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通渭:小康路上「耕讀」 硯田墨香濃烈

2020-12-24 經濟日報

本報記者 牛新建 通訊員 楊耀華

甘肅中部的通渭縣是被原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書畫藝術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書法之鄉」和「中華詩詞之鄉」。縣級書畫藝術發展水平走在甘肅全省前列,聞名全國。近年來,該縣通過深挖傳統文化內涵,創新開發書畫藝術資源,打造書畫優勢產業品牌,助力脫貧攻堅步伐,在小康路上「耕讀」出濃烈墨香的一片新田地。

目前通渭全縣有縣級以上書協、美協會員1200餘人。其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6人、中書協會員44人,直接或間接從事書畫文化產業的人員達2.8萬餘人,書畫經紀人有2600多人。深厚的文化底蘊、廣泛的群眾基礎、書畫愛好者的執著追求推動著這裡書畫、文化產業蓬勃發展。

8月16日,以「絲綢之路翰墨通渭」為主題的第十屆通渭書畫文化藝術節在通渭縣悅心書畫村拉開帷幕,期間記者深入節會現場,在這座充滿墨香的西北小城裡探尋其獨特的「通渭現象」。

鏡頭一:遍地開「畫」的地攤交易

通渭人家愛畫、掛畫、賞畫成俗,紅白喜事寫對聯,走親訪友贈書畫,有「家中無字畫,不是通渭人」一說,男女老少對書畫藝術情有獨鍾、樂此不疲。節會期間,畫家馬胄的畫室裡圍觀的人流更是絡繹不絕。「馬老師的繪畫靈感來真實的農村生活,驢、狗、山路、放驢娃……等鄉土題材畫看起來特別親切有趣,價錢也不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馬老師每年來通渭,每次作品出的很快,這次也不錯」。

同樣,在通渭悅心書畫村二、三樓的幾百間工作室裡,來自當地和全國各地的書畫名家雲集於此。正草隸篆、寫意山水……,書畫者揮毫潑墨,駐足觀者嘖嘖讚嘆。

地攤書畫交易市場是每屆通渭書畫節藝術節群眾淘寶撿漏、品味賞玩的主要場所。組委會統一規劃、部署,創設便捷寬鬆的市場平臺,以最舒適的條件,最優質的服務,最溫馨的交易氛圍歡迎遠道而來的外地書畫藝術家。記者粗略估計,在本次藝術節,地攤書畫市場有200多個攤位。這裡展示的絕大多數是省市書協、美協會員的作品,也有部分中書協會員的作品,價位能夠被普通愛好者接受,交易異常火爆。

與書畫市場接連的是古玩市場,大約60多家方傘搭成的攤位沿馬路一字排列。記者看到仿古錢幣、石雕、水墨畫和各種飾品……,各式各樣的民間工藝品擺滿臺面,琳琅滿目,讓人目不暇接。每年藝術節期間,古玩市場是最熱鬧的地方之一。來自全國各地的商家將藏品精心地擺放在各自展位上,前來鑑賞交流古玩商品的遊客絡繹不絕,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通渭縣副縣長苟建軍告訴記者,通過政府主導,書畫出彩,市場調配,群眾不但得到了受益,節會還帶動了餐飲、物流、交通、住宿、土特產等服務產業也得到了蓬勃發展。

鏡頭二:一錘定「銀」的拍賣現場

「18500」一次!「18500」兩次!「18500」三次!「成交!」

愛拍才會贏,8月17日,通渭本地畫家姜效忠的繪畫作品《山水》最終花落贏家,創下此次第六屆書畫拍賣作品最高價,也使金麥田拍賣公司進行的市場化運行活動達到高潮。字畫竟真品,錘落定乾坤。260餘名競拍者競買60多件書畫精品,最後成交40餘件,交易額高達50餘萬元。

拍賣師陳潔德告訴記者,「走進通渭,第一個感覺就是墨香撲鼻,你能感覺到那種濃厚的書畫氛圍啊!拍賣會上,大家這種激烈的競拍往往都會有一點「火藥味兒」,我在拍賣臺上看到下邊的競拍情況,自己都心情無比激動」。

為了進一步延伸書畫文化產業鏈條,形成書畫市場交易從多維度走向規模化,連續六屆引進知名拍賣公司組織書畫競拍活動,極大的拓寬了書畫經紀人交易途徑,也高效推介了本地書畫名家作品走向高端市場。

