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科創板我們一起梳理一下鉑力特,公司是一家專注於工業級金屬增材製造(3D列印)的高新技術企業,為客戶提供金屬增材製造與再製造技術全套解決方案,業務涵蓋金屬3D列印設備的研發及生產、金屬3D列印定製化產品服務、金屬3D列印原材料的研發及生產、金屬3D列印工藝設計開發及相關技術服務(含金屬3D列印定製化工程軟體的開發等),構建了較為完整的金屬3D列印產業生態鏈,整體實力在國內外金屬增材製造領域處於領先地位。
航空航天領域的零部件具有多品種、小批量的特點,是增材製造發揮的重要舞臺。公司客戶覆蓋航空工業、航發集團、航天科工、航天科技等軍工集團,收入佔比超過50%,公司在航空航天領域的市場優勢將成為公司未來增長的重要動力。此外,公司下遊客戶也包括通信、電器、軌道交通等高端製造領域的龍頭企業。
增材製造又稱「3D列印」,是以計算機三維設計模型為藍本,採用與傳統減材製造技術(對原材料去除、切削、組裝的加工模式)完全相反的逐層疊加材料的方式,通過軟體分層離散和數控成型系統,利用雷射束、熱熔噴嘴等方式將金屬粉末、陶瓷粉末、塑料、細胞組織等特殊材料進行逐層堆積黏結,最終疊加成型,製造出與相應數字模型完全一致的三維物理實體模型的製造方法。
3D列印通過對材料處理並逐層疊加進行生產,大大降低了製造的複雜度,直接從計算機圖形數據中便可生成任何形狀的零件,使生產製造得以向更廣的生產人群範圍延伸。作為製造業有代表性的顛覆性技術,3D列印將對傳統的工藝流程、生產線、工廠模式、產業鏈組合產生深刻影響。
增材製造技術經過30餘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上遊涵蓋三維掃描設備、三維軟體、增材製造原材料類及3D列印設備零部件製造等企業;中遊則以3D列印設備生產廠商為主,大多亦提供列印服務業務及原材料供應,在整個產業鏈佔據主導地位;下遊應用主要集中於航空航天、醫療、消費電子、汽車等領域。
增材製造列印產業鏈上遊主要包括3D建模工具和原材料。其中,3D建模工具包括3D建模軟體、3D建模掃描儀和3D模型數據平臺。原材料主要包括金屬增材製造材料、無機非金屬增材製造材料、有機高分子增材製造材料以及生物增材製造材料。
產業鏈中遊的增材製造設備是牽動增材製造行業發展的關鍵之一。按照專業度分類,增材製造設備可分為成形尺寸小、速度慢、精度低的桌面級印表機和成形尺寸大、速度快、精度高的工業印表機。與桌面級印表機市場相比,工業級印表機技術壁壘高,資本投入大。
據Wohlers Associates發布的Wohlers Report 2020,增材製造主要應用於航空航天、汽車、消費品/電子、醫療/牙科領域、能源等諸多領域,上述行業在增材製造整體應用領域的份額佔比合計超過70%。截至2019年工業中使用3D列印最多的行業是汽車工業,佔比為16.4%;消費領域/電子領域和航空航天則緊隨其後,分別為15.4%和14.7%。
在航空航天領域,3D列印技術縮短了新型航天裝備及零部件的研發周期,滿足輕量化需求,減少應力集中,增加使用壽命,提高材料利用率,降低製造成本。在汽車工業領域,3D列印技術的應用主要集中於研發環節的試驗模型和功能性原型製造。在醫療領域,3D列印技術科應用在個性化假體製造和結構複雜的醫療器械製品上,如多孔結構的髖關節等;在消費品領域,3D列印主要集中用於產品設計和開發環節,助力實現各種複雜設計的模型製作,賦予設計師更多的自由,使得產品設計水平大幅提升。
據Wohlers Report 2020,從1993到2012年3D列印市場受制於低性能和狹窄的應用領域,一直發展低迷。2012年,全球3D列印市場規模首次突破20億美元,隨後得益於3D印表機性能提升、應用範圍拓展,3D列印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據Wohlers Report 2020,全球增材製造產值(包括產品和服務)從2012年的22.8億美元增長到2019年的118.67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速為26.73%。
在金屬3D列印產業方面,隨著增材製造技術的逐漸成熟和成本的不斷降低,市場需求和發展潛力較大,根據Wohlers Report 2020,2012-2019年金屬3D列印設備銷售量從202臺增長至2327臺,年均複合增速41.79%。
根據德勤發布的《2019科技、傳媒和電信行業預測》報告,全球3D列印市場正從塑料列印轉向金屬列印。塑料適合用於製作原型和某些最終零件,但3D印表機應以價值萬億美元的金屬零件製造市場為目標。
據Wohlers Report 2020,從2019年地區增材製造設備裝機量分布格局看,北美、亞太、歐洲為全球最主要市場,其中中國大陸裝機量佔比達10.8%,位於全球第二,略高於日本的9.3%,但大幅低於美國的34.4%。
