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蔣思峰
兩漢文化傳古韻,漢高故裡賦新歌
趙莊鎮金劉寨村位於豐縣趙莊鎮東南部
豐單公路從村前穿過
村落歷史厚重,人文深邃
一起跟隨蔣老師的鏡頭
遊覽一下這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地方吧。
立秋過後的一個細雨迷濛的下午,我走進了趙莊鎮金劉寨村,在村頭就看到了「水美鄉村」的地名牌。
金劉古寨,一個讓人引起鄉愁,喚醒記憶的地方。
路西的村子南頭是一排粉牆黛瓦的新農村住宅小院,門口是一條寬闊的水泥路。
路東是前幾年建成的金劉寨新農村小區,一條向東延伸的水泥路直達小區南門。
我繼續向北走去,和金劉古寨大門相對的是金劉寨新農村小區的西門,看樣子小區內還有一些掃尾工程。
這是金劉古寨的大門,是不是有點古色古香的的感覺?雖說下著迷濛的細雨,但氣溫依然很高,門口坐著幾個休憩的工人,看到我在拍攝,他們說村子的建設有他們辛勤的汗水,當我舉起相機要為他們留下一張紀念照時,他們又婉拒了。
站在古寨大門口,向西望去,悠長的街道延伸著似乎看不到頭。天空中飄灑著細碎的雨點,隱約能聽到不知從誰家飄出的《今天是個好日子》悠揚的樂曲,古街上不時有三三兩兩的村民在散步。
這個牆畫是金劉古寨的地圖,漢文化的發源地就在這裡。
「大漢第一源,天下金劉寨」,金劉寨村是漢高祖劉邦的祖居之地,其曾祖父劉清之墓至今猶在。古寨歷史悠久,民風古樸,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有故事,這裡是盛產故事的地方。古寨至今還保留著傳統的風俗:大雜院、蒸年饃、接財神、捏面燈、炒料豆、祭祖、吹嗩吶、哭嫁……這延續千年又傳承不息的習俗,烙印了世代村民的生命足跡,也是祖祖輩輩精神皈依的一片家園。
路南的一棵棗樹上結滿了一嘟嚕一嘟嚕的脆棗,惹得人垂涎欲滴。
這種花在我們這裡俗稱「賽江南」,仔細看,盛開的花朵上還有細小的雨珠呢。
這是我們本地最常見的秋天開放的花兒,名字我卻記不起來了。
一家村民的門口栽了好大一片的月季花,此時正在盛開,雖說已是初秋,但怒放的花朵依然不亞於春天盛開的模樣。
一棵絲瓜秧順著立在牆邊的竹竿爬到了房頂。
走進初具規模的金劉古寨,一股濃濃的鄉愁湧上心頭……青磚黛瓦、浮雕、壁畫、塑像撲面而來,推鐵環、踢毽子、鬥拐等童年遊戲,石磙、草垛、石槽、土車等古董,挖土井、打土牆、紡棉花、磨豆油等民俗,一個集吃、喝、遊、玩、購、住於一體的漢化農耕文化村、蘇北民俗文化村呈現在眼前。
一戶農家院裡飼養的家禽,幾隻大紅公雞的耳朵真是靈敏,聽到我按動快門的聲音,立即警覺起來,兩隻看家的大鵝也嘎嘎嘎地搖晃著肥胖的身軀走進院中,仿佛報告給它們的主人「來人了!來人了!」
一段古樹樁,一個鞦韆架,喚起多少人美好的童年回憶。
一條條幽靜的小巷,聆聽者古寨一個個鮮活的故事,見證著古寨的興衰歷史。
靜靜的浮雕牆,用無聲的語言訴說著金劉古寨的歷史。
古寨中的一個小廣場,成了村民們納涼休憩的絕好場所。
弘揚漢風餘韻,傳中華文脈;搞好旅遊開發,造福漢皇故裡。
一組農耕畫面,一個農耕塑像,說明了劉邦老家人的生活越來越好了。
風調雨順的好年景,老百姓趕上了如今的好日子。轆轤,對於孩子們來說,依然是個神秘的東西,只有上了歲數的人才知道那時村裡只有一口老土井,全村人的吃水都靠這個東西才能把水從井裡搖上來。
依託劉邦故裡文化景區,古寨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了。
村中的平安橋,保佑村民一生平安。
平安橋北面的池塘裡,荷花已謝,蓮蓬已然長成。
一隻大鵝領著它的隊伍仿佛在歡迎我的到來。
路南是新建的房舍,工程還未完工,所以不知道作何用。
每一個來古寨的人都會聽到劉邦的一個個傳說和故事:當年秦滅魏,遷大梁都於豐。劉清遷居金劉寨後,居宅門前不知何時自生一棵梧桐。這棵梧桐長得極快,不幾年就長成一棵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某日這裡忽然狂風大作,天地變色,原來是從天外飛來一隻金鳳凰。這金鳳凰圍著梧桐樹盤旋三周之後,竟然落在樹上,築起巢來。金鳳凰在樹上棲息了一段日子,後又飛走,但卻將巢留在此樹上。鳳凰飛走後不久,劉清這位古豐劉氏的開基始祖也突然仙逝。劉家砍下屋前的大梧桐樹做成棺材,用來安葬劉清。
劉清出葬那天,本來天氣晴朗,不料臨出喪時,忽然間天昏地暗,電閃雷鳴,下起了傾盆大雨,使送葬隊伍無法成行。人們萬般無奈,只好將劉清的靈柩暫時放在挖梧桐樹後留下的大樹坑中。雨過天晴之後,人們再來抬棺時,吃驚地發現棺材已不見,而梧桐樹坑此時已變成一座巍然宏大的大圓墳。更令人吃驚不已的是,當時竟有億萬隻螞蟻,正在忙碌著向墳上築土。劉氏族人於是就把這個大圓土墳當作劉清的墓冢。當地的人們則紛紛奔走相告,說這是「鳳凰點穴」,「螞蟻圓墳必出貴人」。
千古龍飛地,一代帝王鄉。古寨的最西頭就是這樣一座迎門牆,牆上題寫著劉邦的《大風歌》。
離開古寨,我往漢皇祖陵趕去,小雨越來越緊了,路東是一片高粱地,高粱正在抽穗。
路兩邊是盛開的木槿樹,雨中的木槿花是不是很漂亮?
