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師,民國一代高僧,其振興佛教,弘揚淨土,密護諸宗,居功至偉,是對中國近代佛教影響最深遠的人物之一。法師留給後世的無上法寶《印光法師文鈔》,前後三編共計一百餘萬字,是淨土修行人的指路明燈,被譽為「小藏經」。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傳奇人生!
1、印光法師生平簡歷
印光大師(1861—1940年),法名聖量,,俗姓趙,名丹桂,字紹伊,號子任,別號常慚愧僧。陝西合陽縣路井鎮赤東村人,俗姓趙,名紹伊,字子任。幼年讀程朱(熹)、韓(愈)、歐(陽修)之書,對佛法持批判態度。15歲後,病困數載,得讀佛經書,始悟前非,方知佛法廣博精深。清光緒七年(1881)21歲,毅然投終南山南五臺蓮花洞,禮道純和尚出家。次年,到陝西興安縣(今安康市漢濱區)雙溪寺印海律師座下受具足戒於印海律師座下。
1884年聽聞紅螺山資福寺為專修淨土道場,於1887年辭師前往。1888年正月朝五臺畢,仍回資福寺。1888年10月進念佛堂,後任香燈、寮元及藏主等職。此間,除念佛外,深入經藏,研讀大乘典籍。
1891年,至北京龍泉寺當行堂,苦行培福,潛修密證,長養聖胎。1894年,適普陀山法雨寺化聞和尚,入京迎請《龍藏》,助理需人,遂隨化聞和尚南下,居法雨寺藏經樓。
1895年(34歲),應寺眾堅請,講《佛說阿彌陀佛經要解便蒙鈔》畢,即於殿側閉關,兩期六載。出關後,居茅蓬。1905年,為溫州頭陀寺請藏經,事畢北歸,仍住法雨寺藏經樓。至此,出家三十年,終清之世,始終韜晦。
1912年,高鶴年居士取大師文章數篇,次年刊載上海《佛學叢報》,署名「常慚」,讀者嘆服。1918年徐蔚如居士得大師三封寫給友人的書信,遂印行,題為《印光法師信稿》。次歲,又得大師文稿二十餘篇,印於北京,題曰《印光法師文鈔》。
師六十歲時,徐再集大師文稿數十篇合訂二冊,出版於商務印書館,木刻於揚州藏經院。後又迭次增廣,排印於中華書局,題曰《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其文言言見諦,字字歸宗,上符佛旨,下契群機,發揮禪淨奧義,抉擇法門難易,發前人所未發。
1930年,至蘇州報國寺閉關,該寺離木瀆鎮靈嚴寺很近,師為靈巖訂定各項規約,為十方淨眾開闢此一全國第一的淨土專修道場。1936年,中國佛教會理事長圓瑛法師等恭請印光大師到上海護國息災法會說法,前後共8天。1940年,受任為淨土道場蘇州靈巖山寺住持。是年十一月初三,預知時至,於大眾念佛聲中,安詳西去。
印光大師與近代高僧虛雲、太虛、諦閒等大師均為好友,弘一大師更是拜其為師。印光大師遍參南北叢林,更在普陀山法雨寺藏經樓閉關閱藏數十載,深入念佛三昧,通宗通教而專修淨土念佛法門,被教界尊為佛教淨土法門第十三代蓮宗世祖。
傳說印光大師還是菩薩轉世,有一個不信佛的少女做了一個夢,夢裡面有人叫她去看菩薩講經,她跟隨指引去往了一個住處,結果看到了印光大師正在講經。後來少女將這個事告訴了他人,人們自然而然的認為印光大師就是菩薩的化身了,此後受到了後世人的尊敬。
2、印光法師主要成就
繼承淨土宗歷代祖師的教義,契理契機地加以弘揚,集淨土宗之大成。大師的淨土教義,是集千餘年來歷代淨宗祖師之大成。
選定「淨土五經」,確立淨土宗的根本經典。印光大師於1933年正式將《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普賢菩薩行願品》、《往生論》勘定為《淨土五經一論》,擴充完善了淨土宗之理論基礎。
三大部《印光法師文鈔》中所顯示的印光佛學思想與他五十多年特立獨行的弘宗演教活動相映照,凝結了一種中國近代佛教史上的偉大精神——印光精神。印光精神是印光法師對近代佛教的最大貢獻,是他留給後人的寶貴財富。梁啓超在當年讀了《印光法師文鈔》(正編)後,稱頌說:「印光大師,文字三昧,真今日群盲之眼也。」
校訂、刻印、流通佛經佛書,是印光法師弘宗演教的主要方式。早在他隱跡潛修普陀山法雨寺後期,自1918年起,就專門為刻印善書、佛書,多次親赴上海、楊州、蘇州、南京等地。其時他印行淨土經論近百種,印數達數十萬冊,普遍各界贈送。1930年,由印光法師發起,王一亭、關絅之、黃涵之等居士協助,明道法師主持,在上海常德路覺苑內籌備成立佛經流通部——弘化社。
興建靈巖山寺淨土宗道場,樹立淨土宗風。1937年,大師應妙真和尚之請,移住靈巖,創辦十方專修淨土道場,並制訂了五條規約。一、住持不論是何宗派,但以深信淨土、戒行精嚴為準,只傳賢不傳法,以杜法眷私屬之弊;二、住持論次數不論代數,以免高德居庸德之後之嫌;三、不傳戒,不講經,以免招搖擾亂正念之嫌。堂中雖日日常講,但不招外方來聽耳。四、專一念佛,除打佛七外,概不應酬一切佛事。五、無論何人,不得在寺收剃徒弟。有一違反者立即出院,這五條規約是大師佛學思想的結晶,是興淨土、振佛教的根本,是理想和實踐相結合,實現理想化僧團組織的模式,也是近代佛教工作之綱領性文獻。
3、印光法師名言摘錄
若境遇不嘉者,當作退一步想。試思世之勝我者固多,而不如我者亦復不少。但得不飢不寒,何羨大富大貴。樂天知命,隨遇而安。如是則尚能轉煩惱成菩提,豈不能轉憂苦作安樂耶。
天下事皆有因緣。其事之成與否,皆其因緣所使。雖有令成令壞之人,其實際之權力,乃在我之前因,而不在彼之現緣也。明乎此,則樂天知命,不怨不尤。素位而行,無入而不自得矣。
願離娑婆,如獄囚之冀出牢獄。願生極樂,如窮子之思歸故鄉。
學道之人,道念重一分,則凡情輕一分。
一切皆因果,萬法唯心造。
餘門學道,似蟻子上於高山。念佛往生,如風帆揚於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