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客家特色小吃被列入非遺名錄

2021-01-13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增城客家特色小吃被列入非遺名錄

  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在廣州增城,有一種客家特色小吃叫鵝湯餈,最近被列入第五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鵝湯餈,糯米粉做成簡易的餈粑,與之搭檔的是鹹鵝肉、鵝血,配上芹菜蒜苗,放入煮沸的鵝湯內,鹹香粉糯、老少鹹宜。

  據了解,遷徙過來增城居住的客家人,充分利用增城當地自然環境資源,採用客家族群自家廣泛種植的糯米,碾成糯米粉,做簡易餈粑團,用煮年鵝熬出來的湯做湯底,製作成鵝湯餈。鵝香濃鬱且糯米餈粑軟糯爽滑,具有濃厚的客家傳統飲食文化特徵。

  增城區級「非遺」鵝湯餈製作技藝傳人蔣永亮向記者介紹,增城客家鵝湯餈歷史悠久,在中新鎮福和、永寧街、荔城街一帶比較流行。而增城不少客家人過春節都有吃鵝、吃糯米糕的習俗,全鵝代表周全,糯米糕代表團圓,兩者搭配的鵝湯餈更有吉祥的寓意,是客家人團年飯的一個主食。

  記者看到,製作鵝湯餈需要的原料不多,只有糯米粉、鹹鵝和鵝血三種,但製作工藝相當考究,包括藏鵝、選鵝、煲鵝、醃鵝、煮湯、搓粉、揉面、捏團等8道工序,歷時三四個小時。「藏鵝這個步驟尤為關鍵,可以讓鵝肉吃起來更具口感。通常我們會把從市場採購回來的老鵝,通過餵養稻穀、蔬菜等來改變飲食習慣,讓鵝排出體內的飼料後不斷地長出結實的肉,從而在烹飪時能提升鵝肉的口感。」而鵝湯餈的小配菜也相當講究,記者見到,用於提鮮和去油膩的芹菜和蒜苗必須是香芹和紅頭蒜,因為這樣更香更壓腥。

  蔣永亮說,以前,和家人一起做鵝湯餈主要是喜歡吃和感受團聚的氛圍,現在,更多的是為了堅守傳統手藝。蔣永亮的手藝是跟著母親學的,他表示往後也會傳授給後代,也算有了傳承。為了擴大鵝湯餈這一傳統小吃的知名度,蔣永亮近年來積極參加各項美食非遺展演。每次展出,鵝湯餈都供不應求,深受廣大群眾歡迎。

(文章來源:增城日報)

(責任編輯:DF318)

