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州是澳大利亞最重要的葡萄酒出產州,其每年的產量幾乎都佔到澳洲總產量的50%。它亦是一些最知名的葡萄酒產區之鄉,擁有全澳洲最有歷史意義的莊園和最古老的葡萄藤。它是全澳洲最乾旱的大州,穆雷達令流域(Murray River)將這個大州對角分割,並且該流域為州內眾多產區提供了重要的水源灌溉。
1836年,喬治·斯蒂文森(George Stevenson)在阿德萊得(Adelaide)開闢了一個葡萄園,並於1841年開始釀製葡萄酒。1843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喝的第一款澳大利亞葡萄酒就來自該產區。
南澳州早於上世紀30年代就取代了維多利亞州成為澳大利亞葡萄酒產業的中心。該產區最重要的葡萄品種就是西拉(Shiraz),用該品種釀製的葡萄酒備受追捧,並贏得了國際聲譽。南澳州還出產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梅洛(Merlot)和歌海娜(Grenache)等紅葡萄酒。此外,因曾是德國移民的聚居區,雷司令(Riesling)白葡萄酒在此也很流行。
該產區年降水量較低,常有乾旱危害,需用灌溉。各地氣候因地理位置不同而不盡相同,靠近內地的地區,如河地(Riverland)非常炎熱,而靠近海岸的地方,如阿德萊得山區(Adelaide Hills)就更為涼爽。產區南部海岸因毗鄰大澳大利亞灣,氣候較為涼爽。
該產區各個海拔高度的位置都有葡萄樹生長,巴羅薩山谷(Barossa Valley)和河地的低谷產區海拔最低,而伊頓谷(Eden Valley)擁有600米高的葡萄園,為南澳州海拔最高的葡萄園。該產區土壤類型也各不相同:庫納瓦拉(Coonawarra)地區為著名的紅土(terra rosa),阿德萊得和河地地區為石灰巖-泥灰土型土壤,而巴羅薩山谷則為多沙黏性土壤。
南澳州主要產區包括巴羅薩山谷、阿德萊得平原(Adelaide Plains)、克萊爾谷(Clare Valley)、石灰石海岸地區(Limestone Coast)和庫納瓦拉等。這些產區所產葡萄酒濃鬱豐滿,顏色深濃,通常帶有巧克力和咖啡的香味。值得一提的是,澳洲最著名、最昂貴的葡萄酒幾乎都產自這裡,比如Penfolds Grange、Henschke Hill of Grace和Clarendon Hills Astralis Syrah。
阿什頓山酒莊創建於1982年,出產僅1,500箱葡萄酒。酒莊釀酒師Stephen George不斷創造出南澳州個性最突出的葡萄酒,包括阿德萊得山區精緻的黑皮諾葡萄酒。Stephen的釀酒生涯始於其父親1970年在克萊爾谷(Clare Valley)斯基洛蓋勒(Skillogalle)種植的葡萄園。該酒莊成功的關鍵在於挑選到完美的葡萄園地以及擁有澳洲最周到的釀酒師。在阿德萊得山區許許多多複雜的山谷和山坡中,當地知識淵博的Brian Croser相信,產區內再也沒有其他地方比阿什頓山更適合培植黑皮諾(Pinot Noir)的。在葡萄酒釀造上,釀酒師Stephen George表現出獨特的視角,不僅釀造霞多麗(Chardonnay)和黑皮諾葡萄酒,還釀造雷司令(Riesling)、黑皮諾、瓊瑤漿(Gewurztraminer)、梅洛(Merlot)和品麗珠(Cabernet Franc)葡萄酒。很遺憾的是,所產的梅洛混釀葡萄酒儘管美味芳香,但在市場上受歡迎程度不高,所以也停止了釀造。
2015年,麥克拉倫谷葡萄酒莊威拿(Wirra Wirra)收購了位於阿德萊德山的優質黑比諾葡萄酒生產商Ashton Hills。
