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桂彥:中國當代藝術史寫作的三個階段

2020-12-12 藝術中國


迄今為止,中國當代藝術已有30多年的發展與積澱。但與傳統美術史的歷史與寫作比較,這一領域均顯得十分年輕。在一些相對謹慎、抑或說保守的藝術史家看來,中國當代藝術並不具備藝術史寫作的必要條件,因為既有的藝術現象、思想,包括藝術家的創作都處在變化中,有的還在不斷的生成、發酵,因此不能蓋棺定論,更為關鍵的是,書寫者與描述的對象太近,難免會有利益的糾葛。儘管如此,從1990年代初以來,以高名潞、呂澎等學者為代表,開始了當代藝術史的書寫。在最近二十多年裡,國內有數十位學者如鄒躍進、黃專、巫鴻、易英等參與到當代藝術史的寫作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績,為當代藝術的研究與書寫,尤其是向學科發展奠定了基礎。不過,從宏觀角度講,中國當代藝術史的書寫仍處於起步階段,就其發展而言,大致需要經歷三個階段,而各個階段都有與之相應的藝術史寫作方式。

第一個是初期編年史的當代藝術史寫作。誠如批評家易英先生所言:「藝術史的編寫最初都是單純的編年史,藝術實踐為主體的藝術史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有了由方法論指導的藝術史及藝術史寫作。」

簡要地說,所謂編年史的當代藝術史寫作,也就是需要藝術史家對過去30多年來發生的藝術現象,出現的藝術思潮,湧現的代表性藝術家和藝術作品,以及一些重要的藝術文獻進行有效的篩選、整理、歸納,然後以文本的形式將其組織起來,並對過去的史實進行一定的描述與闡釋。一方面,從材料的角度考量,藝術史家需要確定資料所涉獵的範圍,即是說,什麼樣的資料可以納入到藝術史的寫作中;另一方面,從編年史的角度考慮,這似乎更能體現克羅齊所說的「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看法。但是,編年史同樣也面臨一個問題,即面對過去眾多的藝術材料,即使一個藝術史家秉承著客觀、公正的態度,也無法窮盡歷史的真相,也無法完全地恢復歷史的真實面貌。換言之,編年史也必然涉及藝術史寫作的敘事模式。這一點正印證了英國藝術史家貢布裡希的話,「有多少藝術史家就有多少種藝術史」。

毋庸置疑,編年史的當代藝術史寫作將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與研究產生重要的影響,其意義與價值體現在:1、能較為全面、系統地呈現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歷程,以及多元化的格局;2、能為方法論的藝術史書寫提供翔實的材料,能為其後深入的藝術史研究做好鋪墊工作;3、通過對一些被忽略、被遮蔽的史實的挖掘與發現,能為後來的研究者提供一種批判性的視角,能為當代藝術的發展建構一個藝術史的上下文語境。就目前國內的藝術史寫作來看,呂澎的《中國現代藝術史1979-1989》和《中國當代藝術史1990-1999》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第二個是中期階段的方法論的藝術史。顯然,方法論的藝術史書寫是建立在編年史的藝術史寫作之上的。所謂的「方法論」,也就是藝術史家需要找到一種敘事模式,然後再根據這種模式去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反之亦然。正如喬治·瓦薩裡根據藝術家對現實世界的再現程度與藝術技巧的高低來選擇藝術作品一樣,海因裡希·沃爾夫林則希望單憑作品的風格來完成一部「無名的美術史」。在這裡,「視覺再現的程度」、「藝術技巧的高低」、「作品的風格綿延」都能成為藝術史的敘事方法。

不過,就方法論的藝術史寫作來說,西方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一個是方法論的發展期,主要以針對古典藝術寫作的喬治·瓦薩裡、約阿辛·溫克爾曼、海因裡希·沃爾夫林等藝術史家為代表;第二個是成熟期,與之對應的是西方現代藝術,最具代表性的是格林伯格倡導的形式主義敘事模式;第三個是20世紀60年代以後,西方當代美術史進入了一個方法論高度自覺的階段。用丹託的話講,就是「藝術史終結」之後的「後歷史時期」,代表性的藝術史類型有女性藝術史、同性戀藝術史等。這個時期的藝術史寫作不僅對應於西方的後現代藝術,而且,其藝術史的寫作方法也進入了跨學科的狀態,比如,種族、文化身份、後殖民等均成為了藝術史寫作中的核心問題。

