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交通運輸領域合作① | 大江行船 有德為鄰

2020-12-12 澎湃新聞

近年來,中德交通運輸領域技術交流、人才培訓等多方面合作走實走深,為增進中德兩國人民友誼及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支撐保障。近期,中德將舉行新一輪交通部長會談。今起,我們將圍繞內河航運、綠色物流、新技術合作三大主題,刊發系列報導,向大家展示中德交通運輸領域合作成果。本期介紹中德內河航運合作的那些事兒。

「您今年5月訪問聯邦德國時,曾表示歡迎聯邦(德國)交通部與我合作進行漢江整治和航運開發……德交通部於11月7日至11月23日派出該部部務參事、處長哈格爾博士帶領的5人代表團來漢江進行了為期17天的考察……專家代表團的接待工作由我部會同陝西、湖北兩省安排並給予了較高的禮遇。」這是30多年前交通部領導在寫給國務院領導的報告信中的一段話。

若不是翻開已泛黃髮脆的歷史檔案

鮮少有幸直觀感受

30餘年這一時間刻度的動人意味

中德內河航運合作自上世紀80年代始

其間往來參與者多達數百人

輕舟已過萬重山

中德友誼故事還在繼續

……

16輪會談內容豐富 兩國合作走深走實

「德國對中國抱著非常友好和真誠的態度,我們一提出合作的希望,德方就表示歡迎。」原交通部外事司歐美處處長湯亞光在中德交通合作開展的前20年,是主要組織者和協調人之一。

上世紀70年代,兩德還處於分裂狀態,聯邦德國的內河航運治理水平已經走在世界前列。萊茵河這條世界上最重要的工業運輸大動脈之一,流經兩德近半國土。「他們的通航裡程達7000公裡,水深都在4米以上,終年可以通航。」湯亞光說。

同時期的我國,內河水運資源也十分豐富,長江、黃河、珠江水系發達,流域面積廣闊。但內河航道開發水平低,深水航道少、水系之間未能溝通、幹支不能直達等問題制約著我國內河運輸潛力的發揮。

落後的現狀梗在航運管理者心頭,要學習先進技術把我國內河航道整治好——交通部下定決心。1984年,應原交通部部長李清邀請,聯邦德國交通部部長維爾納·多林格爾率領25人代表團來到中國訪問。數月後,中德正式籤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內河航運合作協議》(簡稱《協議》),指導雙方開展內河航運方面的技術、經濟和科學合作,包括技術交流、培訓以及其他一切有助於推動雙方合作的活動。

《協議》明確,中德兩國輪流主辦內河航運領域合作會談,每兩年至少一次。此後的35年間,兩國交通部門共開展了16輪會談,並在信息交流、人員培訓、項目聯合研究、技術合作等方面開展相關活動。

2003年,中德內河航運合作迎來新機遇,兩國交通部門再次籤署《內河航運和水路交通合作協議》,取代原《協議》。新協議的籤訂是基於舊協議已取得的巨大成效,並將合作拓展至內河水運全領域,合作範圍擴大了,形式也更豐富。水路建設項目管理、水路運營與維護管理、內河水路運輸船型等12項課題納入雙方合作重點,且內容更加具體。

3年後,第11輪會談在柏林如期舉行。搭建「長江和萊茵河友好河流」機制,成為兩國加深合作的新議題。

2008年第12輪會談期間,德方專家赴長江中遊實地參觀了我國生態護岸工程,並交流研討。2009年12月,我國派出長江航道局等有關單位專家赴德國,就內河生態護岸工程和技術實地調研。有著相似自然條件的中歐大河跨千山萬水「聯姻」。

梳理歷次會談情況後可以發現,兩國內河航運合作從具體項目逐漸拓展至相關領域,人員交流也從中方派員赴德到雙方互派代表團。30餘年,兩國合作逐漸走深、走實。

2014年10月,時任交通運輸部部長楊傳堂赴德參加了中德第三輪政府磋商,並與德國交通和數字基礎設施部部長多布林特籤署了新的部門間《海運領域合作諒解備忘錄》。那時,他對兩國繼續拓展綠色交通、內河航運、長江「氣候、水域、航運研究」等領域的合作提出了期待。

