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11年,當統治西班牙的哥特王朝日益腐敗衰落的時候,徵服了北非的阿拉伯人派遣柏柏爾人作為先鋒渡過直布羅陀海峽,迅速佔領了西班牙大部分土地。就這樣,穆斯林的文化夾帶著北非的風吹進了西班牙,在後來的700多年裡在西班牙紮根,行成了歐洲最具異域風情和神秘色彩的摩爾文化。而位於西班牙最南部的安達盧西亞地區就是感受西班牙摩爾文化的最佳地點。
當阿拉伯人徵服西班牙的時候,穆斯林世界正處於第一個世襲王朝倭馬亞王朝,定都大馬士革,也就是我國古代所說的大食國。然而就在短短的幾十年之後,穆斯林世界發生了一場什葉派阿拔斯領導的政變,推翻了倭馬亞王朝建立了阿拔斯帝國,並且遷都巴格達。因為阿拔斯王朝多用黑色,所以史稱黑衣大食。有意思的是黑衣大食在剛建立的第二年便同唐朝的軍隊在中亞地區展開了一場怛羅斯戰役,被稱為當時東西方最強大兩個帝國的一次正面碰撞。
倭馬亞王朝的後裔大多數在政變中被殺害,只有一個帝王遺孫拉赫曼僥倖逃脫來到了伊比利亞半島。他看中了安達盧西亞的科爾多瓦,在這裡自封為哈裡發,建立了後倭馬亞王國,在後面的幾百年裡面成了西方穆斯林世界的拜佔庭帝國,史稱白衣大食。這裡一度是西方文化藝術的中心。當其他歐洲人已經忘記羅馬諸神而處在黑暗的中世紀的時候,這裡的學者卻將希臘羅馬文化發揚光大,興建大量的圖書館,翻譯古書,而這些書籍又被放到驢背上跨過庇里牛斯山運到了歐洲大陸。
今天的科爾多瓦已經成了少有人聽說的城市,雖然遊客也不少,但是大多數人來這裡都和我類似,只是奔著一個目標而來:科爾多瓦清真寺大教堂(mezquita-cathedral)。
我在安達盧西亞只有三天時間,科爾多瓦的行程是硬擠進來的。早上我從格蘭納達出發,坐客車到到科爾多瓦已經接近中午時分。下午五點多還要坐高鐵去塞維亞。所以我留給科爾多瓦只有不到6個小時的時間。
科爾多瓦的汽車站和火車站很近。汽車站提供locker,但是火車站卻沒有。幸好火車站對面有一家locker,開到晚上8點鐘,5歐元可以租一個很大的locker。
從這裡走到老城區不過20分鐘的路程。
中午時分,科爾多瓦炙熱的太陽烤得人很難受,好在路上總能找到有陰涼的地方。走一會兒之後,大路的中間出現了一片很大的綠地,恰好有當地的活動,好像是學藝術的學生辦展覽。年輕人們在樹蔭下擺上桌子,展示自己的作品,很多路人駐足觀看。看他們的樣貌,似乎阿拉伯血統更多一些,也許他們的先祖就是千年前在這裡見證了倭馬亞帝國興衰的摩爾人吧。
旁邊的play ground裡,有孩子們在玩耍,明媚的陽光下,看著眼前的場景,瞬間讓人忘記了歷史的厚重。
進入老城區便是安達盧西亞典型的窄巷了。
走著走著突然熱鬧起來,店鋪和飯館多了起來。
再轉過幾個彎,清真大教堂的高高的鐘樓跳入眼帘。
