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事實上福與禍常常都是在我們一念之間,但是生活中我們總是喜歡看到別人的好,而看不到我們自己的壞,這是人之常情,但卻是最影響我們往後餘生的走向。
我國著名的「心學大師」——王陽明,是唯一一個能與儒學大家孔子孔聖人被並稱為「聖人」的人,他終其一生致力於研究「心」,他對於「心」的研究可謂非常之深入了,他的「陽明心學」自問世以來就非常受大家歡迎追捧,甚至流傳至海外,受到海外好多名人偉人的推崇,「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就是其中一個!
王陽明熱衷於追尋「聖賢之道」,他強調:修身就是修心的一部分,而修心就是在為自己積福!
王陽明得出,世間這2種人最命苦:
一、不自重之人命苦
俗話說得好「人貴在有自知之明」,我們只有正確地認識自己的價值,才能讓自己得到最具性價比的收穫。
在「陽明心學」中就有提到「省察是有事時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省察。」王陽明在經歷了那麼多的沉浮與挫折以後,非常重視尋得自知之明,並且他認為這也是修行的一種,不論在何時何地都需要我們對自己有清晰的認知,保持自己頭腦的清醒,不論是得意之時還是失意之時,都需要時時自省自察。
否則很容易在得意之時忘形,又或是在失意之時太過妄自菲薄,就像臺階一樣,若不是穩穩噹噹的一步一步結實的地基,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只能浪費更多時間到達目的地,甚至走不上去。
畢竟做人是需要有自知之明的,做事才能量力而行,否則若是錯誤的估計了自己的能力,就不能埋怨失敗的苦果!
二、不知畏之人命苦
那些非常自尊的人往往都是內心自卑的人,而且越是能力欠缺的人,越喜歡用過分的自尊來掩飾自己內心的自卑感。
知畏就是讓我們對自己所做的事情都要有數,正所謂「舉頭三尺有神明」,我們可以保持自信,但不能沒有敬畏,否則這個世界的秩序豈不就亂套了。
而不知畏的人常常說話沒有分寸,做事情和也不知輕重,為人處世也沒有什麼原則底線,而這樣的人往往得罪人了自己都不知道,很容易招惹禍端,
王陽明曾說:「君子之所謂敬畏者,非有所恐懼憂患之謂也,乃戒慎不睹、恐懼不聞之謂耳」。
做任何事應該先讓自己問心無愧,對世界保持敬畏之心,做規則之內的事情,他人的說法和看法都是次要的,不能全聽之信之,應該取之精華,去其糟粕才對。
所以不知畏的人常常會得罪人,還老喜歡幹「倒黴事」,很容易招惹禍事!
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
王陽明,被稱作是「千古第一聖人」,身為一代心學大師,他還精通軍事理論,能把自己的心學理念有效地運用到軍事事業之中,能有效地運用其打勝仗,在世人眼中,他是一個十分有智慧的人,也是一個相當優秀的軍事家。
數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國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二十一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日本英雄西鄉隆盛曾說:「修心煉膽,全從陽明學而來。」
日本在王陽明的影響下,順利進行了明治維新,而在我國,如今卻很少有人還記得王陽明,而《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記載了很多故事,從官場故事,或者是民間有趣但又值得人深省的故事中,我們學到為人處世的智慧。
當內心浮躁的時候,當遇到困境的時候,無論什麼時候,讀一讀王陽明,自然是能更上一層樓!
點擊上方商品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