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聖尼古拉教堂,哈爾濱的中心點現已拆除

2020-12-07 莊皓文

這棟歷史建築至今仍被多次提起,希望它重新原址復建。歷史保護建築肯定是有一定歷史意義才可以得以保留,它如果不被拆除可以當作是沙俄入侵哈爾濱的歷史見證。如果現在進行原址復建這個理由就說不清了,很容易被認為是崇洋媚外,並不值得提倡,特別是它所處的位置在哈爾濱這座城市的中心點,就讓它存在於回憶裡吧。

哈爾濱聖·尼古拉教堂,亦稱「中央寺院」,俗稱「喇嘛臺」是哈爾濱最負盛名的東正教堂之一,原址位於哈爾濱市秦家崗中心廣場,即現在的中國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崗區紅博廣場正中央,建成時是全城的制高點和標誌性建築。教堂建於1900年,1966年十年動蕩期間被毀。這棟教堂建築是古典哥德式八面體木結構建築,保存一百年以上的世界少有,全國現存的一處純木質結構的百年東正教堂,位於黑龍江省海林市橫道河子鎮的「聖母進堂教堂」。

1899年,沙皇俄國在哈爾濱秦家崗建立中東鐵路局的管理機構,並決定修建一座俄羅斯東正教堂。修建教堂的決定得到了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支持,並在聖彼得堡發布了哈爾濱東正教堂設計競賽的通知,最終選定了俄國教會著名建築師鮑達雷夫斯基的設計方案,教堂的名稱以聖尼古拉的名字命名。

20世紀60年代,中蘇關係破裂,大量俄羅斯僑民回國,東正教也在哈爾濱日益衰落。1966年動蕩爆發,西式風格、沙皇背景的聖·尼古拉教堂自然成為「破四舊」的眾矢之的。1966年8月23日,開始拆除聖·尼古拉教堂,但因教堂結構的牢固,不得不動用各種工具以及消防車、卷揚機,直到8月24日早晨才將教堂徹底拆毀。教堂內的文物也多被毀壞或散失。教堂的大鐘被拆下後運往五大連池市鳳凰山農場,直到2002年,大鐘才被運回哈爾濱,現存於東北烈士紀念館。

2006年7月,聖·尼古拉教堂復建工程在哈爾濱市香坊區阿什河畔開工,主持人為黃祖祥,他由莫斯科取得聖·尼古拉教堂的設計圖,並聘請俄羅斯籍的工程師。復建後的教堂將用作為尼古拉藝術館,成為「伏爾加莊園」度假村的標誌性建築。尼古拉藝術館以聖·尼古拉教堂為原形,按1比1的比例完全還原,除教堂建築外,還包括銅鐘與東正教聖像壁與聖壇。伏爾加莊園於2009年底對遊客開放。

哈爾濱曾經被譽為「教堂之城」在一百年前,這座亞洲第二大城市一共擁有七十餘座教堂建築,其中包括東正教、天主教、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等等。現在現存的歷史建築教堂應該還有20餘座,為這座城市增添了很多異域風採。教堂裡的大鐘除了哈爾濱烈士紀念館裡收藏一座,聖索菲亞裡面也有七個。

