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太多的修飾和誇張的陳述,作為東方古代四大奇蹟之一。
它不同於埃及金字塔給人莊嚴的感覺,吳哥窟讓人感受到的是一種親切,佛陀面上的微笑,會讓你放下一切對於外界的警惕和不安,完完全全地融入到他們的文化當中。
在我國史籍中,漢朝稱柬埔寨為「扶南」,隋朝稱「真臘」,唐代稱「吉蔑」,宋代復稱「真臘」,元代稱「甘孛智」或「澉浦只」,明萬曆後,開始稱「柬埔寨」。柬埔寨名稱的來源,說法不一。
一說是源於一個國王的名字。高棉人英雄坎布領導當地的民族建立一個王國,該民族被稱為坎普查人,其王國被稱為坎普查國。這一名稱經後世以訛傳訛,結果變成現在的國名——柬埔寨。柬埔寨人口的80%為高棉人,故國際上也通稱為「高棉」。
另有一說是源於一種叫「紺蒲」的果名,因當地婦女面似此果而得名。
還有一說,「柬埔寨」的英譯為Kampuchea。因為當年移居到柬埔寨的中國人中,廣東人居多,在廣東話裡的」柬埔寨「跟」Kampuchea「發音類似,所以這個國家就被叫成了」柬埔寨「。
公元1372年前後,在洞里薩河畔的一座山崗上住著一戶人家,家裡只有一位老婦,名叫奔夫人。
在一個漲水季節的早晨,奔夫人在河岸上看到一棵大樹漂到她住處附近,便召集鄉鄰把樹打撈到岸上。她發現這棵大樹是個奇異的空心樹,在樹心裡有四尊銅佛像和一尊石佛像。
大家都認為此事說明這裡是個聖地,連佛都想遷到此地居住。
於是,奔夫人就請了村民把這座山崗加高,成為一座高山,並且在山峰上修建了一座寶塔安放五尊佛像,還請來了一些和尚祭奉這座寶塔。
此後,人們稱這座山是奔夫人山,音譯為「百囊奔」。後來華人將其譯為「金邊」。
吳哥窟,英文Angkor Wat既沒「吳哥」也沒有「窟」。Angkor不管怎麼發音都應該是「安哥」才對,Angkor梵語意為首都,其實「吳哥」是來自廣東人的念法,依照廣東發音翻譯成中文,於是變成吳哥。
那「窟」又是打哪來?是「Wat」,指的是古廟。
吳哥窟是埋藏在柬埔寨森林中的古廟築群,所以有人說「窟」字只是英文「Wat」或法文"Vat"的音譯而已。
其實"窟"代表的意義更深奧一點,不只是單純音譯。
舉個例:同樣列為世界遺產的中國敦煌的莫高窟,敦煌莫高窟是在峭壁上鑿洞,在洞內雕刻佛像、菩薩、飛天,唐代武則天時代巨大的佛像令人印象深刻,壁上鑿洞就叫做「窟」。
最早翻譯成吳哥窟的廣東先生一定很有學問,這森林中的「古廟築群遺址」雖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窟」的形狀,但是其博大精深堪與中國的「窟」媲美,甚至更勝一籌,更完整。
把安哥古廟遺址群稱作「吳哥窟」當是精妙至極,可以說是賦予了這座遺蹟一個完整的靈魂。
「高棉的微笑」是很多人對柬埔寨的第一印象。
這裡有神態各異、面帶微笑的四面佛,這些巨大的頭像從各個角落俯視著人間,安祥中帶著幾分神秘又富於魅力。
巴戎寺的四面佛
據說蜚聲世界的「高棉的微笑」來源於吳哥城巴戎寺中巨大的四面佛像,這些佛像個個面帶安詳的微笑,目光慈祥。
吳哥窟,這座曾經是東南亞歷史上最強大的高棉帝國的都城,在國家經歷衰落後被叢林淹沒。
塔普倫廟
巴戎廟
吳哥古皇宮
直到1858年,法國生物學家亨利·穆奧,在柬埔寨原始森林中無意中發現了宏偉驚人的古廟遺蹟,從此將吳哥窟這個失落已久的世界重新帶到世人面前。
歲月流轉,不知其中隱藏了多少秘密。等你去發現!
旅博會報名立減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