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滿城區啟動白洋澱上遊流域汙染治理重點項目

2020-12-12 河北新聞網

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寇國瑩 通訊員趙大鵬、馬賽)近日,河北保定滿城區漕河上遊白龍鄉北水峪村河道內機械轟鳴,清運車穿梭往來,一段段河道展現出新容顏。

今年,滿城區啟動4個白洋澱上遊流域汙染治理重點項目,持續開展納汙坑塘整治,實現河道美化、靚化,力爭打造水清岸綠的景觀效果,努力實現生態環境穩步提升。

滿城區嚴格落實《白洋澱上遊流域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實施方案(2018-2035)》,系統推進水汙染治理、水資源保護和水生態修復「三水共治」,守護綠水青山,孕育金山銀山,努力打造綠色生態屏障。河道區域各鄉鎮、村利用大喇叭、入戶走訪、發放明白紙等形式,通過宣傳白洋澱上遊流域綜合治理的意義和環境保護政策法規,增強群眾的環保意識。主動出擊,集中力量封堵非法排汙口78個,拆除魚池、飯店等違章建築55處。

去年以來,該區總投資12億元的6個白洋澱上遊流域汙染治理重點項目如期完成。嚴格落實河長制,完成140公裡河道劃界,入澱河流兩側15米範圍內施用化肥農藥得到有效管控。關停自備井44眼,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9萬畝,並完成了總長67公裡的城區雨汙分流管網工程。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

