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國茶藝的現狀與未來 誰說了算?

2020-12-21 冰塵954

11月11日,正是全國的「剁手黨」在網上血拼狂歡的時刻,卻有一群這樣的「傻子」,聚會在江西婺源「傻教授」(茶文化專家陳文華教授)曉起皇菊的誕生地——上曉起村,集體約架,為「中國茶藝的現狀與未來」進行思想交鋒!

曉起黃菊

從現場的氣氛看,雖不能說是刀刀見血,但真知灼見的交鋒不時出現!

貫穿其中的是與會行業人士對茶藝愛深恨切的情真意切!

寂靜山村,激情在古屋中燃燒!

冬雨迷濛,思路在辯論中明晰!

「曉起約架」是怎麼來的?

研討會的前一天,中國茶文化學首倡者與理論奠基人、著名茶文化專家餘悅,在其微信中以「民間約架,不怕事大!」為題,為研討會直播做了第一波宣傳。

上午十點,在上曉起村江姓祠堂的百年老屋中,主持人中華茶人聯誼會副理事長、泊園品牌創始人張衛華宣布研討會開始。作為主辦方代表,中華合作時報社《茶周刊》副主編趙光輝首先發言,介紹了這次「約架」的由來。

今年9月初,作為下一屆亞運會主辦城市的浙江杭州在網際網路上推出了「西湖水,龍井茶」的會徽宣傳片。2分多鐘的宣傳片中,僅僅幾秒鐘的茶文化元素展示,就出現了茶藝師倒持茶夾撥茶這樣的畫面。這個大失水準的茶藝表演畫面,一時間成為茶藝界乃至茶界討伐的焦點!

9月13日,茶周刊在其微信公眾號上推出《當代茶藝表演徹底「演砸」》一文,對茶藝界的亂象,從表象到根源,進行了深度剖析和反思,成為引發行業討論的導火索。短短兩周時間,茶周刊該文閱讀和轉載人數近30000;在閱讀後面,跟隨著大量言辭激烈又觀念對立的留言;茶藝界、茶界很多重量級人物也紛紛發聲,用自己的觀點和文章參與其中……

當代中國茶藝的是是非非,直攪得茶界沸沸揚揚!

於是,同樣有話要說、不吐不快的中華茶人聯誼會副理事長、泊園品牌創始人張衛華就聯合中華茶人聯誼會和茶周刊,組織發起了這場茶藝界、茶文化界的「民間約架」。

「曉起約架」都約到了哪些戰將?

為將這一場聚焦中國當代茶藝現狀與未來的大討論做出水平,取得實效,泊園品牌聯合中華茶人聯誼會、中華合作時報《茶周刊》,精心邀請了各路大咖,以求議出究竟,論出成果。

一直到11月10晚上,各路人馬才聚齊到江西婺源上曉起村。我們來看看研討會的陣容:

茅盾文學獎獲得者、浙江農林大學文化學院名譽院長、著名茶文化專家王旭烽,中國高等院校茶文化教材編委會主任、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所所長林治,中國茶文化學首倡者與理論奠基人、著名茶文化專家餘悅,中華茶人聯誼會副理事長、泊園品牌創始人張衛華,中華合作時報社《茶周刊》副主編趙光輝,「潮州工夫茶藝」非遺傳承人、「潮州單叢茶製作技藝傳承人」葉漢鍾,《老茶鬼》品牌創始人徐盛偉,廣州鬥室茶生活館創始人、文化旅遊專家瞿逢,真如堂品牌創始人、洵堂主人伍一洵,江西省茶葉協會會長黃光輝,江西省茶葉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程葉紅,南昌大學茶文化研究所副所長、副教授齊玲玲,中國孔子基金會茶文化推廣大使、國家一級評茶師戎新宇,作家、茶文化學者《中國白茶》、《美人詩裡的中國史》作者周濱,素業茶院創始人、浙江大學茶藝教練、中國大學生茶藝團團長陳焱芳,貴州茶館業協會會長、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王怡靈,重慶江風茶道創始人兼掌門、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茶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魏自建。

曉起村之夜,靜謐中醞釀著明天的戰鬥!

「曉起約架」戰況如何?