傑夫酒莊(Geoff Weaver)位於澳大利亞阿德萊得山區(Adelaide Hills)的蘭斯林(Lenswood),酒莊以創始人傑夫·韋弗(Geoff Weaver)的名字命名,雖然酒莊歷史只有30多年,但已成為澳大利亞知名酒莊之一。
1972年,傑夫開始在奧蘭多(Orlando)的一個酒窖裡工作,同時,他還在羅斯沃斯學院(Roseworthy College)報班學習釀酒知識,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後,傑夫順利畢業並且留在奧蘭多繼續工作。1976年,傑夫憑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成功加入哈迪酒莊(Hardys),主要負責哈迪酒莊白葡萄酒的釀造工作。1988年,傑夫成功晉升為哈迪酒莊的首席釀酒師,主管哈迪酒莊所有的釀酒事宜,直到1992年。
1982年,傑夫在蘭斯林購買了一塊土地,準備開拓自己的葡萄園。1983年,傑夫和同事在這片葡萄園裡種植了雷司令(Riesling)和霞多麗(Chardonnay)。1985年,傑夫酒莊發布了自己第一個年份的葡萄酒。1987年,酒莊又增種了長相思(Sauvignon Blanc)。在1982年到1992年期間,傑夫身兼兩職,他既是哈迪酒莊的首席釀酒師,又是傑夫酒莊的莊主。1992年,傑夫辭去哈迪酒莊釀酒師一職,全身心投入到自己酒莊的管理中來。多年的努力與拼搏賦予傑夫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的魄力,讓他在酒莊事業的管理上如魚得水。
傑夫酒莊發展至今,其面積已超過11公頃,曾有多款葡萄酒獲得權威機構頒發的獎項。1998年,凱悅廣告雜誌(Hyatt/Advertiser)將傑夫酒莊1996年份霞多麗葡萄酒評定為最佳霞多麗白葡萄酒,這不僅僅是因為這款酒品質優秀,還因為它適合大眾的消費,這是首次獲得凱悅廣告雜誌該獎項的白葡萄酒。
葡萄之路酒莊由揣夢想的釀酒師Brian Croser(被《酒具》雜誌評為「2004年度最佳先生」創建於1976年。他將法國「風土」理念引入澳大利亞釀酒業。酒莊所奉行的「最佳葡萄園」理念違背了20世紀70年代所建立的行業理念。那時,主流的澳洲葡萄種植者都將精力集中在發掘澳洲陽光明媚的氣候以及廣泛擴大種植規模。酒莊的釀酒及種植團隊努力踐行著「風土」的理念,釀造出能反映當地風土特徵的葡萄酒。
現今,葡萄之路酒莊簡樸的黃色商標已成為澳大利亞精緻典雅,刻骨銘心葡萄酒之風格的標誌。
1989 年,麥可·希爾-史密斯(Michael Hill-Smith)和其表兄弟馬丁·肖(Martin Shaw)一同創建了肖 & 史密斯酒莊(Shaw & Smith)。這兩個人都是澳洲葡萄酒業的精英,其中,史密斯是澳洲第一位葡萄酒大師,他經常代表澳大利亞葡萄酒界參加國際性葡萄酒大賽並擔當評委,而馬丁則是一個擁有豐富國際釀酒經驗的釀酒師,曾在法國、西班牙、智利等地做過飛行釀酒師,目前仍擔當著多家澳大利亞及海外公司的釀酒顧問。在他們的帶領下,酒莊被詹姆士·韓禮德評為澳洲雙紅五星酒莊,產品除供應本土市場外,還遠銷至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這家酒莊擅長長相思,霞多麗,涼爽地區的西拉,也釀造少量的黑皮諾。
