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FUN|見字如晤!他用一封封手寫信為畢業生送行

2020-12-12 瀟湘晨報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6月,湖南科技學院16級輔導員杜俊傑的240名學生即將畢業,在他們畢業前夕,杜俊傑為每位畢業生精心準備了一份特別的畢業禮物——手寫「畢業信」。

精心製作的信封、一封寫給240名畢業生的信、一張合影、一個院徽,這份畢業禮物花費了杜俊傑不少心思。信封上的名字是毛筆書寫,杜俊傑用篆書、隸書、楷書、草書等字體來書寫每位畢業生的名字。信封中的信,也是他用毛筆所寫,儘管每位畢業生的信內容一樣,但字裡行間卻透著他對畢業生的深厚感情。

杜俊傑用不同的字體來寫學生們的名字,儘量保證每個信封都「高顏值」、「有個性」,為了不讓同學們發現,給大家一個驚喜,熬了兩個通宵才完成。

40名畢業生的信將和畢業證,學位證一起交到他們手中,未返校或提前離校的學生,通過郵寄的方式,送到他們手中。

【來源:閃電新聞】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輔導員用不同字體為畢業生寫信
    6月10日,湖南科技學院理學院畢業生陳鑫在學院領取畢業證的時候,還收到了輔導員杜俊傑送給他的一份特別的畢業禮物。  杜俊傑是湖南科技學院理學院2016級輔導員,近日,他負責的240名學生即將畢業。在畢業生離校的前夕,他為每個畢業生精心準備了一份特別的畢業禮物。
  • 親愛的2020屆畢業生見字如晤
    親愛的2020屆畢業生:展信佳!2016年你們懷著對大學生活的憧憬與嚮往步入經管的大門,迎來了嶄新的生活。一晃三四年,如今你們將要離開這個地方,各奔東西。當我們這些學弟學妹正在為期末備考的時候,你們將不再是一個在校大學生了。不知道你們是不是已經有了畢業的感覺,也許你們考研成功上了岸;也許你們年前已經找到了一個理想的就業單位;也許你還在遊戲中天馬行空不問世事……但大學本科生活真的要結束了。
  • 走進深圳還在寫信、送信的他們
    回想起1988年,父親從單位辭職獨自到深圳闖蕩,自己和母親在江蘇老家等待每一封來自特區的信件時,那種焦急又期待的心情,李楠不勝唏噓。那個年代,打一通長途電話是十分奢侈的事情,為了省錢,更多時間父親都是通過書信來傳遞思念。那時,寄一封書信大約要一個星期才能到,每次收到父親的信,李楠和母親總會一起仔細閱讀,然後一封封整齊收納在抽屜裡,那是屬於母子倆的寶貝。
  • 大學傳授傳統書信禮儀 中文系女生感嘆不會寫信
    魯迅為什麼在信中稱許廣平為兄?為什麼日本韓國以及我國香港臺灣的書信裡面有那麼多生僻的字看不明白?我們現在寫書信需要什麼樣的格式和禮儀?三月十八日晚,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老師給選修他的中華傳統禮儀課的一百五十餘名清華大學的學生上了一堂生動活潑的書信禮儀課程。記者有幸旁聽了這堂長達兩個小時的課程,彭教授用生動幽默的語言和豐富的資料和實例為學生們講解了應該怎樣寫信這樣一個看上去很簡單的問題。
  • 寫信這種最原始的情感交流方式,為何漸漸消失
    而現在沒有筆和紙照樣可以寫,照樣可以寫出長篇小說,我有一部長篇小說長達100多萬字,全部都是用手機拼音打字打出來的,而且用拼音打字的速度遠遠超過了用筆在紙上寫的速度,我可以用一個小時的時間寫出三四千字。如果說我在紙上用筆寫的話,這是絕對達不到的。
  • 微信時代,你會不會寫信?現在誰還在寫信?
    此條微博很快被諸多主流媒體關注和轉載,網友紛紛留言表示:「原來寫好一封信有這麼多講究」、「如今的社會很少人會寫信了,但是信件一直都是人類情感最佳的載體」、「信息化時代,寫信更像是一種情懷」……  事實上,從去年到今年,諸如《信·中國》、《見字如面》這類有關書信的節目火爆也成為現象級事件,在當下啥都講究「快」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寫信這種古老、笨拙、緩慢而溫柔的交流方式,以綜藝節目的形式重新讓我們心中湧起暖流
  • 一張小卡片背後的「深圳溫度」,這封「手寫信」火爆朋友圈!
    寶安區新安街道海樂社區,陳女士正在為一家人準備午飯。她的身後,蔬菜袋上還沾著雨滴,裡面的一張小卡片露出「頭」來,其中一句問候,暖意融融。從分享居家經驗、對接各類需求到跑腿代買服務、心理諮詢疏導,深圳為隔離人員帶來濃濃關愛。
  • 壬水生午月最喜滅丙火,在午火得到安置的條件下,壬水才可以他用
    午火不安置則壬水不能洗金,庚金蓋午頭不耽誤壬水滅火爐,可惜壬水帶醜根,就有點大才小用了,所以不成富貴之局,只能小富小貴。辛巳.甲午.壬寅.戊申,名女人。寅巳申三刑全,又戊土蓋申頭,即能破盡壬水之根,又是破去甲木之根,但是辛金即使帶申根也不能砍伐甲木,因為辛金坐巳根又見午火當令,辛金則撓曲變形了。這樣壬水無根滅午火當取貴格,可是午火頭上有甲木阻礙,滅火不力,故此只能是個名女人。
  • [及時點]東北如何留住更多大學畢業生?