鏡頭三:丹青生花的書畫展廳

書畫展覽既是書畫愛好者獲取信息,通訊和娛樂的綜合體現,是書畫藝術最直觀有效的交流平臺,也是與書畫愛好者面對面溝通中充分挖掘其五官感覺的營銷媒介。

通渭縣為已建成運營的通渭縣美術館、天象藝術館等高規格展覽場所,在歷屆節會上,舉辦了不同層次、多種形式的國展、個人展、主題展、紀念展。這既提升通渭書畫家藝術家借鑑學習、研創突破的專業水平,又有效擴大了通渭書畫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本次藝術節舉辦了慶祝甘肅省政協成立70周年書畫展、大美天地王建軍作品展、通渭縣「抗疫情戰脫貧」成就展、硯田思源牛成選墨彩寫意回鄉展、陝西瑢雪書畫藝術工作室作品展。各展廳布置高雅、陳設美觀、錯落有致。觀眾像靜靜流動的河流,輕步漫遊,陶醉沉浸在翰墨丹青描繪的藝術殿堂中。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海報展以「抗擊疫情、脫貧攻堅」為主題,以新聞照片為原素材,首次以海報展覽的形式,全面展示通渭縣在脫貧攻堅、文化旅遊、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取得的成效。展覽用圖片講述通渭故事,用海報展示通渭形象,反映了全縣廣大幹部群眾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精神風貌。展覽共分為「眾志成城戰疫魔」、「遍地碩果笑開顏」、「幹群齊心奔小康」、「凝心聚力謀新篇」四個版塊,共展出主題海報90餘張。

在第九屆教育系統師生書畫展大廳裡,來自全縣120多名學生現場揮即興揮毫潑墨,意凝神聚,巧妙構思,描繪出家鄉的巨大變化,書寫著美好的幸福生活。而這些展出的作品是經過組委會、學校層層把關、精挑細選的540餘幅師生書畫精品,也是全縣教育系統書畫成果的集中展示。練好一筆字,享用一輩子,已是通渭師生的普遍共識。教師、學生已成為推動全縣書畫繁榮的生力軍。

據了解,通渭縣各學校把書法作為校本課程的重點開發對象,設有書法、繪畫興趣活動室,舉辦各種形式的書畫展覽、競賽、培訓、教研活動。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牆壁板報、教室走廊、辦公場所隨處可見師生的優秀書畫藝術作品,滲透著審美教育,散發著濃鬱的墨香氣息。這些小小書畫家接力創作,在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偉大實踐中,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

鏡頭四:指點「江山」的國畫長廊

在通渭,經常性從事專業書畫創作培訓、收藏鑑賞交流買賣的主要場所是畫廊。曾在2013年8月,組建了通渭縣畫廊協會,有260家畫廊和168名市書協、美協以上書畫創作人員加盟。現在遍布縣城和每個鄉鎮的畫廊、書畫裝裱店、文化企業、書畫培訓機構及各類經營實體800餘家,這些實體店互通有無,互贏共生,相互促進,形成良性循環的書畫產業鏈。

活躍在畫廊裡的書畫經紀人和經營者牽線搭橋、招凰引鳳,邀請全國書畫名家來助力藝術節。據統計,僅這次來通渭參加盛會的有中美協書協理事、省美協書協主席、中美協書協會員達80多人。相對於地攤書畫市場,畫廊的書畫作品藝術價值、市場價位更高,也能考驗欣賞、收藏的膽識、眼力和審美水平。這些在書畫藝術界的精英積極參與,採風創作,精準「把脈」,支招解惑,引領書畫產業向縱深發展。

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謝麟這樣說,「通渭書畫文化藝術節在全國都成為了一個品牌,雖然通渭是個貧困縣,但又是『中國書畫藝術之鄉』,老百姓對書畫藝術的愛好、收藏成為一種民風,這在全國是少有的。通渭書畫文化藝術節走了10年,他期望通過政府搭建的書畫平臺能讓更多高雅的藝術湧現出來」。

謝麟說,因為書畫藝術是文化很特殊的一種形態,這種形態必須在一種經濟很發達,老百姓生活水平很高的地區才會發達一些,但是相反在通渭、在甘肅、在黃土高原這一片比較貧困的地區有這個現象發生,這是很特殊的一個現象。這種現象除了傳統文化積澱以及通渭傳統文化歷史的豐厚,更多的是當地政府、包括老百姓對書畫藝術、對文化的重視,所以通渭縣通過這個書畫平臺的構建,為全縣的文化建設就產生了催化作用。