塔娜酒莊創建於 2002 年,由澳大利亞科羅瑟家族(Croser Family 葡萄之路酒莊的創辦者)聯合法國堡林爵香檳(Bollinger of Champagne)及波亞克(Pauillac)靚茨伯酒莊(Chateau Lynch Bages所有者卡茲家族(Cazes family)聯合創建,目前為南澳一家釀製上等佳釀的新興酒廠,被詹姆士·韓禮德評為澳洲雙紅五星酒莊(最高等級)。該酒莊在不同產區擁有多個葡萄園,這款酒就來自拉頓布裡(Wrattonbully)產區的維爾博納園(Whalebone Vineyard),該葡萄園的種植歷史可追溯至 1974 年,園中最優秀的品種就是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和西拉。一款澳洲最具傳神色彩和獨特風格的葡萄酒,是Croser致力終生的目標。酒莊名「Tapanappa」或許源於當地土著語言,很有可能就翻譯成「stick to the path」。
從1984年開始,查爾斯莫頓酒莊(Charles Melton)創始人查爾斯莫頓(Charles Melton)和他的夥伴維吉尼亞維克特(Virginia Weckert),使用巴羅薩谷(Barossa Valley)的葡萄,致力於生產限量發售的頂級紅葡萄酒。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查爾斯和一小群巴羅薩釀酒師決定將精力放在釀造當時還不流行的幾個種類的酒,西拉(Shiraz)和歌海娜(Grenache)。
通過這些品種,查爾斯釀造了一小系列的經典幹紅,包括一種由歌海娜、西拉和慕合懷特(Mourvedre)混釀而成的叫做「九教皇」(Nine Popes)的葡萄酒。最初,這些酒最初是羅訥河谷(Rhone Valley)葡萄酒的風格,但現在已經被認為是他們自己混釀的主要例子了。這些釀酒葡萄來自於巴羅薩谷最老、最珍貴的葡萄藤之上。
但是,查爾斯莫頓並不局限於只釀造濃紅葡萄酒,他們也生產桃紅酒,如維吉尼亞桃紅酒(Rose of Virginia)。查爾斯莫頓酒莊的葡萄酒顯示出了豐富性和精緻性,這也是巴羅薩谷最精緻葡萄酒的標誌。 它們早已蜚聲國內和國際。
格蘭特伯爵酒莊(Grant Burge) 位於南澳大利亞州的巴羅薩谷(Barossa Valley)葡萄酒產區,是該產區知名的酒莊之一。
格蘭特伯爵(Grant Burge)是家族酒莊的第五代葡萄栽種者和釀酒師。伯爵家族的釀酒歷史可以追溯到1855年3月。那時,著名的裁縫約翰伯爵攜帶著妻兒從英格蘭的威爾特郡皮尤西(Pewsey)搬到南澳大利亞州的巴羅薩附近,並擔任山頂葡萄園(Hillside Vineyards)的釀酒師。約翰的兒子米煞(Meshach)受父親的影響,對葡萄栽種和釀酒有著很大的熱情和很高的追求。他延承父親的釀酒傳統,於1865年成功釀造出第一款酒,並逐漸成為知名的社區領袖。1883年,米煞和艾瑪(Emma)結婚,並生了8個孩子,其中,長子珀西瓦爾(Percival)於1928年在 琳多赤(Lyndoch)附近建立了威爾福德釀酒廠(Wilsford Winery)。珀西瓦爾有兩個兒子,分別是諾爾(Noel)和柯林(Colin)。柯林和妻子南茜(Nancy)生了一個兒子,名為格蘭特(Grant)。格蘭特緊跟父親和祖輩的腳步,將家族的釀酒傳統帶入了21世紀,成為澳大利亞葡萄酒行業裡最受尊敬的人之一,他代表了一種創新的力量。
亨特利酒莊(Hentley Farm)於1997年由凱斯·亨奇克(Keith Hentschke)和艾莉森·亨奇克(Alison Hentschke)共同創立。凱斯畢業於阿德萊德大學(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羅斯沃斯(Roseworthy)校區,該校區是國際著名的旱地農業和動物生產中心。凱斯對農業科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對土壤和葡萄生長也有著深入的研究和了解,這樣的背景和經歷也為他釀出優質葡萄酒提供了堅實基礎。1992年,凱斯在澳大利亞最大的葡萄酒集團——奧蘭多·雲鹹(Orlando Wyndham)葡萄酒集團擔任CEO,負責集團的管理及運營。後來,凱斯與妻子成立了亨特利酒莊。酒莊從2002年發布第一款葡萄酒開始,就獲得巨大成功。2015年,亨特利酒莊贏得了澳大利亞知名酒評家詹姆士·韓禮德評出的「年度最佳酒莊」的榮譽。
