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拍:教堂之城哈爾濱究竟有多少座教堂?

2020-10-16 資深遊牧者

我經常從夢中驚醒,

一切往事如雲煙再現。

哈爾濱教堂的鐘聲響起,

城市裹上潔白的外衣。

無情歲月悄然逝去,

異國的晚霞染紅了天邊。

我到過多少美麗的城市,

都比不上塵土飛揚的你。

這是曾經僑居在哈爾濱的俄羅斯詩人涅捷爾斯卡婭的詩句。在詩中她用滿含深情的筆觸描寫了令她難以忘懷的哈爾濱教堂的鐘聲。哈爾濱是一座因中東鐵路而興起的移民城市。在城市的早期,有大量的歐洲移民生活在這座新興的城市中,這些生活在異國他鄉的流亡者們,強烈需要有一種精神寄託來排遣心中的孤獨和對未來的茫然和恐懼,於是他們便按照家鄉的建築風格在哈爾濱修建了許多教堂。在上個世紀初,哈爾濱的各種風格的教堂最多的時候曾經達到了70多座。所以當年哈爾濱除了有「東方小巴黎」和「東方莫斯科外」的美譽外,還多了一個「教堂之國「的別名。據說當時每到敲鐘的時候,全城的大小教堂的鐘聲便一齊敲響,雄渾的鐘聲飄出教堂的穹頂,迴蕩在哈爾濱的上空,傳播到城市的每一個角落。行走在街道上的外國僑民聽到鐘聲敲響,便紛紛停下腳步,面向教堂的方向,默默地在胸前劃著十字......這「來自天堂」的鐘聲使當時的哈爾濱充滿了濃厚的宗教氣息。

在哈爾濱東大直街上,在一個方圓不超過五十米的地域內,座落著風格迂迴,分別屬於不同宗教的三座教堂,這在整個世界上也實屬罕見,他們構成了哈爾濱一個非常獨特的教堂文化景觀,這三座教堂分別是烏克蘭教堂、德國路德會基督教堂、波蘭聖心天主教堂。這三座教堂今天仍然行使著宗教功能,只是失去了往日那種熱鬧的景象。


烏克蘭教堂又稱聖母守護教堂,1930年由俄羅斯著名設計師設計,仿照土耳其伊斯坦堡聖索菲亞大教堂的藝術風格建造而成,為典型的拜佔庭式建築風格。

由於教堂曾經由烏克蘭人看守。所以又被稱為烏克蘭教堂。歷史上有眾多的哈爾濱烏克蘭僑民死後被埋葬在教堂的附近。

德國路德會基督教堂是由當年居住在哈爾濱的德國僑民出資興建,屬於典型的德國哥德式建築。建築風格樸實明快,很少雕飾。在哈爾濱眾多的基督教堂被毀後,這座教堂成為了哈爾濱最大的基督教堂。

大直街對面的波蘭天主堂則是在哈爾濱的波蘭僑民修建而成,屬於典型的哥德式建築。後來在動蕩中哥德式尖塔和各種雕飾被拆除,只留下了建築主體,被當成一座中學的校舍,近年政府重新修繕了這座教堂,又加修了兩座尖塔,修繕後的教堂更加雄偉壯觀。

在哈爾濱南崗區的士課街,還聳立著一座規模宏大的拜佔庭式教堂,這就是日俄戰爭時期的產物——阿列克謝耶夫教堂。1907年調防哈爾濱的俄軍開始修建這座規模宏大的教堂,並於1930年重建完成。瑰麗的造型和散發著溫情的宗教氣息,使之成為一座傑出宗教建築的同時, 也成了拜佔庭藝術在哈爾濱一處不可或缺的風景和記憶,並成為哈爾濱的文化地標建築之一。

阿列克謝耶夫教堂是典型的俄羅斯拜佔庭教堂風格的建築。教堂的外觀高大獨特,形體複雜,牆面線角豐富,紅白相間,鐘樓為帳篷頂式,而主入口上邊穹頂則採用俄羅斯傳統的洋蔥頭式,整個外觀富有變化,不同風格交融又十分和諧,構成了一個生動活潑的組合。

