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羅森等日系便利店最大的特色來自各自獨有的鮮食商品,圖為廣州天河區的一家7-11便利店網友/供圖
河南商報首席記者張恆
三全最早在上海、北京開始,就以「無人售賣機」的形式將鮮食打入零售終端,但剛好遇到了當時各路外賣的「補貼大戰」。之後,三全鮮食板塊開始向供應鏈方面轉型——向各大知名便利店供應定製化個性化鮮食商品。
而此次「牽手」的7-11,最大的特色就是鮮食商品,這也是日系便利店形成差異化競爭的利器,更是利潤的重要來源。
相比線上,便利店離消費者足夠近
河南叄伊負責人楊志的另一個身份是三全鮮食公司的營運長。
產品經理出身的他更像一個網際網路人,口中說著「場景、SKU、轉化效率」等詞彙,多年的工作經驗讓他對於鮮食供應鏈的發展很是期待,「與零售業尤其是便利業態的合作,讓我對消費者、對產品、對渠道的理解都更加深化。對我個人來說,從產品製造到零售的理念轉化是非常有價值的積累」。
楊志發現,製造的變革,或者是製造質量的提升,其實都來自於一個優質的渠道。通過渠道能夠接觸到關於消費者動態的一手信息,然後反向對製造產生影響。對於製造業來說,推動內部提升的更多是製造效率,而從渠道反向推動提升的則是高效服務消費者需求的能力。
三年前,馬雲在杭州的一次大會上提出「新零售」的概念,隨即引發零售行業的爭論。一種觀點認為,零售作為人類最古老的交易形式之一,由顛覆者馬雲提出新概念,預示著一種向線下的回歸。
阿里巴巴布局盒馬鮮生,京東、蘇寧紛紛開設線下便利店,無不印證著這一觀點。各路電商平臺,包括地產、金融等資本方,都看到了便利店距離消費者足夠近,以及帶來的良好現金流。
便利店發展,已有足夠的經濟基礎
便利店商品定價高於傳統超市,消費者為便利性支付溢價,因此便利店的發展是以一定經濟水平為基礎的。
中國90後新生代個性鮮明的群體逐漸成為主力消費者,他們偏向彰顯個性的產品與服務,除了網購,便利店更加貼近他們的需求。
同時,老齡消費也是推動便利店發展的重要因素。步入老年後生活圈縮小,他們更依賴周邊便利店。中國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2018年60歲以上人口佔比約18%,國家統計局預測2025年60歲以上人口將達4億,佔比超過25%,位列全球第一,這種潛在消費能力是驚人的。
「我們發現消費的時間是寶貴的,碎片化的消費使得人們希望能隨時隨地享受到服務。這也是外賣、電商以及便利店能夠快速崛起的一個原因。」楊志認為,便利店就是一種即時化的小業態,更加貼近消費者。
三全提前布局鮮食業務,幾年來積累了諸多鮮食供應鏈、產品、零售的經驗。由此可見,本次三全與7-11開始新的合作,屬於強強聯手,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三全的7-11便利店將像一顆顆巨大的棋子,牢牢地落在區位優越的河南省。而支撐這盤棋活起來的觸角,正是位於全國的8個生產基地。
鄭州、廣州、成都、武漢、天津、蘇州、嘉善……不難發現,三全目前在全國的生產基地均分布在核心城市群。無論對於鮮食,還是傳統的速凍板塊,這種位置優勢對高消費區域的輻射能力不言而喻。
「目前三全已經有蘇州太倉、天津武清兩個廠家在生產鮮食,隨著鮮食業務的發展,後續也會考慮落地其他工廠。」三全食品相關負責人表示。
鮮食會是食品行業下半場的焦點嗎
鮮食區別於速凍,是指一種以冷藏(0℃~8℃)為主要保存手段的調理食品。
從全球範圍看,以歐美、日本為主的發達國家在調理食品的結構上,鮮食佔比較大,甚至超過了-18℃速凍食品。速凍起家的三全食品早已意識到這一點,並於2015年開始布局鮮食板塊。三全的鮮食麵向B端和C端,同步向餐飲店和便利店、生鮮超市、學校等終端供應。
目前,在中國由於地域、技術以及消費水平等原因,長保的速凍食品發展迅速,但鮮食由於保質期短,在流通和銷售中損耗大,渠道經營難度高等原因,產品品類則剛剛起步,市場佔比較低(類似早期的常溫、冷藏乳製品市場的狀況)。
「隨著生鮮超市、便利店以及咖啡廳、團餐(學生營養餐、社區老人餐)等業態的快速發展,三全預判鮮食未來將成為繼速凍食品之後又一大食品產業分類。從公司內部數據看,鮮食供應鏈業務也是增速最高的業務板塊。」楊志說,三全覆蓋全國的冷鏈系統和依託城市群的生產基地,有利於克服鮮食供應鏈存在的問題。
從終端的角度來說,7-11、羅森等日系便利店最大的特色來自於各自獨有的鮮食商品,這也是日系便利店形成差異化競爭的利器,更是利潤的重要來源。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8年便利店發展研究報告》顯示,7-11在中國市場鮮食商品的銷售佔比40%,毛利佔比達60.4%。
近年來,三全培育出一個重要的餐飲業務板塊,主要合作客戶以國際、國內一線餐飲品牌連鎖商為主,如百勝餐飲集團、海底撈、巴奴、呷哺呷哺等。三全食品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三全近期還有向學生餐領域布局的打算。
有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餐飲渠道速凍面米的市場容量為340億元,是零售渠道的1.7倍,市場空間大。經過這幾年的發展,餐飲業務銷售收入增速很快。三全2018年年報顯示,餐飲板塊收入同比增長了46%,利潤率翻了一番。
「在供應鏈方面,鮮食與速凍食品有一定的重合及資源互補性。例如,便利店和生鮮超市的速食產品有冷藏、冷凍兩部分構成,餐飲店的預製半成品也涵蓋冷凍、冷藏兩部分。」三全食品副總經理李鴻凱告訴記者,此外,兩種業務在原材料開發採購與研發,以及生產車間淡旺季互換方面都有協同效應,能提升公司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鮮食與速凍在渠道資源上具備相互滲透、相互補強的潛力。
李鴻凱說,三全作為調理食品的供應鏈企業,未來將繼續突出主業優勢。公司在與鮮食核心客戶高度合作的同時,利用渠道能力整合不同溫區的產品,滿足不同零售類型客戶和餐飲客戶更高更全面的產品需求,進一步提高渠道供應效率。
從三全這幾年一系列的布局來看,三全已經不單單是做速凍業務的公司,它已經在布局全溫區、全渠道、全品類的供應鏈,一個新的三全正在迅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