    中辦國辦印發意見 首提引導高校畢業生到東北工作  新聞: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到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或艱苦邊遠地區、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縣以下機關事業單位工作的高校畢業生
  • 一封冬日的問候信,僅28字,卻讓乾隆欣喜不已,狂蓋100多個印章
    一封冬日的問候信,僅28字,卻讓乾隆欣喜不已,狂蓋100多個印章在古代,寫信是最正常不過的了,在那個交通很不方便的時代,如果想要表達朋友之間的相思,家人之間的相思等等,都是靠寫信的方式來傳遞的。一封信,竟然能讓皇帝喜歡成這樣,可見,它已經不能算是一封平常而簡單的信了,已經可以上升到書法了。不過,無論怎麼樣,信也好,書法也好,主要就是這一封僅28個字,到底有啥魔力呢?而且這封信又是出自誰的手呢?竟能夠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 吳久久:紙上如晤也好 買櫝還珠也好 | 說書
    蘇枕書著中華書局2017年8月出版看《京都如晤》難免要失望。這不是一本悠閒、恬靜的旅行生活指南。這種性格容易被其他地方的人詬病為虛偽自負,喜歡的人卻又深得其味,可能也是作者久居其室的結果。作者的喜好,也一發不可收地向古籍版本、學人學問中狂奔而去。風物人情轉向耽書成癖的趣味,不再東張西望。對為學自然是好事,但「江戶時代的儒學」對大眾則難免艱澀。難怪在副刊上發表時,被投訴「不知所云」,幸好有編輯寬容堅持。
  • 韓天芑談「給畢業生寫信」:我於人生歸途中盼你們快樂前行
    這是我國著名天文學泰鬥、98歲老人韓天芑在感染新冠肺炎康復兩個月後,給即將踏上人生新徵程的畢業生們寫下的贈言。6月18日,韓天芑給武漢大學畢業生寫了一封信,把他的人生經歷凝聚成對年輕人們的寄語,鼓勵他們「未來可期」,真摯樸實又蘊含哲理的言語,不僅引得學生關注,更讓不少網友感到「淚目」。
  • 在這個網絡發達的時代,你是否也在等待一封書信?
    多久沒有了「見字如面」的親切,多久沒有等待來信時的焦慮,多久沒有了拆開信封時的驚喜?還記得最後寫信是在大二的時候,那時一個同學在部隊基地訓練,不允許使用手機,唯一和他交流的方式就是書信;後來他換了訓練基地,也就沒有了聯繫。再後來,可以使用通訊工具了,現在一切方便的交流工具,卻發現好像沒有了那麼多想要說的話了。
  • 《山茶文具店》:16封書信掀起懷舊風潮,見字如面,紙短情長
    見字如見面,紙短情長。記得那段時間的寫信時期?那時候我們沒有手機,沒有郵件,與人聯絡只能通過書信,寄來一封封相思之信,藉以由郵差的手從這頭送到那頭。現在通信發達了,想聯繫就可以隨時打電話,發微信。2.一處相思,兩人閒愁秋去秋來,鳩子的工作忙了起來,給她印象最深的是客戶委託他給自己的初戀女友寫信。為了讓收信人知道他還活著,客戶委託她寫信,鳩子問他這封信是寄給誰的?
  • 【見字如晤】基金定投/投資組合/跟投 You know nothing
    題圖:《You know nothing》==============================【見字如晤】是小投顧2020年推出的免費深度家庭理財診斷。來信諮詢請見【小投顧精選】公眾號菜單【知行合一——理財診斷】。
  • 鄧州市二高中2018屆高三畢業生寫給學校領導和班主任的一封感謝信
    2018年7月4日,鄧州市二高中校領導和段懿宸老師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感謝信,寫信的學生叫李好,是二高中2018屆高三畢業生。在感謝心中,他向母校和老師表達最誠摯的感謝——感恩母校,感謝恩師,感謝二中讓自己的夢想從這裡起飛。
  • 一封家書│接到南京寄來的準遷證 趕緊給父母寫信報喜
    即日起,紫金山新聞「金陵拍客」推出特別策劃——「一封家書·時光的告白」,向各位讀者徵集珍藏的家書,請您將家書(附上文字寫上信件背後的故事)發到「金陵拍客」專屬QQ號:1810949255,一起「聆聽」時光的告白。
  • 「你會寫信嗎?」短短一句話引發熱評!杭州的第一封信從這裡寄出...
    此條微博很快被諸多主流媒體關注和轉載,網友紛紛留言表示:「原來寫好一封信有這麼多講究」、「如今的社會很少人會寫信了,但是信件一直都是人類情感最佳的載體」、「信息化時代,寫信更像是一種情懷」……事實上,從去年到今年,諸如《信·中國》、《見字如面》這類有關書信的節目火爆也成為現象級事件
  • 成都七成市民已3年不寫信 郵筒變成「垃圾桶」
    如果回到十年前,寫信的比例則大大增加。調查顯示,有39人都表示自己曾與人書信交流,而家中大多也珍藏著以往的信件。  當50位市民被問及「如果有一天書信完全消失後的感受」時,有42人都最終選擇了「十分痛心,建議保留」。  親愛的讀者:  見信好!
  • 16歲南京留英學生決定暫留英國不回來 父母含淚寫信鼓勵 「在異國...
    劉豐愷父親給兒子寫信。根據英國衛生部21日發布的數字,英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累計達到5018例,與前一天公布的數字相比大幅增加1035例。在這樣的疫情形勢下,超過20萬在英中國留學生面臨著一個選擇:回國還是留在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