在2018年的第16輪會談中,中德雙方達成共識,決定加強在航運和港口節能減排方面的技術交流和人員互訪,涵蓋生態航道、船舶尾氣汙染監測技術研究等方面。兩國專家間互訪日益頻繁。

「通過為中國實施眾多新項目提供支持,德國專家積累了新的經驗。雙方在水運和內河航道的技術交流和合作機制不僅獲得讚譽,還成為每次部長級交流的議題之一。高層的認可,體現了德國在此領域同中方持續合作的期待。」德國聯邦交通和數字基礎設施部有關負責人如是說。

2019年3月21日,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在會見德國駐華大使葛策博士時評價,「中德多年的合作高水平、多層次、富有成效,特別是中德綠色物流會議、中德內河航運和航道技術交流機製成果顯著。」

葛策則表示,中國是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德方高度重視兩國交通運輸等領域的友好合作,願意與中方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開展政策、法規和技術等的深度交流與合作,以互利共贏的務實成果更好造福兩國人民。

三峽升船機超越德國 單方傳授變互通有無

上世紀80年代,中國內河上還能見到縴夫拉縴的場景,農閒時的運河畔,常有農民挑擔挖土築堤的身影。廣袤國土上,江河奔流,地形複雜。河岸坍塌、淺灘難行……一系列複雜的航道問題成為我國未治癒的「頑疾」。

水流衝刷導致河岸泥土下坍,河道成了倒梯形,既浪費土地又影響航行,這是治理河道經常面對的難題。當時的聯邦德國已經有了成功方案:河道途經居住密集處,排列整齊的鋼板樁像砌牆一樣打在河岸上;地形空曠處的河岸傾斜度也控制在合理範圍。

中德技術人員討論升船機運行維護技術。

領先世界的治理技術打動著中國航務管理者。1986年6月的第二次會談確定了此後兩年的合作計劃:德方願為開發漢江航運、整治松花江航道提供技術支持。

德國專家帶著方案來到中國。三姓淺灘,這個松花江上最讓跑船人頭疼的礙航淺灘用上了「德國藥方」。

專家團先後4次來華,實地考察,量身定製方案。「有一次,德國專家在考察路上遭遇車禍,翻了車,人被拋出去很遠,他們也顧不上去醫院,爬起來拍拍身上的灰,照樣去工地,他們對工作是極其認真負責的。」數十年後,湯亞光談及當年陪同考察的經歷,感慨萬千。

除此之外,數年間,德國還無償提供了價值400多萬馬克的技術援助和先進儀器設備。這對於當時我國內河航運發展,無異一場甘霖。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德松花江航道治理合作結項。自此,松花江上暢行的船舶提升到千噸級,中德技術合作取得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果。

2007年,交通部邀請德國專家來華參觀三峽工程,就船閘建設、遠程操作及船閘運營管理等開展技術交流。

當時的德國尼德芬諾、呂內堡等升船機已運行數十年,積累了豐富的運行維護經驗,其結構型式與三峽升船機類似,對中國具有很大借鑑意義,而三峽升船機建設也以其驚人的規模和難度,吸引著德方。

德國聯邦航道航運總局司長約裡思(左一)一行考察三峽升船機。

2011年,三峽升船機建設進入了設備安裝調試階段,中德兩國升船機合作項目隨即啟動。雙方共開展了12次人員互訪交流。其間,德國代表團訪華7次,現場考察葛洲壩船閘、三峽船閘和三峽升船機等,圍繞三峽升船機技術特點、運行組織機構和通航調度組織等,就升船機技術發展與中方展開探討。

這一世界上規模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全平衡垂直升船機震憾了來訪的德國專家。「我們學習德國原理,在中國創造了這樣的奇蹟,無論在規模、質量、實用性還是平穩度上,都超越了德國國內升船機。」交通運輸部水運局原副局長解曼瑩說。

