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稱譽《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2020-12-24 李老師說文化

魯迅先生稱譽《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在「二十四史」中排在首位,其史學價值自然不言而喻。

然而,《史記》的成功不僅僅是在史學領域,在文學領域,它同樣是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

除了一些耳熟能詳的經典故事和四字成語以外之外,《史記》中還有不少言簡意賅、富有哲理的名言,對後世的今天仍然有很大的警示意義,為迷茫中的你我指明記得道路和方向。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注釋:一千隻羊的皮也不如狐狸腋下那一小塊皮珍貴。

對許多事物而言,質量比數量更重要,我們應該求精而不是貪多。這句話常用來形容人才,一群平庸的人加在一起也不如一個能幹的人貢獻大。

一狐之腋是形容十分貴重的東西, 狐狸腋下的皮毛是最珍貴的。保暖作用十分好,集腋成裘,也是說的這個意思。出自《史記·趙世家》:「吾聞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這個成語講的是春秋末期,晉國卿士趙國奠基人趙簡子十分喜歡周舍直言不諱。周舍曾經立於趙簡子門下三天三夜,說自己願意效犬馬之勞。

周舍死後,趙簡子每天只能聽到一遍頌揚與讚美之詞,他非常失望,認為眾多平庸之人不如周舍,就像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一樣。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譯文:會做的人未必會說,會說的人未必會做。

真正能幹的人往往注重行動,誇誇其談者大多沒有真實本領。

戰國著名軍事家孫臏對其同窗龐涓的為人最清楚,但未能早有防範,結果遭到龐涓的陷害而受臏刑;戰國著名軍事家吳起認為山川形勝不足恃,關鍵「在德不在險」,可是他在楚國推行苛刻的改革,寡德少恩,失敗後被殺。所以司馬遷感嘆地說:「語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孫子籌策龐涓明矣,然不能早救患於被刑;吳起說武侯以形勢不如德,然行之於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軀。悲夫!」這兩句說明人的言與行常常有不相一致的地方。

人勤春來早,功到秋華實,任何成就從無到有,無一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一份勤勉一份豐盈,少說話,多做事,真正努力的人往往都低調前行。

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舊聞。

常人:普通的人。溺:沉迷。這幾句大意是普通的人安於舊有的習俗,學者則沉溺於舊聞之中。中國是一個重視農業的國家,發展農業則必須重視土地;開墾多年的土地要比生地好用得多,故中國人有重土輕遷,故土難捨的心理積澱。

這種意識的發展,則是「安於故俗」、「溺於舊聞」,懷舊的思想,因襲舊俗的意識,如一條巨蟒緊緊地纏住了一代又代的人們。若想開拓創新,必須徹底拋棄這種守舊意識。

大到國家,小到個人,唯有跳出了自己的舒適圈,才能得到真正的個人發展,才能有所進步,不然就只能在原地打轉,尋不到出路。落後就要挨打,唯有奮力向前。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譯文:東隅,東邊的角落;桑榆,代指西邊的樹林。即使在這一方面失敗了,還會在另一方面取得成功。

不必為一時一事的失敗而氣餒,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只要我們不懈努力,最終定會有迎來成功。一個人一生之中總要經歷一些起起落落,即使失敗了也不要灰心喪氣,再去做就是了,有句歌怎麼唱的來著:心若在,夢就在,大不了就從頭再來~

沒事的,不管是事業上還是愛情上,即使失去了月亮也會有群星閃耀,一個人對你的虧欠,總會有另一個人來償還。要相信,愛的人正在路上,他正風雨兼程途徑日暮不賞,穿越人海,只為來到你身旁。

讀歷史,《史記》是首先被推薦的。

它是中國正史第一部,二十四史之首,與《資治通鑑》並稱為「史學雙璧」。魯迅給它最高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無論何種書單,名人推薦,都必有《史記》。讀它像讀小說一樣有趣輕鬆,既能了解歷史,知曉人性人心,又得做人處世智慧。

司馬遷的傑作《史記》,堪稱史學之經典、史家之絕唱,自漢以來,治史者無不奉為圭臬。即使我們一輩子只是一個普通的、默默無聞的人,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學習古人的理念,應用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如果你也想要了解古人的治國理家的經驗之談,你也想在迷茫之際找到方向,不妨讀一讀《史記》。

喜歡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進行購買~現在下單還能領取優惠券,38元即將四本書都帶回家!