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江蘇省書法家協會主席蔚天池為漢皇祖陵題寫的「天下金劉寨」五個大字,大氣而又磅礴,不少來景區的遊人要在這裡拍張紀念照。
小雨驟停,夕陽從雲層裡露出臉來。
石頭的後面是一棵迎客松,往上斜伸出來的枝條仿佛是它伸出的一條手臂,歡迎遊人的到來。
雖說是初秋,但蘆花早早地綻放出了它的美,一陣涼風吹過,蘆花搖曳。
來一張漢皇祖陵的特寫鏡頭,在我們的論壇上留下它的身影。
相機的快門聲驚起了西邊銀杏樹上棲息的一群不知名的鳥兒,景區綠化搞好了,鳥兒也來這裡安家了。
下了一天的小雨終於停歇下來,漢皇祖陵的四靈漢闕的輪廓更加清晰了。
劉邦大帝的雕像栩栩如生,總長620米的漢源大道上不時有遊人走過。
漢源大道兩側鋪滿的鵝卵石不知被什麼人丟撒的到處都是,景區建設不易,更需要遊人自覺保護好景區內的一草一木。
這是一棵什麼樹?鵝黃色的葉子,顯得特別茂盛。
這是漢源大道西邊的林蔭道,和心愛的人牽著手走在這樣的小道上,是不是很甜蜜很有浪漫的情調呢?
劉邦是豐縣的驕傲和自豪。他是漢族、漢字、漢語、漢文化的肇始者,他和他創立的大漢王朝,在中國和世界歷史上樹起了一座巍峨豐碑,鑄就了萬古不滅的民族記憶。作為劉邦的出生地,豐縣一直被稱之為「漢之故裡」,漢皇祖陵和劉清墓更被文史學界譽為「天下金劉寨、大漢第一源」。這裡吸引著無數海內外劉氏後裔和各界人士前來尋根祭祖、參觀考察,成為豐縣的文化新地標。
劉邦是豐縣的自豪,人們撫古追昔,不斷尋覓保護著漢文明的珍貴遺存,發掘著兩漢造就的文化寶藏,積極宣傳弘揚兩漢文化。據史載,劉邦出生於沛豐邑中陽裡,經考證豐縣金劉寨即為中陽裡屬地。劉邦曾云:「豐,吾所生長,極不忘耳。」因此在西漢時期,豐縣曾經極盡繁華。漢王朝對中華漢文化的影響,使劉邦被史學家稱為「漢之始祖」,豐縣也被稱為「漢皇故裡」。
四靈漢闕到劉邦雕像之間是620米長的漢源大道,據說劉邦活了62歲,620米的含義不言而喻啊!幾組浮雕分別講述著豐城古老的歷史以及劉邦出生到稱帝期間各種富有傳奇色彩的傳說以及當政之後的豐功偉績。
景區指示牌,這個指示牌詳細標註了整個景區的各個景點。
再來一張雨後景區圖,是不是有種非常清新的感覺?
這是漢源大道東側的林蔭道,綠樹如茵,人走在上面,仿佛走進了時光隧道。
暮色漸漸上來了,雪松上的一根枯枝上停留著一隻飛倦了的小鳥,它仰頭望著,好像在尋覓它的家安在哪裡了,相機的快門聲竟然沒打擾到它。
不知不覺之間,夕陽落山了,西天上出現了美麗的晚霞,我按動快門,留下了幾張晚霞映照下的漢皇祖陵的美圖。
漢皇祖陵景區,歡迎您的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