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嘎山位於橫斷山區系東北端
主峰海拔7556米
高出其東側大渡河6000米
由於其巨大的海拔梯度
加上來自太平洋季風的影響
使海螺溝從溝口起
出現亞熱帶、暖溫帶、寒溫帶、
亞寒帶、寒帶和極地帶氣候
不同氣候帶也使得貢嘎山東坡
發育了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為基帶的完整植被垂直帶譜
自下而上分為
常綠闊葉林帶、山地針闊混交林帶
亞高山暗針葉林帶、亞高山灌叢帶
高山草甸、高寒流石坡稀疏植被帶
最新研究顯示
橫斷山地區是高寒植物的重要避難所
也是喜馬拉雅和青藏高寒多樣性的主要來源
貢嘎山獨特的生境
也為許多珍稀瀕危石松類
和蕨類植物提供了一個避難所
2018年
我們對貢嘎山維管植物進行本底調查
本次調查發現
貢嘎山石松類和蕨類植物資源豐富
一共有石松類和蕨類植物26科、
60屬、316種
在這裡對一些主要的珍稀瀕危物種進行介紹
高寒水韭(Isoëtes hypsophila)
為石松綱水韭科水韭屬植物,該種植物最早是奧地利人Handel-Mazzetti 1915年在雲南麗江海拔3600米的高山沼澤草甸採到的,為我國特有瀕危水生蕨類植物。
在我國僅分布於雲南西北及四川西南,生於高海拔高山草甸水浸處。分布於中國的水韭有4種:雲貴水韭(Isoëtes yunguiensis)、高寒水韭(I. hypsophila)和臺灣水韭(I. taiwanensis)以及中華水韭(I. sinensis)。由於生境狹窄,且易被破壞,中國分布的四種水韭均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高寒水韭生境▽
高寒水韭 Isoëtes hypsophila▽
松葉蕨生境▽
松葉蕨未成熟的綠色孢子囊▽
松葉蕨成熟的黃色孢子囊▽
桫欏(Alsophila spinulosa)
又名刺桫欏,是桫欏科桫欏屬植物,主要分布在中國、日本南部、東南亞及東喜馬拉雅地區,我國桫欏主要分布在南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桫欏莖幹高達6米,直徑10-20釐米,葉螺旋螺旋排列於莖頂端。
由於桫欏樹形優美,具有觀賞價值,市面上存在大量採挖,加上棲息地的破壞和地質氣候的改變,桫欏野外種群數量一直在減少,桫欏已被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保護區周邊存在大片生長良好的桫欏林,為我國桫欏分布的最西北邊界。
桫欏Alsophila spinulosa▽
桫欏孢子囊群▽
桫欏莖幹下部的不定根▽
保護區周邊的桫欏▽
小葉中國蕨(Aleuritopteris albofusca)
原為中國蕨科中國蕨屬,PPG I系統已併入鳳尾蕨科粉背蕨屬,產我國華北及西南地區,一般生於灌叢及巖石縫中,但野外較少見,且易與銀粉背蕨(Aleuritopteris argentea)混淆,區別在於小葉中國蕨孢子囊群通常由1個孢子囊組合而成,在葉脈邊緣排列疏鬆;而銀粉蕨孢子囊群通常由2~10個孢子囊組成,在葉脈頂端排列密集。小葉中國蕨葉片形態優美,後背密被白粉,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可作為園藝植物引種栽培。
小葉中國蕨生境▽
小葉中國蕨 Aleuritopteris albofusca▽
小葉中國蕨▽
銀粉背蕨▽
玉龍蕨(Polystichum glaciale)
原為鱗毛蕨科玉龍蕨屬,現已歸入耳蕨屬,玉龍蕨在我國分布于于西藏東部,雲南西北部,四川西南部等海拔4200~4300m的高山地帶冰川邊緣,雪線附近的流石灘巖隙,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玉龍蕨為少數分布可達4000m以上的石松類和蕨類植物,對研究喜馬拉雅山脈蕨類植物系統演化及東亞植物區系有重要價值,也是研究蕨類形態和生態條件關係的重要物種。
玉龍蕨生境▽
玉龍蕨Polystichum glaciale▽
玉龍蕨密被鱗毛▽
扇蕨(Lepisorus palmatopedata)
原為水龍骨科扇蕨屬,最新研究已將扇蕨屬、盾蕨屬、毛鱗蕨屬等歸入瓦韋屬。扇蕨一般生於海拔1500-2700米的密林下,在我國分布於四川、貴州和雲南,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扇蕨葉形奇特,植株高大,為中國特產的一種奇異的蕨類植物,可作觀賞栽培。
扇蕨Lepisorus palmatopedata▽
扇蕨聚生裂片下部的孢子囊群▽
以上為貢嘎山主要的珍稀瀕危石松類和蕨類植物,但是實際上貢嘎山還有許多值得關注的物種,如一些易被當成藥材採挖的石杉類,還有一些具有觀賞價值的,以及因為過度放牧以及採挖蟲草,對高山草甸植被的破壞,都對該地區石松類和蕨類植物具有嚴重的破壞。
貢嘎山地區作為全球25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橫斷山地區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生態地位。因此在此提出幾個保護建議:
加強石松類和蕨類植物資源調查和保護
通過本次調查發現,發現了一些新記錄的蕨類植物,說明該區石松類和蕨類植物資源的普查工作還有待進一步開展,充分掌握該區石松類和蕨類植物資源的情況,是開展對植物保護的基礎。
提高當地居民對石松類和蕨類植物保護的認識
提高當地居民對石松類和蕨類植物保護的意識形態,對於珍稀瀕危物種需要多多宣傳,減少過度追求短期利益,嚴重破壞資源的現象。
開展人工繁育實踐,切實加強貢嘎山地區的石松類和蕨類植物的保護和可持續開發利用
對該地區石松類和蕨類植物的保護物種、稀缺的重要資源植物物種,可以開展人工繁育實踐,通過開發促保護,進而為有效保護和可持續開發利用貢嘎山地區的石松類和蕨類植物付諸積極的實踐。
作者:胡佳玉 中科院植物所碩士研究生
指導老師:蕨類分類專家 張憲春 研究員
00000000000000000000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繫
長按下方二維碼可關注 貢嘎山自然保護區
00000000000000000000
ID: gh_3f539142bf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