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寫真:無人二手書店——延續臺北人文之風新嘗試

2020-12-18 廈門網

  中新社臺北9月3日電題:無人二手書店——延續臺北人文之風新嘗試

  中新社記者楊程晨邢利宇

  當颱風「利奇馬」輕襲臺北、城區商鋪大多關張放假時,位於臺北大安區的一間無人二手書店卻沒有打烊。

  街道上暴雨陣陣,店內三三兩兩坐著看書之人,一派悠閒。在二手書店林立的臺北溫羅汀聚落,無人書店的出現頗令讀者新奇。

  這間開張月餘的書店沒有名字,黃色的門牌上寫著「Books Self-service」。與大多二手書店空間逼仄不同,這裡面積100餘平方米,十幾張長凳供顧客歇腳,好書之人在架前尋書不顯拘束。房間深處的一角,擺著鋁製投幣箱做成的收銀臺。

  無人書店老闆是在臺北經營近半個世紀舊書生意的吳輝康、吳雅慧父女,父親創立的「舊香居」是華人世界最知名的舊書店之一。

  一新一舊、一低廉一高昂、一樸素一精緻,外人難從兩間書店的外表找到相似之處。在舊香居工作了10年的吳浩宇介紹,老闆有意在兩書店間作出區隔,舊香居做的是古舊書籍生意,店鋪藏書量大。很多書收藏價值達不到舊香居的定位,但老闆不願扔掉,開無人書店正好「給這些書再一次機會」。

  店內書籍超過萬本,價格大多在百元新臺幣以下的「銅板價」。正在選購的林姓女士告訴記者,良好的環境、書籍種類的多樣和更新速度快是讓其每周逛無人書店的原因。

  她認為,這間無人二手書店帶給人新鮮、驚喜的體驗,自己已將書店推薦給了周遭一樣好書的朋友。

  其實,無人書店的概念對於文人墨客聚集的臺北市來說,並不陌生。本世紀初,臺北的書店業還正是興盛,曾有老闆嘗試這一形式,但好景不長、光顧者寥寥。

  彼時網絡購書尚未流行,以臺灣大學、臺灣師範大學為中心溫羅汀聚落曾和重慶南路、牯嶺街等書店集中區域齊名。其它傳統書店聚集地隨時間變化逐漸沒落,溫羅汀卻仍以小眾二手書店的人文風景不斷吸引追隨者。

  臺北入夜,溫羅汀所在的公館是年輕人聚集之地。十幾家二手書店藏於巷尾、樓間,每間都獨具特色,它們成為人們鬧中取靜的理想去處。

  在臺北藝術大學念書的黃瀞雅是二手書店的忠實擁躉,時常搭公車繞道至雅博客二手書店「晃一晃」。在她看來,網絡發達對二手書店影響有限,畢竟能在這裡長時間工作的多半是愛書之人,購書還能與他們交流心得,再加上價格低廉,購書體驗是無法取代的。

  至於近20年後又出現的這家無人書店,除了自助選購書籍,經營者還想嘗試更多。吳浩宇提到,開新書店帶有實驗性質,老闆想知道沒有店主的書店,書怎麼和人互動。

  在吳家父女的設想裡,無人二手書店24小時經營,除了可以讓讀者隨時舒適自在地與書籍交流,是否也可以成為供人休息的空間?一旦這樣的實驗收到成效,經營者希望能將這種模式推廣到活化老建築領域,讓臺灣廣泛存在的閒置老屋、空屋生出新用途。(完)