相關焦點

  • 潮州饒平縣27個美食、特色小食列入「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近日,饒平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特色小食)代表性項目專家評審會一致推薦:粿汁、肖米、糕仔、寶鬥餅、豬腸脹糯米嶺頭單叢茶、獅頭鵝、客家紅糟肉>客家米粉、黃梔豆乾、客家麥牙糖、魚飯汫洲大蠔、深坑老叢水仙、鼠殼粿馬崗如意大餅、三饒餃、湯溪魚頭
  • 《增城非遺地圖》出爐!帶你從地理空間出發,探尋增城非遺的奧妙!
    不斷促進非遺發展振興近日,《增城非遺地圖》出爐!廣州市級項目4個:舞火狗、客家山歌「過山拉」、舞春牛、廣東漢樂(增城)。作為增城人你認識的非遺項目有幾個?你對家鄉的非遺文化了解嗎?廣州欖雕起源且流傳於增城新塘,其秉承了嶺南文化的風格特徵,造型秀麗、雅致,線條流暢、動靜結合、細膩精微,總體藝術特色可概括為:雕刻精細入微,形態小巧玲瓏。而同蘇州一帶的欖雕不同,傳統的廣州欖雕一般保持橄欖核原本的色調,不著意人工上色。從題材上看,各種形式的核舟類作品是廣州欖雕的主要創作題材。
  • 27個美食、特色小食列入「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近日,饒平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特色小食)代表性項目專家評審會一致推薦:粿汁、肖米、糕仔、寶鬥餅、豬腸脹糯米
  • 潮州饒平縣27個美食、特色小食列入「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近日,饒平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特色小食)代表性項目專家評審會一致推薦:粿汁、肖米、糕仔、寶鬥餅、豬腸脹糯米嶺頭單叢茶、獅頭鵝、客家紅糟肉>客家米粉、黃梔豆乾、客家麥牙糖、魚飯汫洲大蠔、深坑老叢水仙、鼠殼粿馬崗如意大餅、三饒餃、湯溪魚頭
  • 廣州增城鵝湯餈店家,一碗十五塊錢,客家特色小吃逢年過節必吃
    在廣州增城這個地方,有一種專屬於客家人的特色小吃,就是鵝湯餈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這種小吃的?或者是見到過的,但還沒有嘗試過的。今天就帶大家去廣州增城,嘗一嘗這樣一種非常有特色的客家小吃吧。如果是嘗過的,應該是會喜歡的。
  • 客家紅糟肉,客家米粉,黃梔豆乾,客家麥牙糖擬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會議指出,要加快我縣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特色小食)代表性項目進度。各級各部門要高度重視,進一步挖掘我縣傳統優秀美食、特色小食,全方位多領域推動饒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要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推動形成非遺傳承發展的合力,要藉助高端媒體、新媒體等平臺,加大我縣代表性特色美食宣傳力度,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推動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元投入、協力發展的非遺保護體制機制。
  • 永嘉麥餅等76個項目 被列入我市非遺名錄
    原標題:永嘉麥餅等76個項目 被列入我市非遺名錄   昨天,市政府公布了第七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永嘉麥餅、前陳龍燈、塘河民間故事、礬礦號子、溫州吟誦等76個項目入選。  這批非遺項目共設民間文學、傳統音樂、曲藝、傳統體育、遊藝、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與民俗等10個類目。
  • 增城十大金牌粵菜誕生!你吃過幾款?
    活動上,粵菜美食家莊臣、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旅行社與旅遊飯店管理處副處長秦繼紅、增城區旅遊發展中心主任何澤安為增城首屆金牌粵菜十強頒發了牌匾證書。勁!增城十大金牌粵菜頒獎!增城區首屆「金牌粵菜」評選活動是由增城區旅遊發展中心主辦,並由增城各部門牽頭負責,通力合作,一同舉辦的一大盛事。
  • 饒平縣27個美食、特色小食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會議指出,要加快我縣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特色小食)代表性項目進度。各級各部門要高度重視,進一步挖掘我縣傳統優秀美食、特色小食,全方位多領域推動饒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要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推動形成非遺傳承發展的合力,要藉助高端媒體、新媒體等平臺,加大我縣代表性特色美食宣傳力度,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推動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元投入、協力發展的非遺保護體制機制。
  • 廣州增城:百億打造白水寨文旅小鎮,做強影視產業新極核
    增城自古人傑地靈,湧現了崔與之、湛甘泉等歷史文化名人,也是傳說中八仙唯一女仙何仙姑的故鄉;增城民俗文化眾多,全區有35個非遺項目,其中增城欖雕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著廣州地區唯一的少數民族聚居村落——正果畲族村。 「增城,是嶺南文化的聚寶盆,也是山水文明的教科書。」
  • 信豐又有四項非遺列入市級名錄