不湊巧我到的這天是周日,教堂中午有禮拜活動,要到下午3點半才開門。於是我先圍著教堂走了一周。這座教堂是在清真寺的基礎上改造的,原有的建築風格是平鋪。天主教教堂保留清真寺的周邊部分,在中間拔起來一個高高的中廳。這個中廳雖然也很高,可是由於清真寺的規模太龐大,只有走得遠些才能看到,也少了幾分威嚴。
教堂所在地原本是天主教教堂和一個羅馬神廟,當穆斯林攻佔下科爾多瓦的時候,停戰協議中有一項便是教堂的一半拆掉,勝利者將建造一個清真寺。後來拉赫曼一世統治了科爾多瓦,這位離國君主思念故鄉大馬士革的清真寺,同時也為了彰顯自己作為真正的穆斯林哈裡發的威嚴,決定在科爾多瓦建造一座大型的清真寺。於是將另一半教堂也購買下來用來修建一個巨大的清真寺。在後面的200年裡,倭馬亞王朝的哈裡發們持續擴建,最終完成了這座舉世無雙的清真寺,倭馬亞王朝也進入了最為鼎盛的時期。據說那時的科爾多瓦是歐洲最大的城市,可以與君士坦丁堡和巴格達媲美。
這裡首創的雙拱建築方法,利用較短的柱子便可以支撐很高的頂棚。
整個教堂內部目前有856根柱子,而在改建為天主教堂前最多的時候是1293根。
清真寺的米哈拉布(mirab,又譯壁龕)因為受結構的限制,並不像大多數清真寺朝向麥加的方向。
就在西班牙的穆斯林王朝達到極盛的時候,科爾多瓦的一場暴亂結束了倭馬亞王朝的統治。西班牙穆斯林世界也由統一變成了多個小王國,彼此紛爭不斷。而與此同時,北方的西班牙天主教王國逐漸強大起來,自穆斯林入侵之時便開始的天主教光復運動開始取得了進展。終於在1236年攻克了科爾多瓦。
據說在科爾多瓦被天主教光復之初,穆斯林仍然被允許使用清真寺進行禱告。畢竟摩爾人在這裡生活了500年,連土生土長的西班牙人,也覺得摩爾人的確應該屬於這片土地,更何況在穆斯林君主統治的時期,天主教徒也有信仰自己宗教的自由。然而和諧共存只是取決於統治者憐憫,最終在查理五世時期,清真寺被進行了大規模改動,巨大的天主教教堂從清真寺破頂而出。傳說查理五世在教堂完工時說,你建造了一個在任何一個城市都有的教堂,但是毀掉了一個舉世無雙的奇蹟。
天主教堂聖壇部分,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左下角有一個雕像,騎士坐在馬上,馬蹄下是被戰敗的摩爾人。
奢華的唱詩班
清真寺的宣禮堂也被改成了鐘樓。
留下完全沒有改動的就是庭院裡面的這個橙子園
沒有變的還有這個洗禮池。
教堂前邊是瓜達爾基維爾河,河水湍急,上面有一段羅馬人初建,而後摩爾人又擴建的大橋。
過了橋,可以走到河邊,穿過巨大的橋洞。
橋上一位藝人在這裡演奏手風琴,看他演奏,樂在其中,毫不在乎烈日當頭的酷熱。
還有一對俊男靚女,在這裡自彈自唱。
橋頭的要塞卡拉奧拉塔。
另一頭的橋門,頗有點希臘神廟的風格。
格蘭納達的本意是石榴。西班牙國徽上小小的石榴就代表格蘭納達,據說最早是伊莎貝爾女王在收復格蘭納達之後決定加上去的。
