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朝珠文化--分不同材質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一段特別的朝代飾物文化--清代朝珠文化。朝珠的材質豐富,且使用編制更有嚴格的規定。
朝珠的色澤勻淨,溫潤細膩,光潔晶瑩。朝珠的大小質量也表示了官位的高低。官員覲見皇帝時必須伏地跪拜,只要朝珠碰地,即可代替額頭觸地。朝珠的直徑越大,珠串就越長,佩掛者俯首叩頭的幅度就可減少。
按清禮儀,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無頂珠者無官品。
朝珠的由來
朝珠是古代官服中特有的飾物,由佛珠衍化而來,亦108顆。清代皇帝祖先信奉佛教,梵文稱滿洲為「曼殊」的轉音,佛教徒對清朝皇帝有「曼殊師利」大皇帝之稱,「曼殊師利」就是文殊菩薩。因此,清代冠服配飾中的朝珠也和佛教數珠有淵源。按清代冠服制度,君臣、命婦凡穿朝服或吉服必於胸前掛朝珠。
朝珠的材質與規範
朝珠多以東珠(珍珠)、珊瑚、象牙、密蠟、琥珀、翡翠、水晶、青金石、玉、綠松石、寶石、碧璽、伽楠香、桃核、芙蓉石等世間珍物琢制。按照典制,東珠(珍珠)朝珠,只許皇帝、皇太后、皇后佩掛。所謂東珠,實際為產於黑龍江諸支流域的野生東江珍珠,其珠圓潤,極為稀罕,為至尊至貴的象徵。皇后著朝服時,通常佩掛三盤朝珠,即一盤珍珠,兩盤珊瑚,佩掛時一盤珍珠掛在正中,兩盤珊瑚從左右肩過掛一備用,交叉於胸前。
朝珠的質料以產於松花江的珍珠為最貴重,只有皇帝、皇太后、皇后才能戴。此外有翡翠、瑪瑙、紅藍寶石、水晶、白玉、綠玉、青金石、珊瑚、綠松石、蜜珀菩提、黃碧、伽南香、白檀、催生石、金剛子、崇珠克石等。
其定製:
皇帝朝珠用珍珠,祀天以青金石為飾,祀地用蜜珀珠,朝日用珊瑚珠,夕月用綠松石珠,均明黃絛。
皇后、皇太后朝服朝珠三盤、珍珠一、珊瑚二,吉服朝珠一盤,均明黃絛。
皇貴妃、貴妃、妃朝服朝珠三盤、蜜珀一、珊瑚二,吉服朝珠一盤,明黃絛。
嬪朝服朝珠三盤、珊瑚一、蜜珀二,吉服朝珠一盤,金黃絛。
皇子、親王、親王世子、郡王,朝珠不得用珍珠,餘隨所用,金黃絛。
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朝珠,不得用珍珠,餘隨所用,石青絛。
民公、侯、伯、子、男朝珠,珊瑚、青金石、綠松石、蜜珀隨所用,石青絛。
皇子福晉朝服朝珠三盤,珊瑚一、蜜珀二,吉服朝珠一盤,金黃絛。親王福晉、世子福晉、郡王福晉均同。貝勒夫人、貝子夫人、鎮國公夫人、輔國公夫人石青絛。
民公、侯、伯夫人朝服朝珠三盤,吉服朝珠一盤,珊瑚、青金石、蜜珀、綠松石隨所用,石青絛。
品官文五品、武四品以上,命婦五品以上,及京堂翰詹、科道、侍衛均可用朝珠,以雜寶及諸香為之。禮部主事,太常寺博士、典簿、讀祝官、贊禮郎,鴻臚寺鳴贊,光祿寺署正、署丞、典簿,國子監監丞、博士、助教、學正、學錄,在廟壇執事及殿廷侍儀時準用,平時及在公署則不許用。內廷行走人員不分品級均可用。這種制度到後期逐漸放鬆,晚清時連捐納為科中書(從七品)者也掛朝珠。
朝珠除由皇帝賞賜之外,也可由自己到珠寶店購買,較高貴的一盤朝珠價值千金,珍貴者價值連城。
朝珠鑑賞
公眾號「珠子」
介紹關於珠子的一切
長按二維碼,識別二維碼,一鍵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