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世間有兩種人命苦,也有兩種人有福

2020-12-14 星落澤洋

王陽明是中國五百年來第一等的大人物,他不僅是哲學家,同時還是教育家、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而且王陽明還精通詩詞歌賦。很難想像,一個人在鑽研哲學、精研書畫、教育子弟的同時,竟還能有條不紊地帶兵打仗,治國理政。可以說,王陽明真的算得上是一個時代的傳奇人物,他只要想做什麼,幾乎沒有什麼是做不成的。

另外王陽明還是心學大家,他認為:尋的自知之明本身就是一種修行。所以無論我們是忙碌還是清閒,不斷地自我省察都是非常重要的。王陽明提出,世間有兩種人命最苦,有兩種人最有福。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自己是否是其中之一,若有則改之,若無則加勉。

1、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命最苦

俗話說:「人貴有自知之明」。而自重,就是一種自知之明。只有正確地認識自己的能力和價值,不卑不亢,才不會得意忘形,貽笑大方,又或是妄自菲薄,自輕自賤。

螞蟻緣槐誇大國,撼樹談何易?得意忘形、不知天高地厚的人也只能在誇下海口的那一刻神氣一時,等到真碰到困難險阻時,他們也只會因為過度的自負自傲而輸得很慘。越是能力不足的人,越是喜歡用高估自己來獲得一點可憐的自尊。而層次越高、學識越豐富的人,越有自知之明,因為他們學到越多,就越知道世界之大,不可知全貌。

所以說,做人有自知之明,做事才能量力而行,達到最好的結局。另外,做人還需自畏,即對自己的言行舉止要含有敬畏之心。

不知自畏者,為人處世也沒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做事不知輕重,那就非常容易招災惹禍。可善惡到頭終有報,舉頭三尺有神明。常懷敬畏之心,說話有分寸,做事有底線,這也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王陽明曾說:「君子之所謂敬畏者,非有所恐懼憂患之謂也,乃戒慎不睹、恐懼不聞之謂耳」。

這裡王陽明之意,君子之所謂「敬畏」,並不是《大學》所說的「有所恐懼」「有所憂慮」;而是《中庸》所說的「戒慎不睹,恐懼不聞」。換言之,敬畏亦就是慎獨的意思,即在獨處中也能保持謹慎不苟,所做之事也必須讓自己問心無愧。

沒有自知之明和敬畏之心的人,很容易在自己的人生路途中迷路,更容易行差踏錯,誤入歧途,更容易被自己的狂妄和邪念吞噬,毀掉自己身上的福氣,最終只落個命苦的結局

2、不自滿者受益,不自是者博聞,最有福

王陽明認為:自滿又自以為是的人,人緣都好不到哪裡去,甚至連他們最親的父母、兄弟姐妹、夫妻都會疏離。一個有天賦,有才能的人,如果高傲自大而不知要活到老學到老,那他最終還是會江郎才盡,一事無成。自以為是的人容易止步不前,因為他們早已聽不進別人的意見,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什麼都懂。反而是謙虛的人容易取得進步,突破自我。這就是謙虛的力量。

滿招損,謙受益。正所謂謙虛納百福,謙虛的人,總是更能吸引福氣。他們心胸開闊,待人和藹,就算是才華橫溢也不會自負炫耀,反而更加謹慎和氣,不動聲色地積蓄力量。身處順境而不驕傲,身處逆境而不絕望。這樣的人,福澤很深。

謙者待人也是十分親和有禮的,對待別人給出的建議也是進行感激和思考的,這樣的人才更容易遇到自己的貴人,得到喜愛和幫助。

他們不僅自己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也知道尊重別人,這樣謙虛不自滿、穩重而不自以為是的人,自然會受人敬佩,也就總能遇到貴人了。所以說,謙虛的人,好運和好人都會被他們吸引而來。

如果你還想學習更多的王陽明心學升華自己的內心,那就可以來看看《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這本書,書中從「心即是理」的人生論、「知行合一」的認識論以及「致良知」的修養學說,這三部分探討了人生哲學,相信憑藉對前人思想精華的學習,不斷追尋內心的強大力量,相信我們終有一天也能創造出不凡的成就。