作者:莊皓文

相關焦點

  • 哈爾濱聖尼古拉教堂,哈爾濱的中心點現已拆除
    歷史保護建築肯定是有一定歷史意義才可以得以保留,它如果不被拆除可以當作是沙俄入侵哈爾濱的歷史見證。如果現在進行原址復建這個理由就說不清了,很容易被認為是崇洋媚外,並不值得提倡,特別是它所處的位置在哈爾濱這座城市的中心點,就讓它存在於回憶裡吧。
  • 哈爾濱城市原點:聖尼古拉大教堂
    哈爾濱聖尼古拉大教堂,建成於1900年12月,毀於1966年8月23日。是哈爾濱歷史上最負盛名的教堂建築。1898年中東鐵路開工建設,選定位於松花江畔的一座小漁村作為這條橫跨東北的鐵路中心樞紐。哈爾濱這座城市由此誕生。
  • 哈爾濱政協委員建議:在哈復建聖尼古拉教堂(圖)
    哈爾濱政協委員建議:在哈復建聖尼古拉教堂(圖) 2015-01-21 13:51:34同時,哈市政協委員於克飛在本屆哈市政協會上提交「關於拆除博物館轉盤道 創建哈市地標性旅遊景點」的提案,建議哈爾濱博物館轉盤道現有現代雕塑景觀與這裡整體風格不符,應儘快拆除。  博物館轉盤道 現代雕塑景觀與周邊歷史建築不協調  1900年,俄國人在哈爾濱博物館轉盤道建造了聖·尼古拉大教堂。
  • 不該被遺忘的聖.尼古拉大教堂~哈爾濱人心中永遠的痛
    聖.尼古教堂原位於哈爾濱博物館廣場中心,系1899年10月13日舉行奠基,1900年春動工興建,同年12月7日建成,總耗資20萬盧布。教堂處於城市的中心,為了使來自不同方向的人都能得到良好的視覺效果,因而採用了近似於希臘十字的八角形布局,教堂東面明顯突出為祭壇位置,西為主入口,南北兩側均略凸出作為次入口。
  • 遠東最宏偉的東正教大教堂——哈爾濱聖尼古拉大教堂為什麼被強拆?
    1907年,駐紮在哈爾濱「保護鐵路」的俄國東西伯利亞第四步兵師因為信仰東正教的士兵們需要一座禱告用的教堂,於是修建了一座木結構的教堂,這就是索菲亞教堂的前身。那麼「老哈爾濱」們說的聖尼古拉教堂又是怎麼回事呢?
  • 哈爾濱聖尼古拉中學憶舊
    哈爾濱的聖尼古拉中學發表於2014年5月5日作者:康斯坦丁 茲丹斯基Macrooz 譯 在哈爾濱,在這座城市的馬家溝地區,教堂街[1]和老哈爾濱公路街口矗立著一幢四層樓的老房子。它如今是綠色的。後來我就很少和爸爸一起到學校去了,因為我上了普通學校的預備課程,但我認識新派到哈爾濱來幫助法維安神甫的馬裡安修會的神甫們,他們是約瑟夫 格爾曼諾維奇神甫,他曾履行這所中學校長的職務;科希馬 納伊洛維奇神甫和福馬 博德基亞沃神甫,他們都經過師範培訓,三人都在聖尼古拉中學授課,而且都是白俄羅斯人。
  • 歷史的見證——哈爾濱聖·尼古拉教堂
    聖·尼古拉教堂成為這些俄羅斯僑民舉行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大直街被哈爾濱市民稱為「龍脊」,而坐落在大直街中心位置的聖·尼古拉教堂也自然影響著哈爾濱市民的日常生活。但在20世紀60年代,中蘇關係破裂,大量俄羅斯僑民回國,東正教也在哈爾濱日益衰落。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西式風格、沙皇背景的聖·尼古拉教堂自然成為「破四舊」的眾矢之的。
  • 「聖尼古拉(教堂)藝術館」,感受遠東第一東正教堂的信仰
    用過早餐之後,我們第一站是正式參觀「聖尼古拉(教堂)藝術館」,教堂建造以及現在維持的現狀都很有品質,因為實質上更是藝術館,此教堂並沒有宗教意義更多的是參觀學習。                    很多遊人來哈都會欣賞一下美麗的索菲亞教堂,但可知道幾十年前,聖尼古拉教堂才是哈爾濱出名的地標建築。六十年代來過哈爾濱的人及老哈爾濱人應該對此都有印象。
  • 不該被遺忘的聖.尼古拉大教堂~哈爾濱人心中永遠的痛
    這是一張俄文明信片,1905年的哈爾濱聖-尼古拉教堂。 十字架和洋蔥頭矗立在教堂頂端,鼓座變細和加長與帳篷頂相聯結。聖·尼古拉中央大教堂以其藝術造型之美和鑲嵌精緻纖巧,成為世界卓越建築作品之一。 來自哈爾濱俄僑的照片,哈爾濱新城尼古拉教堂1905年。
  • 不該被遺忘的聖.尼古拉大教堂:哈爾濱人心中永遠的痛
    聖.尼古教堂原位於哈爾濱博物館廣場中心,系1899年10月13日舉行奠基,1900年春動工興建,同年12月7日建成,總耗資20萬盧布。教堂處於城市的中心,為了使來自不同方向的人都能得到良好的視覺效果,因而採用了近似於希臘十字的八角形布局,教堂東面明顯突出為祭壇位置,西為主入口,南北兩側均略凸出作為次入口。
  • 黑龍江故事:哈爾濱曾經的地標,聖尼古拉教堂