    11月26日贛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一批贛州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信豐又有四項非遺列入市級名錄: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信豐馬燈/萬隆紅石雕刻/小河手工制鼓技藝/古陂王龍非遺,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文化記憶,也是一個地域最具風情的組成部分,現在,小編帶你了解新列入市級非遺……01小河手工制鼓技藝小河手工制鼓技藝是存於江西省信豐縣小河鎮的一種用牛皮、竹木為原料,手工製作打擊鼓的技藝。
  • 非遺生活館迎來新客人 增城非遺生活館項目遊玩推薦
    欖雕屬立體微雕藝術,其技法以浮雕、圓雕、鏤空雕為主,其藝術特色精細入微、小巧玲瓏。2008年,增城欖雕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7月,LimiX文創進駐增江街非遺生活館,在增江街非遺生活館更好地去傳播藍染非遺文化。同時,定時更新藍染作品和文創產品展示在非遺生活館,還會開展一系列的藍染手工體驗課程,讓增城市民感受扎染的魅力。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儋州非遺系列活動豐富多彩
    儋州非遺,涵蓋了儋州生產生活各個方面,體現著儋州優秀傳統文化。儋州調聲 儋州人能歌善舞,在這裡有一種男女集體對唱、唱歌與舞蹈融為一體的調聲活動。調聲曲調多變,節奏明快,旋律優美,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和獨特藝術風格,被譽為「南國樂壇奇葩」。過去,男女青年常通過調聲活動交往,追求美好愛情。2006年,儋州調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儋州非遺系列活動豐富多彩(配組圖)
    目前,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有:儋州調聲、海鹽曬制技藝;列入省級非遺保護項目有:儋州山歌、泊潮海龍舟和土法製糖技藝;列入市級非遺保護項目有:白馬井舞龍、儋州排子鼓和儋州粽子手工技藝。正在申報的市級非遺保護項目有:海頭「二月二」習俗、中和正月十五鬧元宵習俗、白馬井正月十六大拜年習俗、儋州客家山歌、儋州米爛製作技藝、儋州雞屎藤饃製作技藝、儋州苗族傳統刺繡蠟染技藝、白馬井瑪仔製作技藝、中和香糕製作技藝。
  • 贛州定南縣:多舉措傳承非遺文化 永續客家情緣
    數百年來,定南客家人在歷史的人文進程中創造了眾多有鮮明客家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截至目前,定南縣有省級非遺項目8個,市級非遺項目11個,縣級非遺項目17個。其中,定南瑞獅、定南客家酸酒鴨製作技藝、定南客家灰水粄製作技藝、定南客家婚嫁哭嫁習俗等8個項目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傳統音樂定南民歌小調《十二月跌苦歌》、定南客家燙皮製作技藝、定南客家圍屋風水文化習俗等11個項目被列入贛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九曲天成橋造橋技藝、傳統醫藥——大活公雞醫治麻疹、定南客家歇後語等17個項目被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福建的客家土樓,獨具特色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絕不為過
    前幾天去了一次福建,見識了當地的客家土樓,真有異域風情的感覺,客家土樓也稱福建圓樓,是中國福建的一種特色建築,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村民居建築,非常有特色,是中國古建築的一朵奇葩,它以歷史悠久、風格獨特、規模宏大、結構精巧等很多特點獨立於世界民居特色建築的藝術之林。
  • 廣東梅州客家「非遺」展演 15個原創節目精彩登場
    大合唱《我是客家人》拉開了展演的大幕 程景偉 攝中新網梅州11月13日電(程景偉 陳美標)作為第五屆世界客商大會的組成部分之一,「遺珠璀璨」廣東省梅州市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13日晚在梅州市梅縣文體中心舉行。
  • 走進非遺,在增城1978電影小鎮感受傳統民俗文化之美
    11月27日,「感悟民俗,傳承非遺」文化發展研討會暨非遺文化集市在廣州增城1978電影小鎮拉開序幕。據悉,本次活動由增城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增城區文化館聯合1978電影小鎮共同發起。期間通過研討論壇、線下展演以及文化集市等多樣化的形式,增進非遺傳承人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更擴大非遺文化在增城乃至廣州的影響力。走進非遺手工藝文化集市,感受手工藝的獨特魅力。
  • 增城十大金牌粵菜來了!「食在增城」有了最正宗選擇!
    活動自10月下旬開展以來,共吸引了全區13個鎮街,109家餐廳報名角逐增城「金牌粵菜」榮譽。其中菜式包含粵菜中的廣府菜、客家菜、潮汕菜等三種類別。不乏正果雲吞、中新鵝湯餈、客家焗鵝、小樓遲菜心等經典增城本土美食代表「參戰」。
  • 鹹陽小吃「鍋盔牙子」,餅酥脆肉鮮香,還被列入「非遺」名錄
    鍋盔牙子,是陝西鹹陽的特色美食,外表看起來,和肉夾饃有異曲同工之處,實際則不然。鹹陽地處陝西關中平原腹地,自古就是富庶之地。這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飲食文化更是源遠流長。其中,有一種名為「鍋盔牙子」的小吃,不得不說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