現在僅需79元即可獲得《知行合一》+《傳習錄》,喜歡的朋友不妨點擊下方連結進行品讀鴨~

相關焦點

  • 王陽明:世間2種人最命苦,有則改之無則加勉,50歲再知道就晚了
    王陽明得出,世間這2種人最命苦:一、不自重之人命苦俗話說得好「人貴在有自知之明」,我們只有正確地認識自己的價值,才能讓自己得到最具性價比的收穫。在「陽明心學」中就有提到「省察是有事時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省察。」
  • 王陽明:世間有3種人最有福,有一種也會很幸福,看看有你嗎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日本英雄西鄉隆盛曾說:「修心煉膽,全從陽明學而來。」。縱觀王陽明的一生,歷經坎坷,遭遇的磨難是常人所難以想像的。王陽明:生活中,這三種人最有福,有其中一種也是幸福。
  • 人到中年,兩種人命最苦,兩種人最有福
    這裡的孩子沒人敢到沙灘上嬉耍追逐,這裡的大人從沒見過家鄉的地圖,從不敢問山頭的那一邊有多遠,從不敢想像外面的世界有多大。」不管是反抗者還是侵略者,他們或為天下蒼生或為一己私利,血染了這個灰色島嶼,勝利者載譽而歸,開始新生活,失敗者鎩羽而歸,也開始新生活。留下面對需要四千三百年才能清除的地雷的子民,新生活在哪?開過凱文凱利宮頸癌開了個法發順豐肺癆病人的嘴裡說出了這樣的話:「親愛的!
  • 王陽明:真正活得瀟灑的人,都有兩個特徵,也是見過大世面的表現
    真正活得瀟灑的人,都有兩個特徵,也是見過大世面的表現,這兩個特徵一是不太過執著,二是不太過計較。現實社會中的人,很多都對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太過執著和計較,結果使自己的心靈不堪重負,苦苦追逐換回的可能仍然是一個不完美的結局,甚至是一場虛空。
  • 王陽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人到中年要多做善事積「善德」
    王陽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人到中年要多做善事積「善德」有句老話我們都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世間本就是因果循環,種善因得善果,與之相反作惡事得惡果。很多名人大家都是尊崇「善德」。——管仲明代的「千古奇人」王陽明也曾說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王陽明是明代思想家、軍事家,他獨創的「王陽明心學」正是秉著「修心」和「修善」為理念。王陽明曾辦過學堂講學,王陽明「心學」四句教法正是: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 王陽明:人為什麼會走黴運?其實都是有原因的,好運並非突然消失
    王陽明:「屋漏偏逢連夜雨 ,船遲又遇打頭風。」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感覺,人一旦要是倒黴起來,就連喝涼水都會塞牙,倒黴的事一件一件接踵而至壓的人喘不過氣來。很多人都認為人倒黴,無非就是怪自己運氣不好,但其實一個人為什麼會走黴運都是有原因的,在《知行合一》中王陽明說:好運並非突然消失,很多時候黴運都是我們自己無意識的行為所致。
  • 王陽明:人到中年,要懂得「狡兔三窟」,凡事給自己「留一手」
    這是源自於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中記載的一個故事,王陽明曾被人陷害貶斥,後因頓悟「心學」後明白了一個道理,兔子尚且知道狡兔三窟,多為自己準備幾個藏身之處,那我們卻不知道給自己「留一手」。人到中年,躲避災禍的最好方法就是凡事給自己「留一手」,有些事情不能夠全盤託出,否則晚年必然會惹禍上身、餘生容易命苦。
  • 王陽明有多厲害?心有困惑之人的精神導師:知行合一,內心強大
    王陽明在弘治五年和弘治八年兩次科考中就表現了他的這種剛強和清高,尤其是弘治八年落第之後的王陽明,說出了:「成大事的人,為人處世懂得知行合一,會在小事上磨練自己」。王陽明在貴州龍場三年一面勤懇為官,一面潛心體悟大道,終於認識到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的全新境界。
  • 101歲老僧的告誡:福薄命苦之人,牢記三句話,好運就來了!
    杭州靈隱寺,住著一位101歲的老僧,老僧曾經告誡我:福薄命苦之人,牢記三句話,好運就來了。福薄命苦之人,在生活當中會處處遇到困難,經常走背運,越是人生低谷時,就越應該聽一聽老僧話,很多人聽了這三句話,命運都發生了轉變。
