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機場轉機過夜一向是個比較麻煩的問題。單純在機場航站樓過夜是個辦法,但是航站樓內大多燈火通明,伴隨著不時的廣播和音樂,幾乎無法安穩入睡。機場酒店是另外一個選擇。但大多數機場酒店距離機場航站樓還有一定距離,如果是要搭乘早班機離開,算上乘車前往機場的時間,往往要起床非常早,同樣影響休息。本次在東京羽田機場轉機,驚訝的發現機場內開了一家名為「FirstCabin」的膠囊旅館,於是也就有了本次的體驗經歷。
乘坐機場大巴抵達羽田機場,在一號航站樓下車。這裡是日本航空國內線的大本營,膠囊旅館也在一號航站樓內。
晚上7點,航站樓內的客流明顯已經不那麼擁擠。膠囊旅館位於一號航站樓的中部,需要穿過出發大廳。
乘坐電梯下到到達層,就可以看見膠囊旅館的指示牌。
羽田機場膠囊旅館的入口處,這裡提供過夜房間,也提供日間休息的服務。不用說,這家膠囊旅館以飛行為主題。
進入膠囊旅館的玻璃大門,右手邊是一個很大的休息區。由於旅館內部需要保持安靜,也禁止吃東西,客人們都會在這裡聊天和吃飯。
前臺的服務員是兩位大叔,英語交流略顯困難,但是出示護照之後就很迅速的辦理入住了。
這就是「FirstCabin」膠囊旅館的門卡,用於所有的門禁。卡片的後面是旅館的wifi密碼。與日本大多數膠囊旅館不同,這家旅館不要求客人換浴衣進入睡眠區,所有的行李也都可以拖進睡眠區,無需寄存。我的床位是Y08號。
膠囊旅館的睡眠區分男女兩側,互相當然是完全不相同的。右側是男士客人的入口,刷門卡即可進入。
旅館的結構似乎還有點複雜,按字母分區,然後以數字排列床位。如果不看圖,一下子還真的找不到自己的區在哪裡。
旅館內部的走廊全部是酷酷的黑色。
進入睡眠區的大門,welcomeaboard似乎有登機的感覺呢。門口提示住店的客人要保持安靜。
睡眠區內光線較暗,許多包廂一一排開。
在機場酒店採用機場概念的設計,很有趣。
這就是包廂了。這家膠囊旅館提供兩種不同的床位供選擇。這一種「頭等艙」床位空間比較大,每晚6000日元(約合300元人民幣)。
位空間對於膠囊旅館來說已經是十分充裕,可以容納下隨身的行李,同時配備了一張單人床和小茶几。
旅館提供了浴衣和毛巾,包廂內也有電視,不過需要使用耳機收看。
睡覺的時候可以拉上門帘,但是無法上鎖。遇到會打呼嚕的鄰居也許就遭殃了.
這是被稱為「商務艙」的另外一種包廂,比「頭等艙」包廂的空間要小,只能容納一張床墊,行李需要放置在門外。但是價錢也比較便宜,每晚5000日元(約合250元人民幣)。單純從睡覺的角度來說,這個空間其實也足夠。「商務艙」包廂同樣提供浴衣和毛巾。
晚上睡覺拉下帘子之後就成了這樣。
包廂內部沒有任何洗漱設施,旅館設置了公用的衛生間和洗浴間。
衛生間是典型的日式配置,有深受我國人民歡迎的馬桶圈。
馬桶圈的控制面板看起來還蠻先進,不過中文翻譯實在太扯了.
進入洗浴間,首先是兩長排洗臉池,供住店客人刷牙洗臉。旅館提供了免費的牙刷、洗面奶和潤膚乳。
然後是三個獨立的淋浴間。旁邊的竹籃子可以存放浴衣、毛巾和隨身物品。
入大浴室之前有個很卡通的說明,進入浴室前請脫掉內褲.
大浴室看起來和我國的浴池沒有什麼不同,我必須聲明我特意選了沒人的時候拍照.
浴室中自然也少不了一個熱水池。一個小時之後我再來,這裡面已經擠滿了大叔。日本人民果然熱愛泡湯.
從浴室出來,還有一個獨立的投幣洗衣房。不過這裡的客人大多都只是住一晚,這個真的有必要嗎?
旅館給吸菸的客人也準備了吸菸區,位於睡眠區的外面。
這裡也有自動售貨機,賣泡麵、飯糰和飲料一類零食。
洗個澡,去航站樓轉轉。晚上的一號航站樓已經非常空曠了。
航站樓的中庭看起來與購物中心無異,從這裡坐電梯可以到天台。
天台上設置了非常非常大的觀景平臺,非常方便看飛機。觀景臺設計的非常好,木質地板踩起來很舒服,雨天也不打滑。天台上有很多資料牌,針對羽田機場的各種機型做一一介紹。
已經是深夜,起降的航班不是太多,但是依然是一次令人愉悅的觀機體驗。對於很多飛友而言,這也是選擇住在機場膠囊旅館的一個原因吧。
從天台回到旅館,四周的鄰居大多已經熟睡了。其實這個小包廂拉上門帘之後的隱私性還是挺好的。這一晚休息的很不錯。
羽田機場的膠囊旅館對於我來說是個很有趣的體驗。旅館的設置很完備,帶有日本式的細心考慮,很方便住店的客人。與日本普通的膠囊旅館相比,這裡提供的包廂空間要大得多,也很安靜,作為在機場轉機過夜的選擇很不錯,同時還避免了支付東京昂貴的酒店價格。膠囊旅館作為日本的特色住宿,投宿一夜也算是旅行中的一次獨特經歷。5000-6000日元的價格算是膠囊旅館中的高價,但還是可以接受。如果是飛友,千萬不要錯過天台上的觀機體驗。第二天早上在築地市場早早的吃上一碗海鮮飯,帶著一絲日本的回味離開,也是個吃貨眼中的小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