這所教堂佔地面積5773平方米,建築面積502.51平方米,能容納上千人活動。阿列克謝耶夫教堂後來被加以修繕並被改造為天主教堂。教堂綠色的屋頂,紅白相間的牆面磚在陽光的映射下十分典雅。3個天主教十字架分別豎立在教堂3個大小不同的圓頂上。

聖索菲亞大教堂是哈爾濱教堂藝術中的最傑出代表,雖然已經失去了往日教堂的功能,但它卻保留了東正教堂拜佔庭建築之美,今天作為表現哈爾濱這座城市一個最廣為人知的名片,構成了哈爾濱獨具異國情調的人文景觀。

哈爾濱聖·索菲亞大教堂是遠東地區最大的東正教堂,從外觀上看,整個教堂氣勢恢弘,精美絕倫。它不但名字取自於土耳其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聖索菲亞,意為「上帝的智慧」),而且整個建築也模仿於那座大教堂的拜佔庭式風格,即曾經在西方風靡一時的「十字架形結構加穹頂」的教堂建築形式。

這種建築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它是拜佔庭文明的光輝典範和帝國的象徵,而隨著拜佔庭帝國在歐洲和中東勢力範圍的擴大,這種建築形式逐漸傳播到全世界各地。今天,在很多國家都能看到這種建築風格的著名教堂,比如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威尼斯的聖·馬可教堂、倫敦的聖·保羅大教堂,希臘各地的東正教堂,遍布俄羅斯的東正教堂,當然還有哈爾濱的這座聖·索菲亞大教堂。

索菲亞大教堂是俄羅斯拜佔庭建築的典範。教堂整個的牆體全部採用清水紅磚,上冠巨大飽滿的洋蔥頭穹頂。俄羅斯人根據北方氣候嚴寒、多雪的特點,把拜佔庭式建築的穹頂改為洋蔥頭和尖式帳篷頂,以免積雪停留在穹頂上。大教堂的蓬頂以主穹頂為軸心,在主穹頂前後左右有四個眾星捧月般的帳篷,裝飾十分精美,它們與主穹頂形成了主從結構,教堂以大小套疊的拱券構成母體,組成細部豐富而生動。而從十幾個設計精巧的天窗中投射進來的陽光,穿過漂浮在空中若隱若現的塵埃,有一種近乎於天堂的神聖光芒。索菲亞大教堂的正門頂部為鐘樓, 7座銅鑄的樂鍾恰好是7個音符,由訓練有素的敲鐘人手腳並用,敲打出抑揚頓挫的鐘聲。聖·索菲亞教堂修建於1923年,一共歷時整整九個年頭,這座氣勢恢宏的教堂才建造完成。哈爾濱聖·索菲亞教堂在文革中倖免於難,當時紅衛兵已經制定好詳細的拆除計劃,無奈教堂周圍有一些居民住宅樓。倒塌的教堂會危及居民樓的安全,這座飽經滄桑的教堂才被完整地保存下來。

在哈爾濱眾多的教堂中,還有一種獨具建築風格的教堂——猶太會堂。在道裏區的通江街上有一座漂亮而又大氣的猶太式建築,簡潔卻不失柔美,古老卻不顯破落,這就是著名的哈爾濱猶太老會堂。在老會堂二樓紅色的外牆裝飾著尖劵柱廊和窗飾,最上面是巨大的半球型拱頂託起一個巨大的銀色六角星. 清晨的陽光照射到六角星上會發出耀眼的銀色光芒, 每天的下午的陽光投射到對面的建築物玻璃上,反射到教堂上形成了一片迷離夢幻的光影。老會堂整個建築雕刻精美,高大氣派,與哈爾濱同時期建築的那些恢宏的東正教堂相比毫不遜色。