我國增材製造行業相對歐美國家起步較晚,目前仍存在產業化不足,高端金屬材料緊缺等短板,但近年來行業呈現快速增長趨勢。據中國增材製造產業聯盟統計,2015-2017年,我國增材製造產業規模年均增速超過30%,到2017年,我國增材製造產業規模已超過100億元,35家聯盟重點企業總產值達32.4億元,比2016年的23.09億元增加近10億元,同比增長40.3%,高於全球增速近20個百分點。工信部等部門2017年印發的《增材製造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增材製造產業年銷售收入預計超過200億元,年增速在30%以上。
一、3D列印龍頭
鉑力特2012年鉑力特公司組建了獨立的研發團隊,研發方向包含金屬3D列印工藝、材料、設備等方面;2015年公司SLM設備面向市場銷售;2016年鉑力特自主研發機型涵蓋雷射熔融、雷射修復,雙雷射、四雷射等多種形工藝和成形技術,鉑力特突破鎢合金、銅合金列印工藝;2018年鉑力特與空客籤訂金屬增材製造聯合研發協議;2019年鉑力特科創板上市。
二、業務分析
2016-2019年,營業收入由1.66億元增長至3.22億元,複合增長率24.71%,19年同比增長10.38%,2020H1實現營收同比下降39.72%至0.64億元;歸母淨利潤由0.31億元增長至0.74億元,複合增長率33.65%,19年同比增長29.88%,2020H1實現歸母淨利潤-0.09億元;扣非歸母淨利潤由0.226億元增長至0.48億元,複合增長率22.67%,19年同比增長25.65%,2020H1實現扣非歸母淨利潤-0.21億元;經營活動現金流分別為-0.11億元、0.26 億元、-0.32 億元、0.44 億元,19年同比增長237.81%,2020H1實現經營活動現金流0.14億元。
分產品來看,2019年3D列印設備及配件(自研)實現營收同比增長9.25%至0.79億元,佔比24.61%,毛利率增加0.30pp至49.03%;3D列印定製化產品實現營收同比增長42.23%至1.74億元,佔比54.13%,毛利率增加2.90pp至59.04%;3D列印原材料實現營收同比下降17.37%至964.09萬元,佔比3.00%,毛利率減少7.21pp至28.28%;3D列印技術服務實現營收同比增長171.47%至888.87萬元,佔比2.76%,毛利率增加2.19pp至92.85%;代理銷售設備及配件實現營收同比下降37.80%至4985.70萬元,佔比15.50%,毛利率減少0.10pp至18.22%。
分行業來看,2019年航空航天實現營收同比增長11.95%至2.02億元,佔比62.79%,毛利率增加3.37pp至56.25%;工業機械實現營收同比下降21.69%至0.60億元,佔比18.71%,毛利率35.65%;科研院所實現營收4329.61萬元,佔比13.46%,毛利率增加19.81pp至55.57%;醫療研究實現營收同比下降12.11%至632.64萬元,佔比1.97%,毛利率減少12.06pp至16.25%;汽車製造實現營收同比下降88.41%至25.38萬元,佔比0.08%,毛利率減少40.07pp至-8.34%;電子工業實現營收同比增長43.84%至315.43萬元,佔比0.98%,毛利率減少21.94pp至18.48%;其他實現營收同比下降27.23%至650.86萬元,佔比2.02%,毛利率減少10.40pp至15.07%。
2019年前五大客戶實現營收1.36億元,佔比42.20%,前五大客戶實現營收5443.05萬元,佔比16.92%。
三、核心指標
2016年-2019年,毛利率由42.94%提高至50.27%;期間費用率17年降至低點13.71%,18年上漲至17.94%,19年略微回落至17.8%,其中銷售費用率由5.7%上漲至6.45%,管理費用率17年降至低點7.62%,隨後逐年上漲至11.21%,財務費用率維持在為波動,其中18年上漲至高點2.34%;利潤率由17.28%提高至23.18%,加權ROE17年降至低點10.69%,18年回升至15.59%,19年下降至10.88%。
四、杜邦分析
淨資產收益率=利潤率*資產周轉率*權益乘數
由圖和數據可知,16、17、19年淨資產收益率維持在10%,18年淨資產收益率提高至階段高點15.59%主要是由於利潤率的提高以及權益乘數上漲至階段高點。
看點:
3D 列印在小批量、定製化、複雜結構成形方面優勢明顯,具有廣闊發展前景;公司作為國內較早從事3D列印的企業之一,技術和客戶優勢突出;隨著下遊航空航天和高端製造領域的高速發展,公司成長有望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