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稱譽《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在「二十四史」中排在首位,其史學價值自然不言而喻。
然而,《史記》的成功不僅僅是在史學領域,在文學領域,它同樣是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
除了一些耳熟能詳的經典故事和四字成語以外之外,《史記》中還有不少言簡意賅、富有哲理的名言,對後世的今天仍然有很大的警示意義,為迷茫中的你我指明記得道路和方向。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注釋:一千隻羊的皮也不如狐狸腋下那一小塊皮珍貴。
對許多事物而言,質量比數量更重要,我們應該求精而不是貪多。這句話常用來形容人才,一群平庸的人加在一起也不如一個能幹的人貢獻大。
一狐之腋是形容十分貴重的東西, 狐狸腋下的皮毛是最珍貴的。保暖作用十分好,集腋成裘,也是說的這個意思。出自《史記·趙世家》:「吾聞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這個成語講的是春秋末期,晉國卿士趙國奠基人趙簡子十分喜歡周舍直言不諱。周舍曾經立於趙簡子門下三天三夜,說自己願意效犬馬之勞。
周舍死後,趙簡子每天只能聽到一遍頌揚與讚美之詞,他非常失望,認為眾多平庸之人不如周舍,就像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一樣。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譯文:會做的人未必會說,會說的人未必會做。
真正能幹的人往往注重行動,誇誇其談者大多沒有真實本領。
戰國著名軍事家孫臏對其同窗龐涓的為人最清楚,但未能早有防範,結果遭到龐涓的陷害而受臏刑;戰國著名軍事家吳起認為山川形勝不足恃,關鍵「在德不在險」,可是他在楚國推行苛刻的改革,寡德少恩,失敗後被殺。所以司馬遷感嘆地說:「語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孫子籌策龐涓明矣,然不能早救患於被刑;吳起說武侯以形勢不如德,然行之於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軀。悲夫!」這兩句說明人的言與行常常有不相一致的地方。
人勤春來早,功到秋華實,任何成就從無到有,無一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一份勤勉一份豐盈,少說話,多做事,真正努力的人往往都低調前行。
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舊聞。
常人:普通的人。溺:沉迷。這幾句大意是普通的人安於舊有的習俗,學者則沉溺於舊聞之中。中國是一個重視農業的國家,發展農業則必須重視土地;開墾多年的土地要比生地好用得多,故中國人有重土輕遷,故土難捨的心理積澱。
這種意識的發展,則是「安於故俗」、「溺於舊聞」,懷舊的思想,因襲舊俗的意識,如一條巨蟒緊緊地纏住了一代又代的人們。若想開拓創新,必須徹底拋棄這種守舊意識。
大到國家,小到個人,唯有跳出了自己的舒適圈,才能得到真正的個人發展,才能有所進步,不然就只能在原地打轉,尋不到出路。落後就要挨打,唯有奮力向前。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譯文:東隅,東邊的角落;桑榆,代指西邊的樹林。即使在這一方面失敗了,還會在另一方面取得成功。
不必為一時一事的失敗而氣餒,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只要我們不懈努力,最終定會有迎來成功。一個人一生之中總要經歷一些起起落落,即使失敗了也不要灰心喪氣,再去做就是了,有句歌怎麼唱的來著:心若在,夢就在,大不了就從頭再來~
沒事的,不管是事業上還是愛情上,即使失去了月亮也會有群星閃耀,一個人對你的虧欠,總會有另一個人來償還。要相信,愛的人正在路上,他正風雨兼程途徑日暮不賞,穿越人海,只為來到你身旁。
讀歷史,《史記》是首先被推薦的。
它是中國正史第一部,二十四史之首,與《資治通鑑》並稱為「史學雙璧」。魯迅給它最高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無論何種書單,名人推薦,都必有《史記》。讀它像讀小說一樣有趣輕鬆,既能了解歷史,知曉人性人心,又得做人處世智慧。
司馬遷的傑作《史記》,堪稱史學之經典、史家之絕唱,自漢以來,治史者無不奉為圭臬。即使我們一輩子只是一個普通的、默默無聞的人,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學習古人的理念,應用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如果你也想要了解古人的治國理家的經驗之談,你也想在迷茫之際找到方向,不妨讀一讀《史記》。
喜歡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進行購買~現在下單還能領取優惠券,38元即將四本書都帶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