  • 「命苦之人,全寫臉上」:命苦的人,身上都有這3樣東西,要捨棄
    「命苦之人,全寫臉上」:命苦的人,身上都有這3樣東西,要捨棄俗語說「相由心生,境隨心轉」,一個人的生活過得是快樂還是憂愁,看臉就能知道。即使你極力掩蓋,也能令人發現一二。更可怕的是,你越躲避什麼,什麼便會更快來臨。你躲避窮苦,則越甩不開窮苦,這就是吸引力。
  • 家裡有防盜窗的朋友有福了,窗邊種兩種花,花朵開滿了整個窗戶
    家裡有防盜窗的朋友有福了,窗邊種兩種花,花朵開滿了整個窗戶現在很多家庭為了防盜都會在窗戶上裝上防盜窗,它除了有防盜的作用之外平時還可以晾曬一些鞋襪之類的物品,可是不可避免的會遮擋陽光,甚至還會影響美觀。
  • 王陽明:避「懶」守「勤」,避「傲」守「謙」
    學習先要端正態度,王陽明所強調的態度就是「不以聰慧警捷為高,而以勤確謙抑為上」。不以聰明機警為高尚,卻以勤奮謙遜為佳選。在王陽明看來,只有具備這種態度,才有資格追隨於他,才有資格接受心學的啟發和洗禮。這其實已經是做人做事之道了,何止適用於勤學,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如此。
  • 王陽明忠告:有本事的人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情緒穩定是人的高修養
    孔子算一個,曾國藩只能算半個,另外一個就是王陽明!提到王陽明,就要說一說王陽明心學,很多人應該都有所了解吧,王守仁號陽明,是明代的思想家、軍事家、哲學家。他開創了陽明心學,成為中國的聖人之一!心學: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 全國就有兩種人,東北人南方人,你是哪人?
    不知道在什麼時候網絡上開始流行出這麼一句話,全國就有兩種人,一種是東北人一種是南方人。應該是近些年的東北風把東北帶到大家的視野中,東北的人的性格,東北的話,東北飲食再一次進入到全國人民的眼中。今天我就帶大家看看其實在我們東北人眼中除了我們東北你們都是南方人。
  • 王陽明:真正大智慧的人,一生有2不問,可惜很多人知道得太晚了
    明代哲學家,歷史上著名的心學大師王陽明就曾做過這樣一首詩: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王陽明表示,我們每個人都有初心,但世間萬物複雜多變,如果總是向「外」尋求答案,只會讓自己迷失自我,甚至喪失初心,陷入困境,越陷越深。
  • 有兩種人,或人有兩面性:或好逸惡勞不想工作,或廢寢忘食想工作
    對於這樣的兩種人,企業所採取的管理方式是不同的!學者麥格雷戈曾經提出過一個理論,被稱為XY理論。認為就有這樣的兩種人,一類好逸惡勞,逃避工作,想著法子偷懶,這類人安於現狀,缺乏創造性!另一類自覺勤奮喜歡工作,有責任感,有創造性,有野心!
  • 佛教:「命苦」之人,身上有這4大惡習,要儘量改掉!
    很多人可能會認為命運是由上天所決定的,其實大錯特錯。「命由己造」,佛家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們前世作了什麼業,這一世就會得什麼樣的果報。所以,我們這一世的命運是前世修行的寫照。有人比較宿命,認為「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其實「萬般皆是因果,因果不饒人」。萬事都是有因緣的、有緣起的,沒有無緣無故發生的事。
  • 只有兩種人敢做的刺身,在上海找到了
    這家新開的日料店 主打海膽+刺身 一周三次長崎直運海鮮 一年四季來吃到的海膽都不同 在這有一種刺身,只有兩種人敢做 1
  • 東鄉平八郎「一生伏首拜陽明」 ,王陽明心學真能讓人文武全通?
    少年王陽明死磕竹子,到底為了啥?一場大病後人生出現新拐點 王陽明是一代心學大師,他的功績可以比肩孔孟等聖人,號稱古今第一完人。 然而這都不是重點,重點是,你知道王陽明的學徒都有哪些人嗎?
  • 曾國藩識人術:這兩種人可成「人中龍鳳」,不可小瞧
    晚清名臣曾國藩最令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他千古獨有的識人斷人之法,其識人之準,至今仍備受推崇。曾國藩一生閱人無數,也用人無數,有統計說當時清朝1/4以上的官員都是他提拔任用的,就包括李鴻章,左宗棠等。民間有句俗語叫「曾國藩會識人,左宗棠會打仗」,此話一點也不假!曾國藩識人術告訴我們:這兩種人往往是人中龍鳳,千萬小瞧他們,因為他們往往能成大事。下面我們來一起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