就目前中國當代藝術史的寫作而言,總體上還沒有進入方法論的自覺階段。但是,一部分批評家、藝術理論家已在這方面作了積極的嘗試,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代表性的著作有:高名潞的《「無名」——一個悲劇前衛的歷史》、鄒躍進的《新中國美術史1949-2000》、魯虹的《越界:中國先鋒藝術1979-2004》等。實際上,從《'85美術運動》(高名潞、周彥、王小箭等合著)到《無名》,高名潞就希望建構一條不同於社會學敘事的、以「前衛」為價值尺度的當代藝術史寫作模式。同樣,在《越界》中,魯虹不僅將「先鋒」作為其選擇作品的標準,而且,對觀念藝術、行為藝術等領域均做了細緻的梳理。

迄今為止,中國當代藝術已有三十多年的發展與積澱。從宏觀的角度講,中國當代藝術史的書寫仍處於起步階段,就其發展而言,大致需要經歷三個階段,而各個階段都有與之相應的藝術史寫作方式。

和編年史的藝術史寫作比較起來,方法論的藝術史的優點是:藝術史家有嚴格的選擇標準、獨特的寫作視角、明確的價值訴求、深入的理論闡釋。簡言之,一部好的藝術史能為中國當代藝術找到一個新的剖析角度,呈現一條相對自律的發展脈絡,建立一個全新的闡釋體系。同時,它完全有可能顛覆既定的評價系統,重建一種新的評價中國當代藝術的價值尺度。但是,方法論的藝術史也有自身的缺點,因為作為一種敘事方式,「方法」本身具有強烈的排他性。比如,以克萊門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倡導的形式主義——現代主義理論為例,由於他認為現代主義的繪畫必須符合平面性、純粹性、媒介性這三個原則,那麼,一些保留了圖像和符號的藝術作品,尤其以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為代表,就完全被排斥在外了。再如,在高名潞的《'85美術運動》和魯虹所著的《越界》中,那些保留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風格的藝術家,也包括一些身處學院的寫實主義藝術家就必然不在其中。除了排他性外,方法論的藝術史還具有較強的主觀性。因為,和編年史的藝術史寫作的最大區別是,方法論的藝術史更強調藝術史家對作品的個人判斷和獨特的理論闡釋。

透過西方藝術史的參照系,我們會發現,只有進入方法論的藝術史寫作階段,中國當代藝術史才能有更進一步的突破。一方面,藝術史寫作的多元發展會取決於方法論的多元化;另一方面,唯有方法論的更新才能敦促當代藝術史進入不斷重寫的狀態,這對當代藝術史的自我修正、自我完善來說具有積極意義。

有必要說明的是,強調方法論並不是僅僅將它看作是一種工具,相反,一種新方法論的出現恰恰可以反映出一個特定時期,人們對待、思考當代藝術時所持有的新的文化態度。同樣,藝術史的方法既與它存在的發展譜系相維繫,也與孕育其產生的歷史情境密切相連。沒有孤立的方法論,也沒有脫離具體歷史、文化、藝術情境的方法。正是從這個角度講,書寫美術史的方法也可以被稱為藝術哲學,同樣,方法論也有自身的歷史和發展時的上下文關係。

第三個階段是中國的藝術史家、批評家用英文來寫作中國當代藝術史。批評家周彥先生曾指出:「對西方學界來說,中國當代藝術尤其是它的批評和藝術史仍然是一個自閉的、自足的系統,這與它在世界藝術市場上的火爆與廣為人知形成了對比。不幸的是,這是自中國藝術從20世紀80年代進入它的當代階段以來的一種現狀。」

同時,周彥也談到,在西方的語境下,尤其是在藝術界與藝術教育系統中,目前中國當代史的書寫仍處於一種尷尬狀態,那就是缺少一本用英文寫成的中國當代藝術史:「和那些西方同事們一樣,我們常常對這樣一個事實深感挫折,那就是,除了一些關於個體藝術家、群體和特定話題的展覽圖錄和文集之外,在圖書館裡找不到一本這個領域的英文著作。缺乏一本中國當代藝術史的教科書不僅讓教師和學生們、也讓那些對過去30年中國藝術界發生一切有興趣的學者和批評家感到挫折」。

