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胡為醫,是劍河縣巫亮村第一書記,兼任貴州省科技廳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副隊長。
我駐的巫亮村是一個純苗族村寨,全村共有359戶1778人,山高坡陡。2014年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14戶549人,貧困發生率為30.88%。
和全省多數貧困村落一樣,巫亮村的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外出務工,留在村裡的基本是婦女、兒童、老人和傷殘人員。
面對如此大的挑戰,我一時間壓力倍增,工作千頭萬緒,按時摘帽刻不容緩。怎麼辦?
胡為醫(中)和村幹一起向貧困戶宣傳政策
打鐵還要自身硬!我和當地幫扶幹部、村支兩委共同學習領會扶貧工作重要論述,熟悉掌握扶貧政策,強化理論武裝,充實工作底氣,樹立必勝信心。
隨後,我們遍訪貧困戶,摸清了底數、建立健全了基礎信息臺帳,逐戶研究制定了「一戶一策」,從矛盾最突出的增加收入、改善人居環境、保學控輟等方面入手,開展精準幫扶。
為了幫助貧困戶增加收入,我和同事們聯繫就業部門,組織村民參加技能培訓、幫助落實務工補助、發動和組織群眾外出務工。
隨後,我們抓住科技廳投入620萬元幫扶項目主體落地巫亮村的機會,組織在家的群眾就近務工,並幫助群眾科學種養殖,鞏固提升楊梅、板慄、養牛、養羊等傳統產業。
胡為醫(中)幫助群眾搶收水稻
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全村人均年收入從2014年的不足2000元大幅提高到1萬元以上,穩定超過「一達標」標準。一些村民還建起了新房,購買了小汽車、摩託車、載重卡車等交通和運輸工具。
我在走訪中發現,一些貧困戶人口多、床不夠睡,有打地鋪的現象,一些貧困戶沒有厚棉被或棉被過於破舊。
於是我和同事們多方協調,得到了省科技廳、劍河縣殘聯、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等單位的大力支持,購買了棉被、衣物、床鋪等物資發放給困難群眾,幫助他們溫暖過冬。
貧困戶潘格九、邰秀榮兩戶的勞動力都在外務工。我和結對幫扶幹部把床送上門後發現沒有合適的地方安裝,就一起動手幫助他們將多年沒有清掃的房間打掃出來、安裝床鋪,解決了兩家的困難。
今年70歲的楊模橋老太太,是我結對幫扶的特困供養貧困戶,患有皮膚病,兩腿長期潰爛發癢,曾經多次求醫,均無明顯效果。
我多方打聽,自費購買了藥品、棉籤等給她送去,教她使用方法,並親自給她塗藥。經過一段時間治療,有了明顯效果,基本消除了潰爛和瘙癢。
胡為醫(右)給特困供養貧困戶楊模橋塗藥
老太太以前睡在幾塊石頭墊起的木板上,房間又髒又亂,我自費購買了床鋪送給老人,並幫她整理了房間。既不識字也不會說漢語的老太太十分感動,硬是用漢語說出了「謝謝共產黨派來的好書記!」
今年76歲的貧困戶張歐報,三個女兒都已出嫁,獨自一人在村裡生活,屋內地面沒有硬化,坑坑窪窪,個別地方還有塌陷。
於是,我組織村裡的幫扶幹部、黨員、村幹、退伍軍人自帶工具,找來水泥、沙子,義務為她修補了塌陷、硬化了地面,消除了安全隱患。
一年半的辛勤付出,在幫助貧困戶撕掉貧困標籤的同時,我也收穫了人生經歷的寶貴財富。500多個日日夜夜的同吃同住同勞動,我和當地幫扶幹部、黨員、群眾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劍河,已經成了我又一個故鄉;巫亮,必將成為我魂牽夢繞的地方。衷心祝願巫亮的鄉親們生活越來越美好!
【人物小傳】
胡為醫,劍河縣岑松鎮巫亮村駐村第一書記,兼任貴州省科技廳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副隊長。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整理
編輯 胡耀元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