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據悉,促進生豬產能恢復和市場供應政策密集出臺,供給階段性緊張的局面有所緩和,但並未實質性解決。生豬供應失衡,大部分地區豬價突破了40元/公斤,一時間養豬人掀起了「復養潮」。由於市場上仍無合法的非洲豬瘟疫苗及防治藥物,因此我們必須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理念及管理體系。基於此,仇華吉研究員策劃「抗非大家談」主題系列,從不同角度剖析非洲豬瘟及其防控要點,力圖為養豬人提供系統解決方案。
毛主席在尋烏調查中曾提出著名論斷「不做調查沒有發言權」、「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的確,務實、紮實、唯實的作風適用於各行各業!深入養豬一線的實戰派更具發言權。今天我們分享「抗非大家談」系列之——郭廷俊《冬季北方豬場保溫、通風、防潮措施》!
眾所周知,冬季豬只冷應激問題普遍存在,應激源的刺激越強烈,產生的應激反應也越大,北方豬場情況尤甚。現代畜禽養殖基本為舍飼飼養,當環境溫度適宜時動物健康水平才能穩定,因此北方豬場冬季要保溫防寒,減少冷應激以防病!
2019年第四季度金豬行情下豬只更顯珍貴,我們如何讓這個冬天不太冷?我們為您揭秘巧妙解決冬季北方豬場保溫與通風矛盾的養豬新模式!
豬場實際問題:如何解決保溫與通風之間形成的矛盾?
氣溫低,很多豬舍選擇減少通風,結果造成豬舍潮溼、缺氧、濁氣過重,形成新的更強應激,引起更多豬病;而增加通風,可以排潮、供氧、排濁氣,保持豬舍乾爽,而此時大量冷空氣進入又形成冷應激。因此保溫與通風之間形成兩難的矛盾。一般豬舍用電、氣、油、煤或秸稈取暖,增加通風換氣,可以解決這個矛盾,但大大增加了取暖成本,很多豬場難以接受,氣、油、煤取暖還有缺氧、中毒的風險。豬場用太陽能發電取暖,但資金投入大,供暖不穩定,尚待完善。
生態養豬模式:陽光豬舍是豬業發展趨勢之一!
我們陽光豬舍的做法是,豬舍建成大棚式的,用陽光和塑料膜採暖、保溫,成本低,豬場敢於、捨得、便於通風換氣,保持豬舍乾爽、空氣清新,使病菌不能大量生存;地面和後牆透入陽光,可殺菌、儲熱;配套棚被,減少陽光不足時的熱量散失。
主要技術要點是:
1.南側不設擋牆,防止冬季擋光和夏季擋風;豬舍跨度最好在7~12米之間,跨度太大,夏季自然通風會受影響,最好單排圈舍,容易管理。
2.高度在5~7米之間。豬舍過低,採光和通風差,豬舍空氣品質差。
3.豬舍內垂直通風,冷應激小,有天窗和通風帶,向上排廢氣。
冬季晴天時,即便室外達零下26℃,在通風換氣的情況下,豬舍內依然可以保持在零上24℃左右。北方偶有連續陰天,可在豬舍休息區地面鋪設電地熱,以防陰天和下半夜豬只著涼。
專家點評
新時代要求,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養豬業作為傳統行業也不例外。在非洲豬瘟背景下,養豬業必須做出相應調整,要徹底改變過去那種環境惡劣、飼料低劣、管理粗放的養豬方式。尊重生命規律、注重動物福利的陽光豬捨生態養豬模式值得推廣,因為該模式既有利於動物健康和生態環保,又可造福於生產者和消費者。做好生物安全的同時,提升營養、環境、管理、免疫,提高豬群健康度、舒適度,非洲豬瘟可防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