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緣 起
2015年31歲生日之前,我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爭取35歲前刷完全國省級博物館,走完祖國省級行政區域首府。
就是這個生日~
因此,從這一年開始,我就開啟了假期在路上的刷館旅行模式。2017年是去過的城市最多的一年,這一年,因為各種原因,四次來到祖國的大西北,充分感受到了西北的粗獷、質樸,感覺有一種真善美的生命力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生生不息。
到了年終總結,發現自己在無意中走過了沙漠綠洲絲綢之路的很多城市,感覺值得記錄一下。特別是去年十一新疆自由行的時候,一直計劃寫個遊記,因為懶和怕麻煩就放下了,如今臺灣遊記寫完後,感覺還是要花些時間來記錄下美好的瞬間。
因此,決定將2017年的4次西北之行走過的5省11城,按照從東向西的沙漠綠洲絲綢之路的順序來記錄。希望看到的朋友能跟我一樣感受到祖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帶來的震撼和感動。
二、穿越千年的絲綢之路
圖片來自網絡
隨著國家大力提倡共建「一帶一路」經濟帶,絲綢之路再次成為了舉世矚目的焦點。在進入大西北之前,我對絲綢之路一直是一知半解,直到刷了大西北絲路沿線的9個博物館,才大致知道了這條促進東西方交流的道路產生的影響。
傳統的絲綢之路,起自中國古代都城長安,經中亞國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而達地中海,以羅馬為終點,全長6440公裡。這條路被認為是連結亞歐大陸的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路,而絲綢則是最具代表性的貨物。數千年來,遊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學術考察者沿著絲綢之路四處活動。隨著時代發展,絲綢之路成為古代中國與西方所有政治經濟文化往來通道的統稱。
甘肅博物館館藏文物,奔波在路上的信使,該圖案如今已經成為中國郵政儲蓄卡上的圖案
根據自己刷館和百度百科資料的理解,絲綢之路最早始於西漢漢武帝時期的張騫出使西域。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
實拍圖,來自寧夏中衛沙坡頭
張騫到西域,最初是出於聯合西域各國抗擊匈奴的軍事目的,卻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和西域地區,以及中亞、西亞甚至歐洲地中海沿岸國家的文化和物質交流,因此史學家司馬遷稱張騫的西域之行為「鑿空」。
近兩千年前,張騫和他的隨從們從未想過,他們走過的這條路,經過後來不斷的擴充、完善,成為了聯通中西的沙漠綠洲絲綢之路,而隨著交流的不斷深入,陸上絲綢之路又分成了西北、西南陸上絲綢之路和蒙古草原地帶溝通亞歐大陸的草原絲綢之路。同時,從秦漢時期開始,逐漸形成了一個以中國南海為中心的海上絲綢之路,成為了世界最古老的航線。
1877年,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並正式運用。
簡單來說,絲綢之路的形式主要是陸上和海上兩種,而陸上絲綢之路又分為沙漠綠洲絲綢之路(西北線)、南方絲綢之路(西南線)和草原絲綢之路(蒙古草原線),其中,最為古老的沙漠綠洲絲綢之路是北方絲路的主幹道,又分為東、中、西3段。
奔騰的駿馬,仿佛在引領著一個偉大的時代呼嘯而過
2017年,我先後四次來到廣袤的大西北,先後到達了陝西鹹陽、寶雞,寧夏銀川、固原,甘肅天水、蘭州,青海西寧,新疆烏魯木齊、庫車、和田、喀什,沙漠絲綢之路東中西這三條線的沿線城市我都去了,因此更多地了解了當地的風土民情。
寧夏中衛沙坡頭騎駱駝,感受絲路上的駱鈴聲聲
那麼,故事的講述就從偉大的絲路起點長安周邊開始吧。
to be continued~明天更新《絲路西遊記——我的西北自由行(陝西篇:這裡是不平凡的世界[秦都鹹陽])》
部分內容摘自百度百科「絲綢之路」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