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城市的地標性歷史建築,文昌閣究竟藏了多少秘密?揚州歷史文化名城研究院編著的《揚州文昌閣》由廣陵書社正式出版,該書邀請專家學者系統地梳理了文昌閣的悠久歷史,圖文並茂地講述了文昌閣的前世今生。
揚州文昌閣位於歷史城市中心位置,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承載的城市記憶和突出的建築、藝術、科技以及美學上的價值而別具一格。400多年來,文昌閣見證了揚州傳統儒學的興衰、古代文風的昌盛;它曾目睹官署府衙的人進人出,世代更迭;經歷了汶河的填塞、城市道路的歷代變遷;參與過近代揚州風雲變幻、政治滄桑,更一同感受了改革大潮,都市商業圈的形成,以及無數令人難以忘卻的城市往事。如今,它作為城市的地標性歷史建築,對城市的輪廓線、中軸線、天際線都有著引導的作用,是古城歷史文脈延續的中繼點。在周圍的歷史空間環境與歷史建築發生了巨大變化的過程中,這座已屹立四百餘年的古老建築尤顯珍貴,其有著太多的歷史記憶與信息,其有著歷史空間參照物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夜色中的文昌閣更成為古城的一道亮麗風景,更像是一個歷史老人日夜守護這座歷史文化名城。
1937年,福斯特拍攝的文昌閣
揚州古城文化遺存豐富,這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在新時代,一方面要以「古城+口袋公園」等的思路,不斷努力提高古城人居質量,改善基礎設施,提升古城品質;另一方面要小心翼翼,以「繡花」功夫高質量推進古城更新,確保城市文化遺產更好地傳承。解讀好遺產的歷史信息,保護好遺產的藝術價值,守護好遺產在城市發展中的地位,不遺餘力地將文物保護、文史研究與文化展示結合起來,在保護中利用,以利用促保護,讓沉睡的文物活起來。
文昌閣近影
今年7月,揚州啟動了文昌閣修繕及展示工程,既出於對文物的尊重,更出於延續城市標誌性建築生命的考慮。在啟動文昌閣修繕時,揚州市歷史文化名城研究院承擔了編著《揚州文昌閣》的任務,他們組織各方面的專家學者,比較系統地梳理了文昌閣的悠久歷史,深入解讀其深厚的文化內涵,細緻述說其所見證的滄桑往事,圖文並茂,生動詳實。這對於人們了解揚州文昌閣的歷史文化內涵及其所凝固的城市記憶無疑具有極大的幫助。
文昌閣修繕、展示工程及《揚州文昌閣》一書的出版,很好地做到了文物保護、文史研究與文化展示的結合,堪稱今後古建築修繕的成功範例。
文昌閣歷次維修記
1.萬曆十三年(1585),巡鹽御史蔡時鼎建文昌樓於市河文津橋上,祀文昌帝君。
2.萬曆二十三年(1595),文昌樓毀於火。次年,江都縣知縣張寧重建,「規制益宏麗,為城郭之大觀。」
3.鹹豐三年(1853),太平軍首次佔領揚州,文昌樓西學宮建築、揚州府衙及閣東北兩淮巡鹽御史衙署建築毀於一炬,城南文昌閣也被燒毀。文昌樓和四望亭作為城市制高點和瞭望哨雖遭破壞,卻幸運保存下來。同光年間,揚州府地圖上文昌樓已被標註成文昌閣,估計和城南文昌閣被燒有關,從此,文昌閣代替文昌樓,成為這座建築專名。
4.1937年春天,美國傳教士歐內斯特·H·福斯特為文昌閣拍攝了清晰的巨幅照片,至今仍保存在耶魯大學圖書館。
5.1952年8月,文昌閣因建造年代久遠,發現大幅度向東傾斜,對文昌閣進行牮正。
6.1959年7月-9月,為迎接新中國成立十周年,填平汶河在文昌閣周邊建成文昌閣廣場。
7.1962年5月,文昌閣被揚州市人民委員會公布為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8. 1980年4月5日文昌閣廣場拓寬。工程包括下水道、道路和房屋拆遷,將廣場由南寬北窄的地形改造成圓形區域,方便車輛通行,工程歷時半年完成。
9.1999年8月-9月,文昌閣大修。
10.2019年7月18日,文昌閣大修啟動。此次大修採取「揭瓦不落架」方式,解決部分房簷破損、下墜變形的問題。
(來源:揚州晚報 編輯/汪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