    美麗的北方城市哈爾濱,在我國諸大城市中是最年輕的,城市的歷史剛剛80多年,但它卻以其獨特的風格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美麗的太陽島迷人的松花江、古老而又華麗的法俄式建築這些構成了哈爾濱的主體
  • 柳煙中的聖尼古拉大教堂——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伏爾加莊園裡最著名的景觀可能莫過於聖尼古拉大教堂。1898年,哈爾濱開始大規模地修築鐵路、建設城市,僑民也不斷增加。由於東正教的傳入和為了滿足教徒宗教生活的需要,東清鐵路工程局經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批准,同意在哈爾濱市南崗區大直街與車站街(紅軍街)的十字路口中心(博物館廣場)修建聖尼古拉大教堂。
  • 行走哈爾濱 探秘歷史之城的老建築和教堂
    行走在哈爾濱在哈爾濱建城最初的規劃中,南崗區是城市的行政中心,以今天的博物館廣場為中心建造了很多西式建築,而招牌上全都是俄文。當時,這一帶是洋人生活區,華人都被擠壓到道外區居住。隨著中東鐵路和俄國人的不斷湧入,作為俄國國教的東正教堂開始在哈爾濱傳播開來。1898年7月,鐵路局所屬的第一座東正教堂在香坊率先建成,至20世紀30年代,哈爾濱陸續建造了近30座東正教堂,其它如基督教的、猶太教的、伊斯蘭的教堂也紛紛建立起來。
  • 哈爾濱中央大街一棟比索菲亞還漂亮的教堂,布拉格維音斯卡婭教堂
    她被稱為遠東最宏偉、最壯麗的教堂。相比哈爾濱聖·尼古拉教堂,聖·索菲亞教堂,它的名氣現在幾乎不存在了,然而其壯美的程度相比之前兩座有過之而無不及。第一張照片裡的教堂是後修建的,1930年9月14日,因老教堂不能滿足使用需求,鮑·馬·圖斯塔諾夫斯基設計師歷經11年(期間爆發了洪水修建擱置一段時間)於1941年9月14日建成了這座宏偉的建築。第二張照片左邊的教堂建築是1900年建設,現已拆除。
  • 哈爾濱,有座沙俄侵略者鎮壓哈爾濱義和團運動而建的教堂
    哈爾濱站北廣場附近有一個很大的洋蔥圓頂,是典型的巴洛克式教堂,它建於1907年,是1908年建造的聖伊維爾教會的簡稱,伊維爾教堂的歷史價值非同尋常,不僅是俄羅斯侵略者鎮壓哈爾濱義和團運動的重要歷史證據,也是日俄戰爭的重要歷史見證人。
  • 「聖尼古拉(教堂)藝術館」,感受遠東第一東正教堂的信仰
    用過早餐之後,我們第一站是正式參觀「聖尼古拉(教堂)藝術館」,教堂建造以及現在維持的現狀都很有品質,因為實質上更是藝術館,此教堂並沒有宗教意義更多的是參觀學習。                    很多遊人來哈都會欣賞一下美麗的索菲亞教堂,但可知道幾十年前,聖尼古拉教堂才是哈爾濱出名的地標建築。六十年代來過哈爾濱的人及老哈爾濱人應該對此都有印象。
  • 哈爾濱聖•索菲亞教堂
    具有異域建築風格的哈爾濱被譽為「東方小巴黎」,展示著哈爾濱厚重的歷史與過去。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聖·索菲亞教堂。中東鐵路建成後,從俄國來哈爾濱的俄羅斯人越來越多,到20世紀初,哈爾濱就已成為國際性商埠,先後有33個國家的16萬餘僑民聚集這裡,19個國家在哈爾濱設領事館。中國民族資本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哈爾濱成為當時北滿的經濟中心和國際都市。
  • 遺失的教堂——中東鐵路沿線東正教教堂舊址(多圖)
    為滿足中東鐵路附屬地東正教徒的精神需要,俄羅斯在中國東北修建了一些教堂,俄國東正教開始在中國東北迅速傳播。1898年7月20日,司祭茹拉夫斯基在香坊田家燒鍋附近用葦席搭成簡易教堂,首次舉行東正教禮拜儀式。1899年3月,哈爾濱第一座東正教堂「聖尼古拉教堂」在香坊軍政街(現香順街)建成,為原木結構教堂。1926年重建,1957年關閉,現已拆除。
  • 哈爾濱的魅力之窗——博物館廣場:曾經的美麗讓你想不到
    聖尼古拉大教堂。當中東鐵路逐漸在東北大地上延伸的同時,俄國人的東正教堂也與鐵路同步修建到哪裡。哈爾濱屬於東正教遠東地區的中心教區,中心教區的大主教需要有一座與之相配的高規格主教大教堂。1899年開始在哈爾濱火車站對面的高崗上修建一座東正教大教堂,1900年建成命名為聖尼古拉教堂。該教堂的設計在彼得堡完成,教堂大鐘以及聖物均由俄國運來。
  • 【五一特輯】走進神秘的聖尼古拉教堂
    昔日博物館廣場上的聖尼古拉教堂,舉世聞名,且為廣大哈爾濱人所熟悉,但有機會進去的人並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