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首先要有社會責任感,希望能以企業的微小力量,保護中國傳統民族文化,並讓民族文化傳承人重拾自信,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氣、燃起對未來的希望。」近日,在「雲中家歌」大型民族文化公益音樂會上,雲中」系列活動發起人、華熙國際·時代美術館館長、華熙國際投資集團董事長趙燕女士表示。
據悉,這是華熙國際集團連續第九年舉辦的雲中系列公益活動之一。走遍祖國大地,尋遍中國歷史,「家」文化博大精深卻又無處不在。一屋兩人三餐四季是家,吾心安處亦是家。它是每個人心中溫暖的港灣,是內心深處不可替代的珍貴記憶,也是代代傳承的傳統文化。2019年,華熙以「雲中家歌」的主題,期待能以豐富的展陳與熱情的歌舞,展現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個體對於「家」的不同答案,探尋「家」的價值和別樣意義。
其中,羌族自稱「爾瑪」或「爾咩」,被稱為「雲朵上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等縣以及綿陽市的北川羌族自治縣。2008年那場地震,也讓這支古老的民族飽受磨難。地震發生後,華熙國際•時代美術館緊急組織29位當代寫實派藝術家,發起《熱血五月•2008》大型賑災義展作為開館展,並將拍賣所得的3350萬元善款全部捐獻災區。同時,一群北川羌族的孩子們,也組成合唱團,以歌聲撫慰災區人民的心,給予他們希望和力量。11年後,第一批北川合唱團的成員,登上雲中家歌的舞臺。
佤族是中國最後的原始部落,至今還有部分部落保留著原始農村公社公有制。傳說,木鼓是佤族的通天神器,被視為民族繁衍的源頭。圍繞著木鼓攜手成圈,伴隨木鼓之聲,甩動烏黑長髮,舞動於秘境佤山,野性與浪漫交融,守護人神共居的家園。「梅葛」一詞是彝語的音譯,意為口頭說唱的古老故事,並無文字記載,全靠口耳相傳、沿襲吟唱而保存下來,有彝族人對開天闢地、萬物起源的理解,以及生產勞動、婚喪嫁娶、風情習俗的記述,他被視為彝族人民的「根譜」,也被譽為彝族歷史生活的百科全書。
雲南牟定水冬瓜村是彝族左腳舞的發源地。這裡有位4歲半的小女孩小香亦,她的爸爸會彈月琴,媽媽和姐姐會跳舞。今年,他們父女、師徒共同登上「雲中家歌」的舞臺,為大家表演彝族家族聚會、共慶團圓的歌舞《初三十三》、《彝族打歌》。小香亦聲音雖稚嫩卻嘹亮,她說想要把歌聲唱到天安門。古老而原始的茅古斯舞,被稱為中國舞蹈的源頭。表演者身穿草衣樹皮,極具原始風情。他們採用變腔變調的對白,在舞蹈中講述簡單卻穿越千年的故事,表現土家先民漁、獵、農耕等勞動生產過程。
對於經遷徙而來的客家人來說,家不僅僅是自己的小家,更是族群的大家。幾十戶同祖、同宗、同血緣、同家族的客家人,在土樓內過著共屋簷、共門戶、共廳堂、共庭院、共水井的和睦生活。在客家人心裡,「家」是一座大房子,把客家的每戶都緊緊地拴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家和萬事興。而以歌寄情的客家小曲,盪氣迴腸地講述著平凡日子中的不凡故事。京韻大鼓由河北省滄州、河間一帶流行的木板大鼓發展而來,形成於京津兩地。唱中有說,說中有唱,雅俗共賞。傳統敘事、寫景抒情的歷史或現代故事,都成為京韻大鼓唱段的題材,剛柔相濟的風格讓尋常小段平添酣暢之感。
作為關注中國原生態文化的公益項目,相關負責人表示,「雲中系列」持續挖掘散落在中國大地即將消逝的傳統民族文化,並通過藝術展、互動體驗、歌舞表演等創新的表現形式,傳承、推廣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藉助這一平臺,九年來,已有150位民間音樂人走向國內和國際市場,觀展人次超過20萬。
「雲中」系列活動發起人、華熙國際·時代美術館館長、華熙國際投資集團董事長趙燕女士表示,企業家首先要有社會責任感,希望能以企業的微小力量,保護中國傳統民族文化,並讓民族文化傳承人重拾自信,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氣、燃起對未來的希望。
與音樂會同期亮相的,還有在華熙國際·時代美術館舉辦的「家的維度」主題藝術展。作為第九屆「雲中系列」展覽,此次展覽同樣將目光聚焦家庭主題。「家的維度」劃分為「時間之家、時空之家、溫度之家」三個單元,以豐富的史料文獻、當代藝術作品、公教與互動相結合的展陳方式,集學術與體驗一體,重構「家」的概念,邀請觀眾在美術館「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