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屋政策值得借鑑讓公租房真正姓「公」

2020-12-25 騰訊網

●香港公屋相當於內地的廉租房,目前香港約有260萬套公屋,供700萬人居住

●除了租金便宜,公屋住戶還享受超值的公共設施,公屋周圍就有公共娛樂設施和孩童遊玩設施

●在香港,如果有申請人偽造資料申請公屋,一旦被發現,將避免不了牢獄之災

誰是香港最幸福的人

如果一個公屋家庭月入一萬元,繳納租金水電後大約還有八千餘元。這幾年,政府每年都給公屋住戶免除數月租金,子女還有可能獲得各種就學補貼。

香港人私下聊天時,經常會說,有兩類人是最「幸福」的。

一類是佔人口不足一成的富人階層。這些人的年收入基本上在50萬港元以上,有些年薪甚至超過千萬元。這些富人住著寬敞的房子,不為油鹽柴米發愁。

另一類人就是佔人口大約三成左右的公屋人群。這批人的住宿條件與富人相差較遠,人均居住面積也才十餘平方米。不過,他們卻是香港茶樓的主要消費者。如果一個公屋家庭月入一萬元,繳納租金水電後大約還有八千餘元,因此可以將五千餘元放在茶樓解決就餐問題。這幾年,政府每年都給公屋住戶免除數月租金,子女還有可能獲得各種就學補貼。

因此,公屋用戶的實際福利相當高。曾有人估算,公屋住戶月入一萬元左右的家庭的生活質量,大約相當於私人樓宇月入三萬元的家庭生活水準。

而生活處境比較艱難的是「夾心」階層。這類人大多住私人樓宇,一個月租金少則六七千,多則過萬元,而家庭月收入兩萬元左右,所剩就是一萬餘元。但這些人很難從政府獲得直接的各種財政補貼,又需要存款購房,因此生活的拮据程度常不亞於公屋住戶。

這就是香港的現實。如果你是收入較高的群體,就可以在私人市場中活得「如魚得水」;如果收入很低,你就可以在公共服務範圍內獲得保護;而在私人市場邊緣遊走的人群則比較艱難。

當然,這些人前進一步可以進入生活最好的階層,退後一步有可能搬入公屋。

因此,單從房屋政策來說,香港奉行的可算是「社會主義」的原則。

香港人都住什麼房子

目前香港人口的四成八住在公共房屋,其中租住公屋是三成,居屋則是一成八,私人房屋用戶佔人口的五成二左右。

香港房屋委員會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香港人口的四成八住在公共房屋,其中租住公屋是三成,居屋則是一成八,私人房屋用戶佔人口的五成二左右。

更具體地講,香港的公共房屋分成三類。第一類是公屋,就是只能用來租賃的公共房屋,與內地廉租房的概念相當接近。香港的公屋很有特色,港人基本上能從建築的外觀作出判斷。現在此類住戶人均居住面積為12.8平方米,因此以香港標準的一家四口(一對夫婦加兩個孩子)來計算,一般的公屋面積是50平方左右。

大多數公屋的租金每月為1500元港元以下。以香港新界的沙田地區為例,50平方米的私人房屋租金大約是每月一萬左右。因此相比於私人樓宇來說,公屋是「超級」物美價廉。

除了租金便宜之外,公屋的住戶還可以享受超值的公共設施。香港政府提供的公共娛樂設施和孩童遊玩設施大多建在公屋周圍,因此公屋住戶可以「近水樓臺先得月」。許多私人房屋的孩子們在公屋區的公共設施遊玩。

第二類公共房屋稱為「居屋」(「居者有其屋」的縮寫)。這些房屋是供香港居民購買的。建築面積大約在40至80平方米。房屋價格遠低於市場價,當時政府建設居屋的目的是讓公屋中「富戶」可以搬出來,這樣留下的公屋可以分配給有需要的人士。港人還稱,政府建造的居屋質量比一般私人住宅好,因此居屋很搶手。

第三類公共房屋指的是香港政府近二十年發展的各種小型項目。比如 「夾心階層住屋計劃」,這種房屋專門提供給經濟上屬於夾心階層的人群。而「長者房屋計劃」則專門提供給老年人使用。這些社區有老年人專用設施,老年人願意在這類社區生活。

