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常從夢中驚醒,
一切往事如雲煙再現。
哈爾濱教堂的鐘聲響起,
城市裹上潔白的外衣。
無情歲月悄然逝去,
異國的晚霞染紅了天邊。
我到過多少美麗的城市,
都比不上塵土飛揚的你。
這是曾經僑居在哈爾濱的俄羅斯詩人涅捷爾斯卡婭的詩句。在詩中她用滿含深情的筆觸描寫了令她難以忘懷的哈爾濱教堂的鐘聲。哈爾濱是一座因中東鐵路而興起的移民城市。在城市的早期,有大量的歐洲移民生活在這座新興的城市中,這些生活在異國他鄉的流亡者們,強烈需要有一種精神寄託來排遣心中的孤獨和對未來的茫然和恐懼,於是他們便按照家鄉的建築風格在哈爾濱修建了許多教堂。在上個世紀初,哈爾濱的各種風格的教堂最多的時候曾經達到了70多座。所以當年哈爾濱除了有「東方小巴黎」和「東方莫斯科外」的美譽外,還多了一個「教堂之國「的別名。據說當時每到敲鐘的時候,全城的大小教堂的鐘聲便一齊敲響,雄渾的鐘聲飄出教堂的穹頂,迴蕩在哈爾濱的上空,傳播到城市的每一個角落。行走在街道上的外國僑民聽到鐘聲敲響,便紛紛停下腳步,面向教堂的方向,默默地在胸前劃著十字......這「來自天堂」的鐘聲使當時的哈爾濱充滿了濃厚的宗教氣息。
在哈爾濱東大直街上,在一個方圓不超過五十米的地域內,座落著風格迂迴,分別屬於不同宗教的三座教堂,這在整個世界上也實屬罕見,他們構成了哈爾濱一個非常獨特的教堂文化景觀,這三座教堂分別是烏克蘭教堂、德國路德會基督教堂、波蘭聖心天主教堂。這三座教堂今天仍然行使著宗教功能,只是失去了往日那種熱鬧的景象。
烏克蘭教堂又稱聖母守護教堂,1930年由俄羅斯著名設計師設計,仿照土耳其伊斯坦堡聖索菲亞大教堂的藝術風格建造而成,為典型的拜佔庭式建築風格。
由於教堂曾經由烏克蘭人看守。所以又被稱為烏克蘭教堂。歷史上有眾多的哈爾濱烏克蘭僑民死後被埋葬在教堂的附近。
德國路德會基督教堂是由當年居住在哈爾濱的德國僑民出資興建,屬於典型的德國哥德式建築。建築風格樸實明快,很少雕飾。在哈爾濱眾多的基督教堂被毀後,這座教堂成為了哈爾濱最大的基督教堂。
大直街對面的波蘭天主堂則是在哈爾濱的波蘭僑民修建而成,屬於典型的哥德式建築。後來在動蕩中哥德式尖塔和各種雕飾被拆除,只留下了建築主體,被當成一座中學的校舍,近年政府重新修繕了這座教堂,又加修了兩座尖塔,修繕後的教堂更加雄偉壯觀。
在哈爾濱南崗區的士課街,還聳立著一座規模宏大的拜佔庭式教堂,這就是日俄戰爭時期的產物——阿列克謝耶夫教堂。1907年調防哈爾濱的俄軍開始修建這座規模宏大的教堂,並於1930年重建完成。瑰麗的造型和散發著溫情的宗教氣息,使之成為一座傑出宗教建築的同時, 也成了拜佔庭藝術在哈爾濱一處不可或缺的風景和記憶,並成為哈爾濱的文化地標建築之一。
阿列克謝耶夫教堂是典型的俄羅斯拜佔庭教堂風格的建築。教堂的外觀高大獨特,形體複雜,牆面線角豐富,紅白相間,鐘樓為帳篷頂式,而主入口上邊穹頂則採用俄羅斯傳統的洋蔥頭式,整個外觀富有變化,不同風格交融又十分和諧,構成了一個生動活潑的組合。
這所教堂佔地面積5773平方米,建築面積502.51平方米,能容納上千人活動。阿列克謝耶夫教堂後來被加以修繕並被改造為天主教堂。教堂綠色的屋頂,紅白相間的牆面磚在陽光的映射下十分典雅。3個天主教十字架分別豎立在教堂3個大小不同的圓頂上。
聖索菲亞大教堂是哈爾濱教堂藝術中的最傑出代表,雖然已經失去了往日教堂的功能,但它卻保留了東正教堂拜佔庭建築之美,今天作為表現哈爾濱這座城市一個最廣為人知的名片,構成了哈爾濱獨具異國情調的人文景觀。
哈爾濱聖·索菲亞大教堂是遠東地區最大的東正教堂,從外觀上看,整個教堂氣勢恢弘,精美絕倫。它不但名字取自於土耳其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聖索菲亞,意為「上帝的智慧」),而且整個建築也模仿於那座大教堂的拜佔庭式風格,即曾經在西方風靡一時的「十字架形結構加穹頂」的教堂建築形式。
