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按茶事功能劃分,茶藝大致可以分為表演型和待客型。
1.表演型茶藝是由一個或幾個茶藝表演者演示茶藝技巧,重在觀賞。大多數觀眾並不能鑑賞到茶的色、香、味、形,更品不到茶韻。然而,表演型茶藝在推廣茶文化,普及和提高泡茶技藝等方面都有良好的作用。2.待客型茶藝是由主任與幾位嘉賓圍桌而坐,聞香、品茗、欣賞茶藝。在場的每個人都是茶事活動的直接參與者,都參加了茶藝美的創作。
二、因為中國茶葉種類各有差別,適宜的茶具、衝泡的水溫和方式等也各有不同。
因此,按照茶葉的種類來劃分,茶藝的類型主要有烏龍茶茶藝、綠茶茶藝、功夫紅茶茶藝、花茶茶藝、普洱茶茶藝等。
三、在泡茶茶藝中,因使用泡茶茶具的不同可以分為壺泡法和杯泡法兩種。
壺泡法值得是在茶壺中泡茶,然後將茶分別倒入小杯中再飲用的方法;
杯泡則是直接在茶杯或茶盞中泡飲。
杯泡法茶藝還可以分為蓋杯泡法和玻璃杯泡法。四、以人為主體的茶藝可分為宮廷茶藝、文士茶藝、宗教茶藝等。
宮廷茶藝採用模仿宮廷茶宴的形式,具有場面宏大、禮儀煩瑣、氣氛祥和、講究技巧和所用茶具近於奢華的特點。
文士茶藝由歷史文人雅士品茗鬥茶演變而來,文化內涵豐富,注重意境,茶具精巧細緻,氣氛怡然,以抒情明志為重。
宗教茶藝則更講究禮儀,氣氛肅穆,與佛事活動緊密相關,所用茶具大多古樸,以修身修德為重。
五、中國民族眾多,在長期的飲茶歷史中,很多少數民族發展出並世代相傳著自己特有的品茶習性,如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維吾爾族的香茶、回族的罐罐茶、土家族的擂茶、白族的三道茶、苗族的油茶、畲族的寶塔茶、布朗族的酸茶、傣族和拉祜(hù)族的竹筒茶以及納西族的「龍虎鬥」等。泡茶原料、衝泡形式和禮法、寓意等各有不同。多姿多彩的民俗茶藝,使得中國茶文化更加豐富絢麗,閃爍著各民族的獨特光芒。六、以衝泡方式作為茶藝分類標準,相對較為科學。
在中國的飲茶史中,曾經出現煮、煎、點、泡四類飲茶法。
而由此四類推衍行程茶藝的有煎茶法、點茶法和泡茶法三類。遺憾的是,發展流傳至今的只有明朝中期形成的泡茶茶藝,其他幾種卻未能傳承下來。七、中國茶藝經歷了一段長時間的發展過程,在不斷累積經驗總結技藝的基礎上,才行成了多彩紛呈的茶藝文化。傳說中神農氏口嘗茶葉的方法,魏晉時期的配茶,唐朝時期的煮茶,宋代時期的鬥茶,明清至現在的泡茶,顯示了茶藝發展的歷史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