最近香港政府還推出「置安心」房屋計劃。這個項目的主要目標群體是那些工資收入已超過公屋和居屋的人,而他們在近期也無力購買私人樓宇。住戶可以租「置安心」房屋,也可以購買此類房屋。更有意思的是,房屋價格以單元出售時的價格作為「封頂價」,以後不會再進行向上的價格調整。因此,家庭收入不高的港人可以考慮此類房屋。

誰有資格住香港公屋

在公共房屋資源的分配中,官員和經辦人員的貪腐問題幾近絕跡。大環境來說,廉政公署打擊腐敗的力度很大,而公共僱員的廉潔程度極高;而從小環境來看,公共房屋分配的經辦人的裁量權相當小,因此各種腐敗空間也相對較小。

港人申請公屋的條件相對寬鬆。一般家庭申請公屋有以下條件:

申請人年滿18歲;申請人及其家庭成員現居於香港並擁有香港居留權;申請人及其家庭成員的每月總入息和總資產淨值不得超過房委會規定的有關入息及總資產淨值限額(此數據處於變動中,只要收入在全港中位數以下大多數都符合申請條件);申請人及其家庭成員在香港沒有擁有任何住宅樓宇;配屋時,申請表內必須有至少一半成員在香港住滿7年及所有成員仍在香港居住。購買居屋的條件是家庭月收入在2.7萬港元之下,今年10月香港政府推出的「新居屋」收入上限調整為月收入3萬港元。

香港的各種公共事務表格均可以從多個渠道獲取,也可以從香港房屋委員會網站下載。填完之後將證明文件交給房屋署申請分組。之後房屋署會作出初步審批,條件不符合的,申請文件會被退回。符合資格的人,會收到一張印有編號的藍卡。之後,房屋署會派員調查申請人收入和其他物業資料。

而合資格申請者的申請進入電腦進行資源分配。在這過程中,政府頒發了大量極為細緻的指引,一線經辦人員酌處權受到嚴格限制。

在公共房屋資源的分配中,官員和經辦人員的貪腐問題幾近絕跡。大環境來說,廉政公署打擊腐敗的力度很大,而公共僱員的廉潔程度極高;而從小環境來看,公共房屋分配的經辦人的裁量權相當小,因此各種腐敗空間也相對較小。

正是因為公共房屋的資源分配依賴高度透明的遊戲規則進行處理,社會上的怨言較少。在香港廉政公署誕生之前,香港房屋署的工作人員也會以各種藉口收取住戶一些紅包。比如交樓的官員趁機敲詐住戶。現在港人對官員腐敗容忍度相當低,而公屋分配過程中的貪腐案件幾乎絕跡。

如果發現申請人偽造各種資料來申請公屋,一旦被發現,牢獄之災幾乎免不了。

香港最高法院前法官李柏檢擁有資產193萬港幣,當時只向政府申報了2500港幣,最後獲得公屋。地位高貴的李柏檢夫婦分別被判監11個月。這也是公屋詐騙案中最出名的一例。

公屋富戶退出是難題

住滿10年的公屋租戶,每兩年就要申報一次家庭收入。如果申報數目達到收入限額的兩至三倍,要繳納一倍半租金;超過3倍者要繳交雙倍租金;而資產超過入息限額84倍的富戶,要繳交市值租金以及在一年內遷出。

入住公屋的時候是窮人,而此後此家庭資產出現倍增,怎麼辦?