統治格蘭納達的奈斯爾王朝是摩爾人在伊比利亞半島的最後一個王朝, 它的繁盛卻是伴隨著整個西班牙摩爾人統治的衰落,頗有些悲劇色彩。當來自北方的卡斯蒂亞國王徵服了科爾多瓦之後,本欲一股作氣消滅格蘭納達完成天主教的光復運動。但是當時奈斯爾王朝的蘇丹主動向卡斯蒂亞國王請降,願意臣服於卡斯蒂亞。天主教國王一念之仁,允許穆斯林蘇丹繼續管理格蘭納達。而格蘭納達就這樣繼續生存了200年。而在這200年裡,伊比利亞半島的穆斯林雲集格蘭納達,帶來了最先進的技術。在強大的天主教王國的陰影之下,格蘭納達竟然獲得了空前的繁盛。而阿爾罕布拉宮就在這段時間慢慢的修建起來。
整個阿爾罕布拉宮建立在懸崖峭壁之邊,以內華達山脈為屏障。不僅是蘇丹的王宮和皇家花園,還是一些王公大臣的住所,一個堡壘和要塞,也可以說是一個小城市。當然現在很多王公的住所已經不見了,經過修復,現在的阿宮主要分為三部分:蘇丹的夏宮及花園赫內拉利費宮(Generalife),用於防禦的Alcazaba,以及蘇丹的宮殿Nasrid palace。
Alcazaba是阿宮的要塞,也是其最古老的部分,相傳摩爾人到來之前便有羅馬人留下的要塞,而摩爾人在其遺址上建造了這個堡壘。
正義之門(Justice Gate)原本是整個阿宮的入口,現在這個部分可以免費進入,不需要門票。
大門非常精緻,但是上面的那尊雕塑,想來是後來天主教君主讓人加上去的。
進了正義之門,很快就到這個廣場上了。這裡是阿宮的中心地帶,一邊是Alcazaba,另一邊通往Nasrid palace。
現在的Alcazaba,已經找不見了當年的軍營,只剩下圍牆的底部還在。
還有數座塔樓和堅實的城牆屹立在那裡。堡壘藉助懸崖天險,的確是易守難攻。
Vela Tower 是最大的一個塔樓,上面建有一個鐘樓,摩爾人在緊急時刻用它來預警,而在平時會用來提醒城下的農民對作物進行夜間灌溉。也就是在這個塔樓上,1492年1月2日第一次升起了伊莎貝爾女王和斐迪南國王的旗幟,標誌著西班牙摩爾王朝時代的徹底終結。
在塔樓頂上整個阿爾拜辛區就在腳下。
一處處院落,倒是有點四合院的感覺。
在阿爾拜辛的一角,一段古牆之下是吉普賽人的聚居區Sacromonte,他們依據山勢,建造了獨特的洞屋。外觀看起來和普通的房子一樣,但是內部卻修到了山裡去。很遺憾,我在格蘭納達直有一日,沒來的及去Sacromonte。
離開Alcazaba要經過一個綠樹成蔭小花園。
眾所周知,阿拉伯人的數學相當發達,而伊斯蘭教忌諱使用一切造物主創造的生命形象。於是,他們將讚美真主的阿拉伯文重複上千次寫在牆上,將幾何形體疊加,形成無窮無盡的花紋圖案印在牆上,刻在窗戶上,或是鏤空或是浮雕。這些裝飾在Nasrid宮隨處可見,越是莊重的場所裝飾便越是複雜精美。據說一句「God is the only victor」的阿拉伯文在阿宮被重複書寫了超過9000次!