中美協會員、中書協會員、中國作協會員李鳴泉認為,整個通渭的書畫市場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他的體會非常深刻,印象非常深,無論從上到下,從城裡到鄉村,全民性的對書畫的熱愛和收藏,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繼承讓人很欣慰,所以書畫家到這兒來就是學習交友。

鏡頭五:小吃大「做」的特色美食

第十屆通渭書畫藝術節精心推介的數十種特色美食吸引著前來參加節會的遊客。喬圈圈、罐罐茶、甜醅子、煮洋芋、醬骨頭、酸辣粉、打攪團、烤牛排……等具有通渭特色的各種小吃整齊有序的擺放在櫥窗裡。方傘接連,香味四溢,喝茶小憩,座無虛席,賞睿智對聯,品風味小吃。青海省楹聯學會會員還為美食一條街及攤位編撰精妙的對聯,並由通渭書法家提寫,以示祝賀。

青海西寧的王明忠題通渭「美食一條街」:無名小吃,山中百味神州客;有約會看,隴上千家學士書。楊俊義贊通渭藝術節:賞鄉間文化,詩書畫印榮通渭;贊廚裡工夫,菜饌果蔬香隴塬。趙春恩贊甜醅:莜麥精華釀出流年蜜汁;甘甜沁澤,迎來遠道遊人。張國雲贊攪團:憑誰攪動三江水;共團成為一夢圓……。

五香醬骨頭攤位前人比較稀少,記者趁空採訪:「你這裡為什麼沒有擁擠的顧客?」「今天老早賣光了!」「賣了多少錢?」「不多,才3000多元!」「啊!這麼多,天天這樣嗎?」「差不多,第一天人多,我賣了6000多元呢」

這幾天下雨,遊客出行受到影響。通過採訪,記者了解到今年因為組委會對申請經營小吃攤位的業主在衛生、操作、質量上進行嚴格考核,數量適中,美食的特色明顯,避免了扎堆零亂現象,但每個攤位經濟收入特別可觀。

鏡頭六:精品薈萃的文房四寶

書畫藝術離不開筆墨紙硯。通渭現有書畫創作人員1萬多人,300多家書畫裝裱店,2015年5月掛牌成立了全省首家縣級文房四寶協會。巨大的市場需求吸引了很多與書畫材料有關的商家雲集,舉行文房四寶展銷活動。在第六屆中國西部文房四寶展廳內,有30多家國內著名的文房四寶經銷商。

善璉龍鳳湖筆的第三代傳承人沈先生對每年一度的書畫藝術節感受深刻,「通渭的節會對我們外地商很有吸引力,工作人員的服務很周到,提供的展廳也很寬敞,我家的筆是純手工製做,很精緻,所以這裡的消費者很歡迎!」他還打開手機視頻,讓大家看看家庭制筆現場,最後吳先生無不感慨的說,可惜我是最後一代制筆人……。

涇縣宣紙展廳裡,一位書法名家正和商家協商,用字換紙。就是用兩幅畫交換10刀宣紙。這種現象在書畫藝術節上屢見不鮮,用書畫作品交換古玩玉器、筆墨紙硯、地方特產,各取所需,相互欣賞。通渭人家家掛字畫的家庭文化現象驅動著書畫裝裱市場對宣紙的巨量需求,紙品主要以批發交易為主,而且成交額度大。

近年來,通渭縣立足書畫文化資源優勢,打造了「翰墨飄香、書畫通渭」的靚麗名片,大力推進書畫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把文房四寶展示交流和招商引資相結合,把群眾文化活動和文化傳承創新相結合,把文房四寶內涵和文化產業發展相結合,已連續成功舉辦了五屆中國西部文房四寶展。

鏡頭七:「一網情深」的線上直播

快手、抖音、微信等自媒體線上交易書畫藝術作品是近兩屆節會的新亮點。在書畫藝術節的各個現場,隨處可見到手機直播推介藝術作品。畫廊裡,書畫名家創作時,經紀人現場錄製,吸引大量「家人們」、「老鐵們」等粉絲圍觀,時不時點擊「小黃車」,下「米」拍單。有的經紀人聘請網紅助力帶貨,提升關注度,點擊量猛增,實現薄利多銷。有的書畫家邊創作邊講解,儼然是一堂線上藝術鑑賞教學課。還有的愛好者通過直播,請求親朋好友拿主意出買價……。