相關焦點

  • 2020年,保定市完工51個白洋澱上遊治理重點項目
    班靜怡 攝據介紹,保定市位於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的中上遊,大清河上遊分為南北兩支,長10公裡以上的山區河道有99條,河流成扇形分布於全市,除山區外,平原河流多為季節性河流。北支水系經新蓋房樞紐可由白溝引河入白洋澱;南支水系有瀦龍河、唐河、孝義河、府河、漕河、萍河、瀑河等,均匯入白洋澱。全市現有各類水庫94座,總庫容32億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10678平方公裡。
  • 河北保定實施125個項目修復白洋澱上遊流域生態
    河北保定修復白洋澱上遊流域生態去年以來實施125個項目,確保年內全部完工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林鳳斌 通訊員王宏傑)日前,白洋澱上遊的孝義河博野段雄安新區的設立,對白洋澱上遊流域生態環境提出了更高要求。河北省保定市按照「不讓一滴汙水流入白洋澱」的標準要求,將白洋澱上遊流域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作為與雄安新區統籌、協調、錯位、融合、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內容,高起點站位,大力推進流域內環境綜合整治。去年以來,該市高標準謀劃實施了總投資118億的125個項目。
  • 河北保定持續治理白洋澱上遊汙染 確保入澱水質達標
    徐巧明 攝中新網保定12月23日電 (呂子豪 徐巧明)23日下午,河北保定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稱,自2017年雄安新區設立以來,該市持續開展白洋澱上遊河湖清理整治行動,累計清除各類垃圾1025萬方,拆除違障違建1232處,封堵各類非法排汙口1785個。目前,該市白洋澱流域入河排汙口水質已全部達到地表水Ⅳ類。
  • 河北保定嚴查嚴管白洋澱流域水汙染
    徐巧明 攝中新網保定8月2日電 (呂子豪 徐巧明)2日下午,河北省保定市人民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透露,該市連續組織開展上遊河道清潔、水環境綜合整治、河湖清理、明察暗訪等系列專項行動,確保白洋澱流域水環境安全。據保定市環保局副局長秦長肖介紹,該市地處白洋澱上遊,境內所有河流均匯入白洋澱。
  • 河北保定立法保護白洋澱上遊生態環境 投300億治水治河
    徐巧明 攝中新網保定6月11日電 (呂子豪 徐巧明)11日,河北省保定市人民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透露,《保定市白洋澱上遊生態環境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已由保定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通過,並獲河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批准,將於2019年7月1日頒布實施。
  • 保定召開白洋澱上遊流域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會議
    郭建英在白洋澱上遊流域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工作視頻會議上強調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認識 不折不扣把各項工作落實好完成好3月14日,保定市召開白洋澱上遊流域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工作視頻會議郭建英指出,保定地處雄安上遊,做好白洋澱上遊流域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工作是服務雄安的亟需、自身發展的必須。各級各部門要充分認識承擔的光榮使命,主動擔當,積極作為,堅決完成各項任務。郭建英要求,要高效組織,高標推進,建立任務目標清單,全力以赴保證完成。
  • 河北保定:努力實現「不讓一滴汙水流入白洋澱」
    資料圖:白洋澱。中新社發 季春紅 攝 中新網保定3月13日電 (呂子豪 徐巧明)13日下午,河北省保定市人民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透露,為保障白洋澱水質、服務雄安新區建設,該市連續開展河湖清理攻堅、生態環境大排查大整治、涉水企業排查整治等專項行動。
  • 《保定市白洋澱上遊生態環境保護條例...
    記者寇國瑩攝河北新聞網4月19日訊(記者林鳳斌、寇國瑩)今天,從保定市政府新聞發布會獲悉,《保定市白洋澱上遊生態環境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將於7月1日正式施行。白洋澱上遊是指流入白洋澱的拒馬河、白溝河、萍河、瀑河、漕河、府河、唐河、孝義河、瀦龍河等河流流經的保定市區域。白洋澱上遊生態環境保護應當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
  • 我市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城鎮汙水治理成效顯著
    按照省白洋澱治理統一安排部署,2019年我市完成了汙水處理廠新建擴容、汙水處理廠提標、城鎮雨汙分流及管網建設、企業治理、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納汙坑塘及黑臭水體整治、河道綜合整治、農業面源及畜禽汙染防治等方面的64個白洋澱上遊重點治理項目,總投資52億元。
  • 保定市召開2020年白洋澱治理項目研究會議
    郭建英在2020年白洋澱治理項目研究會議上強調堅決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 為雄安新區規劃建設提供有力支撐3月3日,保定市召開2020年白洋澱治理項目研究會議。在聽取相關工作匯報後,郭建英指出,中央、省、市高度重視白洋澱上遊流域治理工作,對於保定來講,這是必須高標準、高質量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務。2019年,全市各級各部門齊心協力、攻堅克難,在推動白洋澱治理項目方面成效明顯,值得肯定。郭建英強調,下步工作中,思想認識要再提高,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切實加大白洋澱流域水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力度。