實際上,談英文的中國當代藝術史寫作仍無法迴避兩個關鍵性的問題。一個是書寫者是否應該是中國的藝術史家或批評家?難道說西方的學者就不能書寫中國當代藝術史嗎?顯然,由於身處不同的文化語境,由於面對著不同的藝術史參照系,即使面對同一種藝術現象,中西學者的看法、闡釋的角度,以及得出的結論很可能完全是大相逕庭的。譬如,1993年11月19日的美國《時代》雜誌就將方力鈞的作品作為封面,並有一個特別的標題——《不只是一個哈欠,而是解救中國的吼叫》(Not Just a Yawn But the HOWI That Could Free China)。但是,方力鈞原來作品的標題是《打哈欠的人》,應該說,這個標題本身並沒有意識形態的指向性,也沒有直接強調文化上的反叛價值。但是,用「解救中國的吼叫」來解釋方力鈞的作品則體現了西方批評家的「良苦用心」,即有意地「誤讀」來自中國的當代繪畫。實際上,不管是「政治波普」,還是「玩世現實主義」,西方的批評家、藝術史家都很少從藝術語言本身去賦予它們以藝術史的價值,相反,更強調的是這批作品隱藏在圖像背後的社會學與政治意義。對於大部分西方的批評家、藝術史家來說,「政治波普」與「玩世」並不具有太多藝術本體上的價值,因為,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英美的波普藝術就已經解決了圖像的複製與挪用問題。正基於此,他們才側重於闡釋、挖掘圖像背後的政治學意義。同樣,按照西方藝術史的標準,中國「新潮」時期的大部分作品在形式、語言上就不具有藝術史的價值,因為它們是從西方現代藝術、當代藝術中借鑑過來的,所以,並不具有原創性。然而,在中國的部分藝術史家看來,「新潮」的意義正在於它的文化啟蒙與思想革命,語言與風格方面的本體特徵、審美價值則處於相對從屬的地位。顯然,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當代藝術史家、批評家的英文寫作便顯得十分的緊迫,因為,他們更了解中國當代藝術的發生現場,其背後的問題意識、文化使命,以及孕育其產生的藝術史情景,這樣就會克服西方藝術史學者的「他者」眼光與根深蒂固的「後殖民」視野。

第二個問題是英文寫作本身的重要性。就該問題,周彥的觀點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我們認識到英語是學術界的主要語言,因此為了讓我們的聲音傳達到國際學術界和藝術界,我們不僅要努力以母語寫作,也要使用英語這一『世界性』語言。中國當代藝術為世界貢獻了傑出成果,已經成為世界當代藝術的有機部分。現在到了以嚴肅的研究和探索為基礎忠實地記錄它的時候了。一本以英語寫成的中國當代美術史不但應該是過去所發生的事情的總結,而且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記錄激發將來在這個領域的藝術史寫作,從而出現更多的著作與文章。」

當然,即使是英文的藝術史寫作,藝術史家同樣也面臨著編年史、方法論、藝術史敘事、藝術史自身的價值訴求等問題。正基於此,英文的藝術史除了語言表述的差異外,它和方法論的藝術史並無本質的區別。近年來,巫鴻、高名潞、沈揆一等藝術史家均有重要的英文著作出版,在歐美藝術界贏得了好評,也為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視域之下的研究產生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不過,上述的三種藝術史寫作方式並不是一個必然的歷史線性發展關係。換言之,這三種藝術史的書寫方式並不是格格不入、截然分開的,相反,它們完全可以同時存在,互為補充,共同推動中國當代藝術史的寫作向多元化方向發展。但是,由於中國當代藝術史的寫作仍處於起步階段,僅僅只有二十多年的歷史,因此,從藝術史的發展、演進規律來看,本文才將這三種寫作模式概況為與之對應的三個階段。