離猶太老會堂不遠處還有一座漂亮的猶太新會堂。今天被改造成哈爾濱猶太歷史文化展覽館。會堂紅色的外牆裝飾著尖劵柱廊,屋頂覆蓋了一個巨大的金色雙圓心式穹頂,上面聳立著一個巨大的銀色六角星。這兩座猶太會堂記錄著哈爾濱歷史上那段如歌的歲月,也展示著哈爾濱特有的教堂藝術的迷人風採。

在上個世紀初,海納百川的哈爾濱用博大的胸懷迎接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也用接納的態度包容著各種宗教在哈爾濱的自由傳播。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佛教等幾大宗教在這裡和睦相處,共同發展。隨著中東鐵路的建成,大量的穆斯林也來到哈爾濱,他們修建了一座阿拉伯風格的韃靼清真寺,挺拔高聳的宣禮塔以及兩側對稱圓頂,洋溢著莊嚴肅穆、寧謐渾重的宗教氣氛。因為這些教徒主要來自土耳其及俄國的意特爾人,因此這座清真寺被人們稱呼為土耳其清真寺。今天站在綠樹掩映下的清真寺前,可以想像幾十年前那素淨的禮拜堂裡曾經帶給遠在異鄉的穆斯林們多少心靈的慰藉。和這座土耳其清真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道外那座仍然在使用的清真寺。這座修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的清真寺主要是為了便於那些闖關東的回民朝拜之用。清真寺的大部分設施都是按照麥加和麥地那大寺的宣禮塔設計而成,並且在四周配有寬闊的廣場。

