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冬至,按照北方習俗,中午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了頓餃子,我們老家稱之為「扁食」。
關於冬至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2個節氣,是一年裡太陽最偏南的一天(也是白晝最短的一天),這天過後,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南回歸線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晝長度開始逐漸增加。故又有「陰極之至,陽氣始生」之說。
餃子由來
冬至自古就是一個節日,傳說還是周朝時的春節。各地習俗不同,北方要吃餃子,南方則以吃湯圓為主,均有團圓之意。
又有說法,冬至吃餃子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張仲景是南陽西鄂人,他著《傷寒雜病論》,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相傳經常大堂行醫,後辭官回鄉,造福鄉民。
恰巧,返鄉之時,正值冬季,他看到白河兩邊百姓面黃肌瘦、饑寒交迫,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弟子搭起醫棚、支起大鍋,舍「嬌耳」醫治凍瘡。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中熬煮,然後把羊肉、藥物撈出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病人。人們吃了「嬌耳」,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這種稱為「嬌耳」的食物後來又叫「餃子」或「扁食」。
所以北方又有諺語: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餃子與月亮
現在的餃子不只冬至吃,春節、乃至家人相聚都要以「吃餃子」慶賀,有「團圓」、「祈福」之寓意。部分地區的「餃子」後來又演變出了「元寶」形狀,老人有說:吃了金元寶,財源滾滾來。
不過,對於餃子,更廣泛的寓意同「湯圓」、"月餅」,意在團圓。就像十五的月亮,圓滿而明亮。
雖然今晚的月亮還是半月,但也格外明亮。讓人不禁想起蘇軾詞「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