  • 白洋澱水體汙染是造成死魚事件主要原因
    目前白洋澱水質明顯好轉,已經達到養殖標準。保定市已制定了對受損漁民的合理補償方案,並籌措落實了賠償資金200多萬。  據介紹,造成水體汙染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是保定市區每天產生的25萬噸生活和工業汙水中約9萬噸汙水未經集中處理排入白洋澱。另外,位於白洋澱上遊的清苑、滿城、蠡縣等12個縣(市)均未建成城鎮汙水處理廠,大量未經處理的生活汙水進入白洋澱。
  • 「滿滿」帶大家繼續走進滿城區 探滿城區重點觀摩項目,一睹為快!
    第二屆保定市旅發大會將在滿城區、順平縣、競秀區舉辦圍繞「新休閒、微度假、慢生活」的功能定位,建設一批特色旅遊度假區,打造一批國家級旅遊產品,叫響「保定國際田園休閒區」品牌。本次旅發大會重點推出了10個觀摩項目。第二屆旅發大會吉祥物「滿滿」 已經帶大家遊覽了觀摩項目之一秀蘭文化小鎮。
  • 河北保定:立法保護白洋澱上遊生態環境
    新華社石家莊6月12日電(記者白明山)記者從河北省保定市政府獲悉,《保定市白洋澱上遊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將於2019年7月1日頒布實施。條例規定,市人民政府應當推動制定與雄安新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相協調的區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 ...全力做好雄安新區防洪排澇和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工作
    省委、省政府始終把雄安新區防洪排澇工程建設和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作為關係新區規劃建設發展全局的大事來抓,出臺了一系列創新務實政策,採取了一系列有力有效措施,推動白洋澱及其流域水質得到明顯改善,水生態得到有效保護,流域面源汙染治理取得新的突破,新區防洪排澇工程經受了今年強降雨和汛情的嚴峻考驗,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白洋澱「華北之腎」生態功能不斷恢復,拱衛雄安新區安全的「200年一遇」防洪堤壩正在建設形成。
  • 從白洋澱看整個華北水處理市場的崛起
    圖片來源於網絡目前白洋澱澱區突出的環境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保定市區及白洋澱上遊的工業和生活汙水通過府河直接排入白洋澱,造成白洋澱的汙染和水質的惡化;保定市區的重點汙染源有六家,它們的汙水排放量為每天6.7 萬噸,佔保定市區工業汙水總排放量的39%,其主要有機汙染物指標化學需氧量每天排放總量達到46 噸,佔到保定市區總量的77%。周邊高能耗企業加劇白洋澱水汙染。白洋澱上遊以及周邊鄉鎮已形成自己的主打產業,以高耗水、高汙染、高能耗的初級產業為主。
  • 【重點關注】加強京津冀上遊水源地治理
    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位於京津冀上遊的山西,也同樣面臨著生態環境破壞、河流水質汙染、地表水量減少、地下水位下降、巖溶大泉水量衰減、森林覆蓋率降低、水土流失嚴重等生態問題。如果不進行治理,不僅僅影響山西自身的生態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更重要的是進一步加劇京津冀地區生態環境壓力,加大京津冀地區改善生態環境的成本。
  • 保定將新增8座汙水處理廠和9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
    為落實市委、市政府「不讓一滴汙水流入白洋澱」的任務,我市將白洋澱上遊流域1公裡範圍內村莊生活垃圾治理作為全市重點工作,持續開展了白洋澱上遊流域瀦龍河、孝義河等8條主要入澱河流沿線1公裡範圍內農村生活垃圾專項治理行動,率先將沿河1307個村莊納入市場化PPP模式,確保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效果穩步提升。
  • 解決白洋澱「乾渴」要破三關:補來水、用好水、治汙染
    近年來,白洋澱在氣候條件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的綜合作用下,出現了流域水環境持續惡化、水域面積大幅縮減、生物種類減少、生態功能退化、幹澱頻繁等問題,生態現狀令人揪心。新中國成立後為治理海河流域,在白洋澱上遊的九條河流陸續建起百餘座水庫,入澱河道水量銳減甚至乾涸、斷流,而太行山區的墾林開荒、破壞植被,又使水中泥沙驟增,加劇河道堵塞,從而導致白洋澱缺少上遊水源補給,成了「無源之水」,先後引起過十多次幹澱。尤其是1984年至1988年期間連續5年幹澱,澱區漁民竟然搖身變為農民插秧種稻,令人痛心疾首、啼笑皆非。
  • 白洋澱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獲重要進展
    本報訊(記者高長安)近日,「白洋澱與大清河流域(雄安新區)水生態環境整治與水安全保障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以下簡稱白洋澱項目
  • 白洋澱:汩汩清流入澱來
    白洋澱一景 據百度2017年雄安新區建立,「治理白洋澱,以澱興城、城澱共榮」成為新區建設的一個重點。上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上遊攔蓄來水、大規模開採地下水、人類活動等因素,這座華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陷入水量減少、水位下降、水質汙染的窘境。未來,經治理後,青葦綠樹、洌灩水光、白鷺歡躍紅荷間的美景,將吸引更多人一睹白洋澱新風採;「清水流花蘆葦蕩,木船蓮蓬野鴛鴦」的優美畫面將再現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