這種建築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它是拜佔庭文明的光輝典範和帝國的象徵,而隨著拜佔庭帝國在歐洲和中東勢力範圍的擴大,這種建築形式逐漸傳播到全世界各地。今天,在很多國家都能看到這種建築風格的著名教堂,比如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威尼斯的聖·馬可教堂、倫敦的聖·保羅大教堂,希臘各地的東正教堂,遍布俄羅斯的東正教堂,當然還有哈爾濱的這座聖·索菲亞大教堂。
索菲亞大教堂是俄羅斯拜佔庭建築的典範。教堂整個的牆體全部採用清水紅磚,上冠巨大飽滿的洋蔥頭穹頂。俄羅斯人根據北方氣候嚴寒、多雪的特點,把拜佔庭式建築的穹頂改為洋蔥頭和尖式帳篷頂,以免積雪停留在穹頂上。大教堂的蓬頂以主穹頂為軸心,在主穹頂前後左右有四個眾星捧月般的帳篷,裝飾十分精美,它們與主穹頂形成了主從結構,教堂以大小套疊的拱券構成母體,組成細部豐富而生動。而從十幾個設計精巧的天窗中投射進來的陽光,穿過漂浮在空中若隱若現的塵埃,有一種近乎於天堂的神聖光芒。索菲亞大教堂的正門頂部為鐘樓, 7座銅鑄的樂鍾恰好是7個音符,由訓練有素的敲鐘人手腳並用,敲打出抑揚頓挫的鐘聲。聖·索菲亞教堂修建於1923年,一共歷時整整九個年頭,這座氣勢恢宏的教堂才建造完成。哈爾濱聖·索菲亞教堂在文革中倖免於難,當時紅衛兵已經制定好詳細的拆除計劃,無奈教堂周圍有一些居民住宅樓。倒塌的教堂會危及居民樓的安全,這座飽經滄桑的教堂才被完整地保存下來。
在哈爾濱眾多的教堂中,還有一種獨具建築風格的教堂——猶太會堂。在道裏區的通江街上有一座漂亮而又大氣的猶太式建築,簡潔卻不失柔美,古老卻不顯破落,這就是著名的哈爾濱猶太老會堂。在老會堂二樓紅色的外牆裝飾著尖劵柱廊和窗飾,最上面是巨大的半球型拱頂託起一個巨大的銀色六角星. 清晨的陽光照射到六角星上會發出耀眼的銀色光芒, 每天的下午的陽光投射到對面的建築物玻璃上,反射到教堂上形成了一片迷離夢幻的光影。老會堂整個建築雕刻精美,高大氣派,與哈爾濱同時期建築的那些恢宏的東正教堂相比毫不遜色。
離猶太老會堂不遠處還有一座漂亮的猶太新會堂。今天被改造成哈爾濱猶太歷史文化展覽館。會堂紅色的外牆裝飾著尖劵柱廊,屋頂覆蓋了一個巨大的金色雙圓心式穹頂,上面聳立著一個巨大的銀色六角星。這兩座猶太會堂記錄著哈爾濱歷史上那段如歌的歲月,也展示著哈爾濱特有的教堂藝術的迷人風採。
在上個世紀初,海納百川的哈爾濱用博大的胸懷迎接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也用接納的態度包容著各種宗教在哈爾濱的自由傳播。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佛教等幾大宗教在這裡和睦相處,共同發展。隨著中東鐵路的建成,大量的穆斯林也來到哈爾濱,他們修建了一座阿拉伯風格的韃靼清真寺,挺拔高聳的宣禮塔以及兩側對稱圓頂,洋溢著莊嚴肅穆、寧謐渾重的宗教氣氛。因為這些教徒主要來自土耳其及俄國的意特爾人,因此這座清真寺被人們稱呼為土耳其清真寺。今天站在綠樹掩映下的清真寺前,可以想像幾十年前那素淨的禮拜堂裡曾經帶給遠在異鄉的穆斯林們多少心靈的慰藉。和這座土耳其清真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道外那座仍然在使用的清真寺。這座修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的清真寺主要是為了便於那些闖關東的回民朝拜之用。清真寺的大部分設施都是按照麥加和麥地那大寺的宣禮塔設計而成,並且在四周配有寬闊的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