11月11日上午十點,考慮到人數眾多,議題豐富,張衛華宣布了研討會議程和規則:「中國茶藝現狀與未來」研討會以辯論的方式展開,大家圍繞「什麼是茶藝」「怎樣才是合格的茶藝師」「茶藝表演要不要存在」和「茶藝培訓該怎麼進行」這四個議題,有序討論。

討論一開始還相對溫和,但很快就出現觀點的針鋒相對,會場的火藥味逐漸升溫。以致於王旭烽以老大姐的身份提醒大家:要一邊發言,一邊思考怎樣優雅地表達觀點!

「什麼是茶藝」這個議題上,大家的觀點比較接近。都比較認可茶藝是一門以泡好茶、讓消費者享受到好茶的生活藝術。

但到了「怎樣才是合格的茶藝師」、「茶藝表演要不要存在」這兩個環節,大家的意見開始出現分裂和對立。林治認為:茶藝表演的提法是不準確的,茶藝師資格的認證也大可不必。因為茶藝的存在不依賴於所謂的茶藝師培訓和發證。

這個觀點也得到了現場嘉賓和觀眾的認可。一位來自北京的觀眾在現場發言中說:她是抗癌多年的人,對茶藝情有獨鍾,但現在的茶藝太混亂,也嚴重脫離了群眾。

趙光輝認為:如果不是這樣大量的理論認識、實踐教學的混亂存在,一個「文化事故」般的低級失誤不可能在拍攝、製作、修改、審片之後,竟然通過層層把關,最終呈現在觀眾面前。因此行業需要深刻反省和改進!

《老茶鬼》品牌創始人徐盛偉則認為:問題存在,但我們不必小題大做,要給茶藝行業充分的發展空間和寬容精神。王旭烽在總結髮言時特別說道:中國茶藝成果是主要的,價值也是巨大的。要著眼於未來,為她的繁榮發展多鼓與呼!

重慶江風茶道創始人兼掌門、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茶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魏自建則明確反對茶藝中表演的成分。他說:茶藝中的「裝」是最要不得的!林治針鋒相對表達說:茶藝作為一門生活藝術,是需要從裝到自如的學習、提升過程的!

圍繞「茶藝培訓該怎麼進行」這個議題,大家的觀點交鋒依然激烈。林治認為現在對豐富多彩的茶藝制定所謂的標準,都是僵化、無用的。中國茶品種如此豐富、消費者又如此有差異,茶藝用標準來規範和衡量是無法做好的。

中國茶文化學首倡者與理論奠基人、著名茶文化專家餘悅則多次提醒:從事茶藝行業的人有多少人讀過關於茶藝與茶藝師的行業標準和要求?又有多少人還記得這些標準?他表示,茶藝行業的混亂不是標準多、不是標準無用,而是行業從業者良莠不齊,大家沒有學習掌握和運用這些標準!

「潮州工夫茶藝」非遺傳承人、「潮州單叢茶製作技藝傳承人」葉漢鍾認為:潮州功夫茶的標準工作已經得到落實和推進。茶藝的培訓和教學都離不開標準。只有在這個基礎上,傳承才能實現,創新也才可能!

趙光輝說:對一個即使有很多細分層級的茶藝市場,也需要從標準入手,規範發展,只有打好堅實的基礎,才能在這個基礎上做出個性、做出創新、做出風格。對廣大的茶藝學習和從業者來說:練好十年功才是正途。正楷沒寫好,直接奔狂草,是緣木求魚。

「曉起約架」未來還約嗎?

實際上,由於茶藝涉及的內容和領域比較多,大家的交流和交鋒,已經超出了這四個議題的範疇。

中國孔子基金會茶文化推廣大使、國家一級評茶師戎新宇就在討論中呼籲:如何將茶藝的標準和文化最終落地,這是當代茶藝需要認真思考的:如何面向未來?如何面向年輕群體?

作家、茶文化學者《中國白茶》、《美人詩裡的中國史》作者周濱很認同這個觀點。她說:市場統計數據已經說明,九零後市場已經開始登上舞臺,他們是我們不該忽視的。這個市場還對茶藝的年輕化、時尚化具有重要意義!