梅斯亞爾廳(mexuar,也譯作聯合廳)是入口後的第一個大廳,也是王宮最古老的部分,用於蘇丹和法官辦公處理日常事務。
聯合廳的裡邊有一個小禮拜堂,雙拱形的窗戶分外別致,外邊可以看到山下的城市。
整個nasrid palace其實包括兩個皇宮:科馬列斯宮和獅子宮。科馬列斯宮由約瑟夫一世修建,而獅子宮則是其子穆罕穆德五世修建的。從聯合廳進入科馬列斯宮需要經過一個小庭院。庭院中間是一個噴泉,而靠南一側是一面高高的牆,上面充滿精美的裝飾,下方有兩個完全一樣的門,左側的便是通往科馬列斯宮。在nasqid王朝統治時期,只有高級使節和重要官員才能進入這道門。
科馬列斯宮的核心是court of myrtles(愛神木中庭),也是nasrid palace最主要的兩個庭院之一,因為庭院內的愛神木灌木得名。中庭的中間是一個長方形水池,兩側均有一個小噴泉。阿拉伯人對噴泉的設計非常獨到,講求細水長流,泉水靜靜從泉眼溢出毫無聲響,流入水池當中不見波紋。因而池面的倒影清晰完整。中廳北側可以是整個nasrid palace最高的科馬列斯塔(Comares tower),裡面有整個宮殿最宏偉的大使廳(Hall of Ambassadors)。
大使廳是蘇丹的寶座室和接待大廳,是整個宮殿裡面最大的房間。這是一個正方形的大廳,長寬皆為11.30米,高18.20米。整個大廳被各種裝飾覆蓋,尤以天棚最為華麗,據說代表伊斯蘭世界的七重天。可惜我白天參觀的時候不知怎麼回事錯過了這裡,還好晚上回來的時候補了回來,不過光線昏暗,無法分辨許多細節。
以獅子中庭(court of lion)為中心的獅子宮是穆罕穆德五世改建的,是整個納宮的精華之處。這部分的建築並不再嚴格秉承單一的穆斯林風格,而是融入了一些基督教建築的特色。同愛神木中庭的長方形不同,獅子中庭更接近方形,四周被迴廊圍繞,借鑑了基督教修道院的建築風格。
獅子中庭的由12頭大理石石獅子組成的碰水池是阿宮最有名的地標。12頭獅子口銜噴水口,在我看來全然沒有中國石獅的威武,反倒是十分地憨態可掬。
環繞獅子廳四周的幾個廳堂在當時供皇室私人使用,根據季節變化而變更用途。阿本瑟拉黑斯廳(Hall of Abencerrajes)的名字來自一個傳說。阿本瑟拉家族在nasrid王朝是舉足輕重的家族,也因而成了當時蘇丹的政敵。蘇丹採用了最暴力的手段解決了這場政治衝突,在一個夜晚他借慶祝以這個家族命名阿本瑟拉黑斯廳為由邀請37名阿本瑟拉黑斯騎士到這裡將他們全部都殺死在這裡。據說當時場面極其殘忍,血跡浸泡了廳內的水池,留下的汙漬到今天還可以看見。這個傳說雖然很血腥,但大廳還是美倫美幻的,尤其是屋頂,從下往上看,有一種漂浮在空中的感覺。特殊的屋頂設計,保持了室內的清涼,加之獅子中庭的水渠通到廳內,流水進一步降低了溫度,所以即使在40多度酷暑的夏日,這個大廳裡也只有24度左右。
旁邊的姐妹廳(Hall of Sisters)的天棚也有類似的結構。
國王廳(Hall of Kings)整體是長方形,有七個部分組成,三個大的正方形大廳被兩個矩形小房間和多個蜂巢狀的拱門隔開。
據說國王廳的名字來源於屋頂的國王畫像,我倒是非常感興趣,因為穆斯林文化雖然並不完全禁止人物肖像,但是傳統上是儘量避免,所以國王畫像也是難得一見。可惜我找了半天也沒找到。
華盛頓歐文是19世紀初美國駐西班牙的外交官,他曾經來到格蘭納達,發現了被人們早已淡忘的阿宮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時的阿宮幾乎就要淪為廢墟,只有乞丐流浪汗出沒。他向總督申請住在這裡,然後邊開始各處走訪,查看和阿宮相關的資料,寫下了著名的 Tales of the Alhambra。這本書對後來西班牙重視阿宮的保護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這裡便是歐文當年的住所。
