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自由女神像
•【英文】the Statue of Liberty
•【設計者】弗雷德裡克·奧古斯特· 巴託爾迪
•【時間】1874~1884年
•【材質】鋼、銅\合金
•【規格】高46米(加基座為93米),重225噸
•【所在地】美國
•【象徵】舉世聞名的自由女神像,高高地聳立在紐約港口的自由島上,象徵著美國人民爭取自由的崇高理想,也象徵著美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地位】1984年世界遺產名錄;1942年,美國政府做出決定,將自由女神像列為美國國家級文物
• 正式名稱是「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
• 是法國在1876年贈送給美國的禮物,以紀念美國擺脫英國的統治,取得獨立戰爭勝利100周年。
• 由法國著名雕塑家巴託爾迪歷時10年艱辛完成了
• 雕像的雕塑工作,女神的外貌設計來源於雕塑家的母親,而女神高舉火炬的右手則是以雕塑家妻子的手臂為藍本。
• 自由女神穿著古希臘風格的服裝,頭戴光芒四射的冠冕,七道尖芒象徵世界七大洲。女神右手高舉象徵自由地長達12米的火炬,火炬的邊沿上可以站12個人。左手捧著刻有1776年7月4日的《獨立宣言》。腳下是打碎的手銬、腳鐐和鎖鏈,象徵著掙脫暴政的約束和自由。神態端莊安祥,親切自然。
•
雕像內部安裝有樓梯,可供遊人上下。近年來已安裝電梯,人們乘電梯可進入雕像頭部。雕像頭部裡面可同時容納30名遊人,上面開有窗戶,遊人可從這從裡一覽周圍的美麗景色
照片中的人物是自由女神像的兩位重要設計者:法國雕塑家弗雷德裡克·奧古斯特· 巴託爾迪和法國工程師亞歷山大·居斯塔夫·艾菲爾,後者還是巴黎艾菲爾鐵塔的設計者,他負責自由女神像的內部結構,整結構外面包著一層銅片
安裝往事
•
1884年7月4日,用來組成150英尺高的塑像的銅板,在巴黎正式轉交給美國駐巴黎大使。
• 但是,不知是疏忽還是無能,美國政府竟不知把女神像置於何處。
一家公共福利基金會籌集了15萬美元,想在曼哈頓對岸的貝德洛島上建立起塑像的基座。但這些錢還不夠。
• 普利茲在《世界報》頭版社論裡指出,女神像的無處安身「對紐約市,對我們的共和國來說,是一種難以洗刷的恥辱!現在只有一個辦法能夠拯救女神,那就是我們必然儘快籌款。」我們不要期待百萬富翁出這筆錢,自由女神不是法國百萬富翁送給美國百萬富翁的禮物,而是全體法國人民送給全體美國人民的禮物。」
• 普利茲自己帶頭捐了250美元,並委派他的得力下屬雷維斯負責籌款。這期間有12萬人參加了募捐,從5分錢到250美元數目不等,表達了每個人對女神這一偉大形象的敬慕。雷維斯曾有這樣的描述:「一個報紙竟然帶動了一個民族的熱情,這真是奇蹟…… 其它報紙對募捐無動於衷,表現出異常的冷漠。而《世界報》為了迎接自由女神的到來卻幹得熱火朝天。
• 1885年6月,法國運輸船「葉塞萊」號運載著210箱塑像主件抵達美國,受到美國船隊和《世界報》租用的「埃蒙斯」號的歡迎。到8月,《世界報》已為自由女神像籌集資金10.109萬美元。資金的保證使塑像的安裝得以順利進行。75名工人參加安裝,成型的銅片用鉚釘固定在鐵骨架上。組裝工作用了半年時間,僅鉚釘就用了30萬個。
巨像高達160英尺,立在差不多同樣高的基座上,如此高大沉重的女神,不僅要立得穩,而且還要經得起強勁的海風,為解決這一問題,建造巴黎鐵塔的艾菲爾設計了一座有4支腳支立的鐵塔型內撐結構,塔腿嵌入臺基8米深處,使神像得以牢牢矗立海邊。
• 普利茲與《世界報》的功勞,沒有被人忘記。《世界報》曾這樣評論用紋理細密的大理石鑄造的神像底座:「需要捐款的時候,紐約那些吝嗇的百萬富翁們卻對自由女神漫不經心,緊緊扣上自己的口袋。如果這底座的大理石有他們的心腸一半堅硬,即堪稱頭等大理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