廣州鬥室茶生活館創始人、文化旅遊專家瞿逢說:我是茶界外的人,從我們土家族的茶俗看,茶藝的存在是生活需要和決定的,是歷史形成和傳承的。那些標準和培訓於我何有哉!而且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對老年人茶藝文化與生活的需求,才是我們不應該忽視與遺忘的!

貴州茶館業協會會長、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王怡靈從自己的茶藝館經驗經歷中總結說:茶藝是技藝,又需要大量知識和修養。你可以不去表現茶藝;但當需要的時候,就是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否則你無法推動茶文化。

真如堂品牌創始人、洵堂主人伍一洵從自己海外考察的收穫中提醒大家:中國當代茶藝需要開放需要學習,但要全面了解學習對象的完整情況。否則就會像瞎子摸象一樣陷入片面和幼稚。比如對日本茶道,我們就要了解它的真實生存狀況。他說我了解,在日本很多很多人並不知道茶道,甚至一生也不會有一次機會去體驗茶道。所以我們不要把有些很小眾的文化當做大眾文化去推,然後又很困惑。

素業茶院創始人、浙江大學茶藝教練、中國大學生茶藝團團長陳焱芳,南昌大學茶文化研究所副所長、副教授齊玲玲,從自己多年的茶藝茶文化教學實踐和感受出發,抒發了對茶藝的熱愛。她們表示:很多茶藝愛好者和年輕學子從茶藝中學到了很多,對他的生活與品質、氣質與人生、就業與發展都帶來很多益處。因此茶藝師不僅不能取消,還要加強,還要做到更好。

一天的「約架」在意猶未盡、依依不捨中接近了尾聲!

除了通過網絡直播進行現場直播,現場的幾十位觀眾也自始至終參與進來,通過現場搶麥和網絡發聲,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和意見。

行業觀察者說:大家圍繞當代茶藝的重點問題和焦點議題,從不同的專業角度、從不同的從業經驗,充分發表了意見,進行了深入討論。實現了發現問題、增進交流、探索途徑、推動發展的討論初衷。

曉起皇菊年年黃!明年論劍在何方?

針對當代茶藝的探討交流,這只是個開始——開啟了茶藝建設在反思中前進的新旅程。

有了這個第一次,中國茶藝界還會有第二次、第三次……

回答標題的提問:中國茶藝的現狀與未來,誰說了算?

市場說了算!

我們的真誠與努力說了算!

對此,各位朋友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在評論區評論!