展開閱讀全文

相關焦點

  • 夜讀 在臺北無人二手書店
    臺北無人二手書店,門牌上寫著「BOOKS SELF-SERVICE(自助圖書服務)」。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攝2020跨年夜,臺北市大安區辛亥路上的商鋪多已放假歇業,只有一間無人二手書店依舊沒有打烊。吳雅慧一直希望在書店嘗試無人經營的模式,碰巧「舊香居」餘下的藏書需要一間新店來分銷,無人二手書店便應運而生。與大多空間逼仄的二手書店不同,吳雅慧的店面寬敞明亮,書桌、長凳、檯燈、冷氣一應俱全;書架擺放錯落有致,好書之人在架前尋書不顯拘束;店內收藏的萬本書籍分門別類整齊碼放,讀者可隨意翻閱,遇到心儀的書籍就可以低於100元新臺幣的「銅板價」帶回家。
  • 「無人」書店續寫臺北二手書店風華
    客人在投幣箱裡放進錢,拿走書,全程憑藉自覺,無人監督。這家沒有店員的書店由臺北老字號舊書店「舊香居」老闆吳輝康和吳雅慧父女創辦。「我把這家書店看作一個有趣的實驗。」吳雅慧說,「這裡有理想化的部分,考驗我們與客人之間的相互信任。」
  • 特寫:「無人」書店續寫臺北二手書店風華
    客人在投幣箱裡放進錢,拿走書,全程憑藉自覺,無人監督。這家沒有店員的書店由臺北老字號舊書店「舊香居」老闆吳輝康和吳雅慧父女創辦。「我把這家書店看作一個有趣的實驗。」吳雅慧說,「這裡有理想化的部分,考驗我們與客人之間的相互信任。」
  • 二手書店,臺灣的一種養分
    書店的冬天,能找到販賣舊時光的二手書店實屬不易,但在臺灣,情況大不相同——光臺北就有49家實體的二手書店!臺北並不大,何以養活49個二手書店?首先是因為人們對知識的足夠尊重,嚴控盜版。這樣正版書才能在商業社會以價格體現自己的尊嚴,書的二次流通才有生存空間。
  • 「大隱隱於市」:臺北的二手書店
    這類店鋪之中,我最青睞的,還是那些大隱隱於市的二手書店。我來臺灣的第一天就去了誠品。誠品書店儼然已經成為了臺灣文化的地標,這裡不僅是書店,也是畫廊、商場、餐飲的複合組織。各色各類的新書在展架的聚光燈下熠熠生輝,分類明了,擺放整齊,處處透露著清幽與文藝的氣息。但這樣的環境卻一點也激不起我的心思,反而有一些失望。相反,臺北的二手書店卻成為了此行的意外收穫。
  • 從臺灣買醫書有感,聊聊臺灣二手書店文化
    分享下購買信息: 大方書局(中醫)00886(02)2311-0770 臺北市重慶南路一段44號這裡還有臺灣版《周楣聲醫學全集》,圖文資料請點擊閱讀原文,連結是我2013年來買醫書了解臺灣艾灸文化的文章。逛了幾家二手書店,被臺灣保護傳統文化的能力感動。在大陸別說二手書店,連新書店在網購的衝擊下都難以生存。
  • 讀書日「發現」臺北二手書店
    新華社臺北4月22日電(記者賈釗、陳鍵興)臨近世界讀書日的這個周末,臺灣大學附近的胡思書店舉辦了學術講座和紀念詩人洛夫的朗誦會。這家二手書店的入口在背街小巷,招牌也比旁邊的小吃攤低調,卻吸引了不少讀者和名家慕名而來。
  • 溫羅汀讀書夜--臺北獨立書店巡禮(15家)
    圖文作者為@清鉛素靨 (豆瓣ID),聿曰與不止讀書授權轉載。在臺北,由溫州街、羅斯福路和汀州路交織而成的「溫羅汀」,有少見的高密度書店群和名人故居,已成為書迷到訪臺北時必去之地。一般提到臺灣書店,大多數人想到的大概是誠品這樣聲名在外的連鎖書店,然而對於這些散落在街巷間的小書店,亦是不可忽略的。蓋這些小店各自獨立,各有各的經營理念,其所代表的不僅是臺灣獨特的書店風景,更是難得的獨立的人文精神。
  • 臺灣特色二手書店 賣的不只有書
    提起臺灣的書店,你會想到24小時不打烊的連鎖書店還是主題鮮明的獨立書店?但無論是論設計、個性還是情懷,它們可能都比不上遍布臺灣的特色二手書店,因為在這些二手書店裡,你更能有一種找回舊時光的感覺。在這裡,你消費的與其說是書籍,毋寧說是老書背後蘊含的時間的味道。由於臺灣的紙質書籍相對比較貴,臺灣的二手書交易比較繁榮。
  • 臺北書遊記(上):溫羅汀書店群,臺北最重要的文化地標
    2010年印行的溫羅汀人文地圖第三份叫讀愛溫羅汀,由臺灣獨立書店協會印行,在公共冊所二手書店發現了它,店員說書店裡已經沒有這份地圖。細看這份地圖,基本上收錄了很全面的溫羅汀書店分布,和2012年那個溫羅汀讀書地圖比較,已有了很大變化,有些書店沒有了,又新開了很多書店。
  • 臺北書店—臺北的靈魂
