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格達山·歸流河紀行⑦】永不褪色的紅色印記

2020-09-16 興安日報社

興安盟科右前旗西北部,歸流河支流巴日嘎斯臺河沿岸,北疆風景線上有一抹亮麗的中國紅,革命老區——巴日嘎斯臺鄉。這裡有一段輝煌的歷史,內蒙古東部區第一個農村紅色黨支部就誕生在這裡。從這裡開始,星星之火,燎向科爾沁草原的遼闊大地。

紅色火種 傳承不息

「巴日嘎斯臺」係為蒙古語,意為有柳樹的地方,因當地柳樹生長茂密,故此得名。發源於哈圖莫河的巴日嘎斯臺河穿梭於柳樹叢中,流經全鄉35公裡,匯入歸流河。在這片1000平方公裡的熱土上,5.4萬老區人民,1464名共產黨員勠力同心,眾志成城,充分發揚釘釘子和蒙古馬精神,在黨組織規範化建設、脫貧攻堅、紅色旅遊名鎮建設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在紅色基因傳承中完成了一個又一個華麗的超越。

回眸崢嶸歲月,再踏紅色之旅

這是一個英雄上馬的地方,在這裡無數革命先烈和英雄兒女永遠鐫刻在不朽的豐碑上。這是一塊紅色的沃土,在這片熱土上,有著可歌可泣的豐功偉績。

驅車駛入「紅巴鄉」,映入眼帘的便是紅色記憶廣場蔣弼仁烈士騎馬踏徵到興安村的強悍氣魄。73年前,一大批革命志士為了老區人民的幸福生活,拋家舍業來到這裡,打土豪、分田地,減租減息,辦翻身大學,建立了內蒙古東部區第一個農村紅色黨支部,成為科右前旗建黨發源地。「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平均年齡23歲的烈士們,把靈魂和忠骨永遠地留在了這裡。

興安農村第一黨支部紀念館

回望歷史長河,革命先烈為信仰而戰的真實場景歷歷在目。89歲高齡的劉兆生1931年出生在巴日嘎斯臺鄉興安村,老人的心靈深處一直珍藏著一段永不褪色的紅色記憶。

那是1946年春夏之交的一天,當時才15歲的劉兆生聽大人們說村裡來了八路軍的工作團,好奇地去看熱鬧。「蔣弼仁帶頭走在最前面,南方口音,大約二十四五歲,扎著武裝帶,挎著匣子槍,威武,也很和藹。」「那時候小,不知道共產黨是做什麼的,但知道八路軍是來解放中國,鬥地主、鬥惡霸、打土豪,是來幫助老百姓的。」後來劉兆生聽說蔣弼仁是「老八路」,19歲就參加了革命,隨新四軍三師黃克誠部來到了王爺廟。

抗日戰爭勝利後,東北地區包括東蒙古地區形勢錯綜複雜,中共中央提出「向南防禦,向北發展」「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戰略方針,按照「讓開大路,佔領兩廂」戰略部署,中共西滿分局適時派出黨員幹部,設立西滿軍區駐王爺廟辦事處,同時成立了中共東蒙古工作委員會,領導開展東蒙古根據地的創建工作。

這期間,著名的「四三」會議在承德召開,內蒙古自治運動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實現高度統一。根據「四三」會議精神,東蒙古人民自治政府撤銷,成立興安省政府。同時,中共西滿分局決定,將中共東蒙古工委改建為中共興安省工作委員會。

為了貫徹落實中共中央《「五四」指示》,中共興安省工委及時派出群眾工作團,分別深入到興安盟廣大農村,開展以「減租減息,清算反霸」為主要內容的群眾運動。

「當時村裡不到50戶人家都住茅草房,土匪特別多,老百姓日子苦,窮得家裡啥都沒有,都吃不上飯啊!」劉兆生回憶道。當年,他家是貧農,六口人,沒有土地,只有兩頭毛驢,每天給地主幹活,幫著種地,很辛苦。蔣弼仁和他的工作團來這裡後,秘密開展革命活動,積極發動群眾,宣傳黨的主張和政策,吸收村裡的貧苦農民組建了農會和自衛隊,領導群眾剿匪反霸、減租減息,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努圖克政府。後來,蔣弼仁、潘祖勝、王金海等革命烈士相繼犧牲在了地主、土匪設下的圈套中。

