依經解說,將佛學義理帶至新的高峰,但亦容易陷入文字義理中而不能自拔,於是禪宗興起,提倡「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者,並非否定文字,不要文字,祇是不拘泥於文字而已。「教外別傳」的教者,語言文字也,即經論也。教外別傳者,即說明真理並不存在於經論之中,當一個人修行至大澈大悟時的境界,乃非語言文字所能表達,是超越經論言說之境界也。如《維摩經》所述:

「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己,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己。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默然無言。文殊師利嘆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又《碧巖集》中,記述須菩提與帝釋天的對話如下:

「須菩提巖中冥坐,入空三昧時,諸天雨花讚嘆。尊者問:『雨花讚嘆,復是何人?』答曰:『我是帝釋天。』『汝何讚嘆?』『我重尊者,善說般若波羅密多。』尊者曰:『我於般若,未嘗說一字,汝云何讚嘆?』天曰:『尊者無說,我乃無聞;無說無聞,是真般若。』」

以上兩則指出,真理是離言說文字的。雖然經中常說真理,其實都是語言說明,如文殊師利所說一般,而非真理本身。故要超越所說,而至「無說無聞,是真般若」的境界。這就是教外別傳之旨了。

況真理是不論佛陀出世與否,都存在於一切現象中。如非自身立腳於實境而實際地領會,則必不能體驗其如實之實相。 禪宗由「不立文字,教外別傳」顯示出語言經教的局限性,固定而缺乏生命力。語言文字只有象徵的意義,而無實際的意義,就如以指指月之手指而已。因此,禪宗強調於現實中把握活生生的實際,不以僅僅構成一種真理的概念為滿足,而是把握實相而達到「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之境,而這不是存在於言說文字的世界裡,是要經過實踐的過程,如實的體騐才能理會。這是禪宗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意義,亦符合了佛家的基本精神。

(丁) 禪宗的棒喝所顯示的語言問題

佛教的宗教立場,依佛陀所說:「吾如良醫,應病與藥」。即是說,順應一一的境遇而施以教化。所以佛教的教理常以根機為中心,以方便為說教,因而成立種種法門。禪宗更將這個精神拉至高峰。禪宗的接引方法並不是形式的固定化,而是自由地實際地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在六祖臨終時曾教弟子說法時「動用三十六對,出沒不離兩邊……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這即是以文字破文字,乃遠承龍樹之旨。及後禪師們恐人更有所執,於是發展為「以非文字破文字,以非語言破語言,以非概念破概念」。於是棒、喝、拂、拳等相繼而出。這無非表明了語言文字概念之不圓滿性,不能見於真實,於是用種種非語言的方式來堵塞弟子的思念,真逼至思想概念無路可逃,忽然借著眼前活生生的現實因緣,擺脫了語言文字的束縛,了悟到諸法的本來面目。這時則真正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了。

(戊) 結語

因此,禪宗並非否定文字語言的價值,而正是透徹地了解到語言文字的極限,鑑於當時人多重視經典,以為真理就在於經典文字之中,因而起來強調「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借著這個方式來重新顯出實踐的重要性。由實踐而瓦解語言文字的障礙,直接地把握諸法的實相。這是與佛陀的本懷,龍樹的用意是一致的。而由維摩的「默默不語」,而至龍樹的「以文字破文字」,再到禪宗的「以非文字破文字」,可見出禪宗將這個方法帶到顚峰。

擴展閱讀:

從禪宗的「門派競立」到「龍樹正法」再到分裂,看禪語錄的價值!

什麼是「中觀」思想學派?

剖析「中觀學說」中最難理解的「 名相」(名詞),還原佛法真諦!