單方傳授變為互通有無。德國新尼德芬諾升船機建設及運行準備、新呂內堡高水頭船閘規劃設計等,給三峽、葛洲壩船閘及向家壩高水頭船閘提供了諸多借鑑。德方對我國大型升船機和高水頭船閘的科研、建設及運行維護有了新的認識,我國也儘可能為德方提供學習的機會和條件。

如今,中德技術合作契合時代熱點議題。「氣候變化、先進技術的發展和社會需求的改變,給水運和內河航道的合作同樣帶來了多種挑戰,我們希望可以共同為這些挑戰找到解決途徑。」德國交通和數字基礎設施部有關負責人提出了期待。

「氣候變化對長江航道與航運的影響」合作研究適時啟動。德方基於本國已開展多年的KLIWAS項目成果,為我國提供了66份研究報告、近70份論文資料。

中方研究機構以德國關鍵技術及成果為基礎,通過引進、吸收、消化後再創新,將德國KLIWAS項目的關鍵技術「本地化」。中德內河航運合作機制中方秘書長鄧延潔介紹:「我們已研究篩選出適用於長江流域的全球氣候模式,總結出未來氣候變化影響下長江航道條件的變化規律,並給出了應對措施和建議。這一項目填補了氣候變化對整個長江流域航道及航運影響的研究空白。」

人才往來三十多年 學員成為行業中堅

「通過現場參觀,我們進一步了解了德國的內河航運管理體制、港口建設和管理、船公司經營情況和管理體制等,同時也使我們看到了先進的運河系統。」曾任職於廣東駁運公司,如今已經退休的馬振東回憶道。

中德雙方科研交流人員乘船體驗三峽升船機。

時光追溯到1996年的那個夏天,他參加了中德雙方交通主管部門組織的內河航運管理培訓班,在德國漢堡港培訓學院接受了來自德國聯邦政府交通部、漢堡港口管理局以及相關內河船公司、金融機構、經濟促進公司等單位專家的授課。

人才是撬動所有資源的首要資源,也是最為重要的決定性資源。中國開闢運河並利用內河水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但是新中國成立至上世紀80年代,真正現代化的內河航運並沒有發展起來,相關領域的技術人才更是鳳毛麟角。

據不完全統計,自1984年至2000年,中國交通運輸系統派往德國的進修人員達175人。此後德方還繼續為我方免費培訓了一大批中青年管理和技術人員,培訓的內容涉及內河航運和港口工程設計、施工、科研、港口裝卸管理與安全、水上安全監督等。這些人員回國後,充分利用他們在德國所學的知識,有力推動了我國內河航運發展。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已成為行業的中堅力量。

「我們那期的培訓主題是港口裝卸管理與環境保護,我在學習的過程中認識到了港口生產調度對於環境治理的重要性。」來自上海市航務管理處的陶義剛參加了1993年的內河航務培訓,對於當年培訓的場景,他至今歷歷在目。回到工作崗位後,他總結學習成果,提出並推廣了一系列關於上海港建設智慧港口、綠色港口的理念。

1992年至2000年,每年都有15名來自內河航運領域的中方人員獲得德國經濟合作部的助學金,赴德參加為期一年的培訓學習。他們學習的專業涉及港口裝卸中的勞動保護、環境保護和水上交通安全等。為了保證選拔過程的公平透明,人員的選定由中德雙方共同面試產生。

德方將培訓課程設置為理論和實操兩部分,上半年是課堂上的理論知識傳授,下半年深入一線觀摩、操作,以保證學員充分理解知識並應用到實際操作中。「那是一段充實難忘的美好時光。」參加了2005年至2006年培訓的學員隋紅枚說。

人才往來,跨越30多年,中德友誼閃爍在每一個個體身上。

2012年、2013年,應德國邀請,長江三峽通航管理局先後派出2批共23名學員赴德國進行升船機運行維護培訓。回憶起學習交流的時光,很多學員提到舒馬赫先生。

舒馬赫是德國1934年建成的老尼德芬諾升船機的現任運行負責人,與以往對德國人嚴謹、認真、刻板的印象略有不同,左耳帶著耳環的他算是一個「非典型」德國人。中方代表團每次到老尼德芬諾升船機,他幾乎都會參與陪同講解和技術交流,他也多次到三峽升船機考察交流。