但是,革命的火種不會滅,信念催生毅力!在興安鎮黨支部的堅強領導下,革命運動更加深入。西科前旗(科右前旗)群眾工作團經過10個月的群眾運動,減掉了農民37%的地租和利息,解決了一些貧僱農民的土地問題,大大削弱了封建勢力。

興安鎮黨支部「減租減息、清算反霸」鬥爭的勝利,為各地廣泛開展「減租減息、清算反霸」鬥爭提供了經驗、振奮了人心,也給其他地區建立黨組織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和群眾基礎。同時,群眾鬥爭也給反革命勢力有力打擊,穩定了政治局勢和社會秩序,推動了全旗乃至興安地區群眾運動的深入開展,保障了基層人民政權和後方根據地的安全,此後不久,興安地區農村黨支部陸續建立起來,紅色革命呈星火燎原之勢。

慶祝建黨98周年紅色主題教育活動

我們讚嘆革命烈士的犧牲,感嘆革命道路的艱辛,更加珍惜現在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70多年前,他們以敢為人先的革命精神,使興安盟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屹立在科爾沁草原上。建國後,他們以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帶領興安村人民擺脫貧困、勤勞致富,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70多年來,興安村黨支部始終是興安大地上農村黨組織的一面鮮紅旗幟,堅定不移地傳承著共產黨的紅色基因。

傳承紅色基因,逐夢再出發

歷史的長河滾滾向前,永不停息。新世紀的興安村黨支部帶領全村人民,乘著黨和國家富民政策的東風,抓住土地「三權分置」的有利契機,實施府安佳園建設、民生保障、脫貧攻堅三大工程,並在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中,成功探索出紅色旅遊、蔬菜大棚種植、集約化養牛三業協同發展之路,形成集體經濟三足鼎立新局面。興安村成為全盟第一個農民住進樓房的「明星村」!

興安村府安佳園

興安村商業街夜景

隨著全域旅遊的全面推進,巴日嘎斯臺鄉著眼革命老區脫貧,有條不紊地加強了對紅色文化的挖掘、傳承和弘揚。如今的興安村,經過精心打造,打開了紅色旅遊、休閒旅遊的新大門。走在興安村主幹道上,副食店、飯店、賓館、農家院,家家戶戶生意興隆。

茶餘飯後,群眾歌頌幸福生活

永盛飯店負責人李海娥是土生土長的興安村人,在黨的光輝照耀下,枕著水聲入眠,看著曦光醒來。她不曾料想到,從小聽著紅色故事,哼著紅色歌曲長大的革命聖地能成為旅遊新選擇。看著一撥撥遊客湧入這裡,她內心生出幾分自豪感。

李海娥回憶道:「剛開始的時候生意並不好,最慘的時候一整天幾乎沒有客人。現如今,隨著紅色旅遊產業的興起,我的店面一擴再擴,從最初的400平方米,到現在能同時容納200人就餐、20間客房的1500平方米的大飯店。」 李海娥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好,外來遊客越來越多,每天接待遊客上百人,同時為當地10位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

五年前,村民李維祥兩口子起早貪黑趕大集賣日用品、蔬菜,但收入微薄。「自從買了這套門市房,自己開起了自選商店,日子過得就不一樣了。」李維祥高興地說,興安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鄉村振興戰略給村民帶來了福音。自選商店櫃檯上馬奶酒、牛肉乾、奶食品等各類特產琳琅滿目,李維祥一家年收入達到了10萬餘元。

讓革命老區經濟活起來,群眾腰包鼓起來,這本身就是當年革命先輩的最大遺願。如今,鄉村振興戰略給廣大農牧民帶來了新機遇,興安村遊客不斷增多,村民發揮內生動力不斷摸索產業發展。

遊客參觀紅色興安村黨支部紀念館

遊客在興安村黨支部舊址前重溫入黨誓詞

「通過對紅色旅遊『富礦』的合理開發,讓人們在追憶歷史的同時,也成為全域旅遊和鄉村振興新引擎。」科右前旗副旗長烏蘭格日樂說,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參與紅色旅遊的熱情高漲,「很多父母選擇在節假日帶孩子感受歷史,尤其是『80後』『90後』的父母更願意帶著孩子到訪紅色旅遊目的地。」