亨特利酒莊是一家精品酒莊,主要釀製單一葡萄品種的葡萄酒。亨特利酒莊2014年有超過10款酒被《葡萄酒倡導家》(The Wine Advocate)評為90分以上;亨特利酒莊的釀酒師——安德烈·昆(Andrew Quin)更是釀出了19款詹姆士·韓禮德評分94分或以上的酒,倍受關注。
Penfolds奔富酒莊(不用說了)
彼德利蒙酒莊地處南澳著名的巴羅薩山谷(Barossa Valley),是澳大利亞最受敬重,同時也最具創新能力的酒廠之一。
在1980年之前,其創始人彼德利蒙(Peter Lehman)是索萊酒莊(Saltram)的釀酒師和經理。當時,彼德利蒙先生與索萊酒莊葡萄種植者有著很好的交情。1979年,葡萄供求過剩,為了不背棄自己對酒農們許下的要購買葡萄的諾言,保護當地葡萄種植者們的生計,彼德先生找了一些合作夥伴建立了自己的酒莊。該酒莊首批葡萄酒釀於1980年,從1982年開始,酒莊被正式命名為彼德利蒙。此後,酒莊在彼德先生的帶領下,一直穩步向前,獲獎無數。如今,酒莊除了向185位酒農收購葡萄釀酒之外,還擁有自己的葡萄園,生產石井(Stonewell)、大師( Mentor)、布諾薩西拉(Barossa Shiraz)和布諾薩赤霞珠(Barossa Cabernet Sauvignon)等多個酒款。從2003年開始,彼德利蒙成為赫斯家族莊園(Hess Family Estates)的一員,繼續其發展的腳步。
在彼德利蒙酒莊眾多酒款中,最出色的無疑是石井紅葡萄酒。酒莊每年都會從收購的葡萄中挑選最好的西拉葡萄用於釀造石井紅葡萄酒,其中一些甚至是種植於1885年的老藤葡萄。加上酒農豐富的經驗,從而保證了此款紅葡萄酒的品質。在釀製該款葡萄酒時,酒莊會將西拉葡萄連皮發酵2周,然後經過壓榨和澄清,最後在90%的法國橡木桶和10%的美國橡木桶中熟成18個月。
最後還值得一說的是,在彼德利蒙酒莊所出品的葡萄酒酒標上,可以找到特有的撲克牌標誌,這源自於酒莊本身的一場世紀豪賭。當年,彼德利蒙在澳大利亞葡萄過剩,前景不佳的情況下,不顧政府的宣傳,冒險買下酒農們的葡萄,創立彼德利蒙酒莊,這實際上是一場賭局。不過,彼德利蒙酒莊如今的輝煌成就證明,彼德利蒙的賭注確實下對了。
洛克福酒莊(Rockford)的創始者是Robert O'Callaghan,他也是這個酒莊的首席釀酒師。由於他自小就在葡萄園成長,所以學到了很多釀酒和葡萄栽培方面的知識。後了他的父親移居維多利亞州的東北部,在那裡管理著一個葡萄園。因此在1965年他也遵循父親的步伐,在路斯格蘭酒莊擔任釀酒師實習生。這真的是一個很好的實習機會,讓他深入了解澳洲的葡萄酒行業。
現在澳洲洛克福酒莊已經成為了這個酒莊最突出的酒莊,無論用什麼詞語來形容這個酒莊都不為過。這個酒莊的葡萄酒都是人手釀造的,根據每種葡萄品種所表現出來的特性來使用不同的方法釀造,當然使用的是傳統的釀酒方法。澳洲洛克福酒莊的最佳年份葡萄酒是1996年,1998年,2002年和2004年。
沙普酒莊(Seppeltsfield)是澳大利亞巴羅薩谷(Barossa Valley)歷史最悠久,最具代表性的酒莊之一,以其出產的百年帕拉(Para)茶色「波特」(加強型)酒著稱。
1851年,普魯士(現波蘭)移民約瑟夫·恩斯特·沙普(Joseph Ernst Seppelt)創建了沙普酒莊。約瑟夫在歐洲時本來以經營菸草和利口酒為生,後為逃離政治及經濟迫害,於1849年遷居至澳大利亞。1850年,沙普家族在克萊茲(Klemzig)定居,並打算繼續從事老本行。然而,沙普發現這裡無法滿足自己的事業需要,便在1851年時搬到了巴羅薩谷。