香港的媒體記者曾經到公屋進行抽查,發現停車場停泊不少名貴車輛,比如奔馳、奧迪等車輛不在少數。此後經查證就是公屋住戶所有。

香港房屋委員會有個規定,住滿十年的公屋租戶,每兩年就要申報一次家庭收入。如果申報數目達到收入限額的兩至三倍,要繳納一倍半租金;超過三倍者要繳交雙倍租金;而資產超過入息限額84倍的富戶,要繳交市值租金以及在一年內遷出。

在過去十年內,有登記的香港公屋富戶數目由1萬1千戶增至現在的2萬3千多戶。而真正被踢走的富戶極少,公屋富戶拒絕搬遷導致公屋資源流轉使用的概率較低,而另一方面許多有需要的人士卻要排隊三年左右才能獲得公屋。因此,許多港人抱怨公屋住富戶問題。

為了緩解居民對公共房屋的需求,香港特首曾蔭權在今年10月份的施政報告提出建設更多的公屋和「新居屋」,香港政府的目標是在最近5年內建成7.5萬個公屋。

而新居屋加入一些新元素:新居屋在五年後可以在私人市場上出售,補地價時以單元購入時的價格為準,不會隨著市場調整而變動。

吳木鑾(香港 博士)

【附議】我們能借鑑什麼

「公屋」,某種程度上秉承房屋的公共品屬性,因為它既能「維權」,維護公民的居住權,更能「維穩」,維護社會的穩定。

建設「公屋」關涉決心與財力,而分配「公屋」更關涉公平與正義,關涉社會的良心。

但是,如果分配不當,「公屋」不但很難成為社會的「減壓閥」,反倒容易成為「導火索」。

在香港,公共房屋沒有成為「貧民窟」代名詞,反而是「一個設施良好的生活和休閒空間」,並演變成「全球公共房屋市場的樣本」。

成功的秘訣何在?

觀察香港公屋的歷史與現狀,撇開「價格便宜」「交通便利」「環境宜居」等因素,會發現三個重要的「法寶」,值得借鑑。

其一,足夠數量,保證基本供給。截至2010年,香港的總人口估計已超過700萬人。目前香港的公屋單位超過70萬套,其中絕大部分由房屋委員會管轄,為209萬市民提供住房。就是說,目前的香港「公屋」能覆蓋三分之一左右的人群。如此比例,避開了「僧多粥少」的擁擠,使「公屋」能惠及儘可能多的民眾,尤其是中低收入人群。

其二住戶追蹤,保證井然有序。風水輪流轉,每個家庭的財務狀況不可能一成不變,公屋住戶同樣如此,但如果收入攀升仍住在公屋,或開著寶馬住公屋,不及時搬離,就是在佔用公共資源,影響其他符合資格的需求者居住。因此,香港房屋委員會規定,住滿十年的公屋租戶,每兩年就要申報一次家庭收入。如果申報數目達到收入限額的兩至三倍,要繳納一倍半租金;超過三倍者要繳交雙倍租金;而資產超過入息限額84倍的富戶,要繳交市值租金以及在一年內遷出。定期核實,有進有出,進出有序,方能讓公屋公正。

其三、監管嚴格,保證社會公平。香港最高法院前法官李柏檢擁有資產193萬港幣,當時只向政府申報了2500港幣,最後獲得公屋,李柏檢夫婦分別被判監11個月。因鑽空子入住公屋,而遭遇牢獄之災,令人驚駭。一般而言,規定越具體,越利於操作,越利於透明公開,就越能杜絕腐敗。如果出現腐敗,如何定性,如何處置,會對其他潛在的腐敗者,造成巨大影響。而處罰之拳高高揚起,輕輕落下,違法成本遠低於非法所得,必然導致「破窗效應」,腐敗一擁而上。

道理並不高深,關鍵看怎麼做。三大「法寶」,讓香港「公屋」真正姓「公」。

高明勇 (微博)

(新京報)