興安村舉辦的紅色運動會吸引了很多遊客參與其中

在興安村騎行的遊客

遊客駐足紅色記憶廣場

漫步紅色記憶廣場,重走長徵路,參觀紅色黨支部紀念館和革命烈士紀念館,聆聽講解員講述昔日的紅色故事,重溫入黨誓詞,為烈士敬獻一束花籃,親身感受革命烈士的艱苦奮鬥史。讓英烈們的動人事跡淨化心靈。

經過一代代人不懈奮鬥,一排排紅色主題的高樓拔地而起,一盞盞紅旗主題的路燈站立街頭,一面面鮮紅的黨旗國旗迎風招展。無不令人激情澎湃、熱血湧動。

「2019年七一前後,興安村紅色黨支部舊址和巴日嘎斯臺革命烈士紀念館接待參觀人員4.5萬人,帶動遊客21萬人,全鄉旅遊業直接和間接收入達到720萬元。」科右前旗巴日嘎斯臺鄉副書記李相亮告訴筆者,該鄉在發展紅色旅遊中「鄉村+紅色」的融合成為最大的亮點,紅色旅遊活動「圈粉」無數。

遊客在革命烈士紀念碑前為烈士敬獻花籃

遊客在龍鳳山景區遊玩

唱好「山水歌」,打好「紅色牌」。通過「紅色+旅遊」「紅色+農業」「紅色+文創」,提升傳統產業,發展新型產業,紅色文化為興安村的創新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來源:興安日報官方微信

