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定客座臺灣逢甲大學一學期,朋友們關心地詢問:「飲食怎麼解決?」我答:「以逢甲夜市為廚房。」夜市在各種臺中旅遊觀光手冊中都有介紹,宣傳的結果讓人大跌眼鏡,造成本末倒置,現在夜市竟然比學校還有名,朋友們對夜市比我知道的還多,而關於學校,則要費口舌解釋半天。其中的饕餮之徒欣然而生嚮往之意,說我真有口福,能天天吃美食。殊不知,我真有苦難言。
我一直以為,我們的皮囊不過是載靈魂運思想的機動車,食品是燃料,飲品是潤滑劑。車手們都知道,如果油料的品牌型號天天變,對機車沒有什麼好處。人體亦然。偶爾外出聚餐是享受,但一日三餐皆外出解決,與乞食者無異,並不利於養生健康。
夜市前冠以「逢甲」的名字,自然與逢甲大學這所知名學校有關。當然鄰近還有僑光科技大學、西苑高中、漢翔公司等,數萬名學生、數千名教師和職工的飲食是一種極大的商業需求,於是貼近逢甲校牆的窄窄的文華路,便雨後春筍般長出密密匝匝的餐館,鱗次櫛比,好像是美食大賽上的排隊比拼。再向外輻射,第二個圈子就推展到了福星路,聯結上南北兩側的河南路和西安街,就把逢甲大學三邊包圍起來,即使你不是老饕,也抵擋不住這層層誘惑的包圍。
夜市以快餐和便當為主,自然有各種小吃,各地風味,各國飲食,如印度的咖喱飯,韓國的泡菜、石鍋拌飯,日本的壽司、刺身。還有泰國、菲律賓的風味小吃,以及各國主題餐廳,如比薩斜塔、格子是義大利風味,小竹屋、三畝田是日式主題,大體上都是以學校師生和青少年為主要消費群。夜市區館子的店面多不大,價格也便宜,且整潔乾淨,服務態度很好。長身體的學生胃口大,故菜單上有正常量和加大量兩種類型,很多店特意標出可以免費添加主食,很能吸引小資成堆的學生和教職工。
逢甲西門外出五十米,路邊店做一種「大腸包小腸」的小吃,連排三家互相打擂,從西向東一溜兒排列,分別是:官芝霖創始店、官芝霖膳工房逢甲店、官芝霖逢甲二店。據說早期三家曾為商標品牌對簿公堂,最後還是和氣生財,各做各的生意,倒也相安無事。不過三家鼎立,自然形成了競爭。我多次途經觀察,有一家店任何時候都有客源;另一家也有人排隊;晚上客流高峰期,三家店都是人頭攢動,排隊如長龍,煞是熱鬧。學生慫恿我,很好吃,口味很特別。但往往是,我晚上散步經過時人太多,早上經過時又還沒有開張,錯過了多次,最後也沒有了興趣,一直到離開逢甲也沒有品嘗一口。
夜市營業到凌晨,很晚才打烊。所以早晨基本沒有人,門店也多不開。印象中最早是從上午11點半開始營業,還有些是下午3點才開門。早晨從中午開始,飯食也就有一種叫「早午飯」(brunch)。我一般工作日在校內餐廳吃自助餐,周末校內餐廳不營業,只得跑到河南路一家自助餐廳。晚上喜歡到河南路的一家永和春秋豆漿店,有夥計見我常常來,成了熟客,熱豆漿給我盛得滿滿的,無糖,有豆香,再加一份米粉,沒有肉末,40元新臺幣。若加肉末攏共也才45元新臺幣,挺實惠。偶爾也去幾家粥店,嘗過好幾次打鐵豆花,也吃過燒番麥(烤玉米)、燒仙草,如此而已。朋友們聞此紛紛指責我,胃口單調人無聊,浪費了機遇,也辜負了夜市的美名。
其實夜市的歷史並不長,紅火起來也就十多年。臺中發展旅遊觀光產業,隨著兩岸自由行的開放,陸客來臺激增。當地政府與商家抓住這一機遇,順勢打造,無論是交通路線,還是店鋪裝修、標識設計,都圍繞著夜市的主題,形成了一個「逢甲商圈」。逢甲路、逢大路兩條道路與學校有關,附近的許多店鋪、行業也多與夜市和學校有關。比如眾多的停車場就是為方便觀光客的,列印複印、洗衣、售光碟等都是圍繞學生的。上萬常駐的學生,與超過十萬流動的觀光客,也拉動了周邊房地產,在逢大路、西安街一直到漢翔路,矗立起一排排新的公寓樓和寫字樓,與低矮擁擠的夜市區形成了鮮明對照,隱約是另一種新景觀。
從逢甲校園向東眺望,風吹草低,一片蒼莽,據說是待開發的水湳經貿特區園,逢甲大學也在毗鄰的園區買了地,準備擴展校區。前幾天,我徒步快行一個多小時,繞園區走了一大圈,印象很深。目前拆遷基本完成,道路正在修通,工地上熱氣騰騰,施工繁忙,仿佛內地的某開發區。這種建設模式不知是大陸學臺灣,還是臺灣學大陸,抑或是臺海兩岸都在趕學歐美?
由幾家小吃店匯成夜市,由夜市輻射成商圈,又由逢甲、僑光、航空研究所、漢翔公司形成科技文教圈,再以這些為由頭打造更宏大的水湳經貿園區,草圖既出,雛形已現,周遭飆升的房價已兆園區未來的興旺,將來的夜市大概也會更熱鬧。只是不知道,臺中的那份悠閒、和煦的平民氣味,是否還能延續下來?(作者為西北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