「舒馬赫對於我們的疑問總是耐心細緻、毫無保留地解答,有一次我們對塔柱支撐結構提出了疑問,他到檔案室查閱了1934年的竣工圖紙和資料,然後給我們講解答疑。他嚴謹務實的工作作風,給我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不羈的外表下,仍然是典型的『德國心』。」長江三峽通航管理局副局長鄭衛力回憶道。

在德國人看來,盡心解答才能不辜負中國學員的求知若渴。「(中國人)高漲的學習熱情感染著老尼德芬諾升船機的每一個人,特意為中國人準備的停航演示升船機主體機械機構維護的安排,是對他們勤奮學習最好的褒獎。」德國《布蘭登堡時報》曾報導評價。

2008年中德第12輪會談後,兩國就升船機項目開展培訓,中方學員達100餘人,為三峽培育了一大批升船機運行維護技術骨幹。他們至今活躍在升船機工程監理與設備調試的第一線,所建設的航運設備代表著世界領先水平。

交通運輸部安全總監、水運局局長李天碧也曾參加中德早期的合作培訓,多年來一直關注著中德內河航運合作的發展。他介紹,2019年5月24日,兩國籤署了《關於提升交通運輸領域合作意向的聯合聲明》,建立了部長級中德交通論壇,並將內河航運和水路交通合作內容納入其中。今後,雙方內河航運領域合作將走向全面深化的新階段。

數讀

●1984年,聯邦德國交通部部長維爾納·多林格爾率領25人代表團來到中國訪問,此後的35年間,兩國交通部門共開展了16輪會談。

●德國基於已開展多年的KLIWAS項目成果,為我國提供了66份研究報告、近70份論文資料。

●2011年,三峽升船機建設進入了設備安裝調試階段,中德雙方共開展了12次人員互訪交流。

●1984年至2000年,中國交通運輸系統派往德國的進修人員達175人。

中方技術人員在老尼德芬諾升船機學習。

見證者說

德國交通和數字基礎設施部有關負責人:

航道領域的項目通常規模大,籌劃時間長。而河道作為人類最古老的交通承載方式之一,擁有開發方式、設備設施可長期使用等優勢,但需要初期的計劃以及合作的持續性,才能實現共贏。因而水運和內河航道的合作,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中國交通運輸部同德國交通和數字基礎設施部最具歷史性的合作項目。德國在為中國實施眾多新項目提供支持的同時,也積累了新的經驗,雙方在技術、經濟和科學領域的知識交流同樣成果豐碩。

原交通部長江航務管理局局長唐國英:

德國的水運特別受到政府青睞,讓我們搞內河航運的人羨慕不已。德國對水道航運的重視程度可以說也是世界少有。我國的水運事業在新中國成立後,經過飛速的發展,有了一定的實力。我考察過密西西比河、伏爾加河以及萊茵河。比較起來,我認為學習萊茵河的經驗更適合我國內河航運的情況。萊茵河的管理體制與我國水運的管理基本是相同的。另外,萊茵河的水道航運建設有著十分豐富的經驗,學習萊茵河是有可比性的。

部水運科學研究院物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德航運合作機制中方秘書長鄧延潔:

從2008年第12輪會談起,我有幸作為中方秘書長,親身經歷了每次的雙邊會談、交流、合作。回顧十多年來中德內河航運合作,我真正感受到了中德雙方的友好、務實、互信的良好氛圍。在雙方交往中,無論是普通的技術人員還是司局長,都充分體現著中德兩國間的深厚友情。

在雙方的交流與合作中,大家都是非常坦誠,毫無保留地進行深度技術交流與溝通,正是在這種互信友好的氛圍下,才取得了豐碩成果。

原交通部長江航務管理局巡視員章渝:

在眾多旅德紀念物中,我最常翻看的是一張老地圖。這一張紙已發黃、褐跡斑斑的德國地圖,是我1988年第一次去德國時買的,那是一次跨過3個年度的旅程。

在德國學習期間,我有機會了解德國的主要河流,有時間徘徊在既有秀麗山水又有美麗傳說的Loreley(羅累萊),讓我在港口、航道建設和規劃方面受益頗深。管理工作的科學、高效、實用、程序化、標準化是德國水運交通部門給我的第一印象,管理系統的設置和運行有太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地方。

江蘇南通港口集團通州港務公司工作人員蔡欣:

1999年11月,我們一行12人赴德國進行為期一年的內河航運進修學習。在這短短的時間裡,我們對德國港口現狀有了較深的認識,同時我們也真切地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在一年的學習生活中,我們先後參觀了斯圖加特、柏林等港口。我發現這些港口有一個顯著特點:物流觀念強。德國港口半營或不經營裝卸業務的經營管理模式,也決定了他們港口總收入結構的多元性。德國港口的成功經驗和先進理念,對於我們的港口建設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鑑意義。

作者 | 王曉萌 楊雷 張雅凌

原標題:《中德交通運輸領域合作① | 大江行船 有德為鄰》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中德交通運輸領域合作 | 大江行船 有德為鄰
    近年來,中德交通運輸領域技術交流、人才培訓等多方面合作走實走深,為增進中德兩國人民友誼及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支撐保障。近期,中德將舉行新一輪交通部長會談。今起,我們將圍繞內河航運、綠色物流、新技術合作三大主題,刊發系列報導,向大家展示中德交通運輸領域合作成果。本期介紹中德內河航運合作的那些事兒。
  • 中德交通運輸領域合作系列報導之內河航運篇 大江行船 有德為鄰
    近年來,中德交通運輸領域技術交流、人才培訓等多方面合作走實走深,為增進中德兩國人民友誼及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支撐保障。近期,中德將舉行新一輪交通部長會談。今日起,本報將重點圍繞內河航運、綠色物流、新技術合作三大主題,刊發3期系列報導,生動展示中德交通運輸領域合作成果。敬請關注。
  • 太倉:中德合作領跑者的問道
    歷經27年的奮鬥,太倉成長為中德合作的領跑者。在新的發展形勢下,借勢「國家頂層設計」,太倉積極謀劃讓「中國德企之鄉」的城市名片歷久彌新——太倉:中德合作領跑者的問道對於太倉與德國的親密度,中國前駐德國大使史明德曾這樣評價:「太倉在德國的知名度,比在中國高。」
  • 交通運輸部:增進內地與澳門交通運輸領域合作
    新華社北京12月13日電(記者於嘉、劉歡)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前夕,記者從交通運輸部獲悉,交通運輸部積極落實中央政府對澳門特別行政區相關優惠政策,著力推動內地與澳門在交通運輸領域增進合作、共同發展。為加強內地與澳門水上交通管理事務合作,維護珠江口水域水上交通安全暢通,交通運輸部與澳門特區政府2016年籤署《交通運輸部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關於澳門特別行政區管理範圍內水域水上交通安全及航道管理的合作安排》,涉及船舶通航管理、航海保障與航道管理、水上突發事件處置、信息共享合作等內容,推動內地與澳門海事機構建立更加緊密的合作關係,全力保障環澳水域安全暢通。
  • 中德籤署19份合作文件 細化滬杭磁浮鐵路合作