快遞、外賣小哥來來往往穿梭在人流中,成為本次節會打通「最後一公裡」的後勤尖兵。據了解,通渭書畫藝術品線上銷售異軍突起,這種快捷經濟的交易形式在書畫交易市場佔領制高點,極大地衝擊著傳統經營模式,已經引起以通渭書畫界的高度關注。

鏡頭八: 巧奪奇工傳統手工

景泰藍工藝、秸稈畫、皮影製作、沙畫、磚雕、木雕版刻、烙畫、瓷刻、臉譜畫、剪紙、大漆漆畫、草編工藝.....等手工作品在各個精品展室展出。其製作者有的來自扶貧車間的普通群眾、有的是民間工匠、有的是老手藝人、有的是非遺傳承人、還有職業學校的學生......

這些精美的作品展示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和魅力,也體現了民間傳統工藝興趣愛好者在傳承民族技藝、保護傳統文化的創舉。即展即銷,展銷結合,有願意收藏的可以拿走,展銷兩不誤,兩促進,讓手工工藝品為作者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鏡頭九:精彩紛呈的文體演出

初秋的通渭山水靈動、翰墨飄香。本屆書畫文化藝術節安排了豐富多彩的文藝演出節目和群眾性體育活動。8月15日,「酷步杯」第三屆通渭溫泉露營大會暨溫泉度假區文化旅遊節開幕;8月18日下午,甘肅演藝集團歌舞劇院在縣城南園體育公園為廣大群眾送上了一場精彩的視覺盛宴;8月19日,「走進書畫名城 相約馬營古鎮 過一個只有20℃的夏天」——第十屆通渭書畫文化藝術節露營大會馬營分會場暨華川文化旅遊節在馬營鎮華川村舉行;書畫節期間,每晚展演人們喜聞樂見的非遺項目――通渭小曲戲。這些演出融藝術性、競賽性、觀賞性、公益性為一體,通過形式多樣的文體節目,豐富了廣大群眾的文化生活,提升了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

採訪手札

獨特的文化資源品牌優勢已成為拉動縣域經濟發展的後發優勢,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六大特色產業之一,也是發揚傳承中華書畫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項重要舉措。

近年來,通渭縣按照甘肅省建設文化旅遊強省和市上打造「絲綢之路特色旅遊帶和海上絲綢之路康養休閒旅遊目的地」的戰略部署,立足「中國書畫藝術之鄉」品牌優勢,緊緊圍繞創建「全國書畫文化產業知名品牌示範區」為目標,深入實施「文旅名縣」戰略,以舉辦一年一度的書畫文化藝術節為契機,加快發展以書畫為核心的文化旅遊產業。

通渭不僅在努力打造「全國知名的書畫交易市場」、「全國知名的書畫信息發布平臺」、「全國知名的書畫採風基地」、「全國知名的文房四寶交易市場」的同時,還積極探索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書畫傳承核心區,在國內形成中華書畫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典範上下足了功夫。