相關焦點

  • 北京公租房將借鑑香港模式 面積要比香港公屋大
    「北京的公租房面積要比香港的公屋大。」昨天,參加京港洽談會的香港房屋署一行人員參觀北京公租房時說。而香港公屋的管理模式也引發北京相關部門的興趣。市住保辦相關負責人說,12月1日起全市街道鄉鎮公租房申請窗口即將打開,本市將借鑑香港等城市成熟的管理經驗,對公租房的配租、管理精細化。
  • 北京公租房以40平米為主 將借鑑香港公屋模式
    「北京的公租房面積要比香港的公屋大。」昨天,參加京港洽談會的香港房屋署一行人員參觀北京公租房時說。而香港公屋的管理模式也引發北京相關部門的興趣。市住保辦相關負責人說,12月1日起全市街道鄉鎮公租房申請窗口即將打開,本市將借鑑香港等城市成熟的管理經驗,對公租房的配租、管理精細化。
  • 北京公租房將借鑑"香港公屋" 12月起申請將開始
    昨天,參加京港洽談會的香港房屋署一行人員參觀北京公租房時說。而香港公屋的管理模式也引發北京相關部門的興趣。市住保辦相關負責人說,12月1日起全市街道鄉鎮公租房申請窗口即將打開,本市將借鑑香港等城市成熟的管理經驗,對公租房的配租、管理精細化。
  • 北京公租房設計借鑑香港公屋 戶型逾六成40m2
    北京公租房的設計指南和標準設計圖集正公開面向社會徵求意見。圖集包括規劃設計、建築設計、戶型設計等各個方面,今後這些標準化的設計將指導北京公租房建設。   公租房圖集分為9大類30種設計圖。  記者從市住建委了解到,北京將率先在公租房中試點標準化設計。下一步,北京還將出臺公租房產品策劃的指南性文件,對公租房的選址、規劃、配套、設計、運營管理等方面給予指導。   此外,還將陸續出臺公租房建築體系、結構體系的標準化文件,以及對應的施工工法集成。北京公租房建設的全過程都將實現標準化。
  • 高叔平:上海保障房建設管理可借鑑香港經驗
    ,在保障房建設管理方面,香港有很多寶貴的經驗值得上海借鑑。    >>>直播實錄入口     高叔平認為,香港公共房屋計劃從專業化的營運和管理、土地政策、財務安排、進退機制等方面,為上海還處在起步階段的廉租住房保障體系提供了寶貴的借鑑。
  • 觀察:香港公屋非「貧民窟」 最成功之處在於「公」
    展覽分五個展區:公營房屋發展歷程回顧、公屋設計的演變、公屋管理的革新、新市鎮發展——都市化與公營房屋的規劃、我們在公屋的日子。展覽將持續至明年3月,如果有興趣深入了解香港的公屋,內地人不妨在赴港時看一看這個展覽,關於制度、關於管理、關於香港的前世今生,相信觀者會有一番感悟。
  • 石硤尾:香港公屋政策的起源
    在香港九龍半島西部的石硤尾尋找電影中那些熟悉的場景,這裡有屬於一代香港人的共同記憶,這裡也是香港公屋政策的起源。全港僅存的第一代公屋研究20世紀40年代香港人口變化曲線,就可以看到一條明顯的先降後升的線條。
  • 香港公屋:低收入家庭的安身之地
    目前,香港共有約71萬套公屋住房,每套面積30至60平方米,超過200萬人租住其中,約佔香港總人口的29%。  香港特區政府對公租房的租金收入、租賃人的資格審核等方面相對成熟的運行機制,或能為內地正在探索中的公共租賃房提供一些借鑑。  35平方米戶型,月租1280港元,每月將減租150港元……香港西環?
  • 公租房無論怎麼建都要姓公
    (3月10日《人民日報》)  如何推進公租房建設?齊驥提出「三種模式」:第一種,由政府出地,政府投資,政府管理。第二種,政府可以劃撥土地,吸引社會機構來參與建設,形成政府出地、企業出錢的模式。第三種模式,政府拿出一部分土地,它的用途就是建公租房,讓各類企業通過市場方式取得這些土地,然後自己去建設公租房,並擁有這部分公租房的所有權。
  • 香港比新加坡更早開始建公屋,為何最後卻只有又破又小的房子住?
    「十年建屋計劃」是用10年時間建造大量公租房,解決香港180萬貧民的居住問題,而「居者有其屋計劃」則是建造廉價的房屋賣給中層市民。通過這兩項政策,在麥理浩離任的時候,香港曾經漫山遍野的棚戶區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居民住宅。
  • 香港公屋的天空:方方正正令人壓抑,小人物猶如「井底之蛙」