相關焦點

  • 史記「絕」在哪,「騷」在哪,魯迅稱它: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魯迅先生是歷史上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一位集詩詞、小說、散文於一身的大文豪,魯迅先生的筆鋒犀利,尤為擅長批判,同時代的文壇中,沒挨先生罵過的人微乎其微,大聖先賢也概莫能外。魯迅先生因此得名「鬥士」的稱號。
  • 友鄰私塾之「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我國近現代偉大的文豪魯迅先生不惜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來形容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的鴻篇巨著《史記》,可見這部史詩級的著作的分量!《史記》是西漢武帝時期的太史令司馬遷延續其父親司馬談的遺志,經受了宮刑的恥辱,依然絲毫不改乃父之志編輯完成,這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紀傳體通史雖然在司馬遷有生之年未曾被世人關注,但是在他死後的2000多年中,卻成了世界性的紀傳體通史名著,開通史之先河,被譯成多國文字通行世界多國。
  • 大文豪魯迅先生曾評價《史記》是什麼?
    也就是說,把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鑑》,這種作用就被形容為了「帝王的鏡子」。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說的是《紅樓夢》這是《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寫的:浮生著甚苦奔忙,盛席華筵終散場。
  • 司馬遷的史記歷程
    談到史記,就不能不說到它的作者,司馬遷。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左馮翊夏陽人,也即今天的陝西韓城縣,出生於公元前145年。其父親也漢朝太史令司馬談,司馬談去世後,司馬遷繼任太史令。司馬遷自幼生活在民間,二十歲起遊覽名山大川,考察文物古蹟,廣為搜集資料,為他日後撰寫《史記》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 司馬遷是如何在受了宮刑的情況下寫出「二十四史」之首《史記》
    》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但是他又想:從前周文王被關在羑裡,寫了一部《周易》;孔子周遊列國的路上被困在陳蔡,後來編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寫了《離騷》;左丘明眼睛瞎了,寫了《國語》;孫臏被剜掉膝蓋骨,寫了《兵法》。還有《詩經》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憂憤的情況下寫的。這些著名的著作,都是作者心裡有鬱悶,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時候,才寫出來的。我為什麼不利用這個時候把這部史書寫好呢?
  • 司馬光資治通鑑,與司馬遷史記同為通史,為何卻不在二十四史之列
    左傳接下來是大咖出場了,西漢武帝時期的史官司馬遷在遭受腐刑(就是後世常說的宮刑)後用他的如椽巨筆寫就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史書——《史記》。注意!這是一部通史,就是從儘可能獲得的史料的最早時間寫到自己生活的時代,史記就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一直寫到漢武帝時期共3000多年的歷史,這得多麼了不起!再次注意!
  •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是在什麼情況下寫出來的
    那麼司馬遷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史記》呢,眾所周知當時司馬遷身受宮刑,忍辱下寫的《史記》,但是根據歷史研究司馬遷在受宮刑之前就已經開始《史記》的創作了。因此說司馬遷不是在受宮刑之後才勵志寫下《史記》的,而是由於《史記》才剛剛開始創作,自己不想留下遺憾才選擇身受宮刑,而不是赴死。司馬遷由於李陵兵敗降奴事件,受到牽連被判誣上,就是誣陷皇上。
  • 《史記》是歷史巨著也是一部治國寶典
    這一特殊的歷史價值與地位,使《史記》成為中國人心中很重要的一部典籍。司馬遷的思想、精神、人格魅力對中國社會各階層人士、對中華民族產生了很長遠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國學大師梁啓超先生說:《史記》應進入高校課堂。20世紀80年代,我國一些高校開設了《史記》專修課。國學大師陳垣先生也說,高等院校文史兩系不讀《史記》的學生是不合格的大學生。 《史記》如此重要,如何評價它呢?
  • 你知道班固寫《漢書》的時候,黏貼了多少《史記》
    我們知道漢代有兩個比較有名的歷史巨著,一本班固寫的《漢書》和一本司馬遷寫的《史記》。史記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而漢書則是第一部斷代史巨著,兩本都值得一看。1、《漢書·陳涉列傳》抄錄《史記·陳涉世家》出錯班固一不小心把最後一句「至今血食」也照寫了。而司馬遷大大寫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劉邦在建漢後,一直對已逝去陳涉進行祭祀,以紀念他的首義之功。而這個祭祀也一直延續到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所以司馬遷在《史記》裡就寫上了「至今血食」四個字。
  • 《史記》為何會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而不是《資治通鑑》!