從nasrid palace到赫內拉利費宮(後面簡稱赫宮)的路真的挺遠的,按照路上的指示牌的說法,nasrid palace到赫宮前面的園林要走15分鐘,然後穿過園林到達宮殿又需要10分鐘。不過這段路倒是並不枯燥,一路上有鮮花有池塘也有古城牆。
赫內拉利費宮是蘇丹夏天使用的行宮,嚴格意義上講,它和阿爾罕布拉宮是獨立的兩個部分。赫宮的建築在穆斯林王朝之後遭到了比較大的破壞,所以現在並不是原來的樣子,但是依然保留了很多園林和建築。赫宮的風格相對nasrid palace更為簡約平和,可能是蘇丹希望在這裡能卸掉繁冗的政務,更好的放鬆休息。
進入赫宮之前要經過一片漂亮的園林。
過了園林,便是水渠中庭。
從側面的長廊裡面可以看見遠處的nasrid palace和Alcazaba。
另一個主要的部分是柏樹中庭(Court of the Sultana’s Cypress Tree)。它的名字來自一個傳說,蘇丹的妻子在這裡的一個柏樹下與一名阿本瑟拉黑斯家族的騎士私會,這也成了後來阿本瑟拉黑斯廳慘案的一個誘因。
這個石頭樓梯其實是19世紀修建的,走上來可以看見兩個大石獅子。接著往前走是上層的花園。
花園裡面美麗的水到樓梯,護欄是輸水渠道,樓梯分三層,每層都有一個噴泉。樓梯周圍桂樹環繞,樹冠形成了一個拱頂。
離開赫宮經過一條長長的林蔭道,有一段的路旁竟然還有竹林。
緊挨著nasrid palace是卡洛斯一世(後來成為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修建的一座皇宮。這座皇宮是西班牙文藝復興風格建築中的典範,外方內圓非常獨特。然而整體風格同nasrid宮有些格格不入。
卡洛斯一世王宮的參觀是免費的,但是白天我沒有時間,只能在晚上進來參觀。
通過內部的樓梯可以走到二樓俯視圓形的庭院。
月色下的nasrid palace入口。
夜色中的獅子中庭。
和愛神木中廳
訪問阿爾罕布拉最好是能買早上8點半入場的票,這樣天氣比較涼快的時候就可以把赫宮先逛完,然後在太陽升起來高一點的時候去nasrid palace。如果白天可以仔細的看過阿宮,夜訪票似乎不是很必要,畢竟很多細節不會看得太清楚,而且夜晚來訪的人也不少,我原本以為人會很少,但誰知並不比白天少很多,而且還有幾個旅遊團,許多人拍照都是打閃關燈的,經常被閃到眼睛。真的想玩上近來,也許應該買最後入場的門票,人也許會少點。
阿爾罕布拉是在上山,而下面的阿爾拜辛是建在另外一個山坡上,所以要到那裡需要先下山。沿著阿爾罕布拉是一條步行的林蔭大道,順著下山的方向走,過了一個一個古城門,眼前立刻出現了一條漂亮的小街。
街兩邊很多禮品店,店裡面的東西都帶著一股濃濃的阿拉伯風味。
沿著小街到了山下便是格蘭納達最主要的一條街道:Carrera del Darro。沿這條街往東邊去便可以到吉普賽人的聚集區Sacromonte。往西邊去就是格蘭納達最熱鬧的城區。
小巷裡面的一個小店,賣很多掛毯一樣的東西。
城區裡面比較有名氣的景點是格蘭納達主教教堂。參觀並不是免費,每個人需要4歐元,但是帶一個講解器。和許多西班牙的天主教教堂一樣,這座教堂也是建議在一個清真寺的原址之上的。教堂內部是白色的,所以顯得很明亮。與多數西班牙大教堂不同,這座教堂不是哥德式,而主要是文藝復興和巴洛克風格。
中殿聖壇側面大量的精美的雕塑和金色的裝飾,富麗華美是巴洛特風格的一大特色。
聖壇的穹頂。
