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棟歷史建築至今仍被多次提起,希望它重新原址復建。歷史保護建築肯定是有一定歷史意義才可以得以保留,它如果不被拆除可以當作是沙俄入侵哈爾濱的歷史見證。如果現在進行原址復建這個理由就說不清了,很容易被認為是崇洋媚外,並不值得提倡,特別是它所處的位置在哈爾濱這座城市的中心點,就讓它存在於回憶裡吧。
哈爾濱聖·尼古拉教堂,亦稱「中央寺院」,俗稱「喇嘛臺」是哈爾濱最負盛名的東正教堂之一,原址位於哈爾濱市秦家崗中心廣場,即現在的中國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崗區紅博廣場正中央,建成時是全城的制高點和標誌性建築。教堂建於1900年,1966年十年動蕩期間被毀。這棟教堂建築是古典哥德式八面體木結構建築,保存一百年以上的世界少有,全國現存的一處純木質結構的百年東正教堂,位於黑龍江省海林市橫道河子鎮的「聖母進堂教堂」。
1899年,沙皇俄國在哈爾濱秦家崗建立中東鐵路局的管理機構,並決定修建一座俄羅斯東正教堂。修建教堂的決定得到了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支持,並在聖彼得堡發布了哈爾濱東正教堂設計競賽的通知,最終選定了俄國教會著名建築師鮑達雷夫斯基的設計方案,教堂的名稱以聖尼古拉的名字命名。
20世紀60年代,中蘇關係破裂,大量俄羅斯僑民回國,東正教也在哈爾濱日益衰落。1966年動蕩爆發,西式風格、沙皇背景的聖·尼古拉教堂自然成為「破四舊」的眾矢之的。1966年8月23日,開始拆除聖·尼古拉教堂,但因教堂結構的牢固,不得不動用各種工具以及消防車、卷揚機,直到8月24日早晨才將教堂徹底拆毀。教堂內的文物也多被毀壞或散失。教堂的大鐘被拆下後運往五大連池市鳳凰山農場,直到2002年,大鐘才被運回哈爾濱,現存於東北烈士紀念館。
2006年7月,聖·尼古拉教堂復建工程在哈爾濱市香坊區阿什河畔開工,主持人為黃祖祥,他由莫斯科取得聖·尼古拉教堂的設計圖,並聘請俄羅斯籍的工程師。復建後的教堂將用作為尼古拉藝術館,成為「伏爾加莊園」度假村的標誌性建築。尼古拉藝術館以聖·尼古拉教堂為原形,按1比1的比例完全還原,除教堂建築外,還包括銅鐘與東正教聖像壁與聖壇。伏爾加莊園於2009年底對遊客開放。
哈爾濱曾經被譽為「教堂之城」在一百年前,這座亞洲第二大城市一共擁有七十餘座教堂建築,其中包括東正教、天主教、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等等。現在現存的歷史建築教堂應該還有20餘座,為這座城市增添了很多異域風採。教堂裡的大鐘除了哈爾濱烈士紀念館裡收藏一座,聖索菲亞裡面也有七個。
作者:莊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