禪宗有「 五家七宗」,至今最具影響力的2家,宗風卻是一剛一柔

最具影響力3個教派,禪宗、密宗、淨土宗,其歷史淵源卻少有人知

相關焦點

  • 從禪宗的「門派競立」到「龍樹正法」再到分裂,看禪語錄的價值!
    (甲) 佛家的基本精神與禪宗的繼承佛家的根本精神就是如實地把握這個宇宙人生的眞理,稱之為「如實觀」。如實觀則要靠般若智,而般若智乃是要由實踐修行而證得的,這裡顯示出眞理是要借實踐而得。於是禪宗興起,提倡「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重新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所謂「不立文字」,並非否定文字,不要文字,而祗是不拘泥於文字而已。「教外別傳」的「教」,即語言文字,佛教經論也。教外別傳的意思,即是說明眞理並不存在於經論之中。因為當一個求道者經過不斷修行實踐,而至徹悟時所見的境界,乃非語言文字之所能表達,是超越了經論的。
  • 第78話:「3×3EYES 幻獸之森的遇難者」勇爸阿漢的當頭棒喝
    第78話:「3×3EYES 幻獸之森的遇難者」勇爸阿漢的當頭棒喝 動漫 178動漫頻道 ▪ 2016-06-13 11:50:16
  • 「人禽之辨」與「天人合一」的道德哲學所產生的困境
    「人禽之辨」主張人和動物的重要差別來自道德。常見的文本根據如《孟子·離婁下》:「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天人合一」的概念則複雜一些,它有幾種不同用法。在(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中,有時它被用來形容「極好」、「極恰當」,譬如嶽飛之孫嶽珂就曾以「天人合一之機」來描述出兵的情勢。
  • 「運聯研究」百年巨頭雅瑪多的領頭羊困境
    這家年近百年的快遞企業從「唯一」開始,直至實現「第一」。雅瑪多在成立初期,立足於大宗貨物運輸,提供定路線的貨運服務。由於1973年爆發的石油危機,雅瑪多貨運量急劇減少,面對此種困境,雅瑪多提出「小包裹」業務發展方向。
  • 唐彬森的「元氣帝國」和「隱秘角落」
    衝鋒者姿態從元氣森林近期密集的舉動中,多少能察覺到衝鋒者亮出的獠牙。一邊是挖高管,廣積糧。先是原瑞幸咖啡HRD冉浩加入,後又有原今日頭條企業發展高級副總裁柳甄加盟,元氣森林開始著力擴充管理層的糧草彈藥。公開資料顯示,冉浩在瑞幸近3年時間,任職期間,其title為人力資源總監,而首席人力資源官一職,很長時間處於空缺狀態。
  • 這座「二王門」常被與「南禪寺」和「知恩院」的「三門」相提並論
    仁和寺 - 五重塔,金堂這座「二王門」常被與「南禪寺」和「知恩院」的「三門」相提並論,但外觀乍看雖然近似,建築風格其實有著差異,它不像後兩者採用「禪宗樣」,而是以「和樣」的形貌展現自我氣韻。然究竟是否真為「和樣」的體現,抑或僅設計師自我發想的妝點,就不得而知了。門樓之名既為「二王」,很自然地兩側各有位金剛力士,他們分以張口的「阿形」與閉口的「吽形」模樣朝街怒視,仿似要將俗世貪妄隔絕在外,然縱使如此,卻擋不住我們這些六根未淨的觀光客,只能假作無視地放任人眾於門後吆喝著拍團體照。
  • 用戶體驗是「有味道」的,那麼如何提高設計「嗅覺」?
    只有更好地了解用戶體驗中存在的不足,才能設計出更好的產品。「我該怎樣開始」是軟體開發的第一道坎,當我跨過這道坎開始做產品時,所接觸到最有用的靜態參考(靜態是指在編譯時而非運行中進行數據類型檢查),還屬傑夫·阿特烏(Jeff Atwood)原創的代碼味道清單。
  • 一座「山」,喚醒一座「城」
    「這有山」三個字在同行業內已被推薦多次,由最初其作為「網紅」商場示範樣本的「商業人必打卡」推薦,到成為長春乃至東三省的標誌性商業作品,提到它時,身為東北人,總難掩自豪。一條前進的山路,被鋪陳為「時間軸」,建築與景觀的創新構成一個個 「場景」,業態規劃與品牌組合打造「內容」,每一個發生在場景內的當下情緒和體驗被記錄,充當場景遊客的消費者則作為「主角」,在「這有山」的空間中演繹著自己的故事。於是,一部以東方語言詮釋的電影序幕由此展開,「這有山」向我們傳達的是:「不用離開城市,這裡就是遠方。」
  • 從壓縮餅乾到「魚子醬」,太空旅行你想要怎樣的「飛船餐」?
    從壓縮餅乾到「魚子醬」,太空旅行你想要怎樣的「飛船餐」?雖然種菜很好,但從產量看,它們最多只能成為「零食」。在 MIT Media Lab 旗下「太空探索計劃」中負責美食研究的 Maggie Coblentz 想設計出日常都能為太空旅行者帶來營養和快樂的食物。在她看來,要實現這目標,不僅食物得做好吃,關於吃的一切都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因為終有一天,食物也許不再是我們寄託對地球思念的載體。
  • 日本搞了個「機器人觀音」,網友直呼「我感到世界末日來了」
    觀音菩薩,作為「慈悲」和「智慧」的化身,在我們眼裡常常是這樣的。在各地的雕塑中,常常是這樣的。但是,如果哪一天,眼前的觀音變成這樣子,你的心情會怎樣?【出處】京都高臺寺官網其實,這是日本京都高臺寺最近公開的機器人觀音「Mindar」。包括臺座高約195釐米,重約60公斤。頭部、手臂和軀體可轉動,左眼帶有攝像頭。機器人觀音可以用日語現場講解《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心經)》,並伴之以各種動作。還可以通過大型數字屏幕即時顯示英文和中文字幕。