    會議期間,雙方針對兩國高技術及重要產業領域的合作與發展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討。溫家寶總理和默克爾總理親臨論壇,就進一步發展雙邊友好關係、加強經貿合作發表了重要講話。  溫家寶總理在致辭中提出,隨著雙方交流合作的不斷深入,中德高技術對話論壇的合作範圍也在不斷擴大,為適應兩國合作新形勢的要求,從下屆開始,將論壇更名為中德經濟技術合作論壇。
  • 中德合作上海至杭州磁浮交通線時速將達500公裡
    上海磁浮列車工程指揮部總指揮、國家磁浮交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吳祥明對默克爾說:「現在的上海磁浮示範運營線太短了,大家都希望這條世界最快的軌道交通線延長些。」    「目前,中德雙方正在密切合作、優化設計,以進一步降低工程造價,提高未來滬杭磁浮列車的市場競爭力。我們希望繼續得到德國政府的大力支持。」吳祥明說。    針對德方關注的技術轉讓問題,吳祥明特別指出,根據中德雙方新近達成的協議,有關磁浮交通的核心技術今後仍將留在德國,一般技術將轉讓給中方。
  • 借船出海,重慶與杜塞道夫企業相約掘金「一帶一路」
    借船出海,共敘一帶一路經貿合作與人文交流。今(24)日上午,「感知重慶·2018德國企業家重慶行」中德企業家重慶對話會(以下簡稱,對話會)在融匯麗笙酒店舉行,重慶與杜塞道夫市的上百位企業家們相約一帶一路,共掘發展商機。
  • 青島市外辦:搭建「空中走廊」,建設「國際客廳」 全力打造中德合作...
    面對錯綜複雜的國內外環境,青島市外辦堅持疫情防控底線思維和拓展國際合作機遇意識相結合,充分挖掘青島市對德工作優勢,危中尋機,廣交朋友,搭建起疫情下中德兩國「空中走廊」,助力青島德國「國際客廳」建設,全力打造中德合作交流的「橋頭堡」,為推進青島與德國合作帶來新機遇。
  • 中國寮國就全面加強交通運輸領域合作交換意見
    雙方主要就進一步加強兩國交通運輸領域的全面合作交換意見。寮國公共工程和交通部部長宋瑪和我駐寮國大使布建國參加了會談。    會談中,李盛霖表示,中老兩國是友好鄰邦。新時期,經受時間考驗的中老友好合作關係繼續深入發展,各領域交流與合作不斷擴大。尤其是在交通運輸領域,雙方已開展了一系列重大的工程合作項目,包括昆曼公路、會曬—清孔大橋以及上湄公河航道改善工程。
  • 深圳寶安區對德合作成效顯著
    在日前舉辦的中德創新與數位化經貿合作論壇上,寶安區委書記姚任表示,寶安是工業大區,與德國乃至歐洲在工業發展、產業結構等方面匹配度高,近年來雙方交流漸趨密切,合作成果眾多,這些成果充分驗證了寶安對德合作是科學可行、互惠互利的,雙方的合作將朝著更多元、更寬闊的領域拓展。寶安正在加快布局各類新興產業,這將為寶安深化對德合作注入新能動並提供更廣闊的平臺。
  • 中國與瑞士在京籤署交通運輸領域合作諒解備忘錄
    5月30日,交通運輸部部長楊傳堂會見了來訪的瑞士聯邦委員兼環境、交通、能源和電信部部長多麗絲·洛伊特哈德一行,雙方就進一步加強交通運輸領域合作充分交換了意見並籤署部門間合作諒解備忘錄。瑞士駐華大使杜哲巍參加了會見。    楊傳堂說,李克強總理日前成功訪問瑞士,增進了中瑞兩國的友誼,帶來了兩國交通運輸合作的新機遇。
  • 中德U20項目無望重啟引德足球人批德足協和媒體自作自受
    中國有句老話,神仙打架凡人遭殃。德足協斡旋中德U20項目失敗後,中德足球界各自都發生了很多事情,這其中有些看起來不相干的事情實質上都有著不可描述的因果關係,局面慢慢變得有點微妙。中國足協公開宣布中止U20合作後,德方從剛開始的強勢態度到後來的「好言好語」,希望這個項目以合適的方式重啟。一些德國同行告訴擅先生德足協一些負責人在相關事件前期發表了一些「激怒中國人的話」,這些話慢慢發酵影響超出體育範疇,讓德國其他領域一些意見領袖通過種種方式給德足協施壓,警告其不要破壞「中德關係大局」,不要沒事找事。