    對香港中產階級來說,香港的天空是方方正正的。這裡的每一戶家庭,都有一個拼命離開的夢想,但只有鳳毛麟角的人們,才有機會走出這片擠滿幾百萬一起呼吸的空間,而在另外一個階層,卻有無數人在等待進入這片空間。香港有近半數人住在公屋,這些公屋基本上是來自上個世紀70年代的老房子。
  • 香港房委會收緊公屋富戶政策
    人民網香港12月9日電 香港特區政府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今日召開會議,表示將收緊公屋富戶政策,由現時家庭收入及資產超過上限才需要遷出公屋的「雙軌制」,改為只要其中1項滿足就要搬出公屋的「單軌制」,明年10月起正式執行。
  • 從香港「公屋」看保障房制度關鍵
    三子魚 評論作者香港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政府公屋裡,也就是大約200多萬人。公屋是香港社會福利保障體系中重要的一環,為經濟弱勢群體提供了住房保障,同時也為暫時陷入經濟困難的人提供中轉住所。但是一方面考慮到宏觀經濟形勢,另一方面受限於政府財力,在短期內,香港政府不可能大規模擴建公屋。
  • 香港房屋署徹查「風水屋」5000公屋欲收回
    據香港媒體1月24日報導,正籌劃上市的服裝連鎖店1.T集團的掌舵人、香港當紅女星邱淑貞的丈夫沈嘉偉,其母親被指仍佔有居住多年的位於香港灣仔的一套公屋,每年只是回去拜祭祖宗。房屋署嚴打濫用  即將上市的I.T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沈嘉偉,發跡前與家人同住香港灣仔華生樓一個300多尺的公屋單位,月租約1400港元。
  • 政策放寬!中新天津生態城公屋申購現場火爆,助力人才紮根落戶
    創業人才 解決其住房的後顧之憂 公屋政策已然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生態城公屋·和馨園 公屋是中新天津生態城在借鑑中國、新加坡兩國保障性住房建設經驗基礎上進行的住房模式創新
  • 香港將放寬公屋養狗政策
    香港將放寬公屋養狗政策     人民網香港9月22日電 香港房屋署將放寬公屋飼養狗只的政策,由下月起為公屋狗只登記,只要所養狗只不屬格鬥犬等危險種類,可獲準養至終老。
  • 透視香港公屋制度:一半人口安居的"政府樓"(圖)
    香港這樣一個寸土尺金之地,卻被全世界公認為有效解決社會居住保障問題的典範。總結其中「奧秘」,香港人概括得很簡單:「沒錢的找政府,有錢的進市場。」——不多不少,在香港政府出錢的保障性住房和房地產商品房剛好各佔半壁江山。  近日,本報記者專訪香港特區政府最近兩任房屋主管部門「一把手」,期望獲得對該「範本」更深入的解剖分析,以供內地各界借鑑。
  • 濟南日報:香港政府為公屋租戶繳租的啟示
    原標題:香港政府為公屋租戶繳租的啟示 香港政府將為香港房屋委員會和香港房屋協會的公共租住房屋租戶代繳今年8月及9月的全部或部分租金,需財政撥款約21.5億元(港元),惠及約74萬個租戶。截至2012年3月31日,香港約有210萬人(佔人口的30%)居住於租住公屋單位,而租住公屋單位的數目則約為76萬個。
  • 香港公屋制度緣何運作良好
    這些制度包括:細緻的公屋立法,公開、透明、高效、專業化的運營管理制度以及違規懲戒措施等等,以竭力保障公屋福利政策的公平實現,努力達到「協助有需要的家庭入住合適而能力可負擔的居所」的理想  歷經幾十年的發展,香港特區建立起了僅次於新加坡的亞洲最健全的保障性住房體系。香港公屋制度縮小,緩和了貧富分化對立,提高了普通市民的生活水準,為普通家庭提供了基本保障,增強了社會階層流動性。
  • 探索香港公租房制度 不用走後門一月1400塊
    解說:1953年九龍石硤尾一場大火之後,港英政府為了安置數萬個流離失所的家庭開始大規模建造徙置樓,從而開啟了香港公共住房政策的序幕。香港目前大約有一半的人口住在公營房屋中。梁志祥:這個政策相當好,可以幫一大部分比較低基層的居民可以找一個安樂窩,也跟對香港的穩定相當重要。