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西遊記——我的西北自由行(緣起和絲路是怎麼來的篇)

2021-02-07 雅子同學

一、緣  起


2015年31歲生日之前,我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爭取35歲前刷完全國省級博物館,走完祖國省級行政區域首府。


就是這個生日~


因此,從這一年開始,我就開啟了假期在路上的刷館旅行模式。2017年是去過的城市最多的一年,這一年,因為各種原因,四次來到祖國的大西北,充分感受到了西北的粗獷、質樸,感覺有一種真善美的生命力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生生不息。


到了年終總結,發現自己在無意中走過了沙漠綠洲絲綢之路的很多城市,感覺值得記錄一下。特別是去年十一新疆自由行的時候,一直計劃寫個遊記,因為懶和怕麻煩就放下了,如今臺灣遊記寫完後,感覺還是要花些時間來記錄下美好的瞬間。


因此,決定將2017年的4次西北之行走過的5省11城,按照從東向西的沙漠綠洲絲綢之路的順序來記錄。希望看到的朋友能跟我一樣感受到祖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帶來的震撼和感動。


二、穿越千年的絲綢之路


圖片來自網絡


隨著國家大力提倡共建「一帶一路」經濟帶,絲綢之路再次成為了舉世矚目的焦點。在進入大西北之前,我對絲綢之路一直是一知半解,直到刷了大西北絲路沿線的9個博物館,才大致知道了這條促進東西方交流的道路產生的影響。


傳統的絲綢之路,起自中國古代都城長安,經中亞國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而達地中海,以羅馬為終點,全長6440公裡。這條路被認為是連結亞歐大陸的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路,而絲綢則是最具代表性的貨物。數千年來,遊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學術考察者沿著絲綢之路四處活動。隨著時代發展,絲綢之路成為古代中國與西方所有政治經濟文化往來通道的統稱。


甘肅博物館館藏文物,奔波在路上的信使,該圖案如今已經成為中國郵政儲蓄卡上的圖案


根據自己刷館和百度百科資料的理解,絲綢之路最早始於西漢漢武帝時期的張騫出使西域。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


實拍圖,來自寧夏中衛沙坡頭


張騫到西域,最初是出於聯合西域各國抗擊匈奴的軍事目的,卻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和西域地區,以及中亞、西亞甚至歐洲地中海沿岸國家的文化和物質交流,因此史學家司馬遷稱張騫的西域之行為「鑿空」。


近兩千年前,張騫和他的隨從們從未想過,他們走過的這條路,經過後來不斷的擴充、完善,成為了聯通中西的沙漠綠洲絲綢之路,而隨著交流的不斷深入,陸上絲綢之路又分成了西北、西南陸上絲綢之路和蒙古草原地帶溝通亞歐大陸的草原絲綢之路。同時,從秦漢時期開始,逐漸形成了一個以中國南海為中心的海上絲綢之路,成為了世界最古老的航線。


1877年,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並正式運用。


簡單來說,絲綢之路的形式主要是陸上和海上兩種,而陸上絲綢之路又分為沙漠綠洲絲綢之路(西北線)、南方絲綢之路(西南線)和草原絲綢之路(蒙古草原線),其中,最為古老的沙漠綠洲絲綢之路是北方絲路的主幹道,又分為東、中、西3段。


奔騰的駿馬,仿佛在引領著一個偉大的時代呼嘯而過


2017年,我先後四次來到廣袤的大西北,先後到達了陝西鹹陽、寶雞,寧夏銀川、固原,甘肅天水、蘭州,青海西寧,新疆烏魯木齊、庫車、和田、喀什,沙漠絲綢之路東中西這三條線的沿線城市我都去了,因此更多地了解了當地的風土民情。