  • 不能口傳,也不能靠身教,「禪」是如何傳承的?
    提起東方文化,「禪」這個字總會被提到。作為東方文化一個歷久不衰的賣點,「禪」要賣的是極具東方宗教色彩的「神秘經驗」。這種「神秘經驗」,不能靠口傳,也不能靠身教,而是要靠自身的體驗與證悟。因為分享或傳授,必須運用媒介或受授之間的往來載體,語言文字就是人類特有載體。偏偏「禪」的神秘經驗,不能用語言文字分享,一用語言文字,這個經驗或證悟就變了形、走了味,就不再是原汁原味的那個「經驗」了。所以禪師常說:「一說即乖」,也就是說一落言詮,就乖離了原來那個純屬個人經驗的證悟。禪宗的這種說法,至少凸顯了兩層意義:一是突顯了語言文字的局限性;一是突顯了個人親證親悟得難以分享性。
  • 「份子節」?「份子劫」!
    「真話財經」最近看到很多人對「隨份子」這件事的吐槽,於是就寫下今天這篇文章。十一長假還沒放,肖小姐就已經接到了6個朋友在國慶期間舉辦婚禮的請柬,算下來,她送出的「份子錢」將達到4400元。肖小姐說,這幾乎是她一個月的工資。此外,巨大的時間成本也讓她發愁。
  • 「洋娃娃」的臺語怎麼說?
    其實答案在我腦中休地一聲就出現了,因為,這不就是阿母常掛在嘴上的「烏女玉」嗎?「烏女玉」是源於日語的臺語外來詞,語源為「お人形」(Oningyo),不過,以前也不知道「烏女玉」是外來語,當然更不用提及這三個字的語源從何而來了。正如將這外來語取其臺語諧音「烏女玉」般,從小聽著聽著,也只當這詞彙是符合這三個漢字的臺語既定詞彙。
  • 2019年,「獨角獸」變「毒角獸」
    於是,漂亮的數據為愛屋吉屋帶來了「一年零三個月便完成 A 輪到 E 輪融資」的神話。但是,這些絢爛的輝煌,來得快去得也快。2016 年,愛屋吉屋的市場佔有率節節敗退。有資料顯示, 2016 年 3 月,其發家之地上海的市場份額跌至 2.3%,次月直降到 1.5%。只會燒錢不會賺錢是所有倒下的獨角獸的通病,愛屋吉屋亦是如此。
  • 一個寫滿了「如果」的奇妙世界
    所謂西芳寺樣式,是指下部的「心字形」池泉回遊式和上部的枯山水兩段式庭園,造庭者是鎌倉時代末至室町時代初期大名鼎鼎的高僧夢窗疏石,據說這園內的苔樹竹石水之間,皆是彼時已65歲高齡的他關於禪宗理想鄉的具現化。至於是怎樣的具現,興許是他在《夢中問答集》中寫過的:「山中並無得失,人心才有得失。」禪宗也好,造庭也罷,我都只是個一知半解之人。
  • 佛教:人間「此界」與淨土「他界」如何建立連接,這3點告訴你!
    從漢傳佛教的教義出法,「他界」一般是相對應於人間世界而言,即輪迴之中的其他五道。另外,在輪迴系統之外的諸佛淨土,亦被認為是人間世界之外的他界。本文著重於展現「他界」思想,當中將會包括以下3點議題:第一、對阿彌陀佛極樂淨土信仰及其他佛淨土的描述。
  • 通過會員實現商業化,語言學習社區「Tandem」收穫A輪融資
    語言學習社區「Tandem」成立於德國柏林,平臺給使用者推薦「特定」用戶,雙方滿足如下特點:互為對方所學語言的母語使用者,藉助「Tandem」交替練習兩種或多種語言。2017年「Tandem」僅有100萬用戶,三年的增長給平臺帶來了1000萬的用戶規模,他們遍布在180個國家,其中來自中、美、日的用戶數量排名前三。
  • 新儒學之後與「後新儒學」:以「存有三態論」為核心的思考 | 林安梧
    [6]牟先生的兩層存有論的構造,還有一個特殊的地方在於論述回到了哲學的人類學的時候,他怎樣去正視人呢?正視人那個本來面目的我的狀態呢?他們判之為「存有的異化」,再企求一「話語的治療」;實則,應該判之為「話語的異化」,所當求的是「存有的治療」。我認為這在在可以看出西方是以「Logos」為核心的思考,此不同於我們中土是以「道」為核心的思考。正因我們這「道」論的傳統,我們才不拘於「語言是存有的居宅」,我們更而說「存有(道)是語言形而上的居宅」,而「語言則是存有(道)落實於人間世的居宅」。
  • 「橫乳」PK「下乳」哪個好? 教主:大就好
    男人追求巨乳是天性~~~點評:歡迎加入「巨乳神教」!!!禪語中,「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意旨人的思考,會經過三個不同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見山是山,你以為看到了山,可是事實上未必,因為只看到表面;第二階段見山不是山,就是經過困惑、懷疑,好像對又好像不對的階段;最後是見山是山,就是禪宗所謂的直指人心,看件事物核心,徹底大徹大悟。(裝逼?)其實賞奶何嘗不是如此呢???
  • 「終極關懷」——人生哲學無法迴避的一個問題
    「『人生哲學』該討論什麼?」這本身就是一個問題!它不像「倫理學」、「形上學」或「邏輯學」,有一個普遍為人所接受的明確主題與論述範圍。中文的學術圈通常把「人生哲學」翻譯成「Philosophy of Life」,但是這個詞比較象是一個籠統的一般用語,沒有明確的學術脈絡,哲學系則更少使用這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