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在白洋澱賞荷 據百度
野鳥棲息在澱區木船上 據百度
遊客乘船遊澱 新華社記者 李 鑫攝
白洋澱一景 據百度
2017年雄安新區建立,「治理白洋澱,以澱興城、城澱共榮」成為新區建設的一個重點。上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上遊攔蓄來水、大規模開採地下水、人類活動等因素,這座華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陷入水量減少、水位下降、水質汙染的窘境。未來,經治理後,青葦綠樹、洌灩水光、白鷺歡躍紅荷間的美景,將吸引更多人一睹白洋澱新風採;「清水流花蘆葦蕩,木船蓮蓬野鴛鴦」的優美畫面將再現眼前。
⒈「華北之腎」幾度受損
「歷史上,黃河曾經海河流域入海,對塑造大清河水系與白洋澱的形成產生過重要影響。經過不同時期的一系列工程,使白洋澱堤防環繞,由水利工程系統調控,成為既有自然風貌,又有人文景觀的獨特溼地。」河北農業大學城鄉建設學院的教授程伍群在白洋澱從事了近20年生態保護研究工作。他對筆者說,白洋澱主體位於河北省保定市安新縣(雄安新區)境內。澱內143個澱泊星羅棋布,3700多條溝壕縱橫交錯,水產資源豐富,淡水魚類、鳥類、水生植物品類繁多,素有「北國江南」「華北明珠」的美譽。
白洋澱素有「九河下梢」之稱,豐水期時,曾出現九條河水滾滾入澱的盛況。然而,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白洋澱入澱徑流和澱內蓄水都發生了根本變化。據記載,白洋澱在20年間曾經歷了六次乾涸。1983年到1988年曾出現連續五年的幹澱。
「幹澱對白洋澱的水生生態是毀滅性的打擊。」程伍群說。同時,幹澱也會加劇周邊地區的氣候乾燥,加速生態環境惡化。直到1988年的一場大型降雨,才使白洋澱得以重新蓄水。20世紀90年代後,通過人工調控白洋澱的水量,較好地解決了幹澱問題。
水質汙染是白洋澱面臨的另一大環境問題。自上世紀70年代後期,由於上遊及澱區汙染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對白洋澱生態造成嚴重影響。「初中時有一年暑假我去白洋澱玩,當時河裡飄了大量的死魚,味道也不好聞。」居住在白洋澱東岸任丘市的大學生柴紫薇回憶道。家住保定市蓮池區的劉江龍告訴筆者:「以前上遊有汙染水源進入,汙染了白洋澱,造成大量魚類死亡。還有一些附近居民會把生活垃圾和生活廢水倒入河中。」
筆者在採訪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環境經濟與管理系教授宋國君時得知,解決水質汙染問題是進行白洋澱生態保護和建設的首要任務。根據2014年到2017年河北省環保廳發布的《生態環境狀況公報》,近年來,白洋澱的主要水汙染物已經從化學需氧量和高錳酸鹽指數,變為化學需氧量和總磷。這意味著工業廢水的大量排放,對白洋澱的水質造成了很大影響。此外,宋國君表示,澱區村莊的生活垃圾,如果沒有完全被投放到固定的垃圾處理廠或填埋場,也會造成水域水質的汙染。
⒉探索「綠色之路」
為了拯救受到缺水損傷的「華北之腎」,河北省委、省政府採取了一系列人工「補水」措施。自2000年以來,「引嶽濟澱」「引黃入澱」等工程持續開展,從嶽城水庫、黃河調水補給白洋澱,使白洋澱入澱水量有了保障。
2017年,雄安新區實施了2次白洋澱補水工程。2018年,又進行了4次補水,入澱水量1.72億立方米。其中,春天的那次工程是「華北之腎」近10年來較大的一次補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常放水,同時還有保定兩大水庫的大規模補水。
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向筆者提供的資料顯示,2018年12月,白洋澱實時面積達到309.789平方公裡,比2017年4月時增加了約47平方公裡。
一個個工程項目為白洋澱帶來了補水保障,一股股清流從四面八方蜿蜒流向這顆「華北明珠」。「通過多水源的保證,這兩年白洋澱的蓄水量呈增加趨勢,水質也在持續改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起到了大力的推動作用,引黃入冀補澱也正穩步發揮作用。」程伍群說。
伴隨著雄安新區成立,白洋澱的生態環境整治工作也按下「快進鍵」。
河北省雄安集團生態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道峰對筆者說,自從2017年4月雄安新區成立以來,在新區植樹造林面積已達11萬畝。2019年,為加快打造新區綠色生態基底,新區還將繼續植樹造林20萬畝。
雄安新區設立以來,共整治「散亂汙」企業13531家,其中關停取締10844家,提升改造2687家。另外,新區也不斷推進對白洋澱澱區78個村汙水、垃圾、廁所等一體化綜合治理先行工程。
根據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給筆者提供的資料,目前,白洋澱上遊水質改善明顯。府河、孝義河這兩條主要入澱河流的水質從過去的劣Ⅴ類水質分別改善至Ⅳ類和Ⅴ類。
「這兩年感覺白洋澱環境整體提升了不少,澱上每個村都建了汙水處理設施和工作廁所。政府現在也不允許老百姓隨意在白洋澱裡放生,鼓勵大家保護澱裡已有的物種。」劉江龍說。
⒊「藍圖畫卷」徐徐展開
作為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溼地系統,白洋澱通過補充周邊地下水、調節周邊氣候、淨化水體、保護生物多樣性、減輕洪澇災害等功能,對維持華北平原的生態平衡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白洋澱的生態治理和修復對雄安新區藍綠空間的建設、京津冀和華北地區的生態環境調節,也都發揮著關鍵性作用。
編輯:趙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