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中醫健康養生#
肉類有著優質的蛋白質、豐富的脂肪酸、維生素和礦物質。相比植物蛋白,肉類中所含的動物蛋白具有全面的人體所必需的胺基酸,更適合人體的需求。它參與構成機體組織、維持新陳代謝,並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我國對肉類的營養及飲食注意事項的研究已有上千年的歷史,《黃帝內經》早有記載古人常吃的肉類——「五畜」。
「畜」是指家養的禽、獸,「五畜」即牛、犬、豬、羊、雞。
「五畜」作為日常飲食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能提供豐富的優質蛋白、脂肪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起到了補充主食相對缺乏營養素的作用,對人體大有裨益。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日常飲食中的肉類已經十分常見,大家應當更加重視「五畜為益」的食養原則,控制好肉類食用的總量和種類,養成均衡健康的飲食習慣。
紅肉好還是白肉好
紅肉好還是白肉好一直是老百姓關心的問題。紅肉是指豬、牛、羊等畜類的肉類,白肉是指雞、鴨等禽類及魚蝦等諸多水產品,不僅在外觀顏色上有區別,營養成分也有著各自的特點。
在總能量和脂肪相差不大的情況下,魚肉的蛋白質含量明顯多於紅肉,而紅肉又比禽肉略高一些。
紅肉的紅色,來源於其含有較多的肌紅蛋白,這種蛋白質的結構中具有一種含鐵元素的化合物——血紅素鐵。血紅素鐵不但讓紅肉呈現出血液的紅色,其所含鐵的消化利用率很高,使得紅肉比白肉有著更優秀的補鐵能力。
肉類中豐富的脂肪對人體代謝有著不小的影響,對於「三高」人群來說,更推薦攝入白肉。
白肉脂肪含量較低,多以不飽和脂肪酸組成。研究表明,飽和脂肪酸容易使膽固醇沉積在動脈血管內壁,進而導致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風險增加。而攝入不飽和脂肪酸替代飽和脂肪酸,可降低人體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
注意:肉類雖然有著豐富的營養成分,但在飲食中仍需控制好攝入的分量,避免油脂和熱量過剩。
吃肉要有節制
中醫認為,脾胃的本職工作是消化食物、轉運飲食精微物質。如果不加節制地進食「肥甘厚膩」的肉類,就會增加脾胃的負擔,很容易損傷脾胃運化的功能。一旦脾胃受傷,被消化的飲食精微便無法輸送到全身,反而在中焦堆積形成痰濁,進而傷及五臟六腑。
成人可每周吃魚蝦肉280~525克,畜禽肉280~525克,雞蛋不宜超過7個。
同時,應儘可能選擇更多不同種類來源的肉。紅肉是礦物質鐵的優質來源,白肉則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對保護心血管有一定幫助。保證紅、白肉攝入的均衡,才能全面地滿足人體的營養需求。
肥肉內臟要少吃
吃肉要注意少食肥肉、少食內臟、少食燻醃食品。
吃肉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攝取足量的優質蛋白和適量的脂肪酸,肥肉吃多了不但補充不了足夠的蛋白質,還容易導致攝入的脂肪超標。
動物內臟固然能提供豐富的脂溶性維生素和鐵、硒、鋅等元素,但由於膽固醇含量高,最多每月食用2~3次,每次25克左右即可。
煙燻、醃肉製品在製作過程中,會產生環芳烴類等致癌物,長期食用會增加患癌風險,不宜多吃。
健康烹飪有講究
不當的烹飪方式會導致營養物質的流失,烹飪肉時儘量多用蒸煮,少用煎炸。
蒸煮的好處:蒸煮的料理方式可以更好地保留營養素,其中的水溶性維生素和礦物質也能更好地被人體消化吸收。
煎炸的壞處:如果採用煎炸等高溫烹調方式,會導致營養素被破壞,也容易產生致癌物質,無形中增加了油脂的攝入量,可謂弊大於利。
來源:摘編自《中醫健康養生》雜誌2020年10月刊(轉載需獲授權,並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