沙普在巴羅薩谷購買了158英畝的土地,但與當初在克萊茲的情況一樣,他發現這裡同樣不適合種植菸草。那時,澳洲的淘金熱正值高溫,越來越大的糧食需求使得沙普的小麥生意大獲成功。爾後,經營利口酒的經驗促使沙普聯想到了葡萄酒的市場潛力。1867年,約瑟夫著手建設設施及功能完備的酒莊。1878年時,沙普的波特酒窖竣工。然而,非常不幸的是,約瑟夫在1868年時去世了,不禁令人遺憾。
約瑟夫年僅21歲的長子奧斯卡·本諾·佩德羅·沙普(Oscar Benno Pedro Seppelt)繼承了酒莊55%的股權。在本諾的強力監管下,酒莊的葡萄酒獲得了市場廣泛的好評。不久,本諾又從弟妹們手裡買下了其餘45%的股份,從而全面掌握了酒莊的經營權。經過歲月的更迭,如今的沙普酒莊已由當年的家族酒莊變成了大公司旗下的精品酒莊。但無論如何,酒莊最具代表性的帕拉茶色加強型葡萄酒仍然是世界上唯一一款連續生產100年的年份酒。
美國葡萄酒收藏家大衛.索柯林所著的《葡萄酒投資》一書裡,全澳洲的「投資級葡萄酒」(Investment Grade Wines;簡稱IGW)的38款紅酒裡頭,託布雷酒莊(Torbreck Vintners)的酒釀就佔了四款:份別是The Factor、Descendant、Les Amis以及RunRig。其中,RunRig已列世界名酒之林,也成為現代澳洲經典名釀的代表作。此外,漫畫《神之》也畫及本庄的初階酒款Woodcutter’s Shiraz,更讓託布雷大名耳熟能詳於酒迷之間。有鑑於Woodcutter’s Shiraz極為物超所值,使其成為名符其實的託布雷親善大使。
託布雷酒莊(Torbreck Winery)位於南澳大利亞的巴羅薩谷產區,巴羅薩谷以切拉子聞名全世界,這裡偉大的風土,加上崇高的釀酒理念導致了今天的巴羅薩谷名莊鱗次櫛比,包括奔富(Penfolds)、 百兔(Hare's Chase)、 傑卡斯(Jacobs Creek)、 玫瑰山莊(Rosemount)等,他們的切拉子均一直處於澳洲最出色葡萄酒之列,而且有著各自鮮明的特色,奔富有著整個澳洲最早的葡萄酒釀酒歷史,百兔莊園是巴羅薩谷率先把西班牙特有葡萄品種天帕蘭尼羅引入巴羅薩谷產區內種植並將這個外來品種利用澳洲的特有風土發揮出另一種風格。在這種環境下,託布雷酒莊雖然建自1994年,但只經過數年時間便釀出了不錯的葡萄酒。
莊主大衛包威爾(David Powell)自小在南澳首府啊德雷得出生與成長,大衛在大學修習經濟系,求學期間因叔叔的導引而愛上葡萄酒,自此踏上「不歸路」。之後,為了擴展視野與精進釀技,她開始為期10年的學習之旅,除了遍遊歐洲、澳州以及加州名莊之外,她也長時間在不同的知名酒莊工作,日積月累其釀酒哲學。然而,除了在加州以及澳洲酒廠工作可獲取薪資之外,大衛在法國等歐洲酒莊工作並無薪資可領,為了籌措旅費,機緣巧合下,大衛成了蘇格蘭森林中的伐木工。為紀念為期不短的伐木工人生涯,大衛遂以其工作過的蘇格蘭森林Torbreck替酒莊命名。
1992年,大衛發現了幾塊缺乏照顧、凋零不振、厭厭一息,且未經灌溉的老藤葡萄園,於是主動照顧、重整葡萄園,兩年後終使其恢復生機,葡萄園擁有人為感謝大衛的自發努力,於是贈與幾公頃此園區的老藤葡萄收成,使大衛有機會首次釀出屬於自己的美釀。
之後,大衛也曾以Share-farming的傳統契約,與擁有老藤優秀地塊的園主商量,由大衛代為管理葡萄園。這些園區擁有人,常是繼承家產,但對釀酒沒熱情,也無暇管理的非酒界專業人士。Share-farming的運作是由大衛全權實際管理葡萄園,並在採收後,以當年葡萄市價的40??予葡萄園擁有人當作回饋,算是另種形式的租金。大衛在建立託布雷酒莊的1994年以及之後前幾年,便以此種契約以獲取全澳洲幾塊最老葡萄樹所精產的果實以釀酒。現在的託布雷已擁有約80公頃的葡萄園,但還仍繼續以高價搜購面積約120公頃的最高品質老藤葡萄