相關焦點

  • 因為擁有眾多的教堂而被稱為教堂之城,不僅有歷史也有特色
    在中國有教堂是不稀奇的一件事,在很多地方都有專門的教堂供信奉天主教的信徒能夠在此聚會,不過這些教堂都是近幾年地方教徒自發建造的,建築風格還是以中式為主,在中國北方的一個城市中 ,就有很多的教堂,被稱為教堂之城,它就是哈爾濱。
  • 行走哈爾濱 探秘歷史之城的老建築和教堂
    行走在哈爾濱在哈爾濱建城最初的規劃中,南崗區是城市的行政中心,以今天的博物館廣場為中心建造了很多西式建築,而招牌上全都是俄文。當時,這一帶是洋人生活區,華人都被擠壓到道外區居住。隨著中東鐵路和俄國人的不斷湧入,作為俄國國教的東正教堂開始在哈爾濱傳播開來。1898年7月,鐵路局所屬的第一座東正教堂在香坊率先建成,至20世紀30年代,哈爾濱陸續建造了近30座東正教堂,其它如基督教的、猶太教的、伊斯蘭的教堂也紛紛建立起來。
  • 哈爾濱果戈裡大街上有一座「傳奇」教堂,夜景特別美,遊客卻不多
    前段時間,當我在哈爾濱旅遊時,走在著名的果戈裡大街上,竟然無意間在街邊發現一座外形非常獨特的教堂建築。這座教堂的外立面主要由紅磚組成,看上去似乎已經有很悠久的歷史了,不禁引起了我強烈的好奇心,準備過去一探究竟。
  • 哈爾濱火車站旁邊有一座詭異的教堂,看起來很美,實際上卻是墳地
    前段時間,當我在哈爾濱旅遊的時候,無意間來到了哈爾濱火車站的北廣場,在北廣場上,我發現了一座精美的教堂建築。我已經去過了國內很多城市的火車站,但是在火車站廣場上有教堂這種情況,我真的還是第一次遇到,感覺很新鮮。於是,我就忍不住懷著好奇心,想上前一探究竟。
  • 浪漫哈爾濱之旅——聖索菲亞大教堂
    就在八國聯軍進入中國之際,沙俄又對中國東北起了覬覦之心,策劃單獨進攻中國東北,經過三個月的戰爭,中國東北淪陷,被沙俄軍隊佔領。1907年,為了穩定遠離家鄉在中國東北駐軍士兵的軍心,沙俄決定在哈爾濱建造一座隨軍教堂,同年由俄國茶商出資,在隨軍教堂的基礎上重修了一座全木結構教堂,這也是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前身。十六年後,這座全木結構教堂再次重建。
  • 在哈爾濱有座知名的教堂《聖索菲亞大教堂》,氣勢恢宏,堪稱一絕
    在這炎炎夏日給大家介紹一個涼爽的地方,那就是黑龍江的「聖·索菲亞教堂」。該教堂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三月,最初為沙俄東西伯利亞第四步兵師修建中東鐵路時修建的一座隨軍教堂。就在同年,俄國茶商伊·費·赤斯嘉科夫出資,以隨軍教堂為基礎,重新修建了一座全木結構教堂。
  • 哈爾濱聖尼古拉教堂,哈爾濱的中心點現已拆除
    歷史保護建築肯定是有一定歷史意義才可以得以保留,它如果不被拆除可以當作是沙俄入侵哈爾濱的歷史見證。如果現在進行原址復建這個理由就說不清了,很容易被認為是崇洋媚外,並不值得提倡,特別是它所處的位置在哈爾濱這座城市的中心點,就讓它存在於回憶裡吧。
  • 多少座教堂?
    原標題:多少座教堂?艾林古都北京的建築形式多樣,教堂就是其中之一。北京到底有多少座教堂呢,大概沒有人做過認真的統計。粗略觀之,也足有一二十座吧。說到教堂建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元代。據說,歐洲羅馬天主教方濟各會,早在十三或十四世紀就來到中國,並在泉州和北京設立教區,並建造教堂。
  • 哈爾濱東大直街上隔街相望的三座不同風格的教堂
    哈爾濱因為它的獨特建築而聞名,教堂宛如建築群中的珍珠點綴其間。教堂特有的文化,發散教堂特有魅力,打造了哈爾濱這座旅遊名城特有的魅力景觀,成為遊客觀光旅遊的必遊之地。 哈爾濱南崗區東大直街有三個教堂距離很近建築特點都不相同,分別是耶穌聖心主教座堂,聖母守護教堂,尼埃拉依教堂。
  • 哈爾濱有一座「帳篷頂」教堂!
    哈爾濱素有教堂之城的美譽,除了大家熟悉的聖.索菲亞教堂,還有很多有特色的教堂建築,比如,位於革新街與士課街交口的,被市民們簡稱為革新街教堂的建築。
  • 哈爾濱——索菲亞教堂
    來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哈爾濱——索菲亞教堂 聖·索菲亞教堂(英語:Saint Sophia Cathedral)坐落於中國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裏區索菲亞廣場,是一座始建於1907年拜佔庭風格的東正教教堂,為哈爾濱的標誌性建築。
