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亞洲部(Department of Asian Art)成立100周年,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於2015年2月14日推出「發現日本藝術」特展(Discovering Japanese Art: American Collectors and the Met),以探尋大都會博物館深厚的日本藝術收藏歷史。本次展覽由大都會亞洲部助理策展人Monika Bincsik策劃完成,共計展出200餘件不同材質的日本藝術精品,用以向觀眾全面展示大都會的日本收藏如何從19世紀80年代僅有的一些裝飾藝術品逐漸壯大起來。此次亮相的展品中不乏世界級的名畫:如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裏》(Great Wave);一批江戶時期畫家的彩色屏風畫,如尾形光琳的《八橋圖》(Irises at Yatsuhashi);鈴木其一的《朝顏圖》(Morning Glories)等,以及十幾年來第一次展出的曾屬京都龍安寺的「門畫」(Sliding-door paintings)。橫跨古今的展覽視角剖析出日本藝術在美國的收藏趨勢與接納歷史。更加重要的是,展覽將重點闡釋一批關鍵的美國收藏家和策展人對大都會日本藝術品收藏的突出貢獻,他們對日本藝術情有獨鍾並且嗅覺敏銳。同時,另外70件作品也將於2015年6月加入到這次的展覽中,從而在內容上呈現更為系統的日本藝術。
展覽分四部分呈現,第一部分是美國早期的日本藝術收藏家們。大都會的日本藝術收藏歷史開啟於1854年美日《神奈川條約》(Treaty of Peace and Amity)的籤訂,從那時起,懷揣尋寶之夢的藝術愛好者可以自由來往日本,並有直接途徑來接觸這個孤島的傳統文化和裝飾藝術。本次展覽的第一個展廳聚焦一批最早的收藏家,他們是先鋒探險家以及最早訪問日本的藝術家。1870年代是美國對日本裝飾藝術興趣濃厚的時期,並突出反映在1876年費城的萬國博覽會上。路易斯•蒂凡尼(Louis Comfort Tiffany ,1848–1933)私人收藏的一批亞洲藝術為當時紐約的貴族生活用品提供了技藝和設計上的範本。更加有趣的是,當時蒂芙尼公司的銀飾設計總監愛德華•穆爾(Edward C. Moore ,1827-1891)和蒂芙尼本人的助手塞繆爾•科爾曼(Samuel Colman ,1832-1920)都成為日本裝飾藝術品收藏家,也是大都會的贊助人。穆爾的收藏精華,包括金屬製品、竹編藝術品等都將在這部分中展示。
大都會第一筆官方日本藝術品捐贈來自史蒂芬•惠特尼•菲尼克斯(Stephen Whitney Phoenix ,1839–1881),他出自紐約的一個政治家庭,父親是一名成功的商人。這批藏品早在1873-74年就已經出借給大都會並在相關展覽中展出。另一位對博物館的日本收藏立下了汗馬功勞的美國人是查爾斯•斯圖爾特•史密斯(Charles Stewart Smith ,1832–1909)。作為大都會的董事,史密斯在與第三任妻子於日本度蜜月時成為了徹徹底底的日本迷,尤其是對日本繪畫和瓷器興趣頗濃。本次展覽將展出史密斯收藏中著名的鍋島窯瓷器、谷文晁(Tani Bunchō,1763–1840)的立軸以及河鍋曉齋(Kawanabe Kyōsai ,1831–1889)的水墨畫等,兩者分別是江戶時代、明治時代最偉大的日本畫家之一。第一板塊還將展出一部分耳墜、腰帶扣等裝飾小物,主要來自紐約慈善家拉舍爾•塞奇(Margaret Olivia Slocum Sage, 1828–1918)的藏品,它們於1910年被捐贈,共計2500件。
第二部分為日本山中商會(Yamanaka & Co)的推動。從1895年開始山中商會逐漸成為紐約日本藝術的主要承辦商。這一機構與當時紐約最為重要的藏家和贊助人關係密切,在塑造大都會日本收藏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1925年,在山中商會的協助下,大都會得到了13世紀的舉世傑作《北野神社傳奇》(Illustrated Legends of the Kitano Shrine)。這一部分展覽還將包括山中商會另外一些佛教藝術精品。
展覽的第三部分是海梅維爾收藏。1876年,海梅維爾(Henry O. Havemeyer,1847–1907)和科爾曼參觀了費城世界博覽會,在那裡他購買了一些日本漆器、印籠和紡織品,這也成為他大規模收藏日本藝術的開始,之後他與第二任妻子一同經營著他們的收藏,並最終捐獻給了大都會。在他上東區的豪華住宅裡,倫勃朗的自畫像、印象派繪畫、德加的雕塑等與日本藝術品、中國藝術品並置在一起。被廣泛認為是最精良的日本版畫作品《神奈川沖浪裏》就出自這批收藏,並於本次展覽與公眾見面。
大都會曾經的遠東部首任策展人雷茨(Sigisbert Chretien Bosch Reitz)對日本藝術極其著迷,並於1900-1901年遊歷日本學習傳統繪畫。同時,也正是雷茨說服弗蘭克•勞埃德•賴特(Frank Lloyd Wright ,1867–1959)在1918-1922年間將自己一批卓越的日本木刻版畫賣給了大都會。在他1926年再次去到日本時,雷茨在京都得到了尾形光琳的《狂暴》(Rough Waves),這是整個大都會日本收藏的精華之一。二戰後,藝術市場興起,大都會又於1953年得到了尾形光琳著名的屏風《八橋圖》(Eight Bridges),緊隨其後山中商會又購得了鈴木其一的《朝顏圖》(Morning Glories),除了這批名作外,18世紀末勝川派畫家的人物畫也將在這部分展出。
展覽的第四部分主要呈現哈裡•帕卡德(Harry G. C. Packard ,1914-1991)的收藏。這批東西在1975年被大都會收購,超過400件的巨型收藏使大都會一躍成為全美甚至全世界日本藝術收藏最重要的機構之一。此次展覽在橫縱篩選的基礎上,為觀眾呈現了包括考古材料、中世紀佛像與繪畫、江戶時代的屏風與捲軸、精選的瓷器等一批藝術珍品。
最後三個展廳將展示大都會在近30餘年的日本收藏,包括大都會在10多年裡首次展出曾屬京都龍安寺的「門畫」。這批收藏來自外交官麥可•曼斯菲爾德(Michael Mansfield)於1989年向大都會的捐獻。倒數第二個展廳來自兩年裡大都會的兩個重要收藏,這是250多件版畫和屏風的精選。最後一個展廳將展出日本前現代的繪畫和書法作品,最後,展覽以日本的當代書法作結尾,展品皆來自各方的捐贈或是博物館的收購。整個展覽勾勒出一條清晰的博物館專項收藏史,不僅為觀眾帶來了舉世的藝術珍品,更為博物館的收藏提供了一個標準美國式範例。
據悉,本次展覽將從即日起展至2015年9月27日。為配合展覽,大都會博物館將舉行一系列的公共教育活動以幫助觀眾的參觀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