相關焦點

  • 甘肅通渭:小康路上「耕讀」硯田墨香濃烈
    本報記者 牛新建 通訊員 楊耀華甘肅中部的通渭縣是被原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書畫藝術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書法之鄉」和「中華詩詞之鄉」。縣級書畫藝術發展水平走在甘肅全省前列,聞名全國。近年來,該縣通過深挖傳統文化內涵,創新開發書畫藝術資源,打造書畫優勢產業品牌,助力脫貧攻堅步伐,在小康路上「耕讀」出濃烈墨香的一片新田地。目前通渭全縣有縣級以上書協、美協會員1200餘人。其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6人、中書協會員44人,直接或間接從事書畫文化產業的人員達2.8萬餘人,書畫經紀人有2600多人。
  • 「硯田思源——牛成選墨彩寫意回鄉展」在甘肅通渭舉辦
    2020年8月16日,「硯田思源——牛成選墨彩寫意回鄉展」在甘肅省通渭悅心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由甘肅省美術家協會、中共定西市委宣傳部、定西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通渭縣委縣政府等聯合主辦,通渭縣宏祥礦業有限責任公司、探越通渭服裝服飾有限公司等協辦。
  • 媒體團走進中國書畫之鄉通渭—— 鋤含雲水筆含墨 耕罷梯田種硯田
    通渭自古有著「中國書畫藝術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書法之鄉」「中華詩詞之鄉」「全國書畫產業先進縣」等美譽,當地還流傳著「家中無字畫,不是通渭人」的說法,可見書畫產業在通渭的分量。     上午10時,媒體團一行來到了通渭悅心國際書畫村,在一樓和二樓展廳裡懸掛著自然風光、人文景觀、風土人情等獨具魅力的畫作,尤其是一些人物作品栩栩如生,宛如衝印照片一般。
  • 通渭:妙筆書脫貧攻堅巨著 濃墨繪全面小康藍圖
    每日甘肅網記者周者軍 冉旭東通渭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自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縣,已有2100餘年歷史。境內發現的古遺址和彩陶,屬「馬家窯」「齊家」文化。通渭人崇尚耕讀,鍾情書畫。著名作家張賢亮曾即興題寫「人間繁華在長安,世上書香出通渭」。
  • 第十屆通渭書畫文化藝術節系列展覽活動丹青溢彩
    耕讀文化源遠流長,紅色旅遊資源豐富,溫泉康養盛名隴上,書畫藝術享譽全國,8月16日,由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遊廳、省文聯、中共定西市委、定西市人民政府主辦,以「絲綢之路·翰墨通渭」為主題的第十屆通渭書畫文化藝術節在通渭縣隆重開幕。
  • 「絲綢之路·翰墨通渭」 甘肅金島書畫院通渭分院掛牌成立
    甘肅金島書畫院通渭分院掛牌成立。賈笑雲 攝 出席甘肅金島書畫院通渭分院成立的嘉賓合影。賈笑雲 攝甘肅金島書畫院成立於2015年5月18日,由國際知名大師級書畫家張三水擔任院長,是書畫大家餘劍宇唯一授權的國際國內代理和經紀書畫院,目前擁有省內外數百知名書畫家會員。
  • 「絲綢之路·翰墨通渭」甘肅金島書畫院通渭分院掛牌成立
    同日,擁有甘肅省內外數百知名書畫家的甘肅金島書畫院,也在這裡掛牌成立了通渭分院。甘肅金島書畫院通渭分院掛牌成立。甘肅金島書畫院通渭分院院長潘建功講話。甘肅金島書畫院通渭分院掛牌儀式現場。參加揭牌儀式的書畫界名家紛紛表示:適逢通渭縣第十屆國際書畫藝術節隆重開幕,甘肅金島書畫院通渭分院的同期揭牌意義更加深遠。一方水土養育一方文化,通渭人歷來崇尚耕讀,重視教育和文化。豐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積澱孕育了通渭獨特的書畫文化現象。各位書畫藝術家要攜手同行,堅持高標準、高規格辦會,堅持把書畫藝術與公益教育事業結合起來,把甘肅文化藝術事業發揚光大。(賈笑雲)
  • 甘肅金島書畫院通渭分院掛牌成立
    金島金品質 通渭通藝苑甘肅金島書畫院通渭分院掛牌成立同日,擁有省內外數百知名書畫家會員的甘肅金島書畫院,也在這裡掛牌成立了通渭分院。 參加揭牌儀式的書畫界名家紛紛表示,適逢通渭縣第十屆國際書畫藝術節隆重開幕,甘肅金島書畫院通渭分院的同期揭牌意義更加深遠
  • 【喜迎藝術節】第十屆通渭書畫文化藝術節各展館布展工作緊鑼密鼓進行中
    第十屆通渭書畫文化藝術節將於8月16日至22日在通渭縣舉行,目前,藝術節各展館布展工作緊鑼密鼓進行中。  在天象文化綜合體一樓展廳,第六屆中國西部文房四寶展參展企業正在緊張布展中,來自廣東、安徽、江西、浙江、甘肅等34家文房四寶企業,屆時將集中展出國內各地文房四寶特色區域的筆、墨、紙、硯等文化四寶用具,供各地遊客參觀交易。
  • 金島金品質.通渭通藝苑--甘肅金島書畫院通渭分院掛牌成立
    中國甘肅在線通渭訊 8月16日,細雨吹散炎夏,金島喜迎佳期。被譽為「中國書畫藝術之鄉」的通渭縣翰墨飄香。第十屆國際書畫藝術節在這裡隆重開幕。同日,擁有省內外數百知名書畫家會員的甘肅金島書畫院,也在這裡掛牌成立了通渭分院。