作者:韓文彬

編輯:張昕陽

相關焦點

  • 【寶格達山·歸流河紀行⑨】山水連綿臥原野 碧草千裡扮北疆
    「連綿起伏、重巒疊嶂」的寶格達山是內蒙古北部天然生態屏障的綠色核心,也是京津地區風沙源綠色屏障。寶格達山全景發源於寶格達山的歸流河在這裡靜靜地流淌。歸流系蒙古語,意為山杏。歸流河屬嫩江水系,全長218公裡,流域面積9706平方公裡,穿越連綿的山脈和廣闊的草原,來到札薩克圖公園,將烏蘭浩特市和科右前旗緊緊相連,在烏蘭浩特市境內匯入洮兒河。
  • 【紅色八一】| 軍人本色永不褪色
    【紅色八一】| 軍人本色永不褪色 2020-07-31 20: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冀東紅色遊行記一灤州青龍山景區《永不褪色的記憶》攝影展
    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到來前夕,我開啟了探訪冀東抗戰紅色記憶的行程一再訪灤州市青龍山景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由兩部分內容組成。 一、《永不褪色的記憶》展出了公益攝影師戚輝拍攝的抗戰老兵照片和景區拜訪、慰問這些健在的抗戰老兵,把老兵的手印拼湊在一起做了一面手印牆。
  • 永不褪色的時代光影
    承諾結婚照永不褪色從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起,王開的拳頭產品是結婚照。王熾開侄子、原王開照相館攝影師王振寰回憶,「王開拍結婚照生意最紅火時要排隊,一天只拍60對,早上9點開門,拍到晚上9點多。」從一些老照片可看出,王開的結婚照不會給新人濃妝豔抹,更多地捕捉由內而外洋溢的幸福感。
  • 歷史釀造文化,禮儀永不褪色
    歷史釀造文化,禮儀永不褪色——廈門五緣第二實驗學校四年(10)班文明禮儀假日小隊活動 古老的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準則、完整的禮儀規範和優秀的傳統美德,被世人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即便是如今,禮儀也尚在。
  • 真愛永不褪色:Ture love will never fade
    No walking hand in hand禁止手牽手行走Down a yellow brick road沿著一條黃磚路To never never land永不著陸>I see the picture that we made我看到我們拍的照片了The picture to remind us這張照片提醒我們Ture love will never fade真愛永不褪色
  • 廣州紅色主題觀光巴士啟動 帶領市民追尋廣州紅色印記
    2020年5月19日是第十個「中國旅遊日」,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推出了廣州紅色主題觀光巴士,帶領市民遊客沿著紅色先烈的足跡,打卡廣州紅色地標,追憶波瀾壯闊的廣州紅色往事。  主題巴士的外身是醒目的紅色,車廂內外裝飾著豐富的紅色文化元素,猶如一個移動的紅色展覽館。車身手繪的廣州紅色地標展示著廣州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敘說著廣州紅色歷史的發展進程。
  • 南京紅色日曆 | 潛伏海峽對岸 永不褪色的楓葉
  • 永不褪色的紅色印跡——生動活潑的紅軍標語和漫畫
    如果說紅軍長徵是一個奇蹟,那麼這些標語和漫畫就是另外一個紅色傳奇,它不僅是今天需要永久珍藏的歷史記憶,而且依然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和價值。 左手拿宣傳單,右手拿槍彈 中央蘇區標語的產生,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
  • 經典永不褪色!三首小提琴世界名曲,宛若天籟!
    經典永不褪色!
  • 香山革命紀念地即將開放滿一周年 讓香山故事永不褪色
    雖然人工講解尚未恢復,觀眾們通過一個個書寫詳實的說明牌,一段段歷史影像資料,依然可以深入了解那一段段紅色故事。參觀者中有不少佩戴黨徽的年輕黨員。觀眾趙先生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優勢。
  • 武康路,一段永不褪色的上海夢!
    花瓶形的陽臺、紅色的木質百葉窗、寬敞的露臺、大斜坡的屋頂……細節裡不刻意彰顯那份氣度,顯得低調而又從容。它是浪漫的,浪漫是綠樹掩映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花園陽臺;武康路一段永不褪色的上海夢!
  • 重溫《鐵達尼號》,他們的故事永在心底,永不褪色,永不凋零
    一部偉大的電影,無論時光如何飛逝,世界如何變幻,它,一定就在那裡,永不褪色,永不凋零。這就是《鐵達尼號》!
  • 莫文蔚2019演唱會昆明站,時光裡永不褪色的女人
    許多年後,大家都還記得那一幕幕點亮了時光的回憶,莫文蔚的退出就如同她來時那樣燦爛絢麗,永不褪色的鮮活面龐。
  • 969旅行者 | 永不褪色的藝術——鄭氏砂畫
    彩砂是用純天然彩色石頭磨粉製作的,就算在陽光的照射下也不會變色,是永不褪色的。砂藝畫的創作技巧培訓一禮拜基本上都能掌握,後面的就是反覆練習了。掐絲的時候絲一定要直不能有疙瘩,這樣創作出來的線條才會舒緩好看。」看來掐絲對砂藝畫來說是件很重要的事情。一幅35*40的金銀絲彩色砂畫一個人製作的話大概要2-3天的時間,大幅的畫花費時間會更久,十天半個月的,半年的都有。
  • 央視新聞聯播:愛島尚武勵志奉獻 「海霞精神」永不褪色
    央視新聞聯播:愛島尚武勵志奉獻 「海霞精神」永不褪色2021年01月06日 14:47:36來源:洞頭新聞網核心提示: 關鍵詞:編輯:郭芬芬洞頭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①凡本網註明"稿件來源:洞頭新聞網"的所有文字
  • 【IWC】馬克十八飛行員腕錶 永不褪色的經典之作
    馬克十八飛行員腕錶——永不褪色的經典之作活動時間
  • 武康路,一段永不褪色的上海夢
    花瓶形的陽臺、紅色的木質百葉窗、寬敞的露臺、大斜坡的屋頂……細節裡不刻意彰顯那份氣度,顯得低調而又從容。武康路一段永不褪色的上海夢
  • 紅色標語見證革命先輩對革命理想的不懈追求
    在中央蘇區的革命實踐中,紅色標語是一種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宣傳方式。江西現存紅色標語分布廣、數量多、形式豐富。遍地開花的紅色標語,對積極宣傳黨的政策主張,喚醒民眾覺悟,瓦解敵軍士氣,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很簡單的一些標語、圖畫、講演,使得農民如同每個都進過一下子政治學校一樣,收效非常之廣而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