作者:何桂彥   來源:絕對藝術

相關焦點

  • 一個美國人眼中的當代藝術史
    由於內容豐富、涉及面廣,這部費恩伯格的巨著被不少業內外人士當作是全面了解世界現當代藝術史的案頭書之一。作者以20世紀40年代作為全書論述的上線,而這同時也是大部分現代藝術史著作書寫的終結點。皇皇巨著17章,作者用精心挑選的藝術家個案與作品為大家串聯起整部現當代藝術史。
  • 何桂彥:「中國當代藝術語言」的焦慮
    今天,愈來愈多的國際展覽交流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如果中國的當代藝術沒有自己的語言體系、修辭方式、表述話語,不管時代精神多麼豐滿,如果最終缺乏具有本土文化意識的語言作為載體,在全球化的藝術語境下,其文化身份還會陷入尷尬的境地。中國當代藝術的語言建設起步於20世紀70年代末期。在整個80年代,大致有三條語言發展線索值得關注。
  • 名家談寫作 | 梁實秋:作文的三個階段
    如何讀書、寫作,以及評判一篇文章的優缺,大家見地各異,主張不一。鑑於此,中國作家網特推出「名家談寫作」系列文章,讓古今中外的名家與您「面對面」傾授他們的寫作經驗,或許某一句話便能讓茫茫書海中的您恍然大悟、茅塞頓開。敬請期待。
  • 《細讀文藝復興》:溝通專業藝術史研究和普通藝術史愛好者
    問題在於,市面上對相關主題的論述,要麼是藝術史專論,讓普通愛好者和初階收藏者望而卻步,要麼往往出自連藝術史和美學史基礎知識都尚不具備的業餘專家之手。例如,某位在書中處處是「太美了,我要停留」的三流「美學家」,既能寫唐詩宋詞之美,也能「客串」文藝復興,但其文藝復興藝術的作品幾乎無的放矢,且有諸多硬傷。《細讀文藝復興》則起到了溝通專業藝術史研究成果和普通藝術史愛好者的作用。
  • 「在思想中」一覽中國當代藝術
    從近日起至6月2日,由廣東美術館主辦、王春辰擔任策展人,段君、何桂彥、盛葳、王志亮、趙炎撰寫專論的「在思想中——中國當代藝術的思想史與方法論」專題研究展在廣東美術館開展。策展人王春辰遴選了隋建國、徐冰、張曉剛、方力鈞等24位中國當代藝術極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作為個案,呈現藝術家們在不同時空語境下「在場」的思考與表達,將藝術家的思考點作為一種觀察方法,進入到當代中國的藝術現場中,從而展示中國情境與世界對話。
  • 學術論文寫作的九個階段步驟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社科學術圈,ID:shkxqu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導讀:論文寫作有哪些過程?如何將這些過程細化為一個個步驟,並逐步完成?Q:「該如何將寫作過程分成不同步驟,讓我可以依循這些步驟完成文章?」
  • 鮑昆:關於中國當代藝術的九個問題
    1、「當代藝術」作為約定俗成的概念是否合理?鮑昆:「當代藝術」這個稱謂作為概念已經失去了現實的意義,只能算是流於口語化的一個詞彙罷了。因為現在使用這個詞彙其實是必須有語境限制的,也就是說在談不同的問題時會有不同的意義。從大藝術史角度上說「當代」有國際和中國兩個不同的敘事背景。
  • 當代藝術是個偽藝術概念
    當代藝術是個偽藝術概念   文/胡天遙   宋莊自稱為中國當代藝術中心,是浪得虛名,名不符實的。儘管宋莊作為草根藝術家自發匯聚地,有著來自全國各地「自由思想」的藝術家,但由於其生發的生態環境極為相似,所創作的結果也極為相似。
  • 屏幕生存 :2000年以來的中國當代攝影切面
    《屏幕生存:2000年以來的中國當代攝影切面》一書的框架雛形是源於2013年本人入圍「林茨攝影理論獎學金」的寫作提綱,2014年,設在上海的影像研究平臺瑞象館推出「瑞象館校園系列講座」,邀請到12位各領域的講者參加,我有幸忝列其中,得以重新調整這個寫作方案,並付諸於講座。作為最後一位演講者,我的講座在廈門大學完成。
  • 現代藝術史
    出版50餘年,一直是歐美高校現代藝術史課程的權威教科書,也是深受廣大師生好評的資料書、工具書。去歐洲或美國學藝術,教授開出的書單裡必定有它。半個世紀以來,一代代學子對於現代藝術的起因、發展的認識,對現代藝術精神的理解,無不得益於這部著作。