相關焦點

  • 有茶藝的茶藝不是茶藝,沒有茶藝的茶藝才是真正的茶藝
    有茶藝的茶藝不是茶藝,沒有茶藝的茶藝才是真正的茶藝。這句話出自——天晟茶藝培訓學校謝添明校長。為什麼說有茶藝的茶藝並不是茶藝,第一個茶藝指的是當下錯把表演當作茶藝的茶藝,第二個茶藝則是名稱上的茶藝,第三個茶藝指的是真正意義上的茶藝,也是與進俱進下的茶藝。
  • 中國學者聚焦俄羅斯現狀與未來走勢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黨委書記李進峰主持發布會,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俄東歐中亞研究所所長、《俄羅斯發展報告(2018)》主編孫壯志,中國前駐俄羅斯大使、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歐亞所所長李鳳林,社科文獻出版社總編輯楊群出席並講話。
  • 旅行社的未來到底誰說了算?不要聽專家的
    有人藉機唱衰旅行社,並以百年老店託馬斯庫克倒閉為例,說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誰還會選擇旅行社呢?守著傳統業務,又有多少家旅行社能夠扛過這次疫情?近日,中國旅行社協會秘書長孫桂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旅行社可以是「小而美」,也可以是「大而全」。未來50年甚至100年,國內的旅行社仍然會存在。對此,筆者是贊同的。
  • 【聚焦】「現場」說了算!千餘名行業專家點讚中建三局項目管理
    【聚焦】「現場」說了算!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聚焦品質發展提升總承包管理水平
  • 第六屆中國國際茶業及茶藝博覽會今日開幕[組圖]
    4月23日,第六屆中國國際茶業及茶藝博覽會在全國農業展覽館開幕。 中國網記者 李佳攝影中國網訊(記者 李佳)  4月23日上午,第六屆中國國際茶業及茶藝博覽會(以下簡稱「北京茶博會」)在全國農業展覽館正式面向公眾開放。本屆展會以「茶悅時光·器美生活」為主題,以傳承中國茶文化為主旨。
  • 梵音免費茶藝小課堂領略中國茶藝美好
    中國人是最早發現茶葉、飲茶的古老民族,中國是茶的故鄉起源久遠,茶作為中國人的「國飲」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飲茶習慣早已根深蒂固的刻在我們的骨子裡,隨著上千年歷史淵源發展,形成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中國茶文化——中國茶藝。
  • 誰才是寵物界的「茶藝大師」?你品,你細品!
    說起「茶藝」,你可能以為是這樣↓但其實,在網際網路詞彙中,「茶藝」是指「綠茶的藝術」最近,一股「茶藝風」>在網絡盛行,各種茶藝妝、茶藝照被大家輪番模仿,再加上最近熱播電視劇《三十而已》中,讓人一提起就來氣的「林有有」,「茶藝」這個詞從此有了新的解釋。
  • 當代中國茶藝復興的希望在哪裡?
    於是一群知識分子從中找尋,迫切地希望回歸到中國文化的源頭,因此,傳統的民俗活動,一時之間熱門起來,並儼然成為一種時尚,而最具民族文化親切感的『茶藝』,也就應運而生。」臺灣是現代中國最早提倡茶藝以及中華茶文化的復興之地,湧現出眾多「茗星」。吳振鐸、李瑞河、範增平、林資堯、阮逸明、林馥泉、蔡榮章、吳智和、張宏庸、周渝都是臺灣較早致力茶藝理論研究和實踐的茶人。
  • 誰知道茶藝居然還有這麼多種的分類
    然而,表演型茶藝在推廣茶文化,普及和提高泡茶技藝等方面都有良好的作用。2.待客型茶藝是由主任與幾位嘉賓圍桌而坐,聞香、品茗、欣賞茶藝。在場的每個人都是茶事活動的直接參與者,都參加了茶藝美的創作。二、因為中國茶葉種類各有差別,適宜的茶具、衝泡的水溫和方式等也各有不同。因此,按照茶葉的種類來劃分,茶藝的類型主要有烏龍茶茶藝、綠茶茶藝、功夫紅茶茶藝、花茶茶藝、普洱茶茶藝等。
  • 世遺解惑:世界遺產申報誰說了算?
    原標題:世界遺產申報誰說了算 第41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7月2日在波蘭開幕。中國青海省可可西裡和福建省鼓浪嶼將分別申請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 最近幾年,時不時會看到某地準備申報世界遺產的新聞。「世界遺產」這個概念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生活中。
  • 了解這些區域的現狀與未來
    這份地圖從一二三全產業角度,重點聚焦融合性數字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從空間和產業兩個維度,形成16個區、67個重點區域、3+5+x區域以及27個行業的現狀圖和未來圖。其中,現狀圖系統梳理標識了企業和創新資源,為大家尋找技術、標準、人才服務和產業鏈合作提供指引。未來圖明確了上海各區、重點區域以及重點行業的產業定位和空間布局。趕快來看一下吧!