  • 哈爾濱經典大教堂
    歷史上的哈爾濱,宗教種類之多,教堂寺廟之繁,在中國的城市中實屬鮮見。現今留存下來的宗教建築,不僅構成了與眾不同的城市景觀,也是開放包容的歷史見證。布拉格維音斯卡婭教堂(聖母領報教堂、聖母報喜教堂)1941年落成,1970年拆毀。拜佔庭式俄羅斯東正教聖母報喜教堂。
  • 風物誌 哈爾濱聖 · 尼古拉教堂下埋藏的秘密
    哈爾濱城史文物館館藏文物:尼古拉教堂照片「喇嘛臺」是俗稱,其在城史文獻中的正規叫法是:聖·尼古拉教堂,沒錯兒,俄國人每到一個地方的第一件事就是建教堂。西側有莫斯科商場(今博物館)紅色穹頂呼應;東側與遠處秋林商行銀灰色穹頂相對;北側同優美舒展的哈爾濱火車站遙遙相望。這座精緻玲瓏的八面體教堂,其尖尖的帳篷式屋頂和上面小巧的「洋蔥頭」,以及陽光下變幻迷離的光影都極其迷人,在任何角度觀賞均會獲得良好的景觀。教堂建築採用井幹式木結構,帶有濃鬱的俄羅斯民間色彩。
  • 哈爾濱耶穌聖心教堂:當年唯一的「暖教堂」
    耶穌聖心教堂哈爾濱市東大直街與鞍山街交口附近有3座教堂,聖母守護教堂和尼埃拉依教堂位於大直街南側,耶穌聖心教堂地處大直街北側,與兩座教堂隔街相對,相距不足百米。今年下半年,隨著地鐵一號線的通車,伴著東大直街鞍山街教堂廣場的改造,這3座教堂勢必成為哈爾濱教堂遊最值得遊覽的地方。25日,記者來到東大直街211號,探訪這座有著哥特尖頂的波蘭人在哈市建造的唯一有暖氣的百年教堂。 教堂前部曾有單獨的鐘樓在東大直街與龍江街交口附近有座美麗的教堂,兩個鋒利的尖頂,足有九層樓那麼高。
  • 美麗中國之哈爾濱聖索菲亞教堂,中國唯一開放的「拜佔廷式」教堂
    今天我要為大家介紹的這個景點,它的建造風格在世界範圍內僅僅有兩座,另一座在聖彼得堡。在中國,僅僅是唯一的,獨一無二的。我相信,有很多朋友已經猜到了,那就是哈爾濱的聖索菲亞教堂。哈爾濱聖索菲亞教堂位於道裏區透籠街88號,這裡是整個哈爾濱最為中心、最為繁華的地帶,中央大街、防洪紀念塔、秋林裡道斯、哈爾濱的各大商貿城和商場、百貨大樓,而所有這些放在一起也是比不過聖索菲亞教堂在哈爾濱人心目中的地位,聖索菲亞教堂早已經成為哈爾濱人心目中最為重要的地標性建築,它在哈爾濱人心目中就像故宮在北京人心目中一樣。
  • 哈爾濱索菲亞大教堂:東北最大的教堂
    哈爾濱索菲亞大教堂(聖·索菲亞教堂)坐落在哈爾濱市道裏區索菲亞廣場,始建於1907年,為一座歐洲拜佔庭風格的東正教教堂,是哈爾濱市的標誌性建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成為出行哈爾濱必有參觀的一處建築景觀!
  • 哈爾濱的這座教堂聖潔得像它名字一樣
    如果你去土耳其和俄羅斯旅遊,你會驚奇地發現有兩個同名的教堂,都叫聖索菲亞,巧合的是,身為中國人的你瞬間會不會想起,在中國的哈爾濱,也有一個叫「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地方!也許你會產生疑問:為什麼它們都叫一個名字呢?
  • 哈爾濱聖·索菲亞教堂
    ,以對外宣傳、弘揚哈爾濱獨特的建築文化為主。教堂巍峨壯美,具有濃鬱的異國情調,成為哈爾濱市一道獨具特色的風景線;她歷盡風雨,飽經風霜,是沙俄入侵東北的歷史見證和重要遺蹟。哈爾濱索菲亞教堂聖索菲亞教堂始建於1907年3月,原為沙俄東西伯利亞第四步兵師修建中東鐵路的隨軍教堂,全木結構,佔地面積721平方米,通高53.35米,平面呈拉丁十字布局,是典型的拜佔庭風格建築。1911年,在木牆外砌了一層磚牆,成為磚木結構式教堂。
  • 哈爾濱火車站旁有座教堂,俄羅斯風情引遊客打卡,其實是個墳場
    哈爾濱是一座冰天雪地的城市,這座城市的冬天充滿白色雪花,人們可以依靠冰發展當地的旅遊業。許多南方人和北方不經常下雪的城市居民就會到達哈爾濱,而哈爾濱也開通了線上預約通道和線下預約通道。遊客只要到達冰天雪地的哈爾濱,遊客就可以感受到哈爾濱人們的熱情和冰天雪地。
  • 哈爾濱,有座沙俄侵略者鎮壓哈爾濱義和團運動而建的教堂
    哈爾濱站北廣場附近有一個很大的洋蔥圓頂,是典型的巴洛克式教堂,它建於1907年,是1908年建造的聖伊維爾教會的簡稱,伊維爾教堂的歷史價值非同尋常,不僅是俄羅斯侵略者鎮壓哈爾濱義和團運動的重要歷史證據,也是日俄戰爭的重要歷史見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