  • 【我眼中的通渭書畫】馬剛 張憲文 牛成選談通渭書畫
    千年通渭,一品書畫。為期一周的第十屆通渭書畫文化藝術節吸引省內外知名書畫家齊聚通渭,感受濃厚的書畫文化氛圍,體驗純樸的鄉土民風。節會舉辦期間,省政協常委、省文聯副主席,省美術家協會主席馬剛,甘肅畫院專業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張憲文,通渭籍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牛成選暢談獨有的「通渭現象」,從不同角度提出各自的真知灼見,為通渭書畫文化產業發展建言獻策。
  • 甘肅最初的「天水」,竟然是通渭
    甘肅最初的「天水」,竟然在定西,現卻是國家貧困縣,才剛通高鐵 天水是甘肅第二大城市,也是西北重要的工業城市,境內下轄的縣區均有各自特色,諸如秦安被稱為西北「製造」之都,各種品牌能在秦安產出並暢銷。甘谷則以辣椒聞名全球,號稱西北最能吃辣的縣。而武山的鴛鴦玉乃是國內精品石材,各種玉器暢銷全球。
  • 第十屆通渭書畫文化藝術節今日開幕
    定西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冉旭東)丹青歌盛世,翰墨抒豪情。8月16日上午,由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遊廳、省文聯、定西市委、定西市政府主辦,省美術家協會、省書法家協會、定西市委宣傳部、定西市文體旅遊局、通渭縣委、通渭縣政府承辦,為期一周的第十屆通渭書畫文化藝術節在通渭縣悅心美術館開幕。
  • 通渭:紅色榜羅 翰墨飄香 溫泉養生
    通渭歷史悠久,是「中國書畫藝術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書法之鄉」「中華詩詞之鄉」「全國體育先進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通渭小曲」和「通渭影子腔」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磚雕、脊獸、剪紙等8個項目列入省級非遺名錄。
  • 甘肅最初的「天水」,竟然是通渭
    甘肅最初的「天水」,竟然在定西,現卻是國家貧困縣,才剛通高鐵 天水是甘肅第二大城市,也是西北重要的工業城市,境內下轄的縣區均有各自特色,諸如秦安被稱為西北「製造」之都,各種品牌能在秦安產出並暢銷。甘谷則以辣椒聞名全球,號稱西北最能吃辣的縣。而武山的鴛鴦玉乃是國內精品石材,各種玉器暢銷全球。
  • 甘肅通渭:書畫產業促脫貧 致富立德雙豐收
    新華社蘭州8月19日電 題:甘肅通渭:書畫產業促脫貧 致富立德雙豐收新華社記者 朱國聖、張文靜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到成為一名專業的書法創作與經營者,45歲的張萬昌用了近二十年的時間。
  • 【重走長徵路】通渭:三軍過後盡開顏
    原標題:【重走長徵路】通渭:三軍過後盡開顏 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裡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毛澤東同志的這首《七律·長徵》膾炙人口,它所讚頌的紅軍精神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但鮮有人將這首著名詩詞與甘肅通渭聯繫在一起。
  • 第三屆通渭文化旅遊節昨日啟幕「酷步杯」第三屆通渭溫泉露營大會暨溫泉度假區文化旅遊節開幕
    每日甘肅網訊(新甘肅客戶端見習記者王梓懿 劉成)8月15日下午,「酷步杯」第三屆通渭溫泉露營大會暨溫泉度假區文化旅遊節在定西市通渭縣溫泉度假村開幕,來自各地的戶外運動愛好者及通渭當地群眾近3000人參加活動。
  • 通渭:書畫品牌增添文旅產業發展動力
    通渭人崇尚耕讀、鍾情書畫,通渭縣8.7萬戶人家書畫作品收藏量達300萬件,現有書畫創作人員1萬多人,縣級以上協會創作骨幹1200多人,其中中美協會員7人、中書協會員42人,省美協會員82人、省書協會員98人。現有文化企業106家,其中規上企業4家,畫廊裝裱店、培訓機構及文房四寶銷售店800多家,書畫經紀人2600多人,形成了「鋤含雲水筆含墨,耕罷梯田耕硯田」獨特的「通渭現象」。
  • 甘肅通渭:丘陵溝壑出書畫藝人 黃土高原飄翰墨之香
    中新網甘肅定西8月21日電 (記者 殷春永 張玉璽 劉玉桃 馮志軍)甘肅定西是中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通渭縣又是定西所轄縣區裡經濟排名落後的地方。這裡是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以乾旱為主的自然災害頻繁。貧困,沒有影響當地人對字畫的狂熱喜愛。當地人頗為自豪的一句話就是:家中無字畫,不是通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