  • 辛芷蕾回應香水廣告文案翻車:你的未來你說了算
    三八婦女節當天,演員辛芷蕾在微博發布一條香水廣告,並配文案:「沒有香水的女人沒有未來。」文案的內容引起了網友的爭議,有網友表示這是品牌創始人曾說過的話,但仍然有很多網友認為在三八節當天發布這條文案很不妥當。隨後,辛芷蕾刪除了該條微博,並在中午再次發文:「沒有調料包的方便麵沒有靈魂,對自己好一點,面想吃就吃,調料愛放不放。三八節快樂。」
  • 中國茶道和茶藝的區別是什麼?
    茶藝是中國臺灣的說法,茶道日本提的比較多,下面就來簡單介紹「茶道」和「茶藝」的概念。本人於2017年在美國擔任漢語志願者教師,在教授文化課時發現,美國學生對中國的茶文化一點都不了解,只是聽過日本的茶道。筆者通過閱讀新聞報導、知網論文和學術專著發現,很多記者和學者將茶文化、茶道、茶藝這三者混為一談。
  • 茶道、茶藝、茶文化之間的關係
    身邊大多都是喜歡喝茶的朋友,都知道些皮毛的茶道茶文化以及茶藝,有幾個真正了解這裡面的含義呢?對於剛接觸茶的小萌新,其實就是知道花茶能美容養顏,綠茶清熱解毒,大紅袍貴,也許你只是知道了表面,正真含義的茶道、茶藝 、茶文化你真的了解到了嗎?
  • 中國歌劇舞劇院四大經典舞劇 巡演哪部你說了算
    只是千年文明如遮天長卷  如何截取,才能體現中國文化的底蘊  能凝練中華文明的精粹?  仁詩和義四部劇  誰與共醉憑君定  這舞  須大氣,以彰顯劃開萬古長夜的思想  須優雅,不旁落筆落驚風雨的文章  須熾熱,以發揚華夏文明的道德之光  須巾幗,不辜負獨對塞外黃沙的紅顏  瀘州老窖 國窖1573 X 中國歌劇舞劇院
  • 中國茶藝四大審美活動
    一個好的茶藝家應該有自己的美學理論體系,茶藝對茶人來說也很重要,首先要做的是「美由心生」,人們對美有許多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美是外表,而有的人認為美是靈魂,對於茶藝師來說,第一件事是心靈美,俗話說,美源於心,只有心靈美才能讓人感受到真正的美,茶在我國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可以說,
  • 臺灣茶藝文化的發展與展望
    、茶藝比賽,為當時茶藝界樹立無數的典範,同時也培養了許多茶藝人才,而各分會長也都善盡職責推動各地區茶藝活動,聘請茶藝專家學者蒞臨演講,擴展了茶文化視野,「中華茶聯」對現代茶藝文化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三、茶藝文化未來的走向  茶藝文化不是單純的口號,他要經過不斷思維運行及經驗的累積,漫長的歲月形成臺灣茶藝文化的體系。日本茶道文化經過三、四百年的運作,至今日仍舊碰到諸多的瓶頸,這樣的問題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會面臨到,高科技來臨的今日茶藝文化更不能忽略,時代越進步更須文化的支撐因為它是精神層面及內涵的升華,而在生活上茶更是不可或缺的飲料。
  • 中國文人茶藝
    中國茶藝包括茶葉品評技法、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品茗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具體為選茗、擇水、炙茶、碾茶、取火、育湯茶、觀色、聞香、品味等環節,以及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茶藝流派很多,地域性特點也明顯。其中文人茶藝最清雅,它沒有宮廷豪門的光怪陸離,也不刻意追求「茶禪一味」,更不為「口舌之欲」,文人茶藝旨在體味品茗過程及飲後的清心悅神,以尋求內心深處一片靜謐。
  • 【茶界關注】當代中國茶藝復興的希望在哪裡?
    於是一群知識分子從中找尋,迫切地希望回歸到中國文化的源頭,因此,傳統的民俗活動,一時之間熱門起來,並儼然成為一種時尚,而最具民族文化親切感的『茶藝』,也就應運而生。」臺灣是現代中國最早提倡茶藝以及中華茶文化的復興之地,湧現出眾多「茗星」。吳振鐸、李瑞河、範增平、林資堯、阮逸明、林馥泉、蔡榮章、吳智和、張宏庸、周渝都是臺灣較早致力茶藝理論研究和實踐的茶人。
  • 【深度好文】當代中國茶藝復興的希望在哪裡?
    於是一群知識分子從中找尋,迫切地希望回歸到中國文化的源頭,因此,傳統的民俗活動,一時之間熱門起來,並儼然成為一種時尚,而最具民族文化親切感的『茶藝』,也就應運而生。」臺灣是現代中國最早提倡茶藝以及中華茶文化的復興之地,湧現出眾多「茗星」。吳振鐸、李瑞河、範增平、林資堯、阮逸明、林馥泉、蔡榮章、吳智和、張宏庸、周渝都是臺灣較早致力茶藝理論研究和實踐的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