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是中國五百年來第一等的大人物,他不僅是哲學家,同時還是教育家、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而且王陽明還精通詩詞歌賦。很難想像,一個人在鑽研哲學、精研書畫、教育子弟的同時,竟還能有條不紊地帶兵打仗,治國理政。可以說,王陽明真的算得上是一個時代的傳奇人物,他只要想做什麼,幾乎沒有什麼是做不成的。
另外王陽明還是心學大家,他認為:尋的自知之明本身就是一種修行。所以無論我們是忙碌還是清閒,不斷地自我省察都是非常重要的。王陽明提出,世間有兩種人命最苦,有兩種人最有福。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自己是否是其中之一,若有則改之,若無則加勉。
1、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命最苦
俗話說:「人貴有自知之明」。而自重,就是一種自知之明。只有正確地認識自己的能力和價值,不卑不亢,才不會得意忘形,貽笑大方,又或是妄自菲薄,自輕自賤。
螞蟻緣槐誇大國,蚍蜉撼樹談何易?得意忘形、不知天高地厚的人也只能在誇下海口的那一刻神氣一時,等到真碰到困難險阻時,他們也只會因為過度的自負自傲而輸得很慘。越是能力不足的人,越是喜歡用高估自己來獲得一點可憐的自尊。而層次越高、學識越豐富的人,越有自知之明,因為他們學到越多,就越知道世界之大,不可知全貌。
所以說,做人有自知之明,做事才能量力而行,達到最好的結局。另外,做人還需自畏,即對自己的言行舉止要含有敬畏之心。
不知自畏者,為人處世也沒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做事不知輕重,那就非常容易招災惹禍。可善惡到頭終有報,舉頭三尺有神明。常懷敬畏之心,說話有分寸,做事有底線,這也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王陽明曾說:「君子之所謂敬畏者,非有所恐懼憂患之謂也,乃戒慎不睹、恐懼不聞之謂耳」。
這裡王陽明之意,君子之所謂「敬畏」,並不是《大學》所說的「有所恐懼」「有所憂慮」;而是《中庸》所說的「戒慎不睹,恐懼不聞」。換言之,敬畏亦就是慎獨的意思,即在獨處中也能保持謹慎不苟,所做之事也必須讓自己問心無愧。
沒有自知之明和敬畏之心的人,很容易在自己的人生路途中迷路,更容易行差踏錯,誤入歧途,更容易被自己的狂妄和邪念吞噬,毀掉自己身上的福氣,最終只落個命苦的結局。
2、不自滿者受益,不自是者博聞,最有福
王陽明認為:自滿又自以為是的人,人緣都好不到哪裡去,甚至連他們最親的父母、兄弟姐妹、夫妻都會疏離。一個有天賦,有才能的人,如果高傲自大而不知要活到老學到老,那他最終還是會江郎才盡,一事無成。自以為是的人容易止步不前,因為他們早已聽不進別人的意見,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什麼都懂。反而是謙虛的人容易取得進步,突破自我。這就是謙虛的力量。
滿招損,謙受益。正所謂謙虛納百福,謙虛的人,總是更能吸引福氣。他們心胸開闊,待人和藹,就算是才華橫溢也不會自負炫耀,反而更加謹慎和氣,不動聲色地積蓄力量。身處順境而不驕傲,身處逆境而不絕望。這樣的人,福澤很深。
謙者待人也是十分親和有禮的,對待別人給出的建議也是進行感激和思考的,這樣的人才更容易遇到自己的貴人,得到喜愛和幫助。
他們不僅自己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也知道尊重別人,這樣謙虛不自滿、穩重而不自以為是的人,自然會受人敬佩,也就總能遇到貴人了。所以說,謙虛的人,好運和好人都會被他們吸引而來。
如果你還想學習更多的王陽明心學升華自己的內心,那就可以來看看《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這本書,書中從「心即是理」的人生論、「知行合一」的認識論以及「致良知」的修養學說,這三部分探討了人生哲學,相信憑藉對前人思想精華的學習,不斷追尋內心的強大力量,相信我們終有一天也能創造出不凡的成就。
現在僅需79元即可獲得《知行合一》+《傳習錄》,喜歡的朋友不妨點擊下方連結進行品讀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