    《史記》或許很多人都聽過它的名字,不過我相信一定不是因為大家都看過這部書,而是因為魯迅先生的那句「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不過拋開魯迅先生對它的誇獎,它也是一本很有價值的一本書。《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開創了我國傳記文學的先河。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
  • 專家談《史記》:是歷史巨著也是一部治國寶典
    20世紀30年代,國學大師梁啓超先生說:《史記》應進入高校課堂。20世紀80年代,我國一些高校開設了《史記》專修課。國學大師陳垣先生也說,高等院校文史兩系不讀《史記》的學生是不合格的大學生。  《史記》如此重要,如何評價它呢?最有名的是魯迅先生的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我以為,或者還可以補充兩句話:治國之寶典,國學之根柢。
  • 《史記》中的性格細節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可以代表魯迅對《史記》的總體評價,也是最高評價。這兩句話,一指其史學地位,一言其文學價值,自是非常允當。然而,兩句話的關係究竟怎樣?歷來人們談論得卻不是很多,而在我看來,這倒恰恰是理解問題的關鍵所在:《史記》之所以成為「史家之絕唱」,就因為它是「無韻之《離騷》」,即因為它的文學性,也即因為它對人的關注、對人性的透視。眾所周知,史學以「事」為研究對象,文學以「人」為描繪中心,似乎是各有側重。然而,看看歷史,所有的「事」又都是「人」做的,無一例外。
  • 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公共基礎知識:文學常識之重要史書
    ,山東事業單位考試網特整理了事業編招聘備考資料,下面為大家分享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公共基礎知識:文學常識之重要史書。一、紀傳體紀傳體是以人物為中心記錄歷史事件的一種體裁。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史記》為西漢司馬遷所著的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錄了黃帝至漢武帝時期共3000多年的歷史。《史記》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分別記錄了:帝王政績、諸侯興亡、重要人物事跡、大事年表、典章制度。
  • 楊惲讓《史記》重見天日
    作者:鮑青  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一生的得意之作。但在司馬遷生前,因為直諫遭受腐刑,又遇到險惡政治環境,他對這部著作能否流傳於世非常擔心。未雨綢繆之下,司馬遷讓尚在身邊的女兒司馬英將《史記》手稿另抄一份。
  • 《史記》到底是一部怎樣的史書?
    而代表漢代歷史散文最高成就當之無愧的是司馬遷寫作的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司馬遷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人。其父司馬談,漢武帝時曾任太史令,是西漢前期著名的學者,撰有《論六家要旨》。
  • 他編撰了三千年的歷史,著作無韻之離騷;而他的後裔為何要改姓?
    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完成的《史記》,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記傳體通史,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對後世影響巨大。在素有「文史之鄉」美譽的陝西省韓城縣徐村,居住著許多姓同或馮的。
  • 司馬遷的著作《史記》,竟給後世史學帶來如此惡劣影響
    太史公司馬遷是我國偉大的史學家,他的《史記》也是千古不朽的偉大著作。可同時,由於他的主觀意向和寫作手法,給後世史學也是帶來了一些不良影響的。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史學雙壁
    寧夏華圖同步寧夏人事考試中心為大家準備了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史學雙壁,大家可點擊下方公告預約連結預約2021年寧夏事業單位公告並收藏本頁面(ctrl+d),以便隨時關注最新公考信息
  • 【韓城故事】秦漢流光——司馬遷著《史記》
    字子長,他似乎就是為《史記》而生。其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他「少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漢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於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徵巴、蜀以南,南略邛、筰、昆明,還報命。」紮實的家學,豐富的經歷,為他繼承父命,寫作《史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史記中那些令我們一見鍾情的句子
    相信大家都聽過魯迅先生對《史記》的高度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傳說中的皇帝至漢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它既是一部歷史,也是一部行文非常優美的散文,有著非常高的文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