寧夏中衛沙坡頭騎駱駝,感受絲路上的駱鈴聲聲


那麼,故事的講述就從偉大的絲路起點長安周邊開始吧。


to be continued~明天更新《絲路西遊記——我的西北自由行(陝西篇:這裡是不平凡的世界[秦都鹹陽])》



部分內容摘自百度百科「絲綢之路」詞條


相關焦點

  • 西北五省區和兵團共推「絲路中國·西北風」
    為了展現2020年西北旅遊新風貌,引導全國遊客和華僑認識西北、暢遊西北,在西北各省區和兵團文化旅遊部門支持下,西北旅遊協作區秘書處聯動國內外近30家華文媒體機構共同發起的「絲路中國·西北風」公益聯合推廣行動將於9月1日啟動,神奇大西北的山水美景、旅遊線路、文化故事等將通過網絡、廣播、電視、期刊、新媒體等廣泛傳播向國內外。
  • 西北大學教授王建新的絲路考古夢
    「踏遍天山人未老,掀起月氏蓋頭來!」——西北大學教授王建新的絲路考古夢新華社西安5月4日電(記者李勇 馮國 許祖華)「考古連著過去,也為現在和未來服務。我一直夢想著把絲路考古搞起來。」像張騫當年出使西域尋找大月氏一樣,今年64歲的王建新也是從尋找大月氏開始跨國絲路考古的。這位西北大學教授近二十年來數百次往返於絲路古道,把學術目標與「一帶一路」倡議相結合,帶領團隊踏遍天山的東西南北,初步「掀起月氏的蓋頭來」。「不再吃學術剩飯,發出中國好聲音!」
  • 西北五省區共推「絲路中國·西北風」
    為了展現2020年西北旅遊新風貌,引導全國遊客和華僑認識西北、暢遊西北,在西北各省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化旅遊部門支持下,西北旅遊協作區秘書處聯合國內外近30家華文媒體機構共同發起的「絲路中國·西北風」公益聯合推廣行動於9月1日啟動,神奇大西北的山水美景、旅遊線路、文化故事等將通過媒體進行廣泛傳播。
  • 讓西北漢簡成為絲路沿線國家的共同記憶
    在甘肅簡牘博物館副研究員馬智全眼中,國家新近批覆的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可以讓西北漢簡再次書寫中國和絲路沿線國家合作交流的新篇章。  「西北漢簡是漢代絲綢之路開拓暢通的歷史見證。」馬智全說,自從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霍去病開河西以來,漢簡文獻具體記載了發生在絲路古道上的種種歷史往事,對於認識漢代西北地區開發、西部邊疆經營和中西文明交流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甘肅是簡牘大省,數以萬計的西北漢簡資料,涉及到漢代絲綢之路開創時期政治法律、經濟文化、軍事外交、郵驛交通、民族民俗、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
  • 6歲臺灣女孩的絲路「騎記」
    一部圖文並茂紀錄臺灣女孩陳萱6歲時在爸媽陪伴下、利用暑假騎車穿行於中國西北絲綢之路的故事——英文版《絲路騎行遊記》,日前由大陸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發行。在先後於臺北和北京舉辦的新書發表會上,陳萱和家人暢談當年騎行過程中的甜酸苦辣以及後來她跨越亞非北美多國的經歷。
  • 【校園文化】2017「絲路國際大學生藝術節」在西北工業大學長安...
    西工大新聞網9月11電 9月10日晚,2017「絲路國際大學生藝術節」在西北工業大學長安校區開幕。本屆藝術節主題為「包容互鑑青春飛揚」,來自絲路沿線各國的高校學子們將共聚絲路起點——古城西安,用藝術搭建起互學互鑑、友好交流的橋梁。
  • 驚豔開席|西北首家「絲路如意」主題餐廳亮相蘭州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6月28日,以甘肅文物元素為主打特色、由甘肅省博物館和肯德基攜手打造的西北地區首家「絲路如意」主題餐廳正式亮相蘭州張掖路。▲甘肅省博物館館長賈建威和肯德基西北市場總經理趙榮為「絲路如意」主題餐廳揭牌館+餐飲西北首家絲路文化主題餐廳亮相甘肅甘肅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蘭州是進入絲路咽喉要道河西走廊的門戶。在中國地理版圖上,甘肅如一柄「玉如意」側臥在祖國的西北大地。
  • 【絲路國際電影節】絲路連世界 光影耀古都
    原標題:第七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在西安落幕 絲路連世界 光影耀古都千年絲路文明共生,光影薈萃民心相通。電影,正以其親切而富於藝術性的表達,為絲綢之路增添有深度、有溫度的生動註腳。日前,以「絲路連接世界 電影和合文明」為主題的第七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在陝西西安落幕。
  • 臺灣藝人探西北絲路文化 覓「創作靈感」
    而蘭州街頭巷尾和酒店內外隨處可見的敦煌元素,則讓她自稱創作靈感「爆棚」。  暢遊百裡黃河風情線、尋覓濃鬱絲路印記、品嘗敦煌盛宴等絲路美味……連日來,臺灣藝人樓曼莉、卓楚妍、張富美、司馬三三、周丹薇、林思嫻、谷音、鄧美芳等十餘人造訪甘肅,馬不停蹄地參加了一系列美術展和文藝演出,但令他們遺憾的是,未能擠出時間去「朝聖敦煌」。
  • 6歲臺灣女孩的絲路「騎記」