紅頂鶴酒莊(Turkey Flat Vineyards)位於澳大利亞的巴羅薩谷(Barraso Valley)產區,由戈特利布·舒爾茨(Gottlieb Schulz)創建於1865年,是該產區歷史悠久的酒莊之一。
紅頂鶴原是葡萄園的名字,由19世紀40年代最早的定居者以當地的紅頂鶴命名的。1847年,一個逃到澳大利亞的難民約翰·弗雷德裡克·奧古斯特·菲德勒(Johann Frederick August Fiedler)在這裡種植了第一批西拉(Shiraz)葡萄樹,紅頂鶴葡萄園就此誕生。1865年,舒爾茨家族購買了該葡萄園,創建了紅頂鶴酒莊。舒爾茨家族原是當地的屠戶,經營著肉鋪生意,後來該家族也開始涉及葡萄酒業,酒莊生意不僅得到了長期的發展,並且還在不斷地壯大。1987年,家族的第四代傳人彼得·舒爾茨(Peter Schulz)接管了酒莊。
目前,紅頂鶴酒莊已經發布的葡萄酒有白葡萄酒、紅葡萄酒、桃紅葡萄酒以及加強酒等。酒莊於1990年發布了第一款西拉乾紅葡萄酒,到如今已有25個年份,酒莊出產的酒款都獲得了酒評家們的高度評價。2012年份的代表西拉乾紅葡萄酒(2012 Shiraz)獲得了詹姆斯·韓禮德(James Halliday )給予的96分高分好評,他對該酒款的評價是——這款葡萄酒顏色深濃,釀酒葡萄主要採摘自1847年的老藤西拉,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葡萄樹之一。該款葡萄酒在法國橡木桶中發酵熟成,散發出黑色水果、甘草和雪松等香氣,層次感複雜,絕對物超所值。
禾富酒莊(Wolf Blass)於1966年成立於澳大利亞巴羅薩谷(Barossa Valley),品牌銷售輻射到50多個國家,包括加拿大、 英國、愛爾蘭、香港和紐西蘭。旗下產品包括著名的白金牌系列、尊貴的黑牌系列和融合地域風格的灰牌系列的西拉(Syrah,當地稱為Shiraz)、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及精緻的雷司令(Riesling)、爽口的霞多麗(Chardonnay)葡萄酒。
1961年,在家鄉德國已經是一個很有名氣的釀酒師禾富(Wolf Blass)先生移民到了世界聞名的南澳洲葡萄酒產區——巴羅薩谷。起初,禾富先生在帝國酒莊(Kaiser Stuhl)擔任起泡酒經理兼酒廠技術顧問。1966年,禾富先生登記了名為比亞拉(Bilyara)的公司,在巴羅薩谷創建了禾富酒莊,他選擇一隻展翅欲飛的老鷹作為酒莊標誌,該標誌代表了德國的民族精神,勇敢無畏。同年,禾富先生在自己的園內種下了3,000株葡萄,從而開始了他的釀酒事業。
在澳大利亞,禾富先生被稱之為葡萄酒業的「金童」,除了是禾富酒莊的創始人和經營者,還頭頂著「世界知名釀酒師」的稱號。都說澳洲酒很好喝,入口溫潤,這與禾富等當地釀酒師創新的葡萄酒釀酒技術不無關聯。在澳洲葡萄酒風生水起的今天,禾富酒莊釀的酒更是以口感出眾屢獲大獎,先後憑藉1974、1975、 1976和1999年的禾富酒莊黑牌混合型葡萄酒4次獲得澳大利亞葡萄酒界最具聲譽的「吉米沃爾森杯 (The Jimmy Watson Trophy)」的殊榮。而最近收穫的一個獎項則是倫敦國際葡萄酒挑戰賽中的「年度國際紅葡萄酒釀造商」。
上世紀90年代末,禾富被澳洲最大的南方酒業(Southcorp)集團歸納到旗下並開始步上商業化道路,釀造的葡萄酒不但緊跟市場趨勢,同時通過一系列推廣活動令品牌廣而告之到全世界每個葡萄酒市場。現在禾富酒莊已憑藉最大的生產規模和能力成為澳洲最大的酒莊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