    之所以又選了臺北,不為美食,不為美景,只因為放不下街巷深處那些小小的書店。這次出發前做足了功課,查找了每家想去的書店的地址,制定了每天的拜訪路線,6天一共參觀了21家書店,兩條書街和一家圖書館,有些匆匆一瞥,有些留戀不忍離去,無論是小到十幾平的二手書店還是像誠品這樣的書業巨無霸,每家都有獨自的個性,但所有書店都透著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自由。
  • 綠茶|臺北書遊記(上):溫羅汀書店群
    第一份為2012年印行的溫羅汀讀書地圖,現在已經很難找見,還好曾在古今書廊拍到過一張,2014年在臺北逛書店時,全指著這張地圖導航。後來在胡思二手書店拿到這份地圖最新版,每家書店都畫了插圖,但收錄了書店沒有2012年那個版本全。
  • 漂洋過海來看你——臺北獨立書店之旅
    當然,冬季到臺北不只是來看雨,而是想親近它的靈魂。龍應臺說,溫潤是臺灣最珍貴的品質,去感受她靈魂,莫過於流連在當地的書店。對於外來遊客而言,往往會把誠品書店作為臺北文化的地標。誠品有大陸書店久違的文藝氣息和生活情調,但它已不是純粹的書店,而是集聚書籍、畫廊、展演、文化創意產品、餐飲等人文複合式空間,所謂「閱讀生命之章,感受生活之樂」。
  • 茉莉、好樣本事等10家二手書店 告訴你臺灣最文藝的樣子
    茉莉二手書店是臺灣第一家連鎖二手書店,創始於 1980 年代,當時還是臺北市光華商場的舊書攤之一,那時候它還不叫茉莉,而是叫「光華商場地下室 22 號」,店面空間只有三坪米大。2002 年,老闆蔡謨利、戴莉珍夫妻在臺大公館商圈開了茉莉二手書店第一間店,並且借鑑統一超商和誠品書店的經營模式,由於轉型相當成功,逐漸打響了茉莉二手書店的名號。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四段40巷2號一樓(臺大店)   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222號B1(師大店)   二、好樣本事
  • 臺灣書店,正在慢慢消失
    王英豪攝  喜歡臺灣文藝氣息的人可能不願聽到這樣的消息:臺灣的書店正在一家家消失減少。臺北重慶南路曾經是一條充滿書店的街,全盛時期多達100多家書店,如今卻只剩下10家,而且還在持續減少。文藝出版界人士和愛書之人在扼腕嘆息的同時,也呼籲臺灣當局推出有效手段,有計劃地鼓勵閱讀,振興出版業。
  • 書店 巷弄尋幽探勝:細細品味不一樣的臺灣二手書店
    臺灣是一個需要慢慢逛、細細品的地方,其自然風光和各大知名景點固然值得一看,但若沉下心來,你會發現這裡與眾不同之處還在於街頭巷尾的市井生活之中,在於那些頗具個人風格的書店、咖啡館,以及喧囂的菜市場中。愛書的人來臺灣,有魚兒入水的快感。誠品等連鎖書店猶如大江大河,小隱於街區一隅的二手書店則似自家門前清澈的小溪,暢遊其間的幸福感即使離開臺灣很久,仍然迴蕩於心。
  • 臺北小調|閱讀主義:串聯街區的獨立書店
    走在臺北熱鬧的臺灣大學公館商圈之中,附近就是公館夜市,路上擠滿嬉鬧擾攘的人群。如果一味被刺激熱鬧的色彩牽扯目光,一定無法發現那些隱藏在街頭巷尾的二手書店。它們過於安靜與樸素,更像紮根在街區內的聚居者,而非吆喝人。
  • 逛書店 臺北最深度的旅遊項目(圖)
    臺灣誠品書店內。中新社發 任晨鳴 攝中新社臺北12月12日電 到臺北旅遊,常去的地方莫過於「故宮」、「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和近年來興起的一0一大樓了,而要深度了解臺北,那一定要去逛逛臺北的書店,它們反映的則是臺北的城市品格與人文精神。記者來臺駐點採訪之前,看了不少有關臺灣的資料,發現推崇臺北書店的有不少,到這裡實地感受之後,果不其然,書店是臺北最靚麗的一塊文化招牌。
  • 旅行&玩樂|臺北最別致的獨立書店都在這裡了~
    ②『水準書局』- 臺灣臺北市大安區浦城街1號這間書店在臺北還挺出名的,因為它有「全臺灣最便宜的書店」之稱,因此特別吸引學生去買書老闆除了賣書,也喜歡開展很多文化活動,所以這不僅是個賣二手書的書店,也是個充滿文學氣息的小空間。如今永樂座的讀書會已經是臺北小有名氣的固定文化活動,這大概就是社區獨立書店存在的意義吧!
  • 臺北書店裡的影像詩
    古今有不少電影類的二手書,找到一本《再見,楊德昌》,賣得比原價貴,原來是籤名版。胡思二手書店:文學女青年的「亂想」在臺北逛書店,不事先做功課,恐怕多半會撲空,因為書店的招牌大多隱匿在「某某排骨大王」的招牌,或者某個滷味小車的背後,比如胡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