    一部圖文並茂紀錄臺灣女孩陳萱6歲時在爸媽陪伴下、利用暑假騎車穿行於中國西北絲綢之路的故事——英文版《絲路騎行遊記》,日前由大陸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發行。在先後於臺北和北京舉辦的新書發表會上,陳萱和家人暢談當年騎行過程中的甜酸苦辣以及後來她跨越亞非北美多國的經歷。
  • ...陳文健會見中建絲路(中建西北區域總部)黨委書記、董事長王瑾
    ​【聚焦】陳文健會見中建絲路(中建西北區域總部)黨委書記、董事長王瑾 2020-05-17 03: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絲路風情遊,我在鎮原等你
    鎮原縣又以隴東「文化大縣」聞名,2010年被中書協命名為「中國書法之鄉」,太陽池、翟池、白馬池三座天然湫池碧波蕩漾,堪稱「高原明珠」;鎮原曾為陝甘寧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長徵途中夜宿三岔鎮,北石窟驛景區,再現了絲路古驛的歷史滄桑和繁華景象,是甘肅最具特色的絲路景區之一
  • 絲路情+融合味+國際感 「絲路春晚」錄製
    1月13日-14日晚,這臺晚會在陝西廣電大劇院正式錄製,萃取陝、甘、寧、青、閩、桂、新各家衛視所長的絲路春晚不僅主打「融合牌」與「絲路牌」,更將「懷舊」、「潮流」與「國際範兒」來了個完美嫁接——既有費玉清、杭天琪、郭達這些「資深男神女神」,更有蔡依林、苗阜、苗圃等「80後」追捧的實力明星,李煒、汪小敏、汪蘇瀧等人氣歌手,則為晚會增添了許多青春氣息。
  • 預告《絲路大講堂》——郎樹德:我和大地灣考古
    甘肅衛視《絲路大講堂》10月30日 21:30與您相約在四十多年的考古研究中他從深厚的黃土地裡觸摸埋藏千年的文化脈動一次次感知並驚喜於先民們留下的創造大地灣遺址八千年前歷史的更迭和延續主要研究方向為史前文化和彩陶文化。1981年他主持發掘、保護、研究秦安大地灣遺址,此項發現被學術界評為我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五十多年如一日的考古研究工作,奠定了他對彩陶研究與鑑定工作的深厚根基,他對西北地區古文化、彩陶都有全面深入的研究。先後在《文物》、《考古》、《考古與文物》等雜誌發表各類論文20餘篇。
  • 《絲路青年讀絲路》朗誦大會在北京圓滿成功
    絲路會展服務有限公司、碧桂園控股有限公司、德豐利達資產管理公司、香港華倫集團承辦和協辦。伴著充滿家國情懷的樂曲,襯著時空流動變幻的背景,一首首描繪絲綢之路、詠唱絲路精神、激勵絲路青年、謳歌偉大新時代的詩篇響徹大廳。  「絲路傳奇」表達對前輩開創古絲綢之路的深情回望,大漠孤煙與驚濤駭浪交織,樓蘭紅柳與華廈文明互映。臧金生的一首《黑戈壁》,馬蹄聲碎,河西鮮紅,充滿凌冽的西北風情。吳京安朗誦《中國高鐵》雄渾激昂,豪情萬丈。
  • 第二屆敦煌與絲路文明專題論壇在莫高窟舉辦
    新甘肅客戶端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施秀萍)近日,「第二屆敦煌與絲路文明專題論壇暨敦煌學視閾下的東北西北對話」在莫高窟召開,來自北京大學、蘭州大學、臺灣法鼓文理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敦煌研究院等70多個單位的146位專家學者及研究生,齊聚敦煌,圍繞「敦煌學視閾下的東北西北對話」展開了深入細緻的探討和交流,論壇共收到參會論文102篇。
  • 環遊西北,尋夢絲路大漠風光,打卡夏季最美地方之一
    酷暑難耐,在江南熱成一鍋粥時,在祖國的西北,卻迎來了最好的出遊時機。西北大環線,許多人旅行清單上必到的撒野地。它的遼闊、靜謐、狂野、大氣,寫在燈火通明的夜市裡、在甜到心 田的水果裡、在歷史長廊中埋下的印記中、在絲路異域的傳說裡。七月、八月,是西北最好的時節,時機已成熟,去西北吧,環湖看沙,圓了這個大漠的旅行夢。
  • 預告《絲路大講堂》——郎樹德:我和大地灣考古
    甘肅衛視《絲路大講堂》10月30日 21:30與您相約在四十多年的考古研究中他從深厚的黃土地裡觸摸埋藏千年的文化脈動一次次感知並驚喜於先民們留下的創造大地灣遺址八千年前歷史的更迭和延續主要研究方向為史前文化和彩陶文化。1981年他主持發掘、保護、研究秦安大地灣遺址,此項發現被學術界評為我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五十多年如一日的考古研究工作,奠定了他對彩陶研究與鑑定工作的深厚根基,他對西北地區古文化、彩陶都有全面深入的研究。先後在《文物》、《考古》、《考古與文物》等雜誌發表各類論文20餘篇。
  • 海上絲路和陸上絲路的對接點在哪兒?
    度之間飄蕩,從中國啟程,出河西走廊,經塔裡木盆地、費爾幹納盆地、伊朗高原、美索不達米亞前往羅馬,直線距離12000公裡的陸上絲路,它是陸上絲路主幹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這個項目只是其中的一段,我這本書所講述的也是這條絲路。
  • 海上絲路和陸上絲路的對接點在哪兒?
    、西亞和歐洲的陸上絲路,有的路段被稱為茶馬古道;第三條是綠洲絲路,就是在北緯33度到41度之間飄蕩,從中國啟程,出河西走廊,經塔裡木盆地、費爾幹納盆地、伊朗高原、美索不達米亞前往羅馬,直線距離12000公裡的陸上絲路,它是陸上絲路主幹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這個項目只是其中的一段,我這本書所講述的也是這條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