精美的管風琴。
客觀地說,格蘭納達的主教堂並不大,而且聽說富麗堂皇的程度也不及格蘭納達同城的聖約翰聖殿教堂,但是我個人感覺這個教堂還是挺漂亮的,值得短暫逗留。可是我來這個教堂其實是緣於一個美麗的誤會,我以為伊莎貝爾女王和斐迪南國王的墓葬是在這個大教堂裡面,所以左尋右找找了半天,最終也是沒有找到。後來一查才知道女王的棺木是在大教堂旁邊的皇家教堂裡面,兩個教堂緊鄰,但是各自入口不同,各收各的門票錢。很遺憾我就這樣和伊莎貝爾女王的墓葬失之交臂了。
不過出了大教堂就是一個紀念伊莎貝爾女王資助哥倫布遠行的廣場,上面的雕像是紀錄哥倫布在1491年,也就是伊莎貝爾女王帶大軍圍困格蘭納達之時,哥倫布趕到了伊莎貝爾女王在格蘭納達城外的Santa Fe的軍營中最後一次試圖遊說女王同意他的條件。哥倫布之前曾經見過義大利和葡萄牙的國王,都遭到拒絕,因為他提出的條件在當時的君王看實在是獅子大開口。伊莎貝爾女王從第一次見哥倫布到這次也有很多年了,這次她也沒有同意。當失望的哥倫布騎著毛驢前往科爾多瓦的家中,準備離開西班牙,去法國碰碰運氣的時候,突然被女王的信使追趕上通知他女王改變了主意,決定接受他的全部條件。當哥倫布返回再見女王的時候已經是1492年,女王已經佔領了格蘭納達,據說在阿爾罕布蘭伊莎貝爾再次接見了哥倫布,籤署了任命詔書,許諾接受哥倫布的條件。在同一年,哥倫布到達了美洲。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就在這同一年,伊莎貝爾女王完成了一生中最偉大的兩項功績:統一西班牙和促成新大陸的發現。幾十年後,西班牙便成為了全世界最富強的國家,稱霸海上歷時百年。更重要的是,這一切真正的開始了全球化的進程。
阿爾拜辛區建在山上,很好的保持了當年摩爾人社區的風貌,有露天博物館的美譽,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的世界文化遺產。一路向上,多是陡峭的臺階,走起來的確費些力氣。
窄窄的街道錯綜複雜,轉來轉去,很容易迷失方向,不知道身在何處,不過也沒有關係,想回去的時候只要沿著山坡往下走,最後總是能到大路上。
走在路上,有時一抬頭發現阿爾罕布蘭就在頭頂。當年的摩爾人,就是這樣看著高高的皇城上飄起了天主教的旗幟,不知道他們心裡是什麼感受。
當然觀看阿宮最有名的地方是聖尼古拉斯廣場,夕陽西下之際,阿宮被染上了紅色,分外壯美。這裡總是滿滿的人,有小販,有藝人,有遊客,當然聽說也是小偷最喜歡來的地方。
這是赫內拉利費宮。
其實我是不太喜歡聖尼古拉斯廣場的「熱鬧」的。旁邊有一個清真寺,從庭院裡看阿宮同聖尼古拉斯的視角非常接近,但是人卻少了許多。太陽就要落下之際,清真寺裡面突然有人高聲的唱起了讚歌。千年前,那時的摩爾人想必也是有如此的傳統,但是天主教統治者一度將他們趕出了西班牙,而今天,終於他們又可以被西班牙所接受了。
科爾多瓦代表著穆斯林帝國最輝煌的時刻,但是今天那盛世時代的遺蹟大多已經不存在了,據說當年哈裡發在科爾多瓦建造了一個面積相當於北京故宮1.5倍的巨型皇宮,然而現在已經成了斷瓦殘垣。而格蘭納達從來都沒有真正地強大過,它的繁盛是摩爾文化的美麗的絕唱,然而幸運地是這個安達盧西亞的紅石榴受到了格外的照顧,以至於今天我們還能在這裡看到大量摩爾文化的遺蹟。可惜我的短暫逗留只能看個大概,如果有時間的話格蘭納達是非常值得呆上兩三天的。
相關閱讀:
西班牙掠影之攻略篇
西班牙掠影之巴塞隆納
迪斯尼遊輪,令人情不自禁的迷戀
帶你去看富士山
帶上孩子們去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