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祝瑤
晚上8點,黃龍體育中心的「燈光球場」戰況激烈。剛結束一場酣暢淋漓的對抗賽後,老徐和兄弟們並不急著原地解散。老徐斜挎上球包吆喝眾人,「走,吃夜宵去!」
耳畔是熱鬧與喧譁,眼前是令人食指大動的海瓜子、小花螺、桑拿蝦菇、酒香鰣魚,老徐迫不及待地動筷,並感嘆道:「有了鮮味,感覺又『活』過來了。」
萬家燈火初亮,你所熟悉的杭州夜生活才剛剛開始。我們看到,疫情期間沉寂許久的杭城街巷排檔,煙火氣正在重新升騰。
周邊停車位開始緊張了
一說到在杭州吃夜宵,杭城夜生活版圖上的重要一員——黃龍海鮮大排檔,是很多人能夠馬上想到的地方。
5月以來,生意漸漸有了起色,這讓黃龍海鮮大排檔老闆老潘一直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了。
老潘是寧波象山人,70後,年輕時闖入杭州餐飲圈,最早在河東路開過餐館。近些年,新闢出「黃龍海鮮大排檔」這樣的餐飲「巨無霸」,老潘的官方頭銜又變成了「黃龍海鮮大排檔老闆」。
從斜陽西下到夜幕星垂,老潘早已習慣了這樣的 「黑白戰場」。白天,他在黃龍海鮮大排檔一旁的辦公間忙碌,夜晚看著形形色色的來往食客,觀察著「月光下」的消費變化。
「這一段時間,晚上8點鐘,停車位就很緊張了。」大排檔門口的100多個停車位,已經停得滿滿當當,這對3月底就悄然恢復營業的黃龍海鮮大排檔來說,算是一個好消息。
東海海鮮代表著鄉愁
海鮮大排檔的競爭鐵律只有一條——「沒有獨門的貨源優勢,就別幹這一行了」。不善言辭的老潘每次都說,自己最拿得出手的只剩小海鮮了。
擁有一條漁船,又和眾多船老大合作多年,老潘自然就成了能拿到「每天第一網海鮮」的人。
凌晨漁船回碼頭,大排檔的採購們一擁而上,透骨鮮的海貨裝入泡沫箱,直接送往下一站。大排檔備好了三輛運貨車,每天奔走於碼頭、高速路上。中午11點左右,當天所需的海鮮就會按時送達。
「凌晨在東海,中午到餐桌。」老潘說,早在漁船出海前,就已經預定下了這一船的收穫,「撈到啥就是啥,圖個新鮮。」
「大排檔一年吃掉60萬斤海產。」吃海鮮,老潘是有發言權的,杭州人夏天的海鮮宵夜一般取其清爽利口,魚蟹不能少,再就是各類蝦螺貝殼。
從小就跟著父親在漁船上長大,靠海吃海,在老潘心中,東海海鮮代表著鄉愁。
新增四個「碼頭」,食客有更多的口味選擇
溫州人愛吃江蟹生,到了寧波又是鹹嗆蟹的天下;台州人的餐桌上流行的是家燒風味,舟山人又獨寵半湯……「一隻東海的螃蟹,在寧波、溫州、舟山、台州當地,各有風味。」為了擦亮東海海鮮的活招牌,老潘又挖來了「本土大廚」,在大排檔裡開出了四地的明檔口。
老潘還給70多人的後廚團隊「下任務」,95%的菜品、調料都要自己來,更希望做到「純手工」「原汁原味」。
海鮮大排檔正在變年輕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對以經營夜排檔為主的餐飲人老潘來說,打擊是不小的,營業額一度腰斬,但該有的開銷一樣也不能少。
老潘為此心急過,但如今有了新主意:黃龍海鮮大排檔開了快13年,是杭城留下來為數不多的大型海鮮排檔,是不是也需要變一變了?
大排檔環境圖
說幹就幹,寒意未消的3月,老潘和團隊開始著手設計,夜排檔一邊復工一邊裝修。
生猛的螃蟹「豪橫」地立於門頭之上,燈塔、漁船、漁網、魚群,穿著藍白條紋T恤的「水手」服務員穿梭於夜排檔之間,形似漁船的30米水臺,擺著當天近百種鮮活海貨……置身於此,最大的感受,氛圍變得更好了。
老客趕來一看,1000多個座位,佔地3000多平方米,有18個大包廂、98桌室內外餐桌以及一個能擺下10桌的多功能廳,再加上即將啟用的主舞臺,這絕不是夜排檔的老樣子。
(圖片由採訪對象提供)
跟了老潘十多年的經理老曹,穿上了白襯衣工作服,別上了名牌。他每天巡店,發現店裡最近來的食客不少都是年輕面孔,甚至有些還是帶著孩子的一家三口,為一口海鮮舉家而來。
就連黃龍海鮮大排檔新招的專職運營的90後小哥哥,也在疫情趨於平穩後,考察了許多新興餐館。「最近雷打不動上現代餐飲管理培訓課。」接下來,黃龍海鮮大排檔還會嘗試更多年輕的玩法,「馬上到來的5月28日,就是我們重裝開業的海鮮節。」
夜幕更深了,從今時今日杭城四面八方頗為壯觀的「夜場據點」,不難看出這座城市不斷滋長的「夜宵情結」。當復工復產按下重啟鍵,這座城市的夜活力,正在慢慢釋放。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