  • 多層次搭建對德合作交流平臺,「走進德企」德國品牌文化展走進寶安
    另有8家具有代表性的德國品牌標杆企業攜明星產品亮相品牌集市。據悉,活動同期,中國德國商會的「走進德國」官方直播間也在淘寶直播同步上線,與線下進行聯動,用創新協作的方式助力中德經貿合作。作為深圳的經濟大區、產業大區,寶安具備良好的對德合作基礎,區內2000餘家企業與德國有貿易往來。
  • 聚焦許昌對德合作之合作優勢(上)
    去年,該公司與世界500強企業德國漢高股份有限公司籤訂了戰略合作協議。  核心提示  許昌,作為一個不沿邊、不靠海、不臨江的內陸城市,經過4年的實踐,不斷拓寬合作領域,走出了一條「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對德合作之路。  民營經濟成為最大優勢,營商環境成為品牌和名片……變革有力度,許昌已成為新發展理念的躬耕地。
  • 交通運輸部:加強運行監測,強化交通運輸領域反壟斷
    中新網北京12月24日電 (記者 程春雨)12月24日,記者從2021年全國交通運輸工作會上獲悉,2021年交通運輸行業將進一步深化交通運輸改革。加強運行監測,強化交通運輸領域反壟斷。深化巡遊計程車價格機制改革,加快推進出租汽車新老業態融合發展。
  • 寶安:對德合作升級產業再添新動能
    目前,寶安設立了駐德國辦事處,加入了中德工業城市聯盟,成立了中德合作基金,兩地經貿合作活躍,全區有2200餘家企業與德國、歐洲有貿易往來,其中與德國貿易有往來的企業有2000多家,今年上半年對歐洲進出口額佔全部進出口總額達到13.9%,形成了「北有太倉、南有寶安」的中德合作格局。
  • 許昌市:截至目前已籤約74個對德合作項目,24個項目已落地
    截至目前,許昌市籤約對德合作項目74個,24個對德合作優質項目成功落地,使許昌發展更具活力、更有「國際範兒」。中德合作,許昌如何搶佔先機?當「德國質量」與「許昌速度」同頻共振,許昌企業收穫了哪些紅利?「許昌智造」與「德國質量」同頻共振,形成了推動許昌市企業轉型升級的強大動力。
  • 第五輪中德政府磋商聯合聲明
    28、雙方願在質量基礎設施專業政策對話框架下深化合作,特別是在中德產品安全工作組下加強並深化中德產品安全、市場監管、認證認可與合格評定領域的合作。雙方同意落實兩國政府多年來籤署的關於計量領域合作協議。雙方同意,尤應加強中德經濟聯委會框架下中德標準化合作委員會在標準化領域合作。為促進產業政策合作,雙方一致認為,加強在國際標準化組織中的合作,採用國際標準和規定是關鍵因素。
  • 「走進德企」德國品牌文化展開幕 寶安對德合作邁向縱深
    12月2日下午,由深圳市寶安中德(歐)產業發展合作聯盟、中國德國商會聯合主辦的「走進德企」德國品牌文化展開幕儀式在深圳市寶安區圖書館南廣場順利舉行。蔡英權在致辭中提出,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寶安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位優勢,發揮空港、海港優勢,廣泛搭建多層次對德交流平臺,在推進對德經貿合作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漢莎、雪花玲、偉嘉、美樂家等企業已在寶安投資發展20餘年,這兩年,德國漢諾醫療「中德醫療技術轉化中心」、「灣區中德教育與經濟協同發展示範基地」等30多項對德合作項目相繼落戶。
  • 中德(合肥)智慧產業園將啟動建設
    人民網合肥10月27日電(劉甜甜 汪貴霞 倪娜)聚焦產業轉型升級,皖德合作向縱深推進。昨天,在中德(安徽)產業圓桌會議上,國家商務部對安徽、合肥加速推進中德(合肥)智慧產業園建設的積極工作予以高度肯定。據悉,中德(合肥)智慧產業園將啟動建設,皖德合作全面進入「蜜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