  • 揭秘英國大學藝術史專業
    開設的必修課只有一門:藝術史研究技能與方法,外加畢業論文,其他課程可選:約克大教堂藝術與意象,攝影的使用,時尚|理論、材料、形象,前拉斐爾派藝術,光之畫|中世紀傳統彩色玻璃等,考核方式:小論文、論文大綱等。入學要求:任何專業背景;2:1學位,可考慮無學術資格但有相關工作經驗的申請者,但可能需要面試;雅思7.0,寫作不低於6.0,其他單項不低於5.5。
  • 「中國最好的寫作大賽」三篇獲獎文章被曝抄襲
    「中國最好的寫作大賽」三篇獲獎文章被曝抄襲 2016-05-11 14:58:30這個被稱為「中國最好的寫作大賽」的比賽,評委多達150位,多是講授寫作的教授和專家,評委會主任還是北大教授、安徒生獎獲得者曹文軒。在北大的聲明中,他們承認,評委會對涉嫌抄襲的作品形式和文體缺乏「關注和了解」。這麼多業內權威層層把關,竟也未能識破,評委眼光的「老化」程度讓人感到吃驚。而這也是不少文學大賽普遍存在的問題。
  • 陳雪虎:對當代的文學閱讀和寫作狀況,我們有真正的了解嗎?
    前不久我請學生做了個小小的調查實驗——去了解其周圍的同學朋友的閱讀狀況,去查詢這些同學朋友是如何看待當代的閱讀和文學寫作。並且特意強調非文學專業的同學朋友的閱讀和理解更為重要。比如第1個問題,要勇於追問物理系或者工程專業同學中的文學愛好者如何看待文學,包括哪些?
  • 在中國有多少種「當代藝術」?
    「當代藝術」(contemporary art)這個詞來源於西方,西方藝術史的發展軌跡很清晰:寫實藝術達到頂峰後,現代主義解構了以「再現客觀表象」為基點的寫實體系,引發了藝術的解放,對各種藝術形式的探索成為現代主義的主線,其它藝術方向也蓬勃生長。
  • 當代藝術史中的「深圳時間」
    「深圳時間——深圳當代藝術文獻展」日前在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雲中心開幕。 此次展覽嘗試對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年來的深圳當代藝術創作、發展的脈絡進行系統性學術梳理,加深公眾對中國當代藝術及深圳本土藝術文化的認識,繼而以深圳為原點,以當代藝術的先鋒性、實驗性為紐帶,形成充滿活力的城市文化氛圍,並以此增強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聯繫,為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提供助力。
  • 馮雪:藝術檔案與美術博物館的藝術史建構
    史密森尼美國藝術博物館檔案中心的貝爾納迪諾·盧依尼(Bernadino Luini)文件證實了館藏作品《聖母和聖嬰》(Madonna and Child)事實上只是一個「局部」,藝術交易人塗改了原作畫面上的羊羔,並且把作品切成三塊單獨售賣,館藏的這幅作品是原作位於中間的部分。10對於博物館來說,這一發現顯然是頗為重要的,因為它為博物館避免了在建構藝術史時犯下違背事實的原則錯誤。
  • 香港秋拍|中國當代藝術之父:張頌仁睿藏隆重登場
    《黑色三部曲:驚恐、沈思、憂鬱》2020年秋季,香港蘇富比當代藝術拍賣將隆重呈獻「先鋒經典:張頌仁睿藏」,帶來張氏珍藏的14件重要作品。張頌仁是香港知名藝術策展人、評論家及鑑賞家,亦是把中國當代藝術帶到國際藝壇的重要推手,成就卓著。
  • 中國當代藝術大師——吳冠中
    吳冠中(1919—2010),江蘇宜興人,中國當代著名畫家、油畫家、美術教育家。油畫代表作有《長江三峽》《北國風光》《小鳥天堂》《黃山松》《魯迅的故鄉》等。個人文集有《吳冠中談藝集》《吳冠中散文選》《美醜緣》等十餘種。
  • 新世紀當代藝術基金會
    而在不同的藝術和文化中,從曹雪芹的《葬花》到歐洲油畫中的靜物畫傳統,花的意象常常會從生命中最燦爛的階段轉向它的反面,即一種對時光無情的憂慮和嘆息,一種通往虛無的繁華。 展覽現場 在藝術史中,花卉的象徵性以及在至美與哀傷之